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厲害的父母,都在用這“五面鏡子”養孩子

點選上方藍字👆薩提亞實用心理學”關注我,加星標★
每天學點親子|婚姻|個人成長,每天成長·進步·幸福
預約心理諮詢(收費):請後臺回覆“心理諮詢”
諮詢近期課程(收費):請後臺回覆“課程”
每瞬間,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並檢驗自己的人格。
——蘇霍姆林斯基
作者:暖心
來源:薩提亞育兒(ID:satiryuer)
有很多父母抱怨:為什麼使出很大的力,依然教不好孩子?
有人的回答很戳心:
當你對孩子失望的那一刻,你不能接受的並不是孩子不好,而是在孩子身上看到失敗的自己。
是啊!這世界上很多的“壞”孩子,都是父母種的“果”。
教育中有一個“鏡子效應”:指的是父母言行舉止,都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孩子是什麼樣的,就折射出父母的樣子。
鏡子,不僅僅是一個工具,有時候也會成為教育孩子的助力,用好了讓孩子受益終生。
尤其是,父母用好這“五面鏡子”,不怕教不好孩子。
01
放大鏡:看到孩子的優點
心理學上有一張令人深思的圖:你第一眼看到什麼,說明你的內在是什麼。
有的人第一眼注意的是黑色魔鬼,說明他的能量更負面;
有人第一眼注意的是白色天使,說明他的內心更樂觀。

