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黛西
隊友搬磚的公司是德國一家大集團,近兩年至少裁員了三波。
先是鼓勵自願離職,然後分配給每個部門裁員比例,後來強制縮減工時(變相降薪),最近又因為痛失一個大訂單,開始了新一輪裁員,我們認識的幾個共同朋友都受到了影響。
還有我留學認識的一個學長朋友,第一次食堂打飯還是他帶我去的,最近聊起來得知,他們公司也在裁員,他從去年失業到現在,還沒有找到合適的下家。
憑我對他的瞭解,我相信不是能力或努力問題。
所以是因為選擇錯了嗎?畢竟都說選擇大於努力。
我覺得也不是。
他上學選擇了工科,畢業後選擇了大廠當工程師,這些“選擇”本身沒啥問題。
但今天這個時代,世道早就變了,“選對”已經不能一勞永逸了,今天聊個5毛錢的吧。

1. 不是選擇決定命運,
而是“可選項”決定命運
選擇大於努力,我覺得這句話是很有道理的。
只是很多人過度解讀了,高估了選擇的重要性。
決定一個人命運的,往往不是你在某個人生節點選擇了什麼,而是你在每個人生節點手裡有多少選項。
跟朋友聊天中得知,他找工作僅限於汽車行業的某個細分技術專長,非這個不做。
也不是傲嬌,是因為他除了這個,別的做不了,在他的職業生涯中,沒有給自己拓展別的“可選項”。
行業環境好的時候,專才是很搶手的。
大環境不景氣的時候,手裡沒有其他牌可出,就非常被動了。
張雪峰說過一句肺腑之言:普通家庭成績一般的女孩,就不要報金融了,除非你能豁得出去。

說的其實也是這個道理。
作為金融女我感觸很深,有的同學在學校裡好像很普通,跟我們差不多混日子,但出校門了,才發現人家是另一個階層的人。
他們畢業後的順風順水,不是因為更聰明更有天賦,而是擁有更多人脈,資源,機會——這些也可以稱做“可選項”。
不是抱怨不公平,這些“可選項”是人家父母甚至爺爺幾輩人,多年闖蕩打拼積累下來的。
不止是金融行業這樣,幾乎所有行業,不會因為兩人做了同樣的選擇,就意味著命運的齒輪朝著一個方向轉了。
就像你看別人打出了一對7,你跟了一對8,覺得這把跟他不相上下。
但其實人家手裡還攥著大小王和四個2,而你手裡最大牌就是倆J一個K,怎麼跟人家玩?

家境是我們沒法選擇的,但是,很多“可選項”是我們可以為自己爭取的。
這些“可選項”,往往是一些通用的底層能力。
比如一個人的表達能力、寫作能力、溝通能力、共情能力,以及一些短期內看不到回報的東西,比如誠信資本,閱讀量,人脈等等。
所以糾結要不要換工作、要不要轉行、選哪個專業、去這個公司還是那個公司,其實意義沒有想象中那麼大。
因為無論你選了什麼,很可能都會“殊途同歸”,兩條線在遙遠的未來相交在一個點上。
真正可以改命的,是一個人手裡“可選項”的多少。
當你的手裡的“可選項”足夠多,你才真正擁有了選擇權。

2.尋找屬於自己的槓桿
如果你覺得自己一直非常努力,但成長速度很慢,可能是因為只是用“蠻力”。
而聰明人都很會利用槓桿。
我身邊就有一個典型例子,餅餅以前的一個興趣班老師,是個95後中國姑娘。
她課後跟我聊天中,無意得知我是博主,拉著我聊了半個小時,盤問我關於做自媒體的種種細節。
我記得她當時跟我說,她把每週四下午的課停掉了,這樣可以拿出一整塊兒時間,專心研究做自媒體。
轉眼兩年過去了,餅餅的那個興趣班已經放棄了😂,但那個老師的自媒體賬號,已經做得很不錯了。

她以前找生源,只能透過線上平臺發廣告,平臺還要抽走相當高的分成。
現在藉助自媒體這個槓桿,賺的每一分錢都進了自己兜裡,生源從四面八方湧來,最大困擾是學生太多,課排不過來。
其實論能力和背景,和她水平相當的人也不是沒有,但她有一個其他老師沒有的意識,就是尋找槓桿,利用槓桿加持自己的核心能力。
有人可能說,自媒體也不是隨隨便便就能做起來,而且我也不是給自己攬業務,我就是一打工人,不至於為了這個破班,鬧這麼大動靜兒。
確實,不是說讓每個人都去做自媒體,槓桿不限於此。
對上班族來說,一個很好用槓桿就是AI工具。
琢磨一下,哪些流程化高、重複性強、可編碼的工作內容,可以藉助AI工具來最佳化,提升效率。
省下的時間,做一些可以讓你”被看見“的事,發展一些可以給你更多“可選項”的底層能力。

3.換跑道的能力
未來太多變了,沒有人能保證一個選擇就能吃一輩子。
都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AI時代這個週期可能要縮短到“三年河東,三年河西”。
所以你會發現,真正能在“亂局”中走得遠,走得穩的人,往往不是某個領域的專才,而是可以把自己的技能絲滑遷移到新領域的人。
我認識一些在大廠叱吒多年的中年人,做到了令人羨慕的位置,可一旦公司倒閉或被裁員,他們很難找到合適的新賽道。
原因就在於,他們的能力“粘”在了行業裡,缺乏跨界遷移的通用能力。
而在今天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這種“粘性”只會更危險。

遷移能力說白了,就是你的能力組合要足夠靈活,足夠“輕”,能帶著走,拼著用,可以適應新的局面,而不是被局面限定。
以前大家都在琢磨,怎麼在一條賽道里跑贏別人。
現在更重要的是,學會把能力遷移到新賽道上,甚至自己創造一個賽道。
過去是三十年一個週期,現在是三年一個風口,恨不得一年一場行業地震。
所以啊,哎,我也不知道所以什麼了。
總之,不用為眼前的“錯選”過度焦慮和自責。
這個時代,早就不是在考驗誰選對了,而是看誰的手裡選項多,誰能靈活遷移自己的能力。
你們覺得呢?
黛西

📍📖 你可能還喜歡讀
📍🛒 黛西好物推薦
🍪 百科App娃砸手裡的日子,真的很需要它來續命
🍪 頭髮SPA總被誇髮質好,自己在家幾分鐘就搞定
🍪 夏季剛需今年這種天氣,出門沒它真的會實慘…..
📍📹 你可能還喜歡看
來影片號圍觀真人黛西
謝謝你們點的小紅心❤️

不開打賞,喜歡請多多轉發&點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