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事發地“奴隸島”,斯里蘭卡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地名?

昨天的不幸事件,大家都知道了。事件具體細節,因為還未有檢方確認,我們暫不妄加評論,以官方資訊為準。唯望親屬節哀,逝者安息。
警方公佈的事發地點,卻是在“奴隸島”。
於是有讀者留言問我,這是一個什麼地方?為什麼斯里蘭卡會有這樣奇怪的地名?
以下是我們2023年的一篇舊文,供資訊分享。

奴隸島這一名稱源自英國殖民統治時期,指的是葡萄牙統治時期用來關押和收容非洲奴隸的地方。
2023年,前政府曾決定從路標、地圖、郵政和選民登記冊中刪除“奴隸島”一名。根據當時的該地區更名釋出公報,科倫坡2區的奴隸島改名為Kompagngna Veediya”。但實際生活中,人們依然習慣使用這個延續百年的地名。
那麼“奴隸島”是個什麼地方?
這裡曾經流民聚集,三教九流,魚目混雜,被人們形容為“黑暗的貧民窟”,是隱藏在科倫坡繁華核心地帶背後的另一世界。
不過除了這個有特點的名字,這片區域正隨著社會發展,慢慢從地圖消失。“黑暗之城”被城市建設逐漸淹沒只是幾百年特殊歷史,仍在斯里蘭卡民族基因裡留下烙印。
今天這片區域的繁華與破敗奇妙糅合。奴隸島”如今既無奴隸,也看不出是個“島嶼”。相反,這裡已是核心城區,附近高密度地聚集了豪華酒店和公寓。
然而,久經流傳的地名和女孩子的氣質一樣騙不了人,它往往反映了真實內涵和經歷。
▼家崽的爺爺,畫的奴隸島速寫
 奴  隸  島  的  前  世 今 生 
黑暗的奴隸關押地、駐軍地、繁華商業中心
如果奴隸島是一個人的話,他應該是個曾走南闖北、久經滄桑但話語不多的人。有酒有故事亦有江湖氣,也有見過世界之後,洞悉一切卻依然包容的眼睛。
現在位於城市中心的奴隸島,在歷史上與隔壁的貝塔(Pettah)一樣,曾是科倫坡要塞外的郊區。從一些史料和老地圖上看,這裡曾被貝拉湖水環繞,確實是一個“島”或“半島”。
1844年出版的書籍《錫蘭回憶錄》曾寫到:“湖水將要塞隔開,在湖的中心有一個島嶼,它被稱為奴隸島,這是荷蘭人用來關押奴隸的地方。”
▼從要塞高地遙望貝拉湖和奴隸島 | John Deschamps 1845
奴隸島地區又被稱為Kompannavidiya,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505年。
在葡萄牙人統治時期,他們從東非帶了大量黑人奴隸來到錫蘭,後來荷蘭人將這些黑人保留,作為僕人或長工。但是隨著奴隸人口的增加,一些無法忍受殘酷對待的奴隸開始暴動或謀劃謀殺。
在某個深夜,一個奴隸將他的主人全家殺死,這件事成為導火索。
荷蘭人擔心奴隸反抗,便決定每天的工作結束後,將要塞內的所有奴隸送到貝拉湖的島上囚禁。同時為了避免他們逃跑,荷蘭人還在湖水中養了幾隻鱷魚。因此,這個島就被稱為“奴隸島”。
▼英殖民時期的奴隸島
1796年,英國人佔領科倫坡後,奴隸島樣子大變。它不再被用來囚禁奴隸,而成為英國人休閒和駐紮軍隊地方,但島的名字被保留下來。1810年,英國人在這裡修建了皇家植物園,並用倫敦皇家園林“邱園”為它命名。一些商業公司開始在湖中經營遊船和擺渡,島上野餐的人隨處可見。
1834年出版的《奴隸島》一書寫到:“這裡綠樹成蔭,是要塞附近的涼爽之處,而且交通十分便利。”
1860年《錫蘭軍團史》則這樣描述奴隸島:“如果你無法忍受要塞的溼熱,請朝東南方向走走,你將會看到一片被綠草覆蓋、遍植鬱金香樹的陸地,它被淡水湖包圍,那就是奴隸島。”
Wekanda清真寺