這張圖就好比父母看到的孩子的樣子。
如果父母看到的都是孩子的缺點,就會不斷地批評、否定、打擊孩子,讓孩子活得自卑;
如果父母看到的是孩子的優點,他們則會不斷地誇讚、表揚孩子,讓孩子的成長被更多的光照耀著。
然而,很多父母總是執意去和孩子的缺點較勁,孩子的一點小錯誤就被無限放大,不斷挑剔,總覺得孩子渾身有問題。
漸漸地,孩子在父母指責的目光下,變得越來越差勁。
一位教育學家曾經說過:
“每個孩子都有許多優點,而父母恰恰相反,他們總是盯著孩子的缺點,認為管好孩子的缺點,才能讓孩子更好地成長。
其實,這樣做就像蹩腳的工匠,是不可能造出完美瓷器的。”
是啊,如果父母只在意那微小的缺點,缺點就會像氣球一樣膨脹,最終摧毀。
父母一定要善用“放大鏡”,不斷放大他的長處,才能“造”出與眾不同的孩子。
楊振寧在美國讀書時,因為實驗能力差,經常遭到同學嘲笑。
可是,他的老師發現:雖然他的動手能力很差,分析能力卻是一流。
於是,老師不斷髮揚他這方面的長處,指導他研究物理理論。
在老師的細心培養下,楊振寧在物理領域取得了傑出成果,並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揚長避短,這是教育的“潛規則”。
孩子有了長處,他才能挺起胸膛去面對更多的困難與挑戰。
當你發現孩子做得不好時,請用上你的放大鏡,找尋到孩子有價值的地方。
父母眼中的優秀,才是孩子成長最大的助力。
02
望遠鏡:培養孩子的格局
今年,潘展樂在奧運會上猶如一匹黑馬,為中國創下多個歷史紀錄。
而更吸引我們的卻是他背後的養育者,一個是外公,一個是爺爺。
他的外公說:
小時候,潘展樂練字,只告訴他的進步在哪,其他的不會點評。
長大後,潘展樂訓練,外公為他打造“獎牌蚊帳”,讓他一睜開眼就能看到自己的成績。
在他訓練期間,外公從來不關心他的成績,只關心他壓力大不大,只要一有空就和他談心,及時為他化解不良情緒……
他的爺爺在他很小的時候就支援他做游泳運動員。
那時,還因為家裡經濟條件有限,爺爺甚至說“賣掉房子,支援他的理想”。
後來,潘展樂去外地集訓,爺爺對他只有三個要求:
第一,正確樹立人生觀、價值觀;
第二,吃好睡好休息好;
第三,注意安全,把自己管理好。 
不管外公還是爺爺,都是用關愛去緩解他內心的疲憊,讓他在游泳訓練上越來越有韌勁。
這就是養育者的格局,不注重眼前的利益,而把眼光投向遠方。
然而,有些父母總是焦慮於孩子眼前的事情。
比如:孩子剛上小學,過分注重成績,然而忽略了對習慣和學習興趣的培養,導致孩子學習越來越懈怠。
這樣的父母,不會為孩子的未來規劃與安排,反而容易更快地“壓倒”孩子。
作家黃靜潔曾說:用大視野育人,而不是用小視覺養兒。
作為養育者,我們需要拿起“望遠鏡”,去看到比當下更有價值的東西。
從長遠去看孩子,多為他規劃未來,而不是糾結於當下。
教育的本質,不是填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團火。
當我們幫孩子找尋到他的生命之火,讓他猶如烈焰一般能照亮自己的未來
03
平面鏡:做好孩子的榜樣
看過一個故事,深有啟發。
海邊沙灘上,一隻母蟹對小螃蟹說:“孩子,你怎麼老是橫著爬,為什麼不直著走呀?”
小螃蟹委屈地答道:“媽媽,我是照著您的樣子走的呀!”
孩子,就是那個踩著我們腳印行走的人,你暴露給孩子什麼樣子,他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
很多父母總抱怨孩子:
脾氣暴躁;撒謊成性;懶惰拖拉;不愛學習……
但是有沒有發現,這些孩子往往都是因為:
父母總是言而無信,說話總是大吼大叫、做點小事就不信任孩子……
所謂“壞”孩子,都是父母種的“果”。
教育短片《聽,孩子們在說》裡有個畫面,特別戳心。
一家三口坐在一起,爸爸打遊戲,媽媽看劇,卻要求孩子老老實實寫作業。
女兒小聲嘀咕:“你們要我好好學,但是你們通常自己都管不住自己。”
無法以身作則的父母,是“逼”不出來好孩子的。
作家列夫·托爾斯泰說過:
全部教育,或者說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歸結到榜樣上,歸結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善上。
因此,父母要用好平面鏡,因為它象徵著真實性。
父母看見孩子,就像是在照鏡子。
你看見孩子的不堪,就如同是在看自己;
你看見優秀的孩子,說明你也是一個努力的父母。
因此,父母一定要在孩子面前做好榜樣。
你希望孩子做的事,自己先做;
你不希望孩子做的事,自己就先要學會放下。
要相信:
做事嚴謹、積極向上的父母就會養出熱愛學習的孩子。
家庭和睦,會養出熱愛生活的孩子。
父母的榜樣,就是孩子未來的人生高度。
04
縮小鏡:弱化孩子的缺點
一位知乎網友曾說:
小時候不懂事,總喜歡搞點惡作劇,經常被父母罵作是“惹事精、掃把星”。
這些話讓他很難受,所以他越發地調皮。
經常欺負弟弟妹妹,故意搶他們的零食;
寫作業故意做錯;
早晨把爸爸的公文包藏起來……
後來,大家都覺得他就是個搗蛋鬼,只要有人哭,就一定是他惹事。
後來,他試過努力學習來贏得大家的認可,可是父母依然沒有給他好的評價。
於是他開始“破罐子破摔”,真的成了一個不聽話的孩子。
心理學上有一個“刻板效應”:指的是孩子習慣被別人用消極的老眼光看待的話,只會越來越沒有信心,產生更強烈的反抗情緒。
一個被父母都看作是很差勁的孩子,他會不斷地吸收負能量,慢慢地覺得自己很差勁,心裡會很自卑,可是外表卻會變得很叛逆。
養育孩子的過程要學會抓大放小,不掉入瑣碎裡。
父母要學會用縮小鏡去看待孩子的缺點,懂得放下對孩子的成見。
電視劇《加油!媽媽》裡,13歲的小夫因為長期被父母忽視,從一個學霸變成了叛逆的孩子。
故意上課不聽講、撕同學的書、偷東西,差點燒了房子……
直到後來,媽媽不再把他當成“問題少年”,而是全身心地陪伴他,他又慢慢地變成了大家眼裡的乖孩子。
作家劉娜曾說:每個壞孩子,都在以自暴自棄的方式,喚醒父母的關注。
每一個孩子都渴望被表揚、被誇讚、被關注。
我們要學會縮小孩子的缺點,多看看孩子好的一面,相信“孩子總是在不斷變好”,他才會朝著父母期望的方向發展。
教育,如果多一份寬容;孩子也許會多一些機會。
05
哈哈鏡:給孩子“有趣”的家庭氛圍
有人問過那些在外面瘋玩不想回家的孩子,為什麼不回家呢?
有孩子說:家裡沒意思。
如果一個家總是:3句話不離學習,父母總是板著臉,這會讓孩子內心無比煩躁。
其實,一個家庭最好的氛圍是:父母既可以嚴厲地教育孩子,又能夠幽默風趣地逗得孩子哈哈大笑。
我們不應該一直在孩子面前表現得嚴厲和刻板,這樣會讓家庭缺少溫度。
適當的幽默風趣,會趕走孩子的一切壓力與疲憊,喚醒孩子的活力。
曾經有一個孩子,從上小學開始就特別辛苦,5點起床,用了百倍別人的力量,卻也比不過別人。
到了上初中,女孩壓力大得都快要崩潰了。
一次出去遊玩,父親把女孩帶到了一面哈哈鏡面前,用搞怪的語氣說:“我這姑娘,以不變應萬變,大將風範!”
一句話逗得女孩哈哈大笑。
為了緩解女兒的壓力,父親買了一面哈哈鏡回家,只要壓力大的時候,父女兩人就在哈哈鏡面前玩一些特別“逗比”的遊戲。
平時父女兩人還經常在家裡看搞笑影片、玩遊戲。
有時候女兒壓力大,父親還會為她畫搞怪的畫,然後寫上:生活不只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漸漸地,女兒在學習上的動力越來越足。
富有情趣的父母,會豐富孩子的精神世界,也是抵抗艱難最好的武器。
林語堂曾說:
“豁達的人生觀,率真無偽的態度,加上爐火純青的技巧,再以輕鬆愉快的方式表達出來,這便是幽默。”

