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定|觀察家

“一”是契機,是樞紐,是尺度,就像開門關門一樣,門能大開大合,全在於軸,但軸並不動,“一”就是這個門軸。
|何伊凡
編輯鍾雲華
頭圖攝影視覺中國
君子一心定,難不在“定”,在於找到“一”。企業家首先要與自己是一個心,能抱一,守一,團隊才能和自己是一條心,使用者才能和自己是一條心。
這是心學與企業家精神第二篇,上篇講向內求向內求|觀察家),向內求,才能找到一。“致良知”是王陽明的“一”,心中的良知是人人心中固有的“本覺”,他自認良知學說出自百死千難,是學問頭腦,所謂“乾坤由我在,安用他求為?千聖皆過影,良知乃吾師”;“利他之心”,是稻盛和夫的“一”,每當遇到猶豫之事,他就回到了心頭一問,即“作為人,何謂正確”,答案自然浮現;“做幸福企業,追求人性的美好”是於東來的“一”,他認為胖東來做每一件事情都要是源自內心、是想做的、是自己喜歡的。這些“一”都是自家寶藏,找到它,再點點滴滴踐行它,剩下的交給時間。
“一”會和你躲迷藏,會化身成各種模樣,會撕裂成無數碎片。《周易·系辭上傳》大道五十天衍四九人遁其一”,天地間事物執行與發展的規律有五十條自然界只體現了四十九條人所創造的可能性就是那遁去的一線生機。從企業家的視角,“一”是價值觀,是願景,是核心能力,但又並不全是。“一”也是契機,是樞紐,是尺度。就像開門關門一樣,門能大開大合,全在於軸,但軸並不動,“一”就是這個門軸。企業家與商人的區別就是將事業建立在“一”上,還是逐水草而生。
從兩個案例可以看出“一”如何決定生死。這一輪大模型帶動的AI創業潮,應用程式創業者面臨的一個挑戰就是,模型與應用界限不好把握,應用距離基礎模型公司不能太遠也不能太近,太遠了無法充分利用模型能力,還是用舊瓶裝新酒,太近了只要模型公司推出一個類似的應用,馬上就能將自己的邊界摧毀掉了。
Jasper,正式成立於2021年,它率先拿到了GPT-3的內測資格,主要為廣告營銷人員、自媒體博主等群體提供銷售電子郵件、網站文案生成、病毒式推文等服務,內含60個文案模版,超過25種語言。它的模式實際是透過“套殼服務”來賺中間商差價,也就是說,99%的服務,都靠OpenAI產生。創業第一年它就實現了3000萬美元收入,2022年被評為成長最快AIGC獨角獸,10月,獲得1.25億美元A輪融資,估值達到15億美元,到12月已經積累了10萬付費使用者。
這家公司創始人Dave Rogenmoser迅速成為創業明星,雖然沒想過要找到“一”,可他並不擔心,而是堅信精妙的產品設計可以彌補GPT學習成本高與呼叫不便等問題,再結合團隊營銷經驗與強執行力,即使OpenAI推出新一代模型,Jasper依舊能成為跑得最快的選手。就在他還在憧憬讓“Jasper能為使用者寫的每一個字提供幫助”時,2022年11月30日,OpenAI正式推出基於GPT-3.5的AI聊天機器人ChatGPT,僅兩個月,就達到上億月活,成為史上增速最快的消費級應用。Jasper訂閱費每月最低為39美元,GPT-3.5的ChatGPT免費可用,Plus版每月訂閱支出也僅為20美元。降維打擊下,2023年1月,Jasper網站訪問量下降了40%,同年7月,宣佈裁員。
另一家也做文字處理起家的公司Notion,卻藉助大模型翻紅,在3年多把使用者從100萬做到了1個億,收入增長了300%。Notion創立於2013年,最艱難時創始人Ivan Zhao靠母親的15萬美元緊急貸款,才有機會推出“Notion 1.0”。他的對手是Office和Google Docs這些巨頭,壓力可想而知。從2021至2023年,Notion透過補充基礎功能、收購其他產品、實現與各種第三方工具的資料互聯互通,構建API生態,努力擴大應用場景。
與Dave Rogenmoser不同,Ivan Zhao清晰知道自己的“一”在哪裡。《福布斯》評價,Notion是他價值觀和創造欲的體現,他有“建設一樣持久東西的野心”。他的目標就是構建一種無程式碼工具,建設成一個辦公室的全能應用,使使用者能夠針對不同場景構建管理系統,從而提高日常工作效率。2022年10月,他的合夥人收到了OpenAI傳送的一封電郵,邀請他們早些體驗名為GPT-4的AI模型。這讓他和Zhao十分震撼,AI技術持續進步,恰好為實現他的“一”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即步入一個“每個人都能創造出自己所需工具”的時代。
他們並沒有像Jasper一樣提供套殼服務,而是放棄了原計劃的團隊建設活動,在酒店閉關,組建了一個簡易的AI寫作助手。當ChatGPT正式推出後,各家辦公軟體企業都努力要將AI技術融入自己的產品,Notion則已經搶先一步了。初版的Notion Al,比用ChatGPT複製貼上更符合使用者習慣,只要給入提示詞,系統就會快速生成一篇內容豐富的文章。
2023年,Notion推出了一個AI機器人,能夠檢索Notion中儲存的資訊。這些AI工具主要基於GPT-4、Anthropic的Claude和其他幾種開源AI模型構建,在生成式AI興起之後,Notion不但沒有被淘汰,反而成為生產力軟體領域的佼佼者。
由此可見,能否找到屬於自己的“一”,會成為創業路上的分岔點,勝負手。
找到“一”很難,向下分解“一”更難,“一”拆分不下去,門軸就是死的,門戶就難以洞開。
我最近深度調研了萬華化學,該公司有化工界華為之稱,1983年,其從日本引進了年產300萬平方米合成革生產線和一套1萬噸MDI(二苯基甲烷二異氰酸酯)裝置,希望透過引進開啟技術創新之路之後又多次買技術、買裝置,但屢遭挫敗,甚至受到羞辱,意識到如果不能做到關鍵技術自主可控,高價購買的裝置就是一堆廢鐵,由此覺悟到要以“自主創新為第一核心競爭力”。
但堅守這個何其難,否則最初也不會走上引進之路。萬華現任董事長廖增太告訴我,公司從1998年以來就歷經五次內部大改革,建立了鼓勵創新、寬容失敗、重獎成功的制度,不停歇地推動組織變革與科技創新,敢於挑戰各種不可能,“一”拆成了無數的可執行細節。
從2020年至2023年,四年來萬華研發費用就累計127.12億元,如今萬華化學集團已成長為世界聚氨酯行業和中國化工新材料領域的領軍企業,根據權威的《化學與工程新聞》雜誌(C&EN)釋出的2024年全球化工企業50強榜單,它位列第16位。
你可以選擇摘取“低垂的果實”,也可以選擇走“難而正確的路,但“一”往往藏在後者。
新聞熱線&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END
值班編輯:郭立琦 審校:姜辰雨  製作:袁茂麗
→點選下圖直通“未來之星全球領航計劃”
關注“中國企業家”影片號
看更多大佬觀點和幕後故事
[ 推薦閱讀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