奴隸島除了是當時外國人在城外的休憩納涼之所,還是英國軍隊最早駐紮的地方。現在的“Justice Akbar Mawatha”(Mawatha是僧伽利語“街道”的音譯)大街,原來被稱作Rifle Street——步槍街,它確實就是原來軍團所在地。
當時的錫蘭步兵團是英國人組建、主要由馬來人組成的正規軍隊。其實早在荷蘭殖民時期,就有來自爪哇、馬來的官士及親屬居住在奴隸島。隨著錫蘭步兵團的駐紮,更多馬來人被安置到此處。就這樣,奴隸島成為馬來人的定居點
要注意,這些留下來的馬來人,至今也是斯里蘭卡的一支少數族裔。直到今天,奴隸島區還保留著馬來街、爪哇巷的名字。
▼歷史上斯里蘭卡馬來族裔:從服飾上就能看出南洋和錫蘭的混合,目前斯里蘭卡馬來族裔有一個主要組織“斯里蘭卡馬來協會”
1845年奴隸制廢除,1873年錫蘭步兵團解散,非洲的黑人奴隸、馬來的軍人和家屬都留在了奴隸島。
到了19世紀中後期,錫蘭工業發展,橫跨奴隸島的鐵路修通,奴隸島與肉桂花園之間的湖水填平。這裡成為了科倫坡最早的工業基地,出現了很多公司和工廠,當時奴隸島整個地區被稱為公司街。
▼歷史上的De Soysa大樓
▼現在的De Soysa大廈,已計劃被拆除
一些富豪也開始在奴隸島囤地建房,這裡逐漸形成完整的商業設施。比如1870年建造的De Soysa大廈:上下兩層,一樓是商店,二樓是住宅,是當時享譽全國的商業區,也是城市商業建築最好的案例
那時候看上去,奴隸島地區擁有廣闊美好的發展前景。
▼19世紀末時期的奴隸島
  科 倫 坡 的 “城 中 村”  
距離城市繁華咫尺之遙的特殊存在
不過,奴隸島歷史遺留的問題逐漸顯露。
一方面,奴隸島本就是科倫坡多種族混居地區,另一方面,工業的發展,需要大量勞動力。就這樣,來自周邊國家的大量勞工湧入,與原本生活在這的非洲人、馬來人、爪哇人後代混居。
一時間,這裡成為僧伽羅人、非洲人、馬來人、爪哇人、博格人、摩爾人、印度裔、巴基斯坦裔、阿富汗裔等的共同家園,形成了佛教、印度教、伊斯蘭教、基督教以及其他宗教信仰和文化融合的多樣化社群。
▼19世紀初Union Place
日益增多的底層勞工懷揣著“夢想”,在奴隸島定居,無主的河岸、沼澤、樹林以及任何一處能搭建小屋的空地被佔領,成為他們的居所逐漸奴隸島人口密集,居住條件變差,成為科倫坡市中心的“貧民窟”
奴隸島地處城市中心,便利的地理位置和低廉的生活成本,讓更多的人蟄伏於此。沒有工作、沒有錢、或者沒有身份……這些人都被寬容的“城中村”奴隸島一一收留。
所有的人都能在這裡找到活法,他給人立足之處。
但同時,流民聚集、膚色各異、信仰有別、魚龍混雜,奴隸島治安和刑事案件頻發,成為滋生犯罪的溫床。

▼私搭建築

▼奴隸島狹窄的街巷
奴隸島人的生活空間
隨著人口增長,違章建築越來越多,越蓋越高。密集的建築和狹窄的道路,讓奴隸島如迷宮一樣複雜,與沿海鱗次櫛比的高樓、時髦現代的霓虹形成鮮明反差。
1985年五星級酒店Cinnamon Lakeside落成,政府也希望藉此機會重新整頓奴隸島,把這裡打造成商業旅遊區。無奈的是,由於奴隸島的獨特性和複雜性,清拆計劃一直無法推進。
像De Soysa大廈這樣的地標建築,牆體剝落,門窗破敗,雜草叢生,變成廉價縫紉店、餐廳、小賣店的聚集地。
隨著歷史的演變奴隸島成為國家機關、軍隊駐紮、商業大樓、宗教設施、歷史古蹟以及貧民窟相互交錯的特殊存在。
奴隸島居民
▼奴隸島生活:多信仰交匯
距離城市繁華,不過咫尺之遙
  曾 經 拆 不 動 的 奴 隸 島
但終將消失在如煙歷史中
內戰結束後,政府終於下定決心開發奴隸島。
