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研究粟裕將軍戰史,是因為發現目前的戰史存在偽史,有揭露虛造,恢復真相的必要。針對不是粟裕,而是近年對粟裕的造神現象。
2、粟裕造神現象的最大問題主要是以下兩點:
第一是把粟裕當成1947——1949年華東解放軍的全軍統帥。
但是實際上,1947 年 8月11日中央軍委釋出指示:
1/“華東野戰軍西兵團(粟裕兵團)統歸劉鄧指揮”。
2/ “許譚兵團(山東兵團)及其他華東部隊一切行動由華東局指揮。”
也就是說,粟裕從 1947 年 8 月起,除了指揮除本部三個縱隊以外,並不是華野其他部隊的指揮員。並且粟裕直接上級是劉鄧陳。
第二是把譚震林、許世友、韋國清等人的殲敵數字和戰功都記到粟裕頭上。
粟裕在1948年初對上一年戰績的總結中承認,西兵團戰績不如東兵團。東兵團戰績巨大。我們要追上。但是現在一些說法卻把許譚韋的戰績都算到粟裕頭上。
3、為了給粟裕造神,有人甚至編造故事作為信史,甚至偽造毛澤東語錄以給貼金(例如憑空捏造毛主席與蒙哥馬利談話曾經讚揚粟裕。毛蒙所有談話記錄實際上早已發表。根本沒有也不可能有這種談話。)。
而對解放戰爭時期毛澤東對於粟裕失職及錯誤的多次批評,例如1948年9月政治局會上毛主席對粟裕的公開批評(印入《毛澤東文集》第六卷),卻選擇性地無視。
4、1947-1948年間粟裕戰績不佳。毛主席讓粟裕下江南,粟裕顧慮重重,徘徊不敢去。這筆賬,毛主席從來沒有忘記。
而在濟南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中,粟裕既未擔任戰役總指揮,也不是華東解放軍的總指揮,而僅是戰場指揮員之一,但他的作用卻被一些文藝作品誇大。
5、值得注意的是,作為粟裕的主要領導人的陳毅、鄧小平、譚震林等則常被刻意貶低。
有人貶低說陳毅不會打仗。但是事實上在整個解放戰爭中,陳毅才是華東解放軍的唯一司令員和統帥,從頭到尾毛主席和軍委都對陳毅給予極高的信任。
陳毅不僅始終是華東軍區、華東解放軍司令,也是華東野戰軍司令員兼政委,還是中原解放軍的第二司令員,後來也是第三野戰軍的司令員。
另一個被高度信任的人是鄧小平。鄧小平不僅是中原局書記、中原野戰軍政委,在淮海戰役和渡江戰役中是同時指揮華野及中野的總前委書記,還同時當過第二野戰軍和第三野戰軍政委。
透過這些跨區、跨軍的兼職,可見毛澤東對陳鄧二人的寄託之重。
而對於粟裕呢?在整個解放戰爭從始到終,粟裕一直只是名義的華野副司令,直到淮海戰役後組建三野,粟裕也仍然只是副司令。
期間華東部隊歷經多次改編和改組,但是粟裕從頭到尾沒有擺脫這個副字。而且粟裕的實際指揮範疇,多數時間是粟裕兵團三個縱隊。如果粟裕真那麼重要、仗真打得那麼好,會如此不被重用嗎?
在整個解放戰爭中,真正的全域性指揮者、排程者都是毛澤東和中央軍委。
所以並不是要抹黑粟裕,而是本來他的戰績並不漂亮。只好靠虛構故事甚至謠言來化妝美容。
6、必須指出,粟裕戰爭回憶錄,有些內容失憶及失實。
1959年後粟裕脫離軍隊任職軍科,負責領導編寫戰史。目前的華東戰史和軍史基本框架,是粟裕在1962年前後指導下擬定。當時軍科有領導(宋時輪)提出應當實事求是寫戰史,當事人應迴避,但是粟裕不同意。
因此,有些將領如許世友以及華東解放軍山東兵團的戰績被刻意忽視、淡化,粟裕指揮的一些戰役則被特別放大和突出。山東解放戰爭的歷史很少述及甚至被掩蓋。
特別是粟裕所部1947年後已歸屬晉冀魯豫局、中原局建制這個事實被抹殺。粟裕的敗績被掩蓋,甚至被說成勝利。
這種不公正與私心,是違反實事求是原則的。作為客觀主義的戰史研究,這種吹功掩過,不足為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