|
DeepSeek的成功將杭州推上了舞臺中央。就在近日,聚光燈下的主角,又釋出了新動作。
杭州官方釋出《杭州市人民政府關於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2025年版)》。丟擲了一系列支援當地科創發展、產業升級、民生改善的政策措施。並且旗幟鮮明地提出,向AI、機器人等未來產業傾斜,培育更多頂級企業。
焦慮的不止有矽谷,還有國內的一二線城市。在VC們集體反思之後,江蘇、廣東、上海等省地市也紛紛“拷問”,為什麼DeepSeek、宇樹科技沒有誕生在其他城市?
杭州也迅速做出了應對,有一組未經驗證的傳言是:為減少外界對市內重點企業正常經營的“干擾”,杭州在市、區兩級擬成立工作專班,對企業服務進行統一服務與指導。而包括DeepSeek在內的重點企業,則更是被“層層保護”了起來。
DeepSeek到底值多錢也是個備受關注的話題,這可能涉及到整個AI行業的重新估值和定價。
加拿大電信公司Sweat Free Telecom創始人Chanakya Ramdev,認為其估值可達OpenAI 3000億美元的一半,即1500億美元。這一估值在中國獨角獸中超過螞蟻集團,僅次於字節跳動。
而彭博採訪7位創業公司創始人和人工智慧專家,則對DeepSeek的估值存在巨大分歧,在10億美元到逾1500億美元之間,估值區間的中間值為20億至300億美元。實話講,這個估值看看就好,重點在分歧。
有媒體計算,如果按照前者1500億美元估值,以梁文鋒持有DeepSeek 84%股份,他的身價將達1260億美元,遠遠超過鍾睒睒的508億美元,會是妥妥的新晉中國首富。如果按照300億美元的估值計算,梁文鋒的身價在250億美元左右,也將躋身中國內地富豪榜前10。
當然上述估值和猜測充滿“玄幻色彩”,而且對於目前梁文鋒所代表的技術理想主義,他的時代貢獻也不可能簡單用財富衡量,無非是茶餘飯後的科技八卦罷了。
但一個有趣的問題是,如果你翻一翻近些年來的首富榜,會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包括鍾睒睒在內,過去10年的首富們,或多或少都跟杭州關係匪淺。比如農夫山泉創始人鍾睒睒、阿里巴巴馬雲、網易丁磊,娃哈哈宗慶後。雖然黃錚發跡於上海,但是也畢業於浙大,與杭州有著不解之緣。
而且胡潤髮布的2023年胡潤百富榜顯示,杭州富豪擁有82人,僅次於北京、深圳、上海和香港,位列第五。
開個玩笑,杭州以後幹招商,可以考慮換個Slogan——“杭州,一座批次誕生首富的城市”。當然,開玩笑歸開玩笑,杭州的民營經濟和創業創新氛圍、營商環境是有目共睹的。

杭州再加碼,培養更多DeepSeek
據投中資訊“召募智慧招商系統”顯示,2019-2023年,杭州市註冊企業數量由2019年的63.66萬家上升至2023年的94.20萬家,合計增加30.54萬家。這意味著即使是在市場環境趨於保守的情況下,杭州的創業生態依舊火熱。
而且在2019年-2023年,共有25121家企業跨市遷到了杭州,在新一線城市中僅次於成都,排在第二位。
再從融資資料上看,2019年至2024年9月30日,杭州共計發生了9838次融資事件,被投企業5380家,融資金額高達7801.3億元。這三個資料,僅次於北京、上海和深圳,在全國排在第一梯隊。
再加上前段時間,市值風雲創始人流傳甚廣的朋友圈截圖,盛讚杭州“只服務、不打擾”的營商環境,我想今年奔著杭州去的創業者更不見少。
而就在前天,杭州官方又釋出了《杭州市人民政府關於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2025年版)》。丟擲了8個政策包,被稱為杭州新一輪的“8+4”經濟政策。
其中旗幟鮮明地提出:將市級財政資金從去年的490億元,增加到502億元。專門統籌15%的產業政策資金,集中投向優質新質生產力,加大對通用人工智慧、人形機器人等未來產業支援。
我把上述8個方面內容中,關於推動科創企業發展和涉及到一級市場的內容羅列如下:
