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光耀:曾經欠債1億,一週白頭,我決定做IP

來源:混沌學園(ID:hundun-academy)
作者:劉光耀
編輯:混沌商業研究團隊
授課老師 :劉光耀 bosie(伯喜)品牌創始人 北京大學管理學博士、校友導師
支援 :混沌前沿課
文章已獲授權
“我原來最恐懼的事兒是公司‘倒閉’破產,當時欠的債上億,然後一個月虧損一兩千萬。那時候,不能說一夜白頭,一週白頭,白頭髮長了很多,每天晚上必須要喝烈酒才能睡著。然後,整整三個月我都在想一件事兒,就是‘倒閉’之後我去幹嘛。在恐懼中,我尋找到了答案,我可以做一個自媒體。”
在這個資訊爆炸、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中,一個品牌要想脫穎而出,除了卓越的產品和服務外,更需要一個強有力的靈魂引領者——創始人IP。創始人IP,作為品牌個性的集中體現,是連線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橋樑,它超越了傳統的品牌宣傳範疇。
比如,今年小米汽車釋出以來,雷軍就一直走在聚光燈下。從北京國際車展頂流,到與周鴻禕等人的互動話題,雷軍掀起的流量熱潮持續了一個多月。雷軍在小米汽車釋出及銷售上的巨大成功,讓企業家個人IP的打造成為顯學,也讓很多企業家意識到個人IP的價值:不僅可以節省鉅額的廣告費,還可以將熱度直接轉化為銷量。
對此,很多企業家心生羨慕,並開始蠢蠢欲動,試圖打造自己的創始人IP。
劉光耀,山東省高考文科榜眼,清北學霸、港大博士、牛津博士後,他23歲創立服飾品牌bosie(伯喜),公司估值3年內從700萬增長到20億,之後他又成功從一位CEO轉型為抖音自媒體博主,並曾一個月漲粉100萬。
今天上午,無性別服飾品牌bosie(伯喜)創始人劉光耀坐客混沌,分享一堂關於“塑造創始人IP”的課程,內容囊括“什麼樣的人適合做IP”、“個人品牌的選擇”、“創始人IP打造原則”等。
這次內容分享的主題是“塑造創始人IP,沉澱公司與個人雙重品牌力”。顧名思義,題目道出了IP需要的著力點,主要有兩個:1、企業家或創始人;2、企業和公司。
通俗來講,塑造創人IP就是讓創始人變得“有名”,企業IP是讓企業變得“有名”。很多人以為出名很難,但其實起步並不難,真正難的是走向有名之路需要保有的高心理素質。這裡先丟擲一個問題:在網際網路上透過高熱度走紅到底是短期達成的,還是一個長期主義的行為?
帶著這個問題,我們正式進入今天的課程分享內容:

什麼樣的人適合做IP?

