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美國的政治密碼

現在網際網路討論美國政治中,都有一種非常固化的印象,比如認為民主黨代表中下層群眾的利益,共和黨代表商人和精英的利益,所以民主黨主張加稅、共和黨主張減稅,民主黨主張加福利、共和黨主張減少福利……
現在這個固化印象又稍稍進化了一點,比如認為民主黨代表黑人、移民、少數族裔的利益,還有女性LGBT等等;共和黨則是代表了老白男、紅脖子、鐵鏽帶工人……
我可以負責任的說這個固化印象只對了大約30%,還有七成是人家的呢。今天就先從破除這個固化印象開始,政治比我們想像中要複雜得多。
(一)從“南北大換家”說起
普遍認為:南北戰爭是美國政治現代化的開端。所以我們本文就從南北戰爭開始研究美國政治史,之前的美國曆史有太多英國貴族黨團傳統的遺留,參考價值不高。
因為南北戰爭讓美國成為了一個統一的大市場,全面開啟了工業革命程序,也是美國經濟現代化的開端,所以經濟的現代化註定要催生政治的現代化。這就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因為媒體中普遍宣傳“黑人支援民主黨”,再加上有個黑人總統奧巴馬,所以產生了“民主黨代表黑人有色人種、少數族裔”的固化印象。事實上,歷史上的絕大時間中,民主黨是一個種族滅絕政黨——比種族主義還要極端哦。而共和黨,則是解放黑人的先鋒隊。
美國總統能稱得上人類的不多,但亞拉伯罕·林肯絕對是一位高尚的人、純粹的人、脫離了低階趣味的人。眾所周知,林肯廢除了美國的奴隸制,而林肯是一位共和黨人。

共和黨成立之初,是代表北方資產階級的利益。南方各州一方面蓄奴,另一方面多從事農業原材料生產,經濟基礎就比較反動,民主黨就是代表了這些反動奴隸主的利益。
在工業革命之初,美國更像是一個“表面上的國家”,因為經濟基礎是分裂的:當時有一個已經完成了工業革命、世界勢力最強的“日不落帝國”,還是美國打斷骨頭連著筋的前“宗主國”。於是南方各州生產出的原材料,都選擇出口給英國,北方的“窮親戚”反而不受待見。就好像我們東南沿海一些外向型經濟的省份,特別喜歡跟美國打交道,也不願跟內地省份做生意,這是同一個道理。
所以南方各州一方面把原材料(主要是棉花)出口給英國,另一方面又人身控制了大量黑奴勞動力,北方工業黨們既沒有原材料、又沒有勞動力,想要發展步履維艱,只能吃一點英國牙縫中剩下的殘羹冷炙。
而美國聯邦政府,作為一個統一國家的權力機關,打擊南方奴隸主勢力,與其說是“解放黑奴”的道德正確,更不如說是美國要發展、要工業化的經濟需求。

或者更準確一點,林肯縱然是充滿人格魅力的領袖,但是其作為一個成熟的政治家和美國總統,首先是要以美國國家利益為先的——雖然林肯一直以來以道德譴責奴隸制的政治立場而著稱,但是其作為美國總統所頒佈的政策,是基於美國工業化這一根本需求的。
所以代表北方資產階級利益的共和黨,戰勝了代表南方奴隸制階級的民主黨,美國也跟上了工業革命的歷史潮流,縱然林肯被刺殺,這股歷史潮流也不可抵擋。
但是美國是一個聯邦選舉政治,各方勢力是要看投票數多少的。美國民主黨在奴隸制被摧毀後,自然需要找到自己新的政治基礎(票倉),於是北方工人階級成為了最佳選擇。
因為共和黨成為了資產階級政黨,黑奴又解放了,大量湧入北方工廠,與白人無產階級相競爭,於是北方普通民眾成為了“爹不疼、娘不愛”的孩子,需要票倉的民主黨自然而然就會選擇代表他們的利益,畢竟“敵人的敵人是朋友”。

