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時間2025年5月12日21點,美國總統特朗普正式透過行政命令的形式釋出“最惠國政策”,強制把美國處方藥價格拉到“全球最低價”,預計藥品價格將立即下降30%至80%。
事實上,這並不是特朗普第一次對美國藥價“開刀”。早在2020年,在其第一個任期內,特朗普就曾推出過“最惠國”(MFN)政策,試圖讓Medicare(聯邦醫保)支付的藥價不高於其他發達國家的最低價,並計劃在三年內分段完成。不過這並沒有成功兌現,美國藥企後續以“規則制定程式不當”為由提起訴訟,最終使該政策被聯邦法院叫停。
特朗普對此並不甘心,在第二次上任後,他首先是延續了拜登政府的《通脹削減法案》(IRA)的部分條款,允許Medicare(聯邦醫保)直接與藥企談判藥價。最近幾周,特朗普又採取一系列針對藥品價格的行動,包括要求眾議院共和黨人強制為醫療補助計劃中的藥品規定低藥價。而在北京時間昨晚,特朗普正式透過行政命令重啟“最惠國政策”,承諾美國處方藥價格不得高於其他任何國家所支付的最低價。
特朗普之所以如此堅持,是因為在其看來,美國一直在獨自承擔全球創新藥高研發成本的“冤大頭”。根據美國衛生福利部(HHS)下屬的Office of the Assistant Secretary for Planning and Evaluation(ASPE)2024年釋出的報告,2022年美國所有藥品(品牌藥和仿製藥)的價格是33個對比國家平均價格的近三倍,其他國家每支付1美元的藥費,美國消費者需支付2.78美元。而所有這些高額成本最後都由美國醫保買單,這也是其醫保支出一直居高不下的核心原因之一。
對此,特朗普將“最惠國政策”認為是其釋出過最重要、最具影響力的政策之一。而該政策也立即引起中國股市的激烈反響。據悉,滬深股市裡,百利天恆、澤璟製藥、信立泰等股價不同程度下跌;港股創新藥也應聲下跌——基石藥業、亞盛醫藥、來凱醫藥、康寧傑瑞、和譽、歌禮制藥、映恩生物、宜明昂科等盤中跌幅一度超過8%。
這只是短期反饋,如果從更長遠來看,在美國強制降價之後,對中國創新藥到底是利好還是利空?這值得深究。
01
利,遠大於弊
近一兩年,中國創新藥BD交易格外火熱,而美國藥企則是最大付費方。據據研究報告顯示,2024年我國藥企共完成94筆license-out交易,其中與美國藥企直接相關的多達44起,佔比47%。

(圖源醫藥魔方NextPharma®資料庫)
所以,如果“最惠國政策”實行,美國藥企整體營收會大幅壓縮,隨之而來的便是降本增效的進一步落實。這意味著,未來在BD中國創新藥時,美國藥企可能會更加謹慎,在引進專案時更注重利潤空間,優先選擇高毛利產品或在定價機制下更具吸引力的差異化品種。另外在交易過程中,美國藥企可能還會大幅壓縮中國藥企從授權交易中所能獲得的收入預期,例如下調首付款、里程碑付款金額或降低銷售分成比例等。
在諸多行業人士看來,這是一定會存在的客觀情況。但需要強調的是,這主要影響的是一些大額交易,對於首付款僅千萬美元的BD交易來說,這不僅不會阻礙其交易程序,反倒還會在一定程度上起推動作用。
對此,紐扣資本合夥人李瑞談道,“在大幅降價之後,美國藥企為了控制‘引進成本’,可能會將更多目光投放到中國創新藥身上,因為從全球市場來看,中國的創新藥管線一定是最便宜,質量又最好,同時也是研發週期最快的,這完全滿足美國藥企的BD需求。相反,歐美一些小型biotech可能會大範圍倒閉,因為他們研發成本普遍較高,因此更容易被美國藥企放棄。”
其次,美國藥企一定會在整個醫藥供應鏈上壓縮成本,從製造商出來批發零售過程的折扣可能會回收,另外研發端上的成本也會大幅壓縮,這意味著,中國等新興市場的研發地位會顯著上升。而同樣是基於控費邏輯,因為中國創新藥臨床成本便宜,並且入組又快,研發效率高,所以美國藥企可能會將更多研發中心及工廠引入中國,這對於國內CXO領域可能會帶來一些利好。
而在此市場情形下,也會催生出一種新的NewCo模式,即“Hybrid NewCo”。事實上,相比於目前主流的“American NewCo”——將中國創新藥權益完全引入美國,並在美國做臨床開發,“Hybrid NewCo”在新的市場邏輯下顯然更具價效比。
具體而言,據紐扣資本合夥人李瑞介紹道,“與傳統American NewCo模式不同,Hybrid NewCo最大的特點就是臨床也主要是在中國做,同時也會配備華人為主的管理團隊,這會大幅削減研發成本。這意味著Hybrid NewCo所需的資金更少,投資人的投資成本會更低, 從而使NewCo所有股東在未來的交易中賺錢的確定性更大,收益率也更高。”
然後是在定價層面,因為“最惠國政策”要求美國處方藥價格不得高於其他任何國家所支付的最低價,而中國恰恰是美國藥企全球最低價的市場之一,比如默克的肝癌藥、阿斯利康的肺癌藥等多款重磅藥,當前在中國市場的價格都跌到了全球最低位。所以,為了平衡收益,美國藥企可能會放棄長期以來在中國市場實行的“薄利多銷”策略,選擇在一定程度上提價。
但這並不是完全的“壞事”,因為這會更進一步推動國產創新藥的替代程序,相應地,也會讓更多資金湧入創新藥領域,並大幅提升研發效率,從而使國產創新藥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顯著增強。
再者是從全球原料藥生產的角度來看,中國原料藥產能已佔全球30%,而且基於原材料、人工、工藝效率、供應鏈管理及政策環境等層面,成本更低,質優價廉的中國原料藥領域受益可能性加大。
最後要提到的是對於仿製藥以及生物類似藥可能帶來的出海契機。據悉,在特朗普的“最惠國政策”中,就有提到要重新審視藥品專利保護與仿製藥准入之間的平衡,加快仿製藥和生物類似藥的審批流程,以增加市場競爭,從而實現藥價的大幅下降。這意味著,美國仿製藥與生物類似藥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倒推中國市場,在巨大的需求缺口之下,這可能會為中國仿製藥及生物類似藥企業帶來新的出海契機,尤其是在單抗、GLP-1、生物胰島素等熱門領域。但值得注意的是,隨著美國仿製藥與生物類似藥大面積地走向市場,其質量要求會越來越高,這可能會大幅壓縮其利潤空間,因此對國產仿製藥及生物類似藥在控制成本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總的來說,特朗普“最惠國政策”的釋出,雖然在某些方面會對中國創新藥造成一些不利影響,但整體來看,仍然是利大於弊。對此,某資深投資人向動脈網表示,“這實際上是變相地在給中國創新藥前所未有的發展機會”。
02
讓子彈先飛一會兒
在“最惠國政策”釋出之後,國內藥企就在激烈討論下一步應該要如何應對,但在一些資深人士看來,現在行動還為時過早。