IP不一定非要本人親自做,因為不是所有人都適合站在臺前。如果把IP作為一個電影專案,那麼面對公眾的網紅相當於主演,TA的背後會有很多工作人員,包括導演、編劇、製片人、劇務、剪輯等等。
現在很多企業家做個人IP時,會想重複雷軍或周鴻禕的路徑,但他們無法複製。因為千億級別的企業已經沉澱了很多年,適合我們中小企業的IP路徑是找到一個好的演員,讓運營個人形象走入專業化階段,進行系統化的分工。
因此我建議做IP時,可以先計劃好誰當主演,誰當導演,誰當編劇,誰當製片。這四個角色看起來需要很高的專業技能,但其實我們每個人都至少能勝任其中一個。
1、主演
對主演來說,演技和表現力是基本的要求,與此同時,是否能“解放天性”也是重要因素。有些人在表演能力上很出色,但是面對鏡頭就放不開,特別是在直播、短影片的新媒體時代,如果臉皮“過薄”,就很難有觀眾緣。所以強大的抗壓能力和無所畏懼的表現力十分重要,也是開啟IP之路的關鍵一步。
我剛開始做IP時,囿於自己是CEO的身份,在鏡頭前始終放不下身段。這是我們這種受過精英教育的人常遇到的問題——面子思想過重。但在經過不斷地自我說服後,我在鏡頭面前越來越自如,相應地,熱度也就此上漲了起來。
2、導演
導演需要網感。網感意味著這個人能夠有十分敏捷的網路熱點反映能力,並且能夠立即轉化為內容。除此之外,他需要具備基本的評判能力,可以從爆款中吸取能借鑑的東西,為自己所用。
3、編劇
在新媒體領域,編劇最必備的素質是腦洞大。今天市場上出現的那些企業家IP、富二代IP、學霸IP等,無一例外有獨特的內容模式和角色定位。一個出色的編劇可以策劃出一個獨一無二的個人IP,所以編劇至關重要。
4、製片人
製片可以說是一個小團隊的CEO或COO,他負責將團隊組建起來,並做好運營和管理。另外,製片人應該在一開始就規劃好團隊的利益分配問題,因為很多大IP跟MCN公司鬧掰的原因都是利益糾葛,所以為了避免後續一些麻煩,應該在一開始就分配好。
以上四個角色需要的技能各不一樣,我們每個人可以根據自己擅長的部分對號入座。有些人甚至可以身兼數職,一個人成為一個團隊。
點選海報,學習好課
說完IP團隊的分工,我們來看個人品牌的價值。
關於這個話題,我想最好的例子就是雷軍。在SU7釋出之後,雷軍的粉絲量飆升至2400萬,他抓住了這波高熱度,直播從上海開車到杭州,再一次讓大家把關注度放在了他營銷的汽車上。前面說過,雷軍打造IP的路徑無法複製,因為首先小米是一個國民品牌,它有很知名的企業文化,加上雷軍的爆火離不開天時利地的運氣成分。因此雷軍的IP從本質上是把自己的勢能轉化為動能。
高勢能代表了他個人的知名度,高動能意味著他可以把知名度兌現,帶動產品的售賣。正如SU7鎖單10萬輛,成為車圈的一個轟動事件。也就是說,動能推著企業向前走,勢能是突然出現的一個風口,這兩者都是爆紅IP缺一不可的條件。
當然,並不是所有人都要做上市公司,也不是所有人都要賺10個億、100個億,但雷軍案例中有兩點值得我們注意:
第一點,我們要有一個技術或者業務的抓手。IP不是空中樓閣,雷總的出圈與SU7本身相捆綁,比如SU7的外觀很像保時捷,並且價格相對優惠,這都是促成它爆火的眾多因素之一。所以,在做IP之前先要找到一項有競爭力的技術或業務,這是一切的源起。
第二點,光有技術並不足夠,要成為生產資料的分配者。從宏觀上看,中國的經濟已經從一個快速的增量階段進入一個存量階段,增量階段主要是生產力的發展,而存量階段裡,生產關係越來越重要。要將原來的蛋糕做大,做大之後想好怎麼分配。怎麼分配?看切蛋糕的刀在誰手裡。
那誰拿著刀呢?一定是生產資料的分配者,放在IP領域,也就是流量的分配者。存量的本質是使用者是固定的,消費力是固定的,那麼,誰來分?舉個例子,假如我們是一家牛奶公司,我們要把牛奶賣去小鎮,由於小鎮上的人口在不斷增長,所以對牛奶的需求也在增長。這時候對我們團隊而言,誰的牛多,誰賺的錢就多。如果現在這個小鎮上的100萬人喝的牛奶數固定,一天就3瓶,我們的奶牛數量卻超出了需求量,這時賣牛奶的人就成為了賺錢最多的人。
在直播行業,薇婭、李佳琦,董宇輝等大主播,他們之所以突然一下子增量那麼大,是因為中國的供應鏈已經十分豐富、極為完善,遠超過我們國內的市場需求。所以誰有權利去分配這些供應鏈的資源,誰就有話語權,並且賺到錢,這是存量時代的邏輯。
因此歸根究底,IP的本質就是在分配生產資料。
那麼,什麼樣的人是優質的IP呢?一般來說,要麼足夠快,要麼足夠好。“快”意味著效率高,分配資料很迅速,比如京東、天貓和抖音這樣的大平臺。另外,也意味著成本優勢,現在的各平臺的價格戰打得很厲害,都把利潤壓到了最低,需要透過價格優惠擴大影響裡。“好”意味著品質的優質,而品質的優質透過內容體現,作為IP方,必須要建立起跟市場、跟C端之間信任的橋樑。
那麼信任怎麼建立?——IP的形象。
IP的載體是內容,我們透過拍影片告訴客戶自身的專業水準和影響力,吸引他們前來合作。就算AI把效率提升到最大化,把“快”推向極致,也難以做到“好”,所以AI可以成為輔助的工具,具體的操作還需要我們自己。
IP的全稱為Intellectual Property(智慧財產權),它本身是某種專屬品牌,而在我看來,它也可以作為社交貨幣。由於IP本身有金錢價值,因此可以交換來很多機會。舉個極端的例子,就算一個幾十萬粉絲量的抖音賬號,它所有的粉絲都是假粉,同樣可作為一張名片,在與合作方交涉時拿出來。因為合作方一般只會看你的資料,資料高就意味著有影響力。
IP有兩種訴求,一種叫利優於名,另一種叫名優於利。
利優於名意味著把IP作為賺錢的工具,這就需要在定位時想好變現的路徑。比如一些搞笑類IP時常很難變現,在搞笑內容裡植入廣告往往是一件突兀的事情,因此一開始就需要規劃清楚哪個定位適合轉化。
名優於利意味著把IP作為出名的路徑。也就是說,個人IP不急於變現,先控制一部分投入,再持續維持個人影響力。要讓一個人變得有名,其實就是提升他人對自己的“需求”,讓自己更有“價值”。先打入圈子,擁有一定的人脈之後,再擴大影響力。
值得一提的是,看似這兩種訴求截然不同,但成為IP之後都是一種目的:名利雙收。因此,不存在哪一種更商業,哪一種更人文。其實我們今天既然在聊個人IP,就應該把不必要的偏見放在一邊,因為這本身就是一種經濟手段。