父母要學會利用哈哈鏡,因為它會提醒我們:

教育孩子不要隨時都是嚴厲地,適當地給予孩子一定的幽默感,給予孩子鬆弛的成長氛圍。
用遊戲力和好玩的能量陪伴孩子的成長,會讓孩子在壓力與挫折中快速“重生”。
06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
“每瞬間,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並檢驗自己的人格。”
孩子的一切因果,都浸透著父母的汗水。
要想培養出優秀的孩子,父母要學會:
用放大鏡看到孩子的潛力,讓他擁有變好的勇氣。
用望遠鏡看孩子的未來,讓他有動力去實現自己的價值;
用平面鏡做孩子的榜樣,帶給他正能量的影響;
用縮小鏡弱化孩子的缺點,給他希望的未來;
用哈哈鏡為孩子創造鬆弛感,讓他在輕鬆的氛圍中奮發圖強。
智慧的父母,才能點亮孩子的人生。
-END-
本文首發平臺:薩提亞育兒(ID:satiryuer),傳播薩提亞、NLP、催眠、家排、NLP教練技術、親密關係等實用心理學,與大師相遇,讓心理學快速改變你的人生,轉載僅限微信公眾平臺,請聯絡授權。

關注薩姐,檢視更多精彩內容▼
你的每一個在看,我都歡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