當你凝視深淵的時候,深淵也會凝視你。
奴隸主民主黨既然選擇了代表北方普通民眾階級的利益,也會潛移默化地改變自己,許多工人階級加入了民主黨,民主黨逐漸形成了南方奴隸主餘孽與北方市民階層兩大派系,簡稱為“南方民主黨”和“北方民主黨”,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知識點,後文還會詳細闡釋。
在工業革命的歷史關口,共和黨出了一個“天降偉人”亞伯拉罕·林肯;而在大蕭條的歷史關口,民主黨也出了一個“天降偉人”富蘭克林·羅斯福。
說一個冷知識,羅斯福家族是政治世家——共和黨政治世家,因為其基本盤在美國紐約州。富蘭克林的叔父,美國著名總統西奧多·羅斯福就是共和黨人,以至於富蘭克林決定加入民主黨參選的時候,被叔父大罵“小叛徒”。
不過就在西奧多·羅斯福時期,就發生了大量北方人士脫離共和黨的局面。因為共和黨雖然以北方為大本營,但是美國資本家越來越腐朽、越來越墮落,不能承擔起引領美利堅民族進步的重任了,相反無產階級在不斷覺醒之中。著名小說《了不起的蓋茨比》故事發生時間就是在西奧多·羅斯福之後、大蕭條之前,可以一窺當時美國上流社會的紙醉金迷與糜爛墮落。

我們還是要從選舉政治的邏輯去思考:政治人物是需要選票的。羅斯福家族既然以紐約州為根基,那麼紐約州最大的票倉是什麼呢,當然是無產階級。所以小羅斯福選擇加入已經逐漸“北化”的民主黨,屬於省下了“脫褲子放屁”的多一道手續。
而小羅斯福也是天縱英才,抓住了大蕭條的歷史契機,一隻手打壓資本家(共和黨基本盤),另一隻手打壓南方封建餘孽(民主黨基本盤),領導美國戰勝了大蕭條、打贏了二戰。
如果說林肯讓美利堅成為了一個事實上的統一的國家,那小羅斯福就是帶領美國登上了世界第一的寶座。雖然唯物史觀是基石,但是唯物論上也要講辯證法,不可忽視英雄人物對於歷史的重大影響。
小羅斯福對於世界線的改動,就是讓“北方民主黨”作為美國最強力、最活躍的力量,登上了政治舞臺。此後出身於北方民主黨的總統包括肯尼迪、奧巴馬;而南方奴隸主餘孽勢力也依然強勁,出身於南方民主黨的總統有杜魯門、約翰遜、卡特、克林頓、拜登。

與此同時,共和黨人也在尋找“票倉”,那既然自己北方大本營被偷家了,自然而然就去南方尋找目標。
美國的階級組成比較複雜,不像歐洲那樣,在工業革命之後就變成了“簡單鮮明的資產與無產積極”(《共產黨宣言》中的論斷)。北美洲有大量的無主荒地——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這是無恥的白人殖民者的說法,他們說“無主”,是指沒有信仰基督教的白人生活在那裡,印第安人不算人,隨便殺隨便搶。
於是在開拓“無主荒地”的過程中,美國形成了一大批不同於奴隸主、農場主、資本家、產業工人的新群體——“拓荒者階級”,他們的俗稱可以是牛仔、紅脖子、鄉巴佬、西進軍等等,沒有一個特別統一的稱呼,但是這些綜合的稱謂大家可以籠統感覺到這個群體的基本畫像。
這個群體重要之處,我們看美國最流行的西部片、牛仔片就能體現出來。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美國主流學者認為,美利堅民族是一個大雜燴民族,沒有統一的精神與文化核心,而直到所謂“西部精神”出現,這種積極進取、勇於開拓、不畏艱難險阻、個人英雄主義的精神,才讓美利堅民族有了一個屬於自己的最具代表性的“精神核心”。

