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選藍字 關注我們


半導體領域:美國高度依賴從東亞進口晶片,尤其是來自中國臺灣和韓國的供應商。一旦美國對晶片加徵關稅,像臺積電(TSMC,中國臺灣)和SK海力士(韓國)等每年對美出口數十億美元晶片的製造商將首當其衝,面臨成本上升、利潤壓縮或被迫提高售價的壓力。三星電子(韓國)作為儲存和代工巨頭亦在受影響之列,其大量在韓生產的儲存晶片和顯示面板可能被徵稅,衝擊美國客戶。不過三星因生產基地遍佈全球(包括墨西哥等地),具備一定排程能力來緩解單一國家關稅的衝擊。
此外,ASML等關鍵裝置供應商也在關注事態:ASML(荷蘭是全球最大光刻機供應商)約17%的營收來自美國市場,預計未來這一比例還會提高。若半導體制造裝置被納入關稅清單,ASML將受到不確定性影響;不過由於其EUV光刻機等高階裝置“無可替代”,客戶即便被加徵關稅也不得不購買。這意味著ASML及其客戶(如臺積電等)可能需要承擔更高成本。美國本土的晶片設計公司(如蘋果、英偉達)也會間接受到衝擊——它們依賴臺積電等海外代工,關稅將抬高其晶片採購成本,進而影響整機制造成本。
製藥領域:醫藥行業全球化程度高,美國市場上的大量藥品由跨國藥企在海外生產然後進口。特朗普政府的232調查涵蓋所有進口藥品及其活性成分,這意味著歐美和亞洲藥企都將受影響。關稅一旦實施,諾華(瑞士)、禮來(Eli Lilly,美國)、默沙東(Merck & Co., 美國)、強生(美國)等全球最大製藥公司都會受到衝擊。儘管這些公司總部所在地和國籍不同,它們共同特點是在全球多地設有生產基地,長期以來將部分關鍵生產佈局在成本較低或專業集中的地區(如原料藥在中國/印度,無菌製劑在歐洲等)。關稅將令這些企業的跨國供應鏈承壓,導致進口美國的藥品成本上升、利潤空間被壓縮。
此外,大批仿製藥廠商(主要來自印度、以色列等國)也高度依賴對美出口廉價藥品。如果關稅提高成本,部分薄利的仿製藥供應商可能退出美國市場,反而引發藥物短缺風險。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從愛爾蘭、瑞士、德國等國也大量進口專利藥和生物製劑(這些國家因聚集了跨國藥企的工廠,已成為美國藥品進口前三大來源)。因此,即使盟友國家的企業(如諾華、羅氏、賽諾菲等歐洲藥企)也將感受到巨大沖擊,需要重新評估其對美供應模式。

美國藥品和醫療裝置、產品和用品的進口量。* 中國在美國進口中 9.2% 的份額可能低估了美國在藥品和醫療裝置、產品方面對中國的依賴程度。來源:NCBI
美國在半導體各環節對外依存度都很高,某些關鍵環節幾乎完全仰賴進口。先進製程晶片方面,中國臺灣供應了美國相當比例的高階邏輯晶片(如5nm/3nm工藝),在這一領域美國本土目前幾乎沒有產能。儲存晶片主要來自韓國(三星、海力士)和日本;成熟製程和模擬晶片大量由中國臺灣、歐洲及中國大陸的代工廠製造;半導體封裝測試環節則集中在東亞(中國大陸、中國臺灣、馬來西亞等)。
此外,半導體制造裝置和材料供應鏈同樣全球化:EUV光刻機來自荷蘭ASML,日本提供矽晶圓和光刻膠,美國本土雖然有部分裝置商和材料商,但也依賴進口高階部件。總體來看,美國每年進口大量半導體產品,涵蓋從晶圓材料到晶片成品各個環節,對外依賴度高。而且供應鏈集中於少數國家地區:例如,美國從中國臺灣獲得大部分關鍵晶片;封裝測試則依賴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基地;裝置主要來自荷日。任何一個環節遭關稅或其他限制打擊,都可能造成連鎖反應。正因如此,此次232調查特別關注美國晶片供應是否過度集中於少數海外供應商及其帶來的風險。

