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歲練出來了一個很絕的心態,整個人性情都變了….

文|黛西

上篇和我的網際網路姐妹們,分享了一次難忘的用餐經歷,《我在海底撈廁所被鎖了1小時,等待消防小哥來破門》
不少姐妹留言說,佩服黛西,遇到這種奇葩事,還能保持情緒穩定,難怪餅餅能那麼淡定地玩“擊鼓傳💩”遊戲。
還有姐妹說,餐廳經理運氣真好,要是碰見個較真兒的,就算不大鬧要賠償,也得叉腰數落她一頓,發洩下情緒。
說實話,看到你們表揚我情緒穩定,我是有點兒心虛的。
這四個字的“人設壓力”太大了。
坦白說,我不是一個永遠情緒穩定的人。
我也不想造成一種印象,好像發生了這種突發狀況,情緒不穩定就是錯的、應該被指責的。
情緒穩不穩定,不只取決於人和事本身,也跟當事人這天過得怎麼樣有很大關係。
那天去吃海底撈,是我單飛出差三天後,跟隊友餅餅重逢的日子。
三天沒帶娃,整個人精神狀態好得一塌糊塗!
這個小插曲對我造成的傷害,就像蚊子踹了我一腳。
但如果換作另一個人的另一天,白天被甲方“五彩斑斕的黑”折磨,午休抽空領了個離婚證,晚上找朋友吃火鍋訴苦,著急吃完了趕回家輔導作業… …
結果好巧不巧,被鎖在了廁所裡面。
他情緒能穩定嗎?
指定不能!
情緒是複雜的,中立的,沒有對錯的。
我們不需要管理情緒,只需要管理如何表達情緒。
遇到一件事,你可以情緒穩定,也可以情緒不穩定,這是一個人的自由選擇。
不必心裡明明翻江倒海,還強行讓自己雲淡風輕,扮演一個情緒穩定的中年人。

事後我也在想,為什麼6歲多的餅餅遇到這種事,可以成為全場最淡定的一姐。
後來我想明白了,因為我教得好!
面對生活中的突發狀況,這兩年我練出來了一個很“絕”的心態,感覺整個性情都變了。
我會把這些狀況,解讀成老天對我的一種暗示和保護。
比如被鎖在火鍋店的廁所,我就會想,假如我沒有被鎖,也許這會兒剛回到座位,服務員端著鍋底路過,一不小心把熱湯灑我身上了。
老天看到了後面的劇本,不忍心這樣對待水靈靈的我,但又沒法透過正常渠道提醒我,所以才把我硬控在廁所裡,不讓我出去。
再比如之前坐郵輪,我突然胃疼到站不起來,沒去成我最想去的一個地方,而五年前坐郵輪,同樣也因為一個小意外,沒能在那個城市下船遊玩。
當時我躺床上就想,一定是老天知道我在這地兒有一劫,所以才用各種方式阻撓我下船,真是難為老天了!
我相信,一切發生皆有利於我。
(不好意思被我裝到了)

這種有些神道兒的積極玄學,好像也影響到了餅餅。
那天被消防小哥撈出來後,她問我,媽媽你之前被鎖過廁所嗎?
沒有,我上了三十多年的廁所,這是頭一次!
她說你都三十多歲了,才第一次遇到,我6歲就有了這樣的體驗。
我說沒錯,人生就是各種體驗的疊加,你這何嘗不是一種賺到!

