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論技術如何迭代,
兒童產品本質仍是迴歸兒童認知邏輯。


文|林晴晴
編輯|袁斯來
來源|硬氪(ID:south_36kr)
封面來源|IC photo
最需要AI解放自己的人群之一,一定包括要重複講10次故事的家長。
今年年初的CES上,AI教育陪伴賽道擠滿了試圖給出更優解的中國廠商。靈宇宙的一款新產品“Ling!”收穫頗多關注。據官方介紹,“Ling!”主打“學伴”概念。透過內建的智者先賢、學科名師、虛擬IP角色,覆蓋科學、生物、英語、歷史、地理、文學等多學科領域,藉助角色演繹、互動故事、輕遊戲等形式,為孩子們營造沉浸式的互動學習體驗。
而這家公司靈宇宙的創始人顧嘉唯,也是物靈科技創始人,後者的AI繪本機Luka Hero於2018年7月上市,具備視、聽、觸覺等多感官互動能力,包含英語啟蒙繪本朗讀和英語學習內容。
有報道稱,這款產品的出現開創了繪本閱讀機器人這一全新品類,其上市僅半年,便取得了京東平臺智慧機器人繪本閱讀機器人產品銷量第一、使用者好評率99.8%以上的佳績。
那之後,“AI+兒童教育”的需求逐步被市場驗證,活躍於中國家庭的視野。
從智慧手錶到早教機器人,從故事機到學習平板,智慧穿戴裝置、智慧教育機器人、智慧互動繪本等多種型別的兒童智慧硬體產品早已鋪天蓋地。大廠中,亞馬遜推出過Echo Pop Kids、Fire HD 10兒童平板電腦、Echo Dot Kids兒童智慧揚聲器等等。創業公司也不乏拿下高額融資的明星公司。
但拋開那些美好的故事,最成功的案例誕生於一家對改變世界並不那麼熱衷的公司。步步高旗下的小天才手錶,誕生10年,進入了全球100多個國家,產品發行七年時就已賣超2000萬臺。它雖然只有社交、通話等基本功能,旗艦款價格卻敢比肩iWatch SE。在全球智慧手錶市場上位列第二,其中14歲以下使用者的市場份額更是一家獨大。
智慧手錶是少數存活下來的兒童智慧硬體,更多的產品被淹沒在大浪中。根據CSDN News近日報道,美國AI硬體明星公司Embodied因融資失敗宣佈關閉運營,其主打產品兒童情感機器人Moxie因單機成本超500美元、售價高達800美元(約人民幣5785元,截至3月17日)、復購率不足5%,黯然退場,Moxie是一款旨在為兒童提供情感陪伴和社互動動的機器人,具備人臉識別、語音互動等功能,能夠與孩子進行簡單的對話和互動遊戲,但高昂的成本和低復購率使其難以為繼。
其硬體因雲端服務關閉也將淪為“電子磚塊”,這個訊息一定程度上澆醒了行業對“情感陪伴”的狂熱幻想。
“Embodied失敗的核心在於市場文化差異,情感陪伴在東亞需求更高,但歐美市場土壤不足。此外,技術成熟度不夠,AI對話、感測器到硬體落地層層打折扣,加上成本過高,註定難以持續。”手滑科技王格非告訴硬氪。他們的公司成立於2017年,曾透過與全球頭部IP合作開發AI機器人,並自研AI語音模型,近年逐漸從B端技術服務商向C端產品拓展。
雖然智慧硬體市場一直有熱騰騰的新故事,但兒童智慧硬體賽道卻顯得不盡人意。根據艾媒諮詢資料顯示,2023年中國兒童智慧硬體市場規模達522億元,但增速已從2019年的35%降至12%,市場正從狂熱轉向理性競爭。
王格非告訴硬氪,“大廠如科大訊飛、學而思專注教育屬性,但缺乏情感化設計;廣東供應鏈廠商靠低價鋪量,產品同質化嚴重。真正的差異化在於繫結IP做情感陪伴,而非扎堆教育紅海。”
在營銷領域,兒童及背後家長的購買力常年處於金字塔頂端。但兒童智慧互動硬體一直是個難啃的骨頭。它的購買者是家長,但最終使用者是無法準確表達需求的兒童。成本高、功能雞肋成了這類產品致命的缺陷。顯然,目前還沒有出現一家公司的產品足以滿足兒童的陪伴需求。
創業者還在不停湧入這個賽道,或許他們應該去思考更簡單直接的功能,而非被潮水裹挾。