按半導體材料部門劃分的市場規模和主要供應商數量 來源:IT之家
美國醫藥供應同樣存在高度依賴進口的問題。其中原料藥(API)被視為最薄弱環節——據美國國會報告,80%的API供應來自海外。中國是全球最大原料藥生產國,印度製藥業所需API有約80%依賴自中國進口。也就是說,美國市場上的許多藥品,即使最終制劑在美國或盟國生產,其關鍵活性成分往往源自中國等地。如果對原料藥進口加徵關稅或實施管制,而短期內美國本土產能無法替代,可能導致製藥企業面臨“無米下炊”的困境。
此外,在仿製藥領域,美國約90%以上的常用仿製藥依賴進口。印度是美國仿製藥主要供應國之一(如抗生素、維生素等大量從印度進口),但印度的上游原料又高度依賴中國。這種全球分工導致供應鏈層層脆弱。一旦貿易措施擾亂原料供應,可能引發藥品生產中斷和藥品短缺。專家已經警告,若對藥品加徵關稅,除了直接導致價格上漲,還可能因為部分仿製藥廠商無利可圖而退出美國市場,從而加劇現有藥物短缺。在專利藥方面,許多生物製劑和特殊藥物在歐洲生產(如愛爾蘭、新加坡等地的工廠)後進口美國;這些高價值藥品供應較集中,關稅將擾亂患者獲取渠道。總之,當前美國醫藥供應鏈對外高度依賴,無論是原料、中間品還是成品,一旦貿易壁壘提升,最脆弱處將在於少數供應源的壟斷性:例如,某些抗生素幾乎只有中國供應,某些生物製劑可能只有瑞士工廠生產。這正是232調查關注的要點,即進口集中於少數供應商及其相關風險。

中國在全球API供應鏈中的位置 來源: Chemical Pharmaceutical Generic Association(CPA)
面對突如其來的232調查和關稅威脅,相關企業正積極制定多層次的應對策略,包括調整產地佈局、增加庫存、遊說政府以及價格策略等,以降低潛在衝擊。
許多企業選擇透過產能佈局調整來規避關稅衝擊。例如,半導體代工龍頭臺積電決定加速在美國亞利桑那州建廠的進度,以期在關稅生效前建立更多美國本土產能。據報道,臺積電正快馬加鞭推進其在亞利桑那的第三座晶圓廠建設,比原計劃提前一年動工,以儘早滿足美國客戶需求、減少未來從中國臺灣出口受稅的份額。相反,三星電子則利用其全球製造網路,將部分對美出口產品轉移至關稅豁免或較低的地區生產。例如三星的大尺寸顯示器和電視主要在墨西哥組裝,然後輸美,從而躲過了美國對韓國製造電子產品加徵的高額關稅。三星高管表示,公司在全球十多個國家都有生產基地,“有足夠彈性來繞開關稅”。在製藥行業,企業也在調整供應鏈,增加美國本土生產比例。

來源:tsmc官網
諾華公司CEO直言,目標是在美國本土生產100%銷售在美國的藥品,以減少對進口的依賴。諾華還宣佈未來5年將在美國新建和擴建10座工廠,包括6家制造工廠(涵蓋原料藥生產)和研發中心,總投資高達230億美元。同樣,禮來和強生等美國藥企亦已承諾大規模擴產:禮來今年早些時候宣佈5年內在美投資270億美元用於新建四家工廠。透過提前佈局產能,這些企業希望在關稅正式實施前建立起本土供應能力,從而在未來獲得競爭優勢或至少減少額外稅負。

