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 上半年軍事大事記
1946—1949 的 三年解放戰爭是戰爭與軍事史的一個奇蹟。
三年國內戰爭包括五大戰場,即:東北戰場,華東和山東戰場,中原戰場,華北戰場,西北戰場。
五大戰場的總指揮者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軍政文宣統帥毛。
五大戰場中,東北戰場與華東(包括山東)及中原戰場戰場最具有決定性意義。
但是,單純東北解放戰爭的勝利,僅僅具有割據意義,而導致蔣介石王朝迅速覆亡的則是華東解放戰爭和中原戰爭。
通常認為,華東解放戰爭的主要戰場指揮者是陳毅粟裕,這是錯誤的。
實際上華東戰場自內戰開始不久(1947),即分組為兩大軍團,許世友譚震林兵團與陳毅粟裕兵團。
陳毅作為司令員,只是此兩軍團之名義上的統一領導人,但實際上在解放戰爭的大部分時間,兩軍團獨立作戰。
許譚與陳粟是平行而獨立作戰的。1947—1948 年間 許譚兵團在山東戰場取得的勝利,具有戰略樞紐的轉折點意義。直接奠定了後來的豫東戰役濟南戰役以及淮海戰役的決勝基礎。
1948年上半年逐鹿中原的大戰,是導致國共兩軍攻守異形的決定性事件。
【1948中原戰役大事記】
1月
陳毅到楊家溝,毛澤東總結1947,認為歷史,戰爭已經面臨一個根本性的轉折點。
劉鄧建立大別山新區及桐柏山新區後, 軍委令中野主力北歸。
所部戰損極大,12萬人僅餘5萬,重型火力損失殆盡。但是毛認為,戰略任務已經實現,戰略轉折點已經到來。挺近大別山取得了最重大的戰略性勝利。
根據中央軍委指令,劉鄧二部下山而重新會和。
毛澤東決定建立一支蘇北兵團。配合粟裕部未來南下,控制淮南蘇北地區。
但軍委再次明確,山東兵團許譚部由華東局指揮,獨立於陳毅粟裕部。
毛澤東籌謀考慮渡江戰役,提出令粟裕兵團先行南進。
2月
毛澤東決定粟裕兵團改編為華中野戰兵團,粟裕為兵團司令員,下轄三個縱隊,即葉飛縱隊,王必成縱隊,陶勇縱隊,葉飛為副司令。
準備從安徽江蘇渡江南下。國軍主力邱清泉部隊一直尾隨追蹤粟裕部隊。
軍委令陳唐,中野及陳賡部牽制邱部。
3月
西北野戰軍發動宜川戰役,擊斃劉勘。
胡宗南令調洛陽軍隊西援。
陳唐與陳謝於運動中,發現洛陽空虛,遂報告軍委提議聯軍攻取之。
洛陽戰役可以看做是本年逐鹿中原戰役之戰略起點。
邱清泉部此前尾隨監視粟裕兵團,洛陽丟失後蔣命其放棄跟蹤粟裕部,回援洛陽。
4月
粟裕部渡河北歸,在濮陽休整。
軍委毛澤東催促粟裕部擇日渡江南進。
粟裕對於孤軍南下,無後方作戰顧慮重重。
給上級劉鄧及軍委發電“斗膽直陳”,要求留在中原作戰。
解放軍山東兵團與中原劉伯承兵團同時發起兩個側翼戰役,一為魯西膠濟路戰役,一為大別山襄樊南線戰役。
本月中旬,許譚部山東兵團發動膠濟路中段戰役,首戰系奪取距省會濟南僅百公里的周村戰役,一戰號稱橫掃七百里。
5月
劉伯承中野兵團發動宛西和宛東戰役,挫敗桂系主力張軫部,牽制邱清泉部,此是發起中原大戰之豫東戰役的前奏。
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在西柏坡城南莊舉行會議,召見粟裕 。
粟裕提出要求暫緩渡江,保證未來三個月的夏季戰役殲滅國民黨軍中原兩大主力,即邱清泉5軍和胡璉18軍。
書記處及軍委決定同意粟裕兵團推遲四個月渡江,決定於夏季集中解放軍中原地區各部,會殲國民黨軍主力兵團,發起戰略決戰。
為統籌領導即將爆發之大會戰,中共中央決定改組中原局,設定中原軍區實施統一集中領導。
將陳毅及粟裕兵團編入中原局下屬中原軍區。中原區設定二級軍分割槽。
陳毅加入中原局作為黨政軍第二位領導,同時原任華東局黨政軍職務不變。中原局總領導人是鄧小平。
以粟裕為中原軍區下屬豫皖蘇分割槽司令員。粟部歸豫皖蘇分割槽,受中原局直接領導。
軍委決定華東部隊許譚、韋吉二兵團配合粟裕部,但繼續在山東半島進行獨立戰役行動及戰役作戰。
軍委決定中原決戰以粟裕兵團為主力兵團,為加強粟裕部戰力,軍委命華野陳唐兵團併入粟裕部。
此前之1947年底,軍委調出陳唐兵團作為軍委直接指揮之機動力量。
6月
陳唐攻陷開封。
許譚包圍兗州。
劉鄧準備攻擊襄樊。
中原戰役拉開序幕 。
7月
開封危急,蔣介石驚慌失措,令邱清泉區壽年回援開封。令黃百韜援助兗州。
粟裕設伏打援,殲滅區司令部。
蔣介石劉峙方寸大亂,進退失據,急令黃回援中原。
粟裕圍黃百韜兵團於杞縣鐵佛寺。黃百韜部隊甚頑強,久攻不克。
蔣介石調多路大軍,欲與粟裕決戰,形成合圍之勢。7 月 7 日粟裕命各部自行擇路撤出戰場,形格勢禁,變生不測,雖然各部平安撤離,但是戰損甚大,元氣大傷。
國軍中原主力被粟裕牽制,無力旁顧,於是許譚兵團順勢攻克兗州,中野二王順勢攻克襄樊。襄樊自古乃中原門戶,戰略意義極其重大。
豫東戰役勝利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