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從谷愛凌代表中國隊,在冬奧會奪金後就霸屏全網,從她的滑雪經歷,到媽媽的教育理念,被各路媒體爭相報道,美國華裔父母甚至開始批次生產“谷愛凌”,本以為被斯坦福錄取的她已經足夠優秀,誰成想,谷愛凌又在微博上宣佈將要去牛津大學學習一個學期,這一訊息一齣,評論又炸鍋了……
From Stoooges三士渡
微訊號:StooogesEducation
上一次學霸君被谷愛凌刷屏,還是她在斯坦福的第一年就修了52個學分的課程,不僅做到了門門全A,還喜獲“優異學業協會”的表彰。
這一次谷愛凌又在微博上高調宣佈:“已經被牛津大學斯坦福海外學習計劃錄取”,將要去牛津大學學習一個學期。

訊息一齣,評論區又炸了鍋。
有人認為“斯坦福疊加牛津,谷愛凌再次告訴大傢什麼叫‘別人家的小孩’”。


但也有人對海外交換的申請難度提出了質疑,雖然谷愛凌很優秀,但也別太誇張,“GPA達標交錢就行”。


不過,菌菌最佩服的還是谷愛凌的時間管理能力。
她常常「早上還在滑雪,晚上就出現在了紅毯現場,第二天又趕回學校上課」,就連這次申請交換專案的3000字文書都是在“激浪年度賽事”的回程路上完成並提交的。
15小時內斬獲兩塊金牌,轉頭還能見縫插針地寫文書,就問有多少拖狗申請黨的朋友們冒汗了




谷愛凌申請的專案是什麼難度?
斯坦福大學歷來都有Bing Overseas Studies Program,大二及以上的學生可以到澳大利亞、巴黎、紐約、香港等多地大學交換。
這次谷愛凌申請的「牛津大學斯坦福海外學習計劃」正是其中之一,且只有45個名額!難怪連谷愛凌自己都說“競爭最激烈”。

不過,牛津大學的這個專案自由度還是蠻高的,交換生能自由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專業領域,既可以是自己本專業,也可以是已經有一些基礎知識的領域,甚至可以探索一個全新的領域。
學生需要從牛津大學的課程中選擇至少12個units,並在11周的學習裡至少參加一次seminar,每週還要完成約2000字的論文


想去第三國交換,你也可以
很多美國大學都提供海外交流專案。
U.S. News曾邀請1500多位大學校長、招生官、教學主任選出他們心中最好
的擁有交換專案的大學,進入到Top 30的是——
-
紐約大學
-
美國大學
-
明德學院
-
埃隆大學
-
喬治城大學
-
古徹學院
-
卡拉馬祖學院
-
密歇根州立大學
-
艾格尼絲·斯科特學院
-
雪城大學
-
阿卡迪亞大學
-
佩珀代因大學
-
波士頓大學
-
達特茅斯學院
-
杜克大學
-
哈佛大學
-
印第安納大學伯明頓分校
-
德州農工大學
-
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
-
東北大學
-
密歇根大學安娜堡分校
-
明尼蘇達大學
-
阿比林基督教大學
-
耶魯大學
-
中心學院
-
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
-
聖奧拉夫學院
-
巴特勒大學
-
卡爾頓學院
-
狄金森學院
以榜首紐約大學為例,本科生可以前往阿布扎比、阿克拉、柏林、布宜諾斯艾利斯、佛羅倫薩、倫敦、馬德里、巴黎、布拉格、上海、悉尼、特拉維夫和華盛頓等美國內外的大學,交換一個學期或一個學年。

具體的交換專案申請條件也不太相同。
NYU的交流專案沒有GPA的要求,在校生需要完成大一兩個學期的學習。當然也有極小部分例外的大一新生,可以在一開學就去美國以外的地區交換。
而如果申請的是國際交流專案,則需要完成64個學分。

除此之外,與一些美國大學不同,比如塔夫茨大學的所有校外交流專案是不參與GPA計算的,而NYU的海外交換專案學分是被承認的,這也讓學生的成績單能好看一點。

從參與過NYU交流專案的網友的反饋來看,也是好評滿滿,用過都說好:
“我第一年去的是紐約大學倫敦分校,那兒的學校規模更小,可以在更緊密的社群瞭解彼此。還能以非常便宜的價格四處旅行。”

“在柏林的那個學期是我最喜歡的學期,如果你能申請到就大膽去做吧!”

甚至還有同學驚呼,“沒參加大學交換專案是我本科唯一的遺憾!”

畢竟,“NYU的工作人員們也會盡可能幫助同學們適應海外的學習交流生活,比如帶大家週末去徒步,探索當地的美景,也會安排接機,甚至帶你去買電話卡、教你洗衣機怎麼用。“
這麼貼心的服務,是哪個留子又羨慕了?



我們的文書導師Carol在塔夫茨大學讀書期間,就曾參加過明德學院和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學文哲學院合作的本科交換專案。
可能有同學會覺得,留美學生本來就已經在適應新的文化環境,沒必要到第三國交換。但在Carol看來,多瞭解一種可能性,就是為自己的未來多準備一種選項。
當然,交換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Carol面臨的難關之一就是語言。尤其是明德學院的專案對語言能力要求很高,在專案開始之前還要簽署“語言保證書”,保證在專案期間只使用目的地語言。
而在阿根廷學西語的挑戰並非只在詞彙、句法的層面上,更關乎於一種全面和深入的跨文化理解。儘管上課的時候只能聽懂一半,但在阿根廷的這半年裡,Carol的西班牙語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也正是這次交換的經歷,讓Carol收穫到了美國教育體系之外的體驗。
比如「南美原住民語言」這門涉及語言學和人類學兩門學科的跨學科研討課,就是由兩個教授聯合教學的,用她的話來說就是“簡直賺大了!”
這節課的學生組成也是她大學生涯碰到過最有趣、最多元的之一——
“僅僅十幾個人的課上,有40多歲的義大利女士,有曾經到亞馬孫叢林裡做過田野的哥倫比亞人類學家,有一頭長卷發、上課總穿著越野鞋(非常瀟灑的姐姐——),有因為追K-pop學韓語的女生。
有一次教授還邀請到了來自原住民組織的幾位活動家來到課堂,給大家介紹他們眼裡的原住民語言保護。課上常有旅行回來的同學做分享,兩位教授還會抽出私人時間給大家的期末作業答疑。這樣的教學氛圍,不說匹敵英美頂尖大學,就算說高出一籌也不為過。
看了這麼多
你是不是也對交換專案感興趣了呢?
如果你有機會、有餘力
不妨大膽去試試
也許在第三國的交換經歷
就能讓你看見不一樣的風景~
本文系授權釋出,From Stoooges三士渡,微訊號:StooogesEducation。歡迎分享到朋友圈,未經許可不得轉載,北美學霸君誠意推薦



關鍵詞
學院
谷愛凌
學生
學期
交換專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