技術虛火,需求斷層
家長對“教育剛需”的執著與兒童對“娛樂屬性”的偏好,形成難以彌合的斷層。
艾瑞諮詢《2024中國兒童智慧硬體使用者調研報告》顯示,近60%的家長抱怨產品“互動體驗不足”,而兒童使用頻率隨年齡增長呈斷崖式下降——3-6歲兒童日均使用45分鐘,7歲以上則驟降至12分鐘。
市面上,許多智慧早教機,打著海量教育資源旗號,實則內容多為簡單兒歌、故事拼湊,缺乏系統性和針對性,無法滿足孩子不同成長階段的學習需求。例如奧飛娛樂研發的“AI智趣喜羊羊”(一款融合了搪膠毛絨、IP、AI三大元素的智慧玩具產品)天貓首發當日即售罄,不過雖融合了IP與AI技術,但部分家長反饋“互動深度不足”;而且,產品與孩子的互動方式過於機械,孩子使用幾次後便容易失去興趣。從兒童的行為特點來看,產品使用存在“三分鐘熱度”現象。
對此,王格非談道,“許多產品失敗源於‘用成人邏輯設計兒童需求’。比如過度堆砌功能,卻忽視兒童注意力短暫的特點。因此,我們嘗試透過動態感測器和IP情感化設計改善體驗——例如當孩子煩躁時,硬體自動切換至‘遊戲模式’。”
說到底,這類產品根本沒能理解兒童的行為和心理邏輯。兒童心理學家指出,兒童注意力集中時間相對較短,對新鮮事物好奇心雖強,但產品若不能持續提供有趣、有吸引力的互動體驗,他們很快就會將其束之高閣。比如一些智慧玩具,孩子起初因新穎外觀和簡單操作感到興奮,但熟悉後發現玩法單一、缺乏深度,便不再理會。比如美國Wonder Workshop過度強調程式設計功能卻忽視低齡兒童操作門檻,最終淪為“極客玩具”。
在技術層面,也存在諸多瓶頸。語音識別是兒童智慧互動硬體的重要功能。語音識別技術在兒童智慧硬體產品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然而,有研究表明,兒童語音識別準確率較成人低約20%,中英文混雜場景下誤判率超40%,導致互動體驗大打折扣。
美國消費類嵌入式語音識別廠商Sensory Inc.曾強調“要為孩子開發專門的語音識別演算法”,以更好地理解和處理兒童的語音輸入;中國公司零秒科技開發的兒童教育機器人也曾面臨中英文混合語音識別的難題,特別是在幼兒英語教育過程中常見的中英文混合語音場景下,識別效果不理想。後續透過引入微軟人工智慧技術的語音識別引擎,將語義識別準確率提高至90%以上。
兒童的認知還在發育,語言、行為模式和成人全然不同,產品必然會更復雜和難以把控。而兒童產品的很多設計者沉浸在成人的理解中,傲慢註定了失敗。正如Embodied CEO在關停宣告中反思所說:“我們沉迷於讓機器人‘更像人’,卻忘了孩子真正需要的是‘更像夥伴’。”

天然供應鏈紅利,但存在內容短板
相比去滿足複雜的情感連結,中國公司的實用主義更聰明、也更討巧。
據人民日報報道,在印尼雅加達,一位媽媽拿著一桶硬幣來買 imoo 手錶(imoo在國內即小天才電話手錶)。小天才電話手錶在兒童群體中非常受歡迎,其獨特的社交功能讓孩子們可以透過手錶輕鬆加好友、分享玩樂瞬間。在學校的社交活動中,擁有小天才手錶的學生能夠更好地融入同齡人圈子。
具體而言,小天才手錶透過“碰一碰社交”功能,構建封閉社交網路,將硬體轉化為“通訊剛需”,打造兒童社交圈,滿足孩子社交需求,形成強使用者黏性。其東南亞版手錶定價50美元(對比蘋果 Watch SE的249美元),支援12種本地語言,並整合“緊急呼救”“作業提醒”等場景功能,復購率超20%,遠超行業均值。這種策略的本質是用極致價效比解決最基本的社交和監護問題,而非堆砌華而不實的技術引數。
小天才的案例也為中國兒童智慧硬體廠商提供了一個樸素的經驗,即從未標榜“AI”,卻用最簡單的互動解決了社交剛需。
此外,就市場選擇而言,王格非也指出,“日本市場的情感陪伴產品更紮實,比如動態感測器模擬寵物‘撒嬌’行為,這類設計在東亞接受度高,但歐美可能水土不服。由此我們的產品定義必須考慮市場基因。”
另一條路徑是垂直場景繫結。物靈科技放棄通用機器人,專注於“AI + 繪本”差異化路徑,透過掃描繪本自動生成互動故事,提升兒童每週的使用頻率。這種“有限場景下的深度體驗”,成為破解“三分鐘熱度”的有效手段。
至於對年齡更大的學齡兒童,“硬體+內容訂閱”模式通常佔主流——一些大廠如步步高家教機和網易有道詞典筆等產品在市場中表現良好,使用者活躍度和內容訂閱量持續增長;阿爾法蛋的兒童詞典筆過去幾年透過內建《牛津高階》版權內容及等數十餘本中小學工具書,可以全面查詢近70類知識點,在天貓該單品賽道銷量第一。
未來兒童產品也會有些形式上的創新,Gartner預言,2025年多模態互動與無屏設計將成主流。近幾年,陸續有一些廠商開始基於此開展新的嘗試。部分廠商(如物靈科技)推出無屏故事機,透過觸感反饋模擬“翻書體驗”;中國BrainCo用腦機介面最佳化注意力訓練,將學習效率提升40%。但無論技術如何迭代,本質仍是迴歸兒童認知邏輯。
當硬體不再追逐技術引數,而是聚焦“讓孩子願意用”,這場供應鏈紅利與內容生態的博弈,或許才能真正找到平衡點。
儘管持續有人入局,但一些曾主打兒童智慧硬體的廠商也在尋找新的出路,正在轉型女性情感陪伴的賽道,王格非坦言,“(過去我們的)兒童產品賣得好本質是IP驅動,情感功能尚未驗證。但成人向需求絕對存在,若AI對話真實性達90%,硬體將不可替代。我們賭的是技術爆發速度遠超預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