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全國開始逐步推進落實高中雙休制度。
本以為這一政策能成為孩子們的“健康救生圈”,沒成想卻成了另一道“分水嶺”。
某重點中學的跟蹤資料表明,首批享受雙休的學生已經出現了嚴重的兩極分化。
班級排名前30%的學生睡眠時間增多4.2小時,課外實踐參與率提高65%;而排名後20%的學生手遊時長暴增300%。
這一現象,驗證了周國平先生的一句話:
突然到來的自由,往往比嚴厲的紀律更能考驗生命質地。
“雙休”前不少孩子還能靠著老師的催促,學校的監督,勉強跟上大部隊。
但現在,這些習慣了靠別人的孩子一不留神就會掉隊。
這場“雙休改革”正在用殘酷的方式篩選出以下四類註定被淘汰的孩子。

01
迷失在時間漩渦裡的孩子
實行雙休後,我在後臺收到了一位媽媽的留言,她向我展示了一個缺乏規劃能力的孩子是如何度過週末的。
“雙休後,我兒子的生活徹底亂了套。
週五晚上回家把書包一扔就開始刷短影片,晚飯時間匆匆扒拉幾口飯菜,又回到手機旁,美名其曰放鬆一下,結果次次玩到半夜。
週六上午,陽光都照屁股了,他還在呼呼大睡。好不容易被叫醒,就知道看著作業發愣,沒寫幾個字,就有同學約他玩遊戲,他想都沒想就答應了,把作業拋到九霄雲外。
到了週六晚上,才開始慌慌張張地趕工,字跡潦草得連自己都認不出,錯題更是一大堆。
周天呢,依舊是睡懶覺、玩手機、趕作業的惡性迴圈……”
這讓我想到Netflix 出品的紀錄片《監視資本主義:智慧陷阱》裡的一幕:
週末,一個12歲男孩在參加家庭聚餐時,平均每42秒就要低頭檢視一次手機。
而據德國神經科學家團隊追蹤發現,每天使用電子螢幕超過4小時的孩子,大腦灰質體積年萎縮率是正常兒童的 1.7倍,嚴重影響到了他們語言區和記憶中樞。
這類孩子缺乏時間管理能力,不會合理分配學習、休息和娛樂的時間,總被眼前的快樂誘惑,將重要的任務一拖再拖。
長此以往,知識漏洞自然越來越多,成績也會一落千丈。
“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曾說過:
所有的管理,核心都是自我管理,而自我管理的核心,就是時間管理。
如今,每個孩子都平等地擁有48小時的週末時間。
但如何利用這48小時的週末時間,才真正拉開了孩子與孩子之間的差距。

02
自主能量不足的孩子
曾任國際關係學院公共管理系教授的儲殷發了一則影片,他總結道:
雙休,對有些孩子來說是受益的,有的孩子則容易面臨被淘汰的結局。
兩者的區別在於,孩子是否具有獨立學習的能力。
韓國教育專家李柳南在《媽媽的悔過書》中也提到過這一點。
曾經,為了讓兩個孩子考入名校、出人頭地,她包辦了孩子的一切。
包括什麼時候起床、什麼時候吃飯,甚至報什麼補習班、看什麼書,做什麼習題。
兩個孩子每天能像機器人一樣,被動執行著媽媽的指令。
一開始,倆孩子的成績確實還不錯。
但李柳南卻忽略了,不會自學的孩子可能會贏在起跑線,但終究無法跑到終點前。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李柳南沒辦法再像曾經那樣,事無鉅細地安排他們的學習。
而面對繁重的學業,兩個孩子也是越來越厭惡、越來越無力。
最終,他們分別在高二、高三那年先後退學。
休學在家後,哥哥遊戲成癮,患上了嚴重的社交障礙症,妹妹則出現了嚴重的心理問題,時不時就會自殘。
對孩子來說,學習就像是一場打怪升級的遊戲。
小學階段課程相對簡單,靠著老師和父母的監督,大多數孩子都還能應對;
但到了初高中階段,課程難度逐漸升級,對孩子的自學能力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一個孩子不會自學,又沒有內驅力,未來註定會被“分流”。
而那些懂得自學的孩子,身體裡就像裝了一臺不永動機一樣,永遠大步向前。
還記得那個數學天才陳杲嗎?
他14歲考入中科大少年班,18歲赴美攻讀博士,25歲就成為了博士生導師。
在採訪中陳杲強調道:“爸爸引導我自學,讓我免於作業的困擾和標準答案的束縛,給了我很大的幫助。”
由此觀之,探索欲和好奇心,才能激發出一個孩子源源不斷的學習動力。
除此之外,父母還要多給孩子一些學習自主權,不要總是過度干預和監督孩子;
平日裡一定要不吝惜讚美和肯定,來自父母的鼓勵和愛才是孩子成長最好的燃料。