但我還是要多說兩句,以批判的視角看待這個所謂的“西部精神”,因為西部和南部終究不是“無主的荒地”,是印第安人們自古以來的居所。美國的拓荒運動,每一步都是伴隨著對印第安民族的屠殺、搶劫、驅趕。所謂的“西部精神”,本質就是“殖民精神”。就像大英帝國總是鼓吹自己的“海洋精神”一樣,其實就是“海盜精神”嘛,盎撒這個民族,本質其實就是這樣。
言歸正傳,從階級屬性上來講,“拓荒者階層”更像是小資產階級。到了西部,首先都有了相當多的地,其次美國農業迅速工業化、機械化、市場化,也不能以傳統的地主或農民的視角去看待他們。所以這群牛仔、紅脖子、鄉巴佬——別管叫什麼名字,他們的經濟屬性與政治屬性都是偏保守的那一掛。
在南方奴隸制經濟瓦解後,這些人成為了南方的主軸力量,但是他們在政治上缺乏代言人——老奴隸主自然不會鳥他們,被解放的黑奴獲得了自由,自然又會與傳統的社群居民發生衝突,尤其在競爭就業機會與治安環境的問題上。所以這些人鮮明地表現為討厭黑人、支援種族隔離。因此不能與傳統的無產階級的視角去看待他們。
如今的局面更加複雜,川普的基本盤既有南方的紅脖子,也有北方的鐵鏽帶工人,我看很多分析都會把紅脖子和鐵鏽帶工人混為一談,這其實是錯誤的。鐵鏽帶工人本來是民主黨的基本盤,後來民主黨投靠華爾街金融資本後這些人就被拋棄了。雖然他們有著類似的政治光譜,但是他們的政治訴求是不一樣的,後文中會詳細分析特朗普支持者的政治分類,以及他先贏、後輸、再贏的根本原因。
我們繼續說歷史上的共和黨,在鐵鏽帶工人們被拋棄之前,南方的紅脖子們首先是“爹不疼、娘不愛”的,於是共和黨準確找到了這一票倉,形成了如今我們對共和黨的固化印象。政治風格也由林肯時期的堅定地進步主義,轉向全面的保守化。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電影史上最著名的牛仔形象——東木老爺子(《荒野大鏢客》《黃昏雙鏢客》《黃金三鏢客》三部曲主演),就是川普的鐵桿支持者,是美國演藝界有且僅有這一個支援川普的名人。他演的是經典牛仔,現實生活中的政治光譜也完全符合。
至此,驢象兩黨的“南北大換家”正式完成,也是美國如今基本的政治形態。
可見,“換家”這一指導思想並不僅僅存在於即時戰略遊戲中,在政治、軍事實踐中,也是非常具有哲學智慧的普遍操作。
當然,這個“基本政治形態”在2016年之後也遇到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即我在《歷史週期律的下行週期》中提出的“兩大解體”——後冷戰時代國際政治秩序的解體,新自由主義全球化經濟模式的解體。
這種大變局投射在美國政治之上,就讓本來兩黨“南北大換家”之後形成的相對穩定態受到巨大沖擊。近三次美國大選都出現了劇烈的政治局勢的變化,下面我來詳細分析,先講民主黨,再講共和黨。

(二)南北方民主黨“輪流坐莊”
正如上文所述,民主黨果斷選擇了北方工人階級作為政治基礎,但這也就造成了黨內的南北分裂。我們來看“換家”之後的民主黨政府,充滿了“派系平衡”和“輪流坐莊”的政治智慧。
1933:總統-天降偉人·羅斯福-北方民主黨;副總統-約翰·迦納-南方民主黨-德克薩斯州山頭-他甚至旗幟鮮明地反對“羅斯福新政”。
1941總統-天降偉人·羅斯福-北方民主黨;副總統-華萊士-政治素人,農業專家。
1945總統天降偉人·羅斯福北方民主黨;副總統杜魯門南方民主黨出身蓄奴州密蘇里州(參考密蘇里妥協案)知名保守主義者(杜魯門主義)。

