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4月2日,美國特朗普政府宣佈對進口藥品加徵10%關稅,但抗癌藥、胰島素等關鍵醫療物資被豁免。
這一政策看似“網開一面”,實則暗藏玄機——原料藥中間體的關稅壁壘仍構成致命威脅。以丹麥諾和諾德為例,其明星減肥藥司美格魯肽生產所需的關鍵中間體依賴中國進口,疊加既有稅率後成本將攀升約近四分之一。
這種“選擇性豁免”策略迫使跨國藥企陷入兩難:要麼承受成本壓力,要麼加速供應鏈轉移。
正如Redburn Atlantic分析師貝克所言:“當美國政府成為最大買單者時,關稅最終將轉化為納稅人的負擔。”
01
藥企不得不重構供應鏈
特朗普政府的關稅政策雖將藥品製劑排除在加稅清單外,但原料藥中間體的關稅壁壘仍構成致命威脅。美國市場90%的活性藥物成分(API)依賴進口,其中60%來自中國 ,這種深度依賴使得任何關稅調整都可能引發“連帶效應”。
美國藥品研究與製造商協會(PhRMA)推動國會透過《醫藥供應鏈安全法案》,要求對“關鍵API”永久豁免。該法案的遊說檔案中明確提到:“若不採取行動,美國患者將面臨藥品短缺和價格飆升的雙重危機。”
2月20日,在特朗普表示可能對製藥進口產品徵收25%的關稅,歐洲製藥工業聯合會(EFPIA)的一位發言人對可能的關稅調整政策非常審慎的回應:“只有在此事實際發生時,我們才會發表意見,而不會進行推測。”
審慎回應足以見得態度謹慎。事實上關稅政策對歐洲及全球藥企供應鏈的影響是中長期的。
面對關稅壓力,全球藥企掀起供應鏈重構浪潮。禮來宣佈未來5年投資270億美元在美國新建4座工廠,強生追加550億美元擴建生物藥產能,但新建符合FDA標準的工廠需5-10年,單個成本超20億美元,中小型企業難以承受 。日本藥企則選擇“中國+1”策略,SK生物製藥在美國、法國建立雙生產基地,以分散風險。
在這樣的背景下,技術革新或成為藥企破局關鍵。
02
政策、市場與技術的博弈
美國的“產業迴歸”戰略面臨結構性困境。本土生物工藝工程師缺口達12萬人,企業需支付薪資溢價吸引印度、中國人才 。儘管輝瑞、默沙東加速擴產,但中小型企業因成本壓力被迫退出市場。
以美國中小型生物技術公司為例,其平均研發成本比跨國藥企高出近一半,關稅政策進一步壓縮了它們的生存空間。
歐盟成員國對“關鍵藥品”定義不一——德國堅持將胰島素列為戰略物資,法國則聚焦罕見病藥物,政策協同效應有限。
中國藥企則以“技術+市場”雙軌策略突圍。恆瑞醫藥透過AI加速研發(2024年研發費用82.28億元),同時加速創新藥的出海速度(2024年海外收入7.16億元,同比增長16.07%) 。藥明生物透過連續生產工藝提升產能效率,同時也加速國際化產研佈局。
而政策不確定性仍是最大變數。
美國中期選舉可能推翻現有關稅政策,導致藥企投資打水漂。若民主黨在2026年重掌國會,可能推動《生物安全法案》立法,進一步限制中國藥企參與美國供應鏈。中國已就原料藥關稅向WTO提起訴訟,若勝訴將迫使美國修改301條款。技術標準爭奪同樣關鍵——歐盟擬推“醫藥碳關稅”,對高碳足跡藥品加徵額外稅費。
據沙利文分析報告,2025年小分子CDMO市場規模預計達1243億美元,而中國市場佔比約20% 。
在生物藥CDMO板塊,受ADC、細胞治療等驅動,增速則會更快,但區域性服務商(如三星生物、Catalent)仍以歐美為主導 。
關稅壁壘,使得藥企加速技術變革,未來醫藥各板塊受不確定的關稅政策影響有多大,目前還是未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中短期藥企會加大對創新藥研發和生產環節技術專利的側重。
毫無疑問,這場特朗普引發的關稅風暴正在改寫全醫藥行業的生存邏輯。無論是藥企供應鏈的偏移,還是自研創新藥的佈局,政策的每一次變動都對應著藥企的每個措施,正可謂“牽一髮而動全身”,重構著藥企新格局。

*封面圖片來源:123rf
如果您想對接文章中提到的專案,或您的專案想被動脈網報道,或者釋出融資新聞,請與我們聯絡;也可加入動脈網行業社群,結交更多志同道合的好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