來源:路透社
在關稅落地前的緩衝期內,企業可能採取增加庫存的策略。雖然具體企業尚未公開細節,但可以預見一些晶片和藥品進口商會在關稅生效前搶運庫存,提前進口關鍵原料和產品,以繞開初期的關稅成本。此外,對於難以快速轉移產地的產品,企業將評估如何分攤關稅成本——是自行消化還是轉嫁下游。在半導體領域,由於下游電子廠商對晶片需求剛性,預期不少晶片供應商可能嘗試與客戶協商共擔成本,或利用庫存保障短期供應不中斷。製藥企業則更加兩難,他們可以選擇自行吸收關稅以維持藥價穩定,或者將成本轉嫁給終端患者。但美國本身已是全球藥價最高的市場,藥企若借關稅大幅漲價,勢必引發政治和公眾強烈反彈。UDN分析指出,藥企很可能陷入“要麼犧牲利潤、要麼承擔輿論壓力”的兩難境地。因此,一些藥企可能傾向於在短期內消化部分關稅成本,同時加快將生產遷回美國的中長期計劃,以徹底解決問題。
特朗普政府推動232調查的目標之一是刺激美國本土產業填補供應鏈空白。那麼美國企業能否承接起被擠出的進口份額?在半導體和醫藥兩個領域,情況有所不同。
短期來看,美國本土半導體產能無法完全替代進口依賴。美國目前在全球晶圓代工產能中佔比不到15%,高階製程佔比更低,大量尖端晶片仰賴臺積電、三星等亞洲廠商供給。不過,中長期在政府鉅額補貼和企業投資下,美國正大舉擴產:拜登政府時期透過的《晶片和科學法案》(CHIPS Act)提供了數百億美元補助,吸引晶片廠在美建廠。在此激勵下,英特爾正於亞利桑那和俄亥俄建設新晶圓廠,臺積電在亞利桑那投資400億美元建設兩座工廠,三星在德克薩斯斥資約170億美元新建工廠。近期在關稅壓力下,臺積電又追加了1000億美元的美國投資計劃,將在美新建五座晶圓廠。如果這些專案順利落成,美國先進製程和成熟製程產能都將大幅提升,有望在若干年後承接相當比例此前依賴進口的晶片需求。