1949總統-杜魯門-南方民主黨;副總統-巴克利-肯塔基州山頭-肯塔基比較有趣,中部地區,在南北戰爭中保持中立,名義上屬於北方聯邦,但暗地裡也做了不少支援南方的操作。
1961總統-肯尼迪-北方民主黨-進步主義旗幟人物;副總統-約翰遜-南方民主黨-德州出身-臭名昭著的保守主義者,刺殺肯尼迪最大嫌疑人之一。
1965總統約翰遜南方民主黨;副總統漢弗萊北方民主黨挪威移民家庭,明尼蘇達州山頭(美國最北的一個州,五大湖區,也是如今鐵鏽帶範圍)。政治立場無限接近肯尼迪,但與約翰遜私交甚篤。
1977-總統-卡特-南方民主黨-蓄奴州佐治亞州(南北戰爭時南方大本營)山頭;副總統-沃爾特·蒙代爾-北方民主黨-明尼蘇達州山頭-漢弗萊副總統是他的政治引路人。
1993-總統-克林頓-南方民主黨-阿肯色州山頭,著名蓄奴州,小石城事件就爆發於此,美國種族歧視、種族隔離最嚴重的幾個州之一;副總統-戈爾-北方民主黨-老華盛頓兒本地人兒-知名環保人士-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

2009-總統-奧巴馬-黑人-北方民主黨;副總統-睡王·拜登-從北方民主黨轉投南方民主黨-拜入密西西比大奴隸主世家詹姆斯·伊斯特蘭的門下,從此成為密西西比山頭的代言人。
2016總統大選:總統候選人-希拉里克林頓-南方民主黨;副總統候選人-蒂姆·凱恩-弗吉尼亞州山頭。
2020-總統-睡王·拜登-南方民主黨;副總統-哈里斯-少數族裔花瓶-北方民主黨。
2024年總統大選也很值得分析,是北方民主黨兩大山頭——加州山頭佩洛西和紐約山頭白思豪等人,借特朗普遇刺時間發難,共同逼宮走了南方民主黨的睡王·拜登。本質上是民主黨兩派內鬥。

所以我們捋順了“南北大換家”完成後至今民主黨的人事歷史,大家可以看到“輪流坐莊”的偉大智慧又一次證明了其無與倫比的正確性:民主黨的正副總統(包括參選配置),永遠都是一南一北。只有一個例外,就是天降偉人·羅斯福在戰勝經濟危機和麵對世界大戰的威脅時,就是用了一個幾乎等於素人的技術官僚,因為只有羅斯福有這種底氣。
民主黨註定要保證“一南一北”的配置,因為“南北大換家”之後民主黨的經濟基礎是完全分裂的,只不過因為選票要強行繫結為一個政治團體,所以“一南一北”的配置就是要照顧到各派系的利益,也是為了輻射到更多的選民。
就如我在《破解蘇聯的政治密碼》一文中所得出的真理:“輪流坐莊”就是政治的終極奧義。
我專門做了張圖,一目瞭然:蘇聯在斯大林之後的政治體系就是克格勃和內務部的“輪流坐莊”——既然你吃不下我、我扳不倒你,那大家就“排排坐,分果果”。

