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營銷日曆上的重要節點總是兵家必爭之地,尤其到了年末,各大品牌更是扎堆發聲。如何做出亮點,吸引消費者本就不多的注意力?
特侖蘇攜手陳寶國在冬至娓娓道來,傳遞「更好」的品牌主張;晨光公益基金會給了公益傳播一個很新的範本,跳脫傳統悲情敘事,用好創意好故事詮釋公益理念;美團外賣年末巧妙選取「凌晨訂單」這個特殊時間切片,緊扣業務又不失溫情傳遞;蔚來乾脆繞開傳統節點,直擊「電池焦慮」這一使用者痛點,創造品牌專屬的對話場景。

特侖蘇二十四節氣系列的冬至篇,演員陳寶國緩緩道來他的冬至記憶和人生體悟。這支片子依然維持著特侖蘇節氣系列的穩定水準,展現了品牌如何透過讓合適的人,講述合適的故事,進而讓節氣營銷不止是簡單使用文化符號,而能和品牌理念更好融合。不過,在擁擠的「冬至營銷」賽道中,特侖蘇還需要製造出獨屬於自己的話題,製造讓人眼前一亮的記憶點。


1、內容表達上避免生硬說教,透過陳寶國對個人記憶的娓娓道來,讓觀眾自然產生共鳴。用冬至這個「最長黑夜」卻「充滿希望」的意象,隱喻當下社會心理,切中時代痛點。
2、節氣營銷很普遍,不普遍的是品牌要圍繞「更好」這個IP做24期節氣營銷,每一個節氣都是獨立的故事,又能串聯成完整的品牌敘事,是一次品牌價值觀的系統化表達。看上去「又長又重」的內容,反而是碎片化營銷下的一股清流,也是品牌對「長期主義」理念的實踐。

消費者對於特侖蘇的印象,往往來自那句「不是所有的牛奶都叫特侖蘇」。這句口號在2005年提出,
抓住了消費者眼球,也傳達了品牌高階定位
。
不過,等到2014年,牛奶行業都在往高階走,特侖蘇需要進一步突出獨特與差異。一方面,特侖蘇升級了配方,乳蛋白從3.3克提升到3.6克蛋白,鈣也由100毫克變成了120毫克;另一方面,特侖蘇品牌上也做了一個升級,提出了「更好」這一更有包容性的主張,意圖不僅傳遞產品的心智,更要上升到生活態度和價值觀層面。
圍繞「更好」,特侖蘇做了眾多嘗試。在今年的每個節氣,特侖蘇都推出了一個品牌活動,邀請了不同領域的文化名人,讓他們從不同角度來詮釋每一個節氣背後的「更好」。
以單個案例來看,並不足以構成爆款,往往也缺少讓人印象深刻的議題。不過,這個案例最難的並非找來陳寶國或者許知遠,也並非寫出富有感情與人文思考的文案,而是能夠在流量時代,去做一些「慢內容」。這不僅需要足夠包容度的洞察與切入角度,更涉及到很多品牌能力之外的事情,比如團隊能力的沉澱、團隊管理的穩定等。

2024年很多品牌都做了情緒營銷,但少有不煽情卻讓人心生溫暖的。美團外賣這次以獨特的洞察視角捕捉凌晨時段的微小瞬間,透過一組特別的資料,非常樸素的鏡頭語言,為觀眾展現了生活的另一面,滿滿的「活人感」。


1、精準的共鳴點:凌晨的「脆弱」時刻,我們每個普通人都經歷過——出差剛到酒店,趕緊給低電量提醒的手機充電,卻發現沒帶充電線;經期痛的睡不著的女生,急需暖宮貼;心血來潮決定法考於是怒買法考書……這些展現美團外賣品類全面的訂單透過情感化的表達,以生活中每個微小的瞬間中的情緒,引起觀眾的共鳴。
2、品牌理念的傳達:「凌晨訂單」的情緒內容框架下,既展現美團外賣業務的深度廣度,又傳達出美團外賣以使用者為核心、注重人文關懷的品牌理念,給觀眾一個有溫度的品牌形象。
3、接地氣的好文案:耳塞-好覺,管道疏通劑-情緒疏通劑,暖宮貼-溫暖的擁抱,成人紙尿褲-尊嚴……一連串變幻的字幕是訂單背後的涵義,把生活中被忽視的瞬間和情緒透過質樸的文字表達出來,結尾處「比起能賣出多少東西,我們更在乎能否幫助大家生活得更好」,沒有華麗的詞藻,但打動人的程度不亞於迪士尼「祝你擁有神奇的一天」。