表一為按地區劃分的晶圓代工產能總產能;表二為按地區劃分的先進工藝晶圓廠產能;表三為按地區劃分的成熟晶圓鑄造產能,其中中國在各個方面均超過50%,美國各方面都較低。 來源:TrendForce
與此同時,美國本土企業可能迎來難得的競爭機遇:例如,英特爾作為美國主要邏輯晶片製造商,過去在高階工藝上落後臺積電。但在進口晶片課稅背景下,英特爾的美國製造晶片相對吸引力提高,可能獲得更多訂單(尤其是來自政府和關鍵行業的訂單)。再如,美光科技是美國儲存晶片生產商,面對韓國同行受關稅影響,美光在本土和友好國家(日本)佈局的產能可能趁機擴大市場份額。而美國本土的模擬晶片廠商(如德州儀器、安森美等)多數生產基地已在美國或友好國家,它們反而因進口替代而強化在供應鏈中的地位。
除製造外,半導體裝置和材料供應商也有機遇:若進口裝置被加稅,美國廠商(應用材料、Lam Research等)在國內擴廠將獲得更多市場需求。本土封測行業原本薄弱,但在關稅驅動和政府支援下,可能出現新投資機遇,填補高階封裝能力的空白。
當然,這種機遇能否兌現取決於政策執行和產能爬坡速度。我們必須指出,建設半導體工廠從立項到量產平均需要3-5年,且成本高昂(PhRMA引用的藥廠建設成本是20億美元級別;而一座先進晶圓廠投資往往在幾十億美元以上)。因此,短期內美國仍無法自行生產所有需要的晶片,一段時間內高關稅可能更多表現為消費端價格上漲,而非立刻促成供應轉移。但長期看,本土產能擴張將逐步緩解對外依賴,使美國廠商獲得更大議價權和供應鏈安全。
製藥產能:美國醫藥製造基礎相對完整,在專利藥、生物製劑方面有相當本土產能(許多跨國藥企在美設有生產基地)。然而,美國本土並不具備全部藥品的替代產能,特別是在仿製藥和原料藥領域。本土原料藥生產因成本、環保等因素早已縮減,多數中間體依賴進口。即使近期有幾家獲得政府合同的新創企業(例如2020年創立的Phlow公司,專注本土生產關鍵仿製藥原料),總體產能佔比依然很小。
面對潛在關稅,本土製藥業者看到了增長空間和政策利好:預計美國政府可能出臺激勵措施,例如透過國防採購、醫保支付政策向本土製造商傾斜,或擴充關鍵藥品國家儲備來支撐國內產能。不過,即使有資金和政策支援,新建制藥設施依然需要時間。行業組織PhRMA指出,在美建一座符合規範的工廠通常需要5-10年時間和約20億美元資金。這意味著短期替代難度大:若關稅立即生效,一些進口藥品短缺在所難免,因為美國企業無法立刻填補空白。但對那些已有富餘產能的美國製藥商而言(例如部分大型仿製藥公司在美尚有閒置產線),關稅將成為拓展市場的契機。這些企業可以提高開工率,增加對醫院和藥店的供貨,以取代受關稅影響的外國競爭對手。長期看,大型跨國藥企已經響應號召加碼在美投資(禮來、強生等投入巨資擴廠),未來幾年美國將新增多處原料藥和製劑產能。屆時,美國本土有望生產更多種類的關鍵藥物,逐步降低對進口的依賴。
對於“國家安全”理由,美國企業一方面理解供應鏈安全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質疑泛化的國家安全概念是否被當作貿易保護藉口。例如,美國消費者技術協會(CTA)曾直言,把下游消費類電子產品都算作“半導體”範疇來套用232國家安全理由,有牽強附會之嫌。很多企業私下認為,當前措施更像是貿易保護主義工具——這一點從232調查在鋼鐵、鋁、汽車等領域的前例中已體現。然而,在公開場合,企業不大會直接挑戰“國家安全”定性,因為那樣可能被貼上“不愛國”標籤,得不償失。
相反,大多數企業選擇尋求折中:一方面宣示配合國家安全大局,另一方面透過技術性意見影響政策細節。比如,製藥公司強調支援提高供應鏈韌性,但提醒政府貿然徵稅可能反而危及美國患者安全。
在美國的“國家安全”框架下,企業為了持續經營,會採取兩種主要策略:其一是繞過政策限制,其二是滿足政策要求。繞行方面,前文提及的產地多元化就是典型手段,透過改變供應鏈地理分佈,企業可以使產品不再從被視為高風險的國家出口,從而避開“對國家安全有威脅”的判定。例如,將生產轉移到美國本土或被視為“安全”的盟國,就可能獲得豁免待遇(正如三星將製造轉至墨西哥以避開針對韓國的關稅)。再如,有些跨國藥企可能選擇在波多黎各(美國領土)增加生產,這樣產品依然由自己生產但法律上算作美國本土供應。還有企業研究透過改變產品分類來避免落入受限清單,如將某些通用晶片以元件形式進口(可能按另一稅號歸類)等——這些都是企業鑽政策空子的方式。
與此同時,許多美國企業也在努力符合美國所謂的“國家安全”框架下的要求,以求獲得政府網開一面。最直接的做法是提升本土貢獻度:增加美國投資、創造美國就業,主動融入政府的產業安全戰略。諾華等公司高調宣佈美國產能擴張計劃,就是在向政府傳遞善意。這實際上將企業自身形象從“進口依賴者”轉變為“美國製造的推動者”,弱化了被關稅瞄準的理由。對於的確難以在美國生產的獨家產品,企業也會申請豁免。
232條款程式上通常允許企業提出特定產品的排除申請,證明該進口對於美國不可或缺且無國內替代時,可暫免關稅。預計高階晶片裝置、罕見病藥物等領域,不少企業會準備充分資料,在評論期和聽證環節爭取豁免權。像ASML的EUV光刻機,由於“無可替代”,分析人士指出買方不可能因為關稅就放棄技術;美國政府也明白本土沒有替代品,可能在實際操作中對此類關鍵投入品網開一面。
參考資料:
路透社《US steps up probes into pharmaceutical, chip imports, setting stage for tariffs》
《Novartis plans to invest $23 billion in US sites as Trump renews drug tariff threats》
《Taiwan to simulate impact of US tariffs on semiconductor sector》
《Tariffs uncertainty clouds outlook for ASML's earnings》
UDN:《為加徵新關稅鋪路!川普啟動晶片和藥品進口調查,臺積電小心了》
新浪財經:《特朗普政府已對製藥、半導體啟動232調查》
The Register:《Samsung trumps USA's tariffs by making displays in Mexico》
USCC報告:《Growing U.S. Reliance on China’s Biotech and Pharmaceutical Produ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