個人品牌模式的選擇

有一個抖音博主只有8000粉絲量,卻在一年的時間裡做出了3000萬的銷售額。這個資料無論放在哪個平臺都是極其誇張的,我們可以來看一下他是如何做到的:
這位博主的內容方向是高階傢俱和小眾傢俱的內容分享,他的公司並不大,估計就兩三個人。但他的垂直做得非常好,吸引了河南駐馬店的有錢太太們(博主本人就在駐馬店),撬動了這撥人的需求後,就把市場對準了她們,最後賣了3000萬。其實售賣數量並不多,但傢俱的利潤很高,差不多能夠精準地找到1000名客戶就可以達到。
所以做IP不要一心想著超高的粉絲量,真正重要的是變現能力,幾百萬粉絲只能售賣幾十萬的情況很常見,所以觀察市場以及做好選擇判斷十分重要。
因此我的第一個結論是“泛”的機會是不存在的。不要動不動就立志做超級IP,要做有質量的IP,從小機會里找到自己的天地。
第二個結論是“三垂”,垂直下去就有機會。“三垂”主要指垂直行業、垂直區域和垂直人群。上面案例中的家居博主,他就做到了這一點:垂直人群——富太太;垂直區域——河南駐馬店;垂直行業——海外家居。
“三垂”的本質是我們找到客戶。以前的帶貨博主都是人找貨,後面變成貨找人,現在則是人找人。因為貨太飽和了,我們現在要做的是找到人

。所以“垂直”要足夠深、足夠細、足夠紮實,可以的話,儘可能做相對高客單的生意,這樣復購率會比較高。



從IP的本質上看,“垂”指向一個圈層。什麼是圈層?它是方格狀的,橫向為“圈”,縱向由多個圈形成了“層”。圈可以是服裝圈、女裝圈、快餐圈、美妝圈等等,它基於人們的興趣形成。層是實力的劃分,比如同樣是女裝圈,100億的女裝與1億的女裝就在不同層級上。層可以跨圈,比如娛樂圈與金融圈成為合作伙伴,但是不同層次上的人卻很難有更多合作。
對圈層來說,信任是維繫和諧的重要一環。在生意場上,信任就是“口碑”。之所以做生意很在乎口碑,就是因為口碑的本質是降低交易成本。
因此,我們首先要找準自己所在的圈層,其次要在圈層中建立良好的口碑。以我自身舉例,如果我的抖音要變現,最好的路徑是教育賽道,因為我畢業於北大、清華……這些名頭會吸引很多家長和學生,這是我天然的優勢,也是適合我的圈層。
總之,IP不能粗暴地定義為“網紅”,它的本質是社交貨幣,是獲得一個圈層的信任,重點是用它的口碑實現經濟效益,獲得一個長期穩定的現金流入口。