Q:案例 SHOWCASE
A:美團外賣品牌經理 姜源
Q:美團又是一個擁有無比巨大資料體量的平臺,你們是如何選定這幾個資料作為影片內容的?
A:先講下選擇凌晨商品的原因。從品牌的角度,凌晨的需要很多是比較著急的、突發的,在小眾時刻我們依然有準備好滿足你的特別需要,其實比較能體現品牌的溫度;從傳播角度,或許大家會好奇,凌晨都在賣什麼?這可能會是一個傳播看點。
在鎖定凌晨的範圍後,就是拉出凌晨銷售的商品來看,這是個龐大的資料篩選工作。商品要足夠特別,其實能夠想到的一定有宵夜、奶茶之類,但要找大家想不到的那些,並且在凌晨時購買有特別意義的。比如法律考試書籍,本身算是特別的,在凌晨購買就會更有故事性:可能他是一個深夜臨時抱佛腳的人?再比如管道疏通劑,白天買可能是囤貨,但凌晨下單很可能是正在經歷馬桶堵塞問題,衛生間一地狼藉…特別及有故事性,是一個大的篩選原則。
Q:選擇的這幾個商品既能夠體現美團外賣的業務廣度,又能反映人的情感需求,你們在做TVC的時候優先考慮的是哪個點?
A:多業務認知是商業目標,商品背後的情感與共鳴是表達品牌關懷。沒有更優先吧,兩者肩負著不同的使命。
Q:這條短片提供給觀眾最大的利益點是情緒價值,這個跟你們的品牌戰略有什麼契合的地方?
A:美團的使命是幫大家吃得更好,生活更好。我想觀眾的情感共鳴,一定程度來自影片的敘述方式和我們踐行使命所展示的品牌角色。
美團外賣是一個服務者、幫助者的角色。影片中我們拒絕TVC精緻的光影感,儘可能去還原一種日常的、紀實的光影感受;外賣小哥的出現也是我們日常能看到的方式:在馬路上不經意的劃過,若隱若現的出現在我們的視線中。他們不是救世主,不是英雄,他們於我們更像是大橋的扶手,在後面穩穩託著我們生活的需要,帶來確定與安心;文案上也幾乎都是去文案感的事實性敘述,列舉真實資料,告訴大家有我在。這些去廣告化的表達會讓大家更有真實的生活代入感,也讓服務者、幫助者的角色更加深入人心。

如果你也好奇這個世界上為什麼有「方形太陽」的存在,這部短片會給到你答案。此外,你還會收穫一次關於兒童創造力、鄉村教育的深層次思考。片子溫暖、動人,配合《一千個日出》線下畫展,是一次很新穎的公益傳播。


1、「太陽可以是方的」這個反直覺的表達,天然製造好奇與吸引力。用科學事實支撐創意點子,則讓傳播既有趣又有深度。
2、公益傳播不一定要用悲情敘事,讓公益訴求透過有趣的創意實現自然傳播。

Q:案例 SHOWCASE
A:晨光可持續發展辦公室推廣組
Q:為什麼選擇「日出」作為切入點來詮釋鄉村美育議題?
A:有一個大的背景是,我們發現大眾對美育的關注度不夠,無論是鄉村教育還是城市教育,大家都會更關心語數英這類的主課教育。整個社會對於美育的不重視,落到鄉村可能就更明顯。過往當人們談到鄉村教育時,更加側重滿足基本生活需求、捐助物資,雖然這些都重要,但「鄉村美育」這個議題同樣不能被忽視,需要獲得更廣泛的關注。
但在傳播上,我們不希望區隔農村和城市群體,我們的核心理念是:不止是農村孩子,每個孩子都有對美的天賦與感知,無論城鄉,都應該重視美育教育。我們希望講的不是同情,而是同理。
最後選擇了一個無論城鄉都有感知的切入點——「日出」。首先,「日出」代表的意涵和兒童形象是一致的,都象徵著希望、美好和正能量;其次它尤其符合鄉村孩子早起迎著日出上學的情景。對鄉村孩子來說,「日出」所代表的大自然是他們最好的美育老師,也是天然的美育教育資源,它啟發了孩子們美的天賦,符合我們想要傳遞的理念,就是守護好孩子眼裡的第一縷光;最後日出這個意象也能自然地與晨光品牌形成聯結,傳遞溫暖陽光的品牌調性。
Q:這次公益傳播的目標是什麼?
A:晨光在2020年成立了晨光公益基金會,並啟動了一個面向全國開展的「美時美課」鄉村美育專案,這期間我們做了很多的事情,包括捐贈美術包、開發美育教案、舉辦繪畫大賽等,希望推動鄉村兒童美育領域的行業生態建設。截至目前,晨光公益美術課已走進1076所鄉村小學,超過100萬人次從中受益。
從品牌的角度來說,之前和公益相關的傳播都比較零散,更多是針對某次公益行動做單點傳播,缺乏整體性。這次我們希望透過公益這個抓手,有一個更加系統的品牌價值的表達和傳遞。
從公益專案的角度來說,我們更希望藉此引發社會對鄉村美育的思考和行動:一方面,我們想讓更多人看到鄉村孩子美的天賦,吸引更多社會力量關注和參與鄉村美育;另一方面,也希望能觸動我們的核心消費者——家長群體,無論是城市還是鄉鎮的家長,都能重新思考美育在孩子成長中的價值。
除了公益短片《日出》,我們還在上海徐家彙書院舉辦了為期二十多天的《一千個日出》公益畫展。展覽現場,由鄉村小畫家的畫作製成的冰箱貼紀念週邊,受到了很多觀眾的喜愛。
我們期待從鄉村出發,喚醒整個社會對「美的教育」的關注。
Q:「世界兒童日」這個傳播節點是一早就定好的嗎?
A:選擇這個節點有幾個考慮。一方面,在「世界兒童日」講兒童公益、兒童教育、鄉村教育相關的事情會比較契合。另一方面,世界兒童日這天接近年底,我們覺得年底適合做一些有溫度的內容,大家可能會更有情感共鳴。
不過這次實踐下來,還是會感覺到世界兒童日有點太小眾了,大家對這個節日沒有那麼瞭解,聯合國組織還有一些公益組織關注得會比較多。考慮到這是一個面向大眾消費者的傳播,明年可能會選擇類似兒童節這樣更大眾化一些的節點。