奴隸島在要塞區與肉桂花園之間,毗鄰高爾菲斯和科倫坡港口城,三面被湖水環繞地處城市黃金位置,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況且,科倫坡的土地資源已經非常有限了,這麼放著,是有些浪費。
政府雄心勃勃的推出“科倫坡城市復興計劃”,斥資2.87億美元要對奴隸島進行改造。為了給城市現代化發展騰出空間,很多老建築被夷為平地,像“爪哇巷”已從地圖上消失,僅剩下一座白綠相間的清真寺。
尤其是近些年,國內外地產商一致看好奴隸島區域,投資興建了多個地產專案從北部的Cinnamon Life到南部的Altair、Colombo City Center,一棟棟大樓拔地而起
▼摩天大樓在窗外拔地而起。
▼隨處可見的建築工人
印度TATA集團立起巨幅廣告
不過,奴隸島的搬遷計劃,招致了當地居民的強烈對抗。
在外人看來,奴隸島昏暗骯髒、雜亂無章,但對於不少祖祖輩輩生活在這裡的人們來說,這裡是他們的家,是他們在這座大都市裡的庇護所。它給窮人提供了家,給外來人提供了歸宿。
生活在奴隸島的人在狹狹仄仄的街道之中,形成了一種特別的文化認同:人們房子太小,遂在公共區域活動,鄰里關係更緊密,也可以說,更有“人情味”
這也是為什麼當初疫情在這個區域傳播得更快的原因。
▼奴隸島的印度教神廟
▼巷子裡的開齋節
奴隸島生活的居民
奴隸島上有許多歷史建築面臨著整體拆除
在殖民時期,奴隸島上建造了很多具有維多利亞時代特徵的建築,它們往往有巨大的拱門和繁複的裝飾。儘管這些建築極具歷史價值,但因為年久失修,很多已瀕臨倒塌。
政府已經批准要將這些老建築徹底拆除。2017年,擁有140年曆史的Castle Hotel被夷為平地,而現在奴隸島最典型的建築De Soysa大廈也將面臨同樣的命運。
已被拆除的Castel Hotel
個人觀點來看:這些珍貴的建築,除了拆除,也許有更好的發展方案。
很多斯里蘭卡歷史學者和文化保護者聯名請願,要求政府停止拆除,保護老建築。斯里蘭卡對古建築保護和翻新有著豐富經驗,比如老荷蘭醫院、Arcade, Race Course等,同樣位於奴隸島的Hotel Nippon也很好的保護利用起來
順便說一下,這個Hotel Nippon裡的羊肉卷挺好吃,號稱有幾十年歷史。在疫情之前,我經常走著路去買,順便逛一逛這片特殊的區域。
▼重修後的Hotel Nippon
奴隸島正在經歷著巨大變化。高聳如雲的摩天大樓正在取代古老破舊的殖民建築,生活在這的人們被遷走,多元的文化也在被更繁忙的節奏取代。
不可否認的是,奴隸島有著獨特的魅力。也許有一天,這座曾貼滿複雜標籤的“貧民集中地”將變成繁華的都市中心,但是它的歷史依舊讓人回味無窮
一直有人提議,要把“奴隸島”改名“馬來城”、“阿富汗城”;或者用湖水的名字命名“貝拉城”、“貝拉區”……
奴隸島的名字神奇地延續了幾百年,但以下的場景,可能會成為歷史,只能透過照片懷念。
⭐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別忘了點選文末右下角的“好看”哦。如需定製旅行服務,請給我們留言或者發訊息。
歡 迎 探 討 合 作
聯絡微信:srilanka-nanggii1
斯里蘭卡小妞:資深島民,寫蘭卡最多的中國人。
長居科倫坡的中國記者,出版7本書,斯里蘭卡國營報紙《星期日觀察》專欄作者。曾獨家專訪時任總統、總理、外長、國防部高官,商界人士和藝術家,同時也是旅行者和徒步愛好者,住遍島上酒店,足跡慢行4大洲30多國。
出版作品包括:指南《中國國家地理.斯里蘭卡旅行指南》、旅行筆記《印度,不可思議》, 譯作《勇者征途:攀登七大高峰》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