打造創始人IP的3個原則

首先,就像上文提到的,需要做垂直。
如何做垂直?有一個快速的方法,就是“借鑑”。自媒體發展至今,不管怎樣特立獨行的賽道都擠滿了人,所以它並不新鮮。從抖音、快手、影片號,到小紅書、微博,我們要做的就是對標,先找到可借鑑的人和方法。
找準目標,需要垂直賽道、垂直區域和垂直人群。最簡單的方法是找到你想成為的人、和你相似的人,模仿他們的成功路徑,進行內容風格、變現模式等系統性的對標。
新媒體時代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但凡一個內容火爆出圈,就會吸引一大波人模仿。比如之前7小時講解《紅樓夢》的長影片火了,就有很多做文化解讀的人跟上,因為這意味著平臺在一個階段主推某種型別的內容,會專門給予流量。雖然這些模仿的內容質量有好有壞,但是這些人的敏感度是夠的,大方向上也是對的。
第二個原則是“剋制”。很多千萬級、百萬級粉絲體量的賬號被封,一方面是因為價值觀扭曲;另一方面是毫無邊界感,為了流量可以毫無下限地博眼球。我們在打造IP時,千萬要注意度,不要捨本逐利,因為我們的目標是做企業家IP,不要為了出圈而出格,那樣沒有絲毫好處。
第三個原則是“利他”。利他的本質是打到目標客戶的痛點,做大眾內容的陌生化處理。
古今中外所有的小說不外乎兩種,一種是草根逆襲,一種是王子復仇。人天生趨利避害,喜歡在內容上投射自己的情感,所以我們有一個共同的訴求——體現個人價值。因此,對於草根來說,訴求是逆襲;對於王子來說,訴求是超越父輩。但是我們在做內容時,需要陌生化處理,用新的方式表達出來大眾的情緒。我來講兩個案例。
第一個,草根逆襲。我們最火爆的影片是講我們當年受過多少苦才實現了逆風翻盤。如果我在影片中樹立一個學霸、青年企業家的人設,在今天的這個環境下,不會有太多人關注。有一個詞兒叫“人物弧光”,它指一部電影的主角必須要經歷過黑暗、穿過黑夜,才能到達他的迦南之地,收穫鮮花和掌聲。觀眾們看故事也會有這樣的心態,才能讓他們產生共情。
第二個,王子復仇。最近曲美家居的富二代開始做個人IP,講他的公司的重重困境,收穫了10萬粉絲。新東方也是這樣,一夜之間跌入谷底,做直播後的熱點都是“直播還債”、“老師失業成為主播”等。他們走的都是王子復仇的路徑。
幾千年來,科技迅速發展,但是人性卻基本沒有變化。有時候做內容就是要摸準人性,只有這樣才能生產爆款,引起大家的共鳴。
陌生化是用新的角色、新的劇情去帶來新的刺激感,就算網紅和個人IP迭代了好多輪,但最能引起全民共鳴的情緒確實不會變的,因此就需要用新的形式去呈現、去講述。總結起來,內容有四個維度:焦慮、共鳴、同情和愛。
在任何時代,這四種情緒都不會過時,它牢牢吸引著人們的情感需求,讓人們感到被鼓勵、被理解和被安撫,是生產內容的萬金油。