脫離「大場景+人+車」,汽車品牌的TVC還能怎麼拍?蔚來讓一個「電池」成為主角,將電車消費者關於電池的所有焦慮點丟擲來,體現蔚來換電服務的差異化優勢。在製作上,兩分半的時長並不乏味,以埋彩蛋的方式給觀眾拋梗,讓人能參與進來。


1、小內容優勢最大化:採用多個小場景巧妙串聯的方式,將整個TVC設計成一部微電影,每個短小精悍的片段都是一個電車車主的痛點,後續單獨作為切片傳播,適應社交媒體時代碎片化的資訊傳播特點,提高在各大平臺上產生二次傳播和討論的可能性。
2、複雜問題簡單化:蔚來最大的優勢在於換電,但是這項服務解釋起來需要一定的時間,某條資料不錯的KOL「一次性講清楚蔚來換電」的影片長達16分鐘,對於消費者來說難免乏味,創意短片中「電池」沒有說話,但消費者的電池焦慮被蔚來一一消除,如每次換電都體檢,每塊電池都健康,老化、故障電池會回收處理等,讓消費者看明白了蔚來提供的方案能解決什麼問題。

Q:案例 SHOWCASE
A:蔚來品牌與傳播部
Q:這樣一個關於蔚來換電服務的短片是基於什麼洞察?對於電車電池的焦慮你們是怎麼樣收集的資料?
A:其實很多消費者對購買的商品是不瞭解的,就像很多人不知道一塊電池是電車上最貴的部件,也不知道一塊不健康的電池對電車的影響,以及更換一塊不健康電池的費用有多昂貴,甚至不知道,電池也是有保質期的。
基於換電站優秀的電池運營體系,我們認為有必要用一種輕鬆、詼諧的方式,把我們的優勢傳遞給廣大的受眾,包括使用者以及潛在消費者,所以以電池擬人化敘事,「電池人的焦慮」TVC由此誕生。消費者的焦慮點一定是建立在充分的資料調研之上。
2016年至2023年,8年電池質保期內的新能源汽車,累計上險量約1942萬輛,這意味著在接下來的時間裡,就將有約1942萬輛新能源汽車面臨電池質保到期,而且資料每年都在遞增。
在第一批新能源車電池質保到期之際,在已經有很多案例證明因為電池不健康而承擔了很多損失之後,在這個時間點,採用「問」問題的創意表現手法和超現實的電池人形象,引發觀眾的好奇和焦慮,在瞭解這些問題的答案之後是很戳心的,也希望消費者能理解換電在電池健康方面的作用和價值。
Q:這個短片你們線上線下的傳播渠道主要有什麼?
A:電池人TVC,線上釋出主要是在熱門平臺的蔚來官方賬號,比如像微信影片號、微博、B站、小紅書、抖音、快手等,在蔚來App也同步上線。這些都是傳統的釋出方式,這條片子我們也給媒體作為素材進行二創解讀,並且也進入投放渠道,結合當時的銷售政策以及6億購車補貼進行進一步擴散,實現引流和留資。
Q:片子裡埋了不少梗,比如二手車行的「葵花子」,販賣機裡的「韭菜罐頭」,以及很多需要仔細去看的東西,這個就需要反覆看才能get。你們期待使用者在什麼情況下反覆、仔細觀看?
A:其實這些小梗和小細節都是加分項,屬於錦上添花,讓影片會更有趣一些。核心還是那些問題,即便當聽到這些問題時,依舊不知道答案,但只要引發了他們的好奇,他們心中就會埋下一顆種子,電池健康問題的教育是一個過程,不可能一朝一夕完成,但哪怕下次消費者諮詢其他品牌電車時候問一句,換塊電池多少錢,那麼這條片子就起到作用了,如果消費者願意被這條片引發好奇,願意認認真真聽我們的fellow介紹下換電優勢,那麼就已經很成功了。電池健康的傳播應該持續做,縮短消費者的被教育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