“科教人才政策包”,杭州提出,打造科創企業梯度培育體系,讓全市重大科技專案的80%,由企業牽頭參與;推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大力建設科創平臺、大科學裝置等等。
“先進製造業政策包”,提出對未來產業前瞻佈局,推動傳統產業政策提升和歷史經典產業高質量發展,增加金融支援、工業用地支援、推動數字化轉型等。
“交通投資政策包”,提出支援通用航空和低空經濟發展,建成無人機公共起降場10個,新增低空航線100條。組建30億元規模低空產業基金。
“擴大有效投資政策包”,提振民間投資,推動產業基金、用地、用能等要素投向民間投資專案比重在2024年“3個70%”基礎上力爭提升至“3個80%”。
特別是其中科教人才和先進製造業兩大政策包,對科創企業的創新、場景落地將起到更積極推動作用。
良好的營商環境,再加上積極的產業政策,下一個梁文鋒、下一個DeepSeek,和下一位中國首富,誕生在杭州不是沒有可能。

風光的杭州,也曾困惑過
而就在杭州趁熱打鐵的時候,其他城市則陷入集體“焦慮”。“為什麼DeepSeek誕生在杭州,而不是深圳/廣州/南京/上海?”
不止一家媒體發出了上述“創新之問”。廣東擁有華為、騰訊、比亞迪等巨頭,完善的產業體系和創新生態。DeepSeek創始人梁文鋒緣何捨棄深圳而選擇杭州?廣東的結論是,科創產業雖強,但原始創新不足,得儘快補上高等教育、基礎研究的短板。
江蘇省媒、南京市媒連發了4篇專稿文章,提問為什麼南京發展不出“杭州六小龍”?2024年,江蘇經濟總量達137008億元,穩居全國第二,經濟增量以6084億元領跑全國,進步不可謂不大。
在江蘇的觀點裡,省會南京在新興產業方面存在短板,沒有toc巨頭,沒有打造出感知市場的系統能力。文章警示:“若南京持續忽視面向消費者的市場培育,恐難以在新興科技及網際網路領域孕育本土巨頭。”
除了“反思”自己,自然也剖析杭州。
比如有談歷史文化的:杭州的人文氣質塑造了獨特的創新倫理。有談創新生態的:政府、企業、高校、資本,不同主體互動像熱帶雨林一般孕育了創新。有談科研和大企業的:浙江大學的科研和成果轉化能力,阿里系形成了強大創業軍團。當然也有談超前佈局的:當移動網際網路紅利見頂時,杭州率先開啟“硬核創新”轉向。
這些見解固然有理,卻也不免落入‘事後諸葛亮’的窠臼。
因為據我所知,今天風光的杭州,也曾困惑過。
時針往回撥。
2015年是杭州的高光時刻,其GDP增速高達10.2%,當時全國增速僅為6.9%,是1990年來首次跌破7%。超高的增長率來源於數字經濟的發展,就在前一年阿里巴巴順利上市,被看作是中國網際網路產業頂點。
但2019年之後,數字經濟的神話偃旗息鼓,杭州的“偏科”也暴露了出來。一個具有象徵意義的符號是“城市排名”:評級機構GaWC釋出的2020年世界城市排名中,杭州從2018年的75位下滑到90位,是退步最大的中國城市。
於是,杭州也開始了一場深刻的自我反省。
反省的內容與廣東、江蘇的“拷問”如出一轍,甚至部分答案互為“正反向”。
比如高等教育,浙大雖然一枝獨秀,但是杭州整體實力不強。比如阿里巴巴,“大樹下面寸草不生”,沒有生態多樣性。又比如,數字經濟雖蓬勃興起,但製造業投資明顯失衡。
當然除此之外,還包括杭州並非交通樞紐,對人才的吸引力也不算強;區域輻射力弱,遠比不上旁邊的上海等等。
上述觀點當然都對,就比如製造業投資失衡這一項,2015年杭州工業投資增速為-4%,2016年為-10%。2018年,杭州的工業增加值有4572億元,遠低於同級別城市成都的5664億元和武漢的5076億元。
所以比照當下江蘇、廣東,和過去杭州的自醒。你會發現成功的經驗,可能蘊含著失敗的因素;而過去的短板,有可能提供成功的機會。
不過這都是後話,至少杭州的困惑在2023年的時候還在持續。
2023年初,我去杭州採訪時,當地投資人就向我反饋,“阿里巴巴過後,杭州還沒有找到新的投資主題。”因為不論是風起雲湧的積體電路還是新能源汽車,都不是杭州的優勢所在。你看隔壁上海,佔據全國晶片產業鏈半壁江山;再看西邊合肥,匯聚了六家整車製造廠,500多家上下游公司。
所以從2019年到2023年,杭州也在尋找答案。就算2023年DeepSeek的團隊已經組建,它也還在自問,除了阿里巴巴我還有什麼?

