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研究資料



粟裕將軍只是淮海戰役主要指揮員之一



碾莊戰役臨陣換將,粟裕代司令負責打援

1948年11月6日淮海戰役開始。
11月7日,陳士榘率陳唐及粟葉兵團、譚震林王建安率山東兵團圍堵黃伯韜兵團於碾莊。
《張震回憶錄》:“7日,當晚我1、4、6、8、9縱立即向敵猛追,陳士榘參謀長率前指趕往第一線,直接指揮追擊行動。為便於對部隊實施及時的不間斷地指揮,我華野指揮所儘量靠前,進至隴海路南土山鎮附近。這時戰況報來:在陳士榘參謀長的指揮下,我追擊部隊已經將黃兵團合圍於碾莊圩附近。”(338頁)

11月8日,華東軍區陳毅譚震林策動國民黨第三綏靖區副司令何基灃、張克俠率領59軍軍部及兩個師77個軍一個半師共23000多人於8日起義。撕開敵防線一大缺口,立下淮海戰役第一功。

碾莊戰役前期(7日——9日)對黃百韜兵團的大包圍,是由陳士榘、譚震林指揮實施的。

11月9日圍殲黃百韜兵團的戰鬥,於江蘇邳州市碾莊圩地區打響。
9日,華野西兵團代司令粟裕率領華野指揮機關,經運河車站前進至隴海路以南的花莊。
同日, 粟裕、譚震林發出《全殲黃百韜兵團政治動員令》,要求各軍合力全殲黃百韜兵團。

10日 , 粟裕率領華野指揮機關由花莊西進至運河以西9公里的議堂。議堂,傳說東漢末年曹操曾在此地議事,因而得名。
12日 , 粟裕率領華野指揮機關進一步轉移到碾莊(今邳州市碾莊鎮)南的過滿山(今邳州市八義集鎮境內)。中央軍委獲悉後電示,華野指揮位置不宜太靠前,要後撤10裡。於是粟裕即決定後移10裡到土山集(今邳州市土山鎮)。
13日 粟裕率領華野指揮機關轉移到邳縣(今邳州市)土山鎮東南之火神廟,此地距碾莊前線約15公里。

淮海戰役決定性的第一階段戰役是圍殲黃伯韜兵團。
依據軍委毛澤東的部署,本來期望華野15日完成殲滅。
然而粟裕籌劃的淮海戰役第一階段作戰重點,並不是消滅黃百韜兵團,他試圖以包圍黃百韜來吸引徐州方向的邱清泉兵團和李延年兵團增援,然後把打擊重點,放在打援殲滅邱、李兵團上。
由於著眼的重點不當,導致兵力火力配置不當,粟裕親自指揮的圍殲黃百韜兵團碾莊戰役進展並不順利,連日久攻不下,而戰士傷亡甚多。

遠在西柏坡的毛澤東對此焦慮至極,多次來電催問華野什麼時候能殲滅黃伯韜。因為這個時候,中原野戰軍已經拖住了前來救援的黃維兵團,但是中野部隊人數少,火力弱,面對強大的機械化的黃維兵團,啃不動。

11月13日毛澤東致電華野催促:
“請粟陳張考慮,是否可以韋吉兵團早日西移宿縣,與中原各縱隊會合,以便數日後中原各縱隊西移永城,對付黃維。”
但是,粟裕沒有明確答覆是否能於15日左右全殲黃百韜兵團,而提出自己有困難,炮彈不足:
“請軍委、華東局能多給我們幾個基數的炮彈及炸藥(我們預備兩個基數已用去一個,而軍區續送者至今未到),並請華東局令汽車部隊加強我們的運輸,以適應戰機。”
似乎久攻不下的原因與炮彈不足有關。

面對戰力和火力強大的黃維兵團 ,中野要獨立完成全殲黃維兵團的計劃顯然是勉為其難。所以政委鄧小平甚至發出了“即使中野拼光也要消滅黃維”的悲壯語 。

11月14日毛澤東再次來電催促劉、陳、鄧、 粟、譚、 陳、 張、 韋、 吉 、 王 及華東局:
“(二)目前數日內,必須集中精力,徹底解決黃(百韜)兵團全部及宿蚌段上敵人。”
“(三)我們很擔心寒刪兩日不能解決黃百韜………希望粟裕同志照元酉計劃,首先解決黃匪25 、44、 100軍,留下黃之兵團部及64軍 ,吸引邱 、李東進。”

在軍委嚴厲催促下,華野前敵指揮部於11月14日夜在土山鎮召開緊急會議。
會議決定調整戰役指揮和兵力部署,由山東兵團政委譚震林副司令王建接替粟裕和陳士榘,擔任碾莊攻擊總指揮。
粟裕兵團轉為打援任務,以粟裕擔任打援部隊指揮員。
11月14日的土山鎮會議,是淮海戰役第一階段一次極為重要的會議,這次會議更換了攻擊黃伯韜兵團的前敵總指揮和主攻兵力。


15日13時,華野前委將會議結果上報中央軍委。
毛澤東16日回電稱“粟裕到韋吉部(指揮打援)甚好”。


因此,11月15日後,粟裕已不在攻擊黃百韜的碾莊前線,而轉移到徐東雙溝的韋國清蘇北兵團打援部隊的指揮位置上。

11月15日以後,譚震林王建安指揮部隊攻擊黃百韜兵團,經過一週苦戰,於22日全殲之,取得淮海戰役第一階段的勝利。

有必要指出的是,在淮海戰役中,華野仍然分成兩大部分,即西兵團的粟、陳、張為一部,山東兵團的譚、王為一部。
根據中央軍委1947、1948 年華野分兵的多次指示,譚王部隊(山東兵團)不隸屬於粟裕的華野司令部,而是直接隸屬華東局和軍委指揮。而粟裕部的領導關係則主要隸屬於中原局。
協調並指揮華野及中野,以及統籌協調華東解放軍各部的,不是粟裕的指揮部而是中央軍委、陳毅以及16日成立的,但經中央軍委特別授權的以鄧小平、陳毅、劉伯承為首的總前委。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