“黨外無黨,帝王思想;黨內無派,千奇百怪”的哲學思想是——這個世界是複雜的、是多方面的、是各方勢力糾葛在一起的。而要把這些剪不斷、理還亂的利益糾葛捯飭清楚,讓社會按照一定規則平穩運轉,這就是政治。
“輪流坐莊”背後的理論邏輯就是:政治的本質就是平衡各方利益,政治就是一門妥協的藝術,政治既是打打殺殺、也是人情世故。同時任何一方勢力都要像花開花落的生命週期一樣,經歷自己實力的此消彼長,這裡主要是是否有代表本派系的傑出人才出現。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蘇聯政治還是美國政治,兩個大相徑庭的政治體制和經濟基礎,最終都表現出了“輪流坐莊”的終極奧義,這就是政治本質顛簸不破的客觀規律。
我們再來看美國的政治,尤其是“南方民主黨”這個一直以來被忽視的關鍵點。這其中有一個鮮明的特徵就是:杜魯門和約翰遜,都是作為正總統死後,副總統繼位,可以看出來當年南方奴隸主餘孽的“票房號召力”是基本沒有的,只能靠宮廷政治上位——畢竟美國政治中門閥貴族政治的殘留還是很多的。
直到後來南方民主黨擁抱新自由主義,跟猶太財閥攪和在一起,掌控了大多數媒體出口,才稍微可以在選舉政治中有一點作為了。最典型的就是克林頓,蓄奴州出身的、以“進步改革派”為標識的政治明星。
南方貴族搞宮鬥也是家傳原因,羅斯福、肯尼迪兩大進步主義總統,最後的死亡都有點不明不白的,而最大的嫌疑人、不是陰謀論分別是兩個南方民主黨副總統——杜魯門和約翰遜。還有一個肯尼迪——總統肯尼迪的弟弟,司法部長小肯尼迪(羅伯特·肯尼迪,RFK),也死於暗殺,最大的嫌疑人是南方民主黨大佬伊斯特蘭。
小肯尼迪這個人比他哥哥還激進,是肯尼迪家族中最“左”的一個人,一直被人罵作“共諜”;而伊斯特蘭是南方知名奴隸主世家,家族擁有密西西比州最大的種植園產業,參議院司法委員會主席,與司法部長小肯尼迪有著最直接的利益衝突和政治觀點衝突。
我們可以看到,大小肯尼迪最大的政治成果就是賦予黑人合法政治地位的《民權法案》,然而同為民主黨的伊斯特蘭則是一個極右翼種族主義者,這就是南北民主黨的巨大分歧。伊斯特蘭自然在《民權法案》推動中予以了極大的阻力,與小肯尼迪產生了直接衝突。
而當小肯尼迪在哥哥被刺殺後準備“代兄出征”競選總統,聲望如日中天,當選幾乎板上釘釘時,被刺殺了。而就如大肯尼迪遇刺案最大的嫌疑人是南方民主黨的副總統約翰遜,小肯尼迪遇刺案的最大嫌疑人是南方民主黨實權大佬伊斯特蘭。
這些事件看似是歷史,其實都是當代政治。在這次大選中,小肯尼迪的兒子小小肯尼迪,背刺民主黨、支援特朗普,也是一個被廣泛熱議的話題。
睡王·拜登的政治教父、政壇引路人,就是伊斯特蘭。伊斯特蘭對別的晚輩的稱呼是“my boy”,而對於拜登的稱呼是“my son”。所以拜登的義父伊斯特蘭,暗殺了小小肯的親父小肯,這不是家仇國恨麼。所以特朗普遇刺後,小小肯找準時機串聯北方民主黨,他成為搭橋洛城和紐城山頭的重要人物,成功逼宮拜登退選。
這本來是個替父復仇的勵志故事,但是小小肯這個人水平差得有點多:本來宣佈不跟民主黨玩,自己選總統;結果看局勢不利,就想回來當副手。民主黨肯定不鳥他麼,哪有這麼左右橫跳的。結果小小肯上躥下跳半天啥都沒撈到,於是破防了,去支援川普了,以肯尼迪家族的聲望,給川普帶來不少助力。

這張經典的老照片——年輕時候的佩洛西與肯尼迪的合影。佩洛西當年很受肯尼迪器重和提攜,自然也屬於北方民主黨山頭,這次借特朗普遇刺向拜登發難也是題中之義。拜登自己也抱怨說,不是他想退選,是有些人想讓他退選。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這就是美國政治的本質:以民主選舉為表,以門閥貴族為裡,表裡互依,缺一不可。
(三)美國門閥政治
大家對特朗普和拜登最熟悉,本文就以這二人為切入點,我們來一窺美國民主-門閥政治二元糾纏的基本特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