和我接觸多的人可能會覺得,我的情緒是“薛定諤的穩定”,事發之前,永遠不知道我穩定還是不穩定。
經常遇到一個意外狀況,在場所有人都急了,溝通主要靠吼。
唯獨我沒有情緒波動,頂多有一種輕輕碎掉了的感覺。
也有另一些時候,我會因為一個狀況或一個人的行為,變成全場情緒最不穩定的人。
區別就在於,這個狀況是不是人為主觀故意造成的。

比如有時候和一些品牌方溝通,我發現有人說話喜歡避重就輕,故意隱瞞細節,對關鍵資訊欲言又止,話說一半。
在這種情況下,我就很難情緒穩定。
我會直截了當告訴對方,我很生氣,我很煩這樣的溝通方式,想說就明說,不想說就散夥,不要玩城府。
這些話經常會讓空氣瞬間凝固,把氣氛搞僵。
我知道也有人背後吐槽我,老大不小的人了,還把情緒掛自己臉上。
這不廢話嗎,我不掛自己臉上,難道掛你臉上?
做人,自己心裡痛快最重要!

最近有個詞很火,叫做“情緒顆粒度”
情緒顆粒度細的人,可以識別自己和別人的情緒,知道它從何而來,為何而生。
事情解決了,情境改變了,情緒也就消散了。
它不會一直留在那兒,持續影響你的生活。
不是不能生氣,只是要清楚自己為什麼生氣,讓行為不會被情緒牽著走。
之前我寫文章分享過心理學的ABC理論,解釋的就是人的情緒和行為的關係
A(Adversity)是“逆境”,就是你面臨的困難、挑戰或者事件。
B(Beliefs)是“信念”,指的是你對於逆境的看法。
C(Consequences)是“後果”,說的是你對逆境所產生的情緒、行為和反應。
用人話舉個例子:
A(逆境)是被鎖在了廁所1小時。
B(信念)是我對這件事的看法,可能包括:
“簡直了,還有人比我更倒黴嗎!”
“煩死了,最近真是幹什麼都不順!”
“為什麼處理這麼慢!一點都不重視我!”
“經理也是實慘,開餐廳碰上了這種事。”
“還好廁所比較乾淨,也沒有臭味。”
“還好我也跟著進來了,不是娃自己鎖在裡面。”
“你看看,寫作素材這不就來了麼!”
“上個廁所都有這麼小眾的體驗,這何嘗不是一種賺到!”
… …
C(後果)是我的情緒和行為反應,可能包括:
我覺得自己好慘。
我覺得非常氣憤。
我感到自己被冒犯了。
我覺得十分慶幸。
我覺得這個經歷很好玩。
很多人認為令人產生情緒(C)的是逆境(A),但ABC理論告訴我們,在A和C中間還有個B。
你的信念(B)才是導致情緒反應(C)的原因。
認知行為療法就是透過改變B(信念),來影響人對逆境的情緒和反應。

所以“信念”到底是什麼?
就是你對一件事情的解讀。
莊子用一個比喻,就把這個道理講得明明白白。
莊子《山木》篇裡有個故事叫“方舟濟河”。
夫舟行於水中,尋常一人以木偶乘舟,沖人之舟,則雖有怒者不怒也;
若見人焉,則呼嘯怒詈矣。
故舟虛也,則得其和;舟有人,則怒矣。
翻譯成人話——
你在河上划船,突然有一艘船撞了過來。
如果你發現那艘船是空的,你不會生氣。
因為你知道它沒人控制,這只是一個意外。
但如果看到船上有個人,你可能立馬火冒三丈,罵他不長眼,是不是有毛病。
生氣與不生氣,不取決於船撞沒撞過來,而取決於撞過來的船上有沒有人。
所以很多時候生氣,並不是氣事情本身,而是因為我們相信鍋都是別人的,我的不幸都是別人造成的。
事情本來沒那麼糟,但你這麼去解讀它,就會讓事情看上去很糟。
人到中年,不必時刻情緒穩定,但可以多一些“空船心態”。
不譴是非,以保乳腺暢通,這何嘗不也是一種賺到!
黛西
📍📖 你可能還喜歡讀
📍📹 你可能還喜歡看
來影片號圍觀真人黛西
謝謝你們點的小紅心❤️
📍🛒 西好物推薦

不開打賞,喜歡請轉發+在看+點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