迴歸城市基因,向外反思也向內求索
杭州的“困惑”我也曾請教過當地LP。
當時的背景是,合肥打出“芯屏汽合”的產業投資邏輯;蘇州在企業招商上獨樹一幟;成、渝、西在軍工/航空等製造業有一技之長;北、上、深“老大哥們”也開始捲了。那麼杭州會怎麼做?
一位國資LP就回復我說,“合肥找到了一條適合自己的路,但杭州不會盲目學習合肥模式。”
杭州的關鍵詞是向內求索:順著杭州“活躍民營經濟”的城市基因出發。
舉兩個例子,在全國工商聯公佈“2023中國民營企業500強”榜單,杭州共有42家企業上榜,連續21年蟬聯全國城市第一。這個資料比排在第二位的深圳(27家)多15家,比第三位的蘇州(26家)多16家。
另一組資料是,民營經濟貢獻了杭州市51%的投資、61%的GDP、65%的稅收、72%的出口、95%的市場主體數量(2022年資料)。可以說,民營企業是杭州經濟最穩固的中堅力量,也是杭州發展最強勁的動力源泉。
基於此,杭州的LP不熱衷於直接下場。
一位杭州創投圈的朋友就曾反饋類似的觀點:雖然2022年以來杭州國資直投專案也比原來多了,但佔比依然“不超過10%”,“與其他城市相比更少”。
10%是他信手拈來的資料,沒有仔細考究。不過我相信這一判斷,因為在去年我們盤點的投資機構資料中,杭州國資LP的直投資料並不突出。“杭州國資更願意相信市場主體的專業性……VC所投的方向,肯定比政府敏銳得多”。杭州資本的相關負責人在一次採訪中,也對投中網如是說。
雖然少直投,但杭州LP“撒錢”可毫不吝嗇。
就以管理著2000億產業投資基金的杭州資本為例,在2年半的時間裡,杭州資本已批覆的總規模超1850億元,撬動社會資本約1350億元,累計投資金額725億元。
去年它就與君聯資本合作設立了“君聯良道基金”,與凱風創投合作設立“杭州凱風乾德股權基金”,與仁發投資(陽光電源)合作了新能源母基金……“六小龍”中宇樹科技、強腦科技等也都從中受益。
可見,杭州LP的定位非常清晰,去當伯樂的伯樂,彌補市場信心不足的問題,而不是去取代市場的決策。國資LP的定位,自然代表著杭州的城市態度:如果偉大不可預測,那就讓它隨風成長。
所以風光的杭州,也曾困惑。但它既向外反思,也向內求索,回到城市基因,找準城市定位,或許是它總是“幸運”的原因之一。
參考資料
1.城市進化論,高等教育比不上江蘇、科技創新拼不過安徽?浙江坐不住了。
2.懸了?世界排名劇烈下滑,暴露了杭州最大的短板
3.交匯點新聞,江蘇媒體:DeepSeek為什麼會出現在杭州?
4.聚焦!升級 “8+4”經濟政策 杭州釋出新一年政策“大禮包”

深度、敏銳、前瞻,為1%的人捕捉商業先機
36氪旗下精選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