03
內心火種未被點燃的孩子
雙休後有位媽媽一開始感到很焦慮,因為她發現自己訂的網課全都被兒子刪掉了。
直到某個週日傍晚,她發現正兒子窩在廚房裡,照著影片研究分子料理。
媽媽看到,兒子處理食材時嚴謹的態度,和解數學壓軸題時一模一樣。
這讓她忽然意識到了一件事:成長不是流水線式的操作,而是激發內在秩序的過程。
我們的孩子不一定要名列前茅,但一定不能沒有愛好。
因為正是這些愛好與特長,才是他開啟別樣人生的鑰匙。
哪怕學業之路走得不夠順暢,也能為他們闢出一條充滿希望的小徑,指引他們到達另一片光明的未來。
最近很火的導演餃子就是如此。
他並非科班出身,大學學的是藥學專業,在學醫期間他始終悶悶不樂,因為醫學知識自己既不喜歡,也不擅長。
好在餃子心裡一直藏著對動畫的熱愛,這份熱愛陪他度過了這段艱難的歲月。
畢業後,他便毅然投身到動畫行業。
導演出了《哪吒》系列,重新整理了中國影史多項紀錄,從此聲名大噪。
其實,雙休制度也為我們普通人家的孩子了提供一條全新的教育思路。
與其讓孩子陷入無止境的教育內卷,擠破腦袋在千軍萬馬中殺出一條血路;倒不如給孩子一些時間和空間,尊重他們的天賦,讓他們找到屬於自己的舞臺。
這樣,孩子不僅能在平行賽道上獲得更多的矚目與掌聲,還可以從自己真正熱愛的事情中,獲得人生的價值感與成就感。
04
爸媽躺平擺爛的孩子
央視教育短片《聽,孩子們在說》中描繪了這樣幾幅諷刺的畫面。
一家三口坐成一排時,爸爸正在玩遊戲,媽媽沉迷電視劇,女兒只能抱著玩具坐在中間。
她小聲地說:“你們要我好好學,但是你們通常自己都管不住自己。”

大人們聚在一起打麻將,一邊高聲喧譁,一邊吞雲吐霧,全然忘了旁邊還坐著個孩子。
只聽她說:“我知道我不是別人家的孩子,但你們也不是別人家的父母。”

在學校里老師教的是一樣的知識,孩子看的是同樣的課本。
但久而久之,卻出現了尖子生和差生,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一位資深教師給出了答案:
一個孩子越學越差的原因,就是因為在學校學了五天,週末回家兩天就丟光,結果就是零。
教育中的很多問題,答案其實在父母身上。
作為父母,說一百次一千次都不如親身做一次,只有以身作則,才能讓孩子在薰陶下學會自律。
就像一位高考狀元在接受採訪時說的那樣:
“偶爾我也會厭學,不想看書,爸媽注意到了,也不會批評我,就默默把電視關掉,坐下來看書。看到父母在看書,我也就不好意思不看書了。”
父母才是孩子終身的老師,對孩子懷有推卸不掉的教育責任。
孩子的成長,要靠學校的培育,老師的監督,但更離不開家長的以身作則。
雙休制度執行後,那些學校教育難以覆蓋的部分,只能靠父母和家庭一一補齊。
05
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慢馬定律”。
說的是,偷懶的馬上一秒還在看不起傻傻賣力的馬,沒想到下一秒就被主人送進了屠宰場。
雙休制度,給了孩子更多的時間和空間。
但如果孩子只是用來玩手機、混日子,最終就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別人飛速前進,自己卻被困在原地。
不想讓孩子被淘汰,父母和孩子要一起努力。
在這裡,為大家設計了一份“雙休日黃金48小時活動手冊”,希望能對不知道該如何利用週末時間提升孩子各項能力的你有幫助:

點個在看,希望我們的孩子都能度過一個充實、有意義的週末。
*本文來源於男孩派(ID: boy666dj),關於養育男孩的乾貨,這裡都有;關於養育男孩的苦甜,這裡都懂;家有小男孩,歡迎關注男孩派。
*本文部分圖片來源於圖蟲創意。


走之前記得點個“在看”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