這一方面是從降價的源頭來說,“最惠國政策”可以管控政府支付醫保的藥物價格,例如MedicareA,B,Medicare Part D,304B和Medicaid等,全部加起來約佔美國市場的48%。而另外不被控制的一大部分都被商業醫保佔據,覆蓋差不多2億多美國人口,這也就是說,“最惠國政策”實際上只能影響一半的藥價市場,另一半仍然是交由市場定價。
另一方面則是從政策落地的可行性及程度來考慮。首先,“最惠國政策”大機率不會是實際層面的商業化部署,更多的應該是特朗普政府的政治行為之一,就像近期備受關注的“中美關稅戰”一樣,最終可能會是一場鬧劇而歸於平靜。實際上,“雷聲大雨點小”一直是特朗普政府的慣用伎倆,最後能兌現多少不得而知。
其次,“最惠國政策”所提到的藥品降價30%至80%過於誇張,美國畢竟是全球最大的醫藥市場,2023年美國醫療保健支出達4.9萬億美元,佔GDP的比例高達17.6%。所以,如果出現大幅度降價,必然會對其市場經濟造成巨大影響,進而進一步加深其全球債務規模。這對於美國來說,得不償失。
最後則是從利益角度出發,醫藥產業一直美國政府最難動的蛋糕之一,因為其背後牽扯的是巨大的經濟利益鏈,這其中包括藥企、保險公司,甚至是一些全球頂級財團等。所以,在“最惠國政策”出臺之後,美國市場反對聲音一片,比如美國藥品研究和製造商協會(PhRMA)高階副總裁Alex Schriver就對特朗普大肆批評,“在我們面臨來自中國日益激烈的競爭之際,政策制定者應該專注於修復美國體系的缺陷,而不是從國外引進失敗的政策。”另外還有知名博主埃德·克拉森斯,他也毫不客氣地聲稱“這只是特朗普政府的另一個謊言”。這意味著,“最惠國政策”後續推進的難度非常之大。
所以,在眾多行業人士看來,“最惠國政策”在美國市場完全落地的可能性並不大,退一萬步來講,即便其排除萬難最終成功落地,藥品的整體降價幅度最多也只能是在1%到10%之間,並不會出現大比例的降幅。因此,對於國產創新藥來說,靜觀其變是當前最好的選擇。
但也要意識到,無論是此前激烈的“中美關稅戰”,還是當前轟動一時的“最惠國政策”,其實都是在向國產創新藥傳遞一個關鍵資訊:想要在當前動盪的全球市場之中“活”下去,一定是需要新的東西來證明自己,比如領先全球的研發進度,或者對標全球更優的臨床資料,再或者大幅領先的全球銷售額等,這一直是創新藥亙古不變的市場邏輯。

* 參考資料:
1.《特朗普重推“最惠國藥價令”:對中國生物醫藥出海美國的影響幾何?》——大報藥聞;
2.《醫藥大利好,被當做鬼故事》——瞪羚社;
3.《“立降30%至80%”,特朗普突然發帖:美國將節省數萬億美元!日本三大巨頭股價暴跌,整個行業受衝擊?業內人士解讀》——每日經濟新聞。
*封面圖片來源:123rf
如果您認同文章中的觀點、資訊,或想進一步討論,請與我們聯絡;也可加入動脈網行業社群,結交更多志同道合的好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