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Frederick Douglass)的塑像在美國國會(U.S. Capitol)解放大廳(Emancipation Hall)揭幕。(© Drew Angerer/Getty Images)
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Frederick Douglass)是美國廢除奴隸制運動的著名領袖人物。他為擺脫奴隸的生活曾歷經艱險,後透過發表講演和撰寫文章為結束奴隸制大聲疾呼,在美國曆史上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他的事蹟產生的影響遠遠超越了美國的邊界。
兩個多世紀前,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出生在美國馬里蘭州(Maryland)某農場的一個奴隸家庭。歷史學家戴維·布萊特(David Blight)說,如今,道格拉斯的事蹟仍然令人振奮,甚至成為印度、奈及利亞和愛爾蘭一些作家筆下的重要人物。
布萊特出版的傳記文學《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自由的預言家》(Frederick Douglass: Prophet of Freedom)受到讀者廣泛歡迎。他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道格拉斯的經歷具有普遍的意義和影響:掌握讀書寫字的能力,激勵年輕人爭取自由,尋求途徑抗擊身負的重壓,繼而萌發擺脫困苦的希望。
愛爾蘭作家勞倫斯·芬頓(Laurence Fenton)說,道格拉斯如同納爾遜·曼德拉(Nelson Mandela)一樣,他的名字就是自由的代名詞。

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啟迪了英國和愛爾蘭各地眾多人士講述自己在血腥奴隸制下的生活。(© North Wind Picture Archives/Alamy)
奈及利亞小說家奇瑪曼達·戈茲·阿迪切(Chimamanda Ngozi Adichie)以比亞法拉(Biafran)內戰為背景的作品《半個橘黃色的太陽》(Half of a Yellow Sun)圍繞著一名貧困男僕的經歷展開。這名男僕後來成為士兵,曾在一塊黑板後面發現道格拉斯撰寫的《美國奴隸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生平自述》(Narrative of the Life of Frederick Douglass, an American Slave)。這段經歷使他受到很大的啟發,後來撰寫了自己的自傳。
阿米塔夫·高希(Amitav Ghosh)以印度洋(Indian Ocean)奴隸貿易為主題的小說《罌粟海》(Sea of Poppies) 有一名身為水手的主要人物。這名水手親眼目睹了道格拉斯在巴爾的摩(Baltimore)某造船廠被毆打的情景,完全符合歷史的真實。
愛爾蘭小說家科倫·麥凱恩(Colum McCann)《飛越大西洋》(TransAtlantic)用很長的篇幅講述道格拉斯1845-1846年前往不列顛諸島(British Isles)的旅程。道格拉斯在那裡發表演講反對奴隸制,支援墮胎。他還目睹了愛爾蘭在馬鈴薯饑荒期間的極度貧困狀況。
道格拉斯出生於1818年前後,對生母幾乎一無所知,7歲那年作為奴隸被送往巴爾的摩。他在那裡學會了讀書寫字,透過聆聽佈道,充分沉浸在詹姆斯王欽定聖經(King James Bible)的語言環境中。後來,他被送給一名殘暴的農場主,從事艱苦的勞作。道格拉斯的第一次逃脫以失敗告終,後來他喬裝成水手,逃到北方獲得自由,同時也奠定了自己在歷史上的地位。
他曾為威廉`勞埃德`加里森(William Lloyd Garrison)和新英格蘭反奴隸制學會(New England Anti-Slavery Society)發表演講,口頭表達的藝術日臻成熟。他在27歲那年撰寫了第一部自傳《生平自述》(Narrative)。他一生共撰寫了了3部膾炙人口的自傳。
布萊特說,他的著作和文字的影響歷久不衰。自由飽含著無限的意義,仍然是人類最普遍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