如何看待IP的長期與短期價值

我認為做IP最好秉持著長期主義,厚積而薄發。大家可以想一想,近幾年那些一夜爆火的IP,基本上都像曇花一樣,開放即凋謝。因為對一個沒有沉澱的人來說,突然被捧到很高的位置上,往往承擔不了這樣巨大的關注,最後暗淡收場。所以,先不用太著急,很多人都是大器晚成。例如雷軍,在創立小米10年之後他的個人IP才起來,現在剛好是他做IP的黃金時期。
短期主義和長期主義可以相互依存。借短期的勢,做長期的事;借短期的事,做長期的勢。雷軍首先是企業家,其次才是網紅,因為小米成功了,所以他才以創始人的身份走入消費者的視野,這就叫“借短期的勢,做長期的事”。反過來看,他藉由自己的網紅身份,讓SU7得到了最大限度關注,後期再透過直播維持產品熱度,這便是“借短期的事,做長期的勢”。
什麼是長期的“勢”?對雷軍來說,就是成為中國最頂尖的企業家並打造出中國最頂尖的集團,代表中國工業生產的最高水平。要達到那個頂點,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要借“勢”而行。
凡事都需要平衡,比如快與慢,長與短,裡子和麵子,動能和勢能。這個世界就像“混沌”這個名字一樣,不是非黑即白,而是存在著很多互動關係。中國很多諺語、典故都是在講“平衡”這件事,比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未雨綢繆”、“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等,都是對稱關係。做IP的過程,正是這樣一個需要各方面平衡的過程。
王家衛導演的《一代宗師》裡有一句很有名的臺詞:“有的人是面子,有的人是裡子。”建立個人IP就是一個面子問題,我們需要在裡子和麵子中間作出取捨。只有當你想明白了,你才算是觸碰到了IP的本質。
Q&A
問題1:現在的自媒體內容大多同質化,有什麼方法找到自己IP的獨特定位?
劉光耀:找到自己的差異化,有三種方式:
第一種是對標。對標不等於完全複製,而是在做的過程中逐漸出現了自己的內容。我建議你不要去對標一個很廣泛的物件,而是要足夠垂直的物件,這樣它會自帶差異化。比如抖音上的富二代賬號,你只選其中一個對標,如果選擇得當,其實本身就有差異化了。
找對標得具體方法是看亮點:首先看變現路徑與誰接近,再看個人特質與誰接近。所以你可以先做一個具體的調研,詳細制定完策略之後再開始做。
第二種是從自身經歷上挖掘。把自己作為素材,尋找自己身上可以用來做內容的東西。比如性格、經歷、長處等等。
第三種是透過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定位IP路線。其實有時候身邊的人看我們更準確,比如我最開始想要走搞笑路線,因為我覺得自己很幽默,但嘗試失敗了。後來我的員工建議我做學霸人設,這的確符合我的個人特質,事實證明,確實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成績。
點選海報,學習好課
問題2:做個人IP最艱難的是前三個月,很多人在這個階段沒有達到預期,中途就放棄了。這時候我們應該怎樣調整心態?
劉光耀:可以先規劃一個成本上限,包括時間和經濟成本。我從去年5月開始做,當時我的計劃是如果到年底做不到二三十萬粉絲就放棄。定好目標後,就不再想那麼多,一門心思向前衝。那個時候我也常常崩潰,但是我不斷調整自己的心態,讓自己臉皮厚一點,堅定地向著目標方向狂奔去。
我們的團隊有4個人,有一個是編導,有一個是拍攝,有一個是剪輯,我負責出鏡。當時的人均成本大概1萬左右,成本不算高。投流量費用看內容質量,好內容就投多一點,一般內容就少投一點。其實最大的投入不在資金,而是時間和精力。
去年我們沒有盈利,盈利是今年五月開始的。因為我們開始做線上課程了,給一些孩子上一些通用素質教育的課程。我們的團隊規模很小,新公司一個月的成本差不多十幾萬,賣課的收入很輕鬆地就能Cover掉這一部分。後面我不會把MCN做得太大,不希望它過於商業化,而是有一定的文化影響力,所以正在規劃一些文學、哲學、歷史的課程。
從去年五月到現在,我之所以能堅持下來,我認為有兩點:第一,設定最大的損失區間,讓自己的損失有一根紅線。第二,遮蔽外界的質疑聲,只接受有用的建議。
這是我的建議。
問題3:我想做創始人IP,但又不想出鏡。如果讓一個人代替我的角色,我會有名不副實的感覺,長期下去可能會存在一些弊端,這讓我很困惑。
劉光耀:首先“名不副實”的感覺可以解決,你在內容端構建與你的關係就行。真正的重點有兩個:首先,怎麼與這個出鏡的員工長期繫結?可以透過法律協議。比如你先簽下他,這相當於你的公司與這個人簽署了達人合約,時間為五年或者更久,這樣可以與這個人有基本的繫結。其次,當流量起來了後,要把這個人的流量導向你的品牌。也就是說,透過他的流量帶火你的品牌。所以你要有一個品牌去吸收網紅的流量,而不要把所有流量都集中在這個網紅身上。
問題4:您覺得萬事萬物的第一性是什麼?
劉光耀:這個問題我無法給你最終極的答案,但有三個字可以分享給你,叫“自意義”。“意義”是存在的理由,它指向你活著的原因和價值,有些人是傳承後代,有的人是體驗一切。“自”意味著從內部往外看,去打量世界、洞察萬物。這兩者結合起來,是你的內部不斷與外界世界互動,一方面你在不斷地探索真理,另一方面外部世界也在反哺你內在的情感、生活和性格。如果“自”消失了,意味著你對外部的感知力消失了。因此,“自意義”最核心的能力是自洽,也是我們生而為人應該追求的生存狀態。
問題5:您是如何達成自洽的?
劉光耀:如果你想有意地達成“自洽”可以主動去尋找和接受那些讓你感到害怕的事情,主動擁抱恐懼,正視恐懼,在恐怖裡尋找答案。
比如我以前最恐懼的事是公司“破產”,於是我每天都在這樣的危機中度過,想方設法不讓公司走到那個局面。長期以往中,我發現我具備了公司瀕臨倒閉時的應急能力,也具備了就算它倒閉我也可以接受的心態。也是在那段焦慮時期,我萌生了做IP的想法,試圖找到人生的第二條路徑。人很容易被情緒支配,一個直面“死亡”的人,總是會爆發出驚人的勇氣。因此我建議你在你的恐懼中尋找答案,完成自我的修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