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AI像個“渣男”?

人工智慧的快速發展正在重塑職場格局。從文案撰寫到資料分析,從創意設計到程式碼開發,AI技術以驚人的效率在滲透。在這場變革中,一個核心問題浮現:當AI能夠替代多數執行性工作,人的價值應如何重新定義?
為什麼說AI像“渣男”,它越強,就越依賴人的決策與責任?
面對職業生態位的遷移,為什麼我們現在要做“機上人”?
為什麼“AI+唐僧思維”是我們保持自己價值的利器?
如果想看清AI的進化方向、洞察商業和組織的變化、明確自己的生態位,讓AI 賦能自己的組織,請到混沌APP 觀看完整版課程,並且請持續關注混沌後續的AI·創新學院。
授課老師:張雷 混沌合夥人/混沌AI負責人/
混沌線上業務負責人/混沌創新領教

強大到可怖的AI,究竟缺什麼?
在生產力被AI席捲的大環境下,如果你想成為AI無法替代的人,或者讓你的公司成為不可替代的組織,關鍵就在於你要找到那部分不可替代的東西。其核心是價值,不是能力。怎麼理解?
任何一個組織的目標都是創造價值,而不是單純看能力。舉個例子,一個清華碩士剛畢業,能力很強,但到了你們公司,能立刻產出價值嗎?不一定。
因為價值的前提是獲得“授權”和承擔“責任”。
在組織里,你只有承擔責任,才能獲得授權,才能發揮能力創造價值。反過來,你創造了價值,才逐步積累信用,獲得更多信任和更大授權,去承擔更大的責任,形成正迴圈。
比如說你想去騰訊當CEO,前提是騰訊信任你,有信用基礎,才可能把這麼大的責任交給你。責任和授權是一體的,越願意負責、越能承擔責任的人,越不可替代。
AI能承擔責任嗎?它沒有主體性,無法真正承擔責任。所以,AI能力再強,如果它沒有得到授權,不能負責,它就無法真正產生價值。比如AI寫的文案再好,不能釋出、不能出街,就等於零。因為價值最終取決於誰來負責,誰是價值的節點。
這也是組織運作的底層規律:能力→價值→信任信用→授權負責→更大的能力→更大的價值……
AI打不通這個閉環,它缺乏承擔責任的主體性,也就缺少產生完整價值的條件。AI缺的那一環,需要由人來補上,這就是人不可替代的核心所在。
我們再來看個例子。比如說自動駕駛出事故了,誰負責?是AI負責,還是司機負責?答案是司機負責,是司機被扣分、交罰款。
AI本質上有三個特點:“不主動、不拒絕、不負責”。
它像個渣男,長得帥,能力強,多才多藝,但從不主動幹事;你讓它做什麼都不拒絕,怎麼指令它就怎麼做;但出了問題,它從不負責。用不用,怎麼用,全是你的事兒。你用得好,收益歸你;用出問題,也是你負責。
正因為AI沒有主體性,我們才必須成為它的主體、它的主人。這才是和AI相處的正確邏輯。
從商業邏輯來看,不論是一個組織、社會,還是個人,大家真正需要的是“有信用的價值”。基於信用,持續穩定地產生價值。
從AI這種“不負責任的能力”到“有信用的價值”,中間有一個巨大的gap(鴻溝),而這正是我們的機會。這個gap需要人來填補。AI需要的是精明強幹、懂AI、會用AI,並且知道如何把AI的能力用在正確的地方。
簡而言之,AI缺的是領導。未來,最需要的就是能夠領導AI的人。這也是為什麼,現在無論個人還是企業,原本拼的是人的能力,現在拼的是“人 + AI”的能力。
如果誰還想著只靠自己去提升、不借助AI,那基本沒戲了。你會發現,靠自己已經跟不上了。所以一定要搭載AI,讓AI幫你提升。
如何成為領導AI的人?如何體現身而為人的真正價值?請到混沌APP觀看完整版。

未來10年的勞動力大變革
如果我們回顧歷次技術革命,比如工業革命、計算機革命、網際網路革命,每一次變革都會重塑社會階層。技術一旦成為基礎設施,深入行業與生活,就會引發階層重新洗牌。
每一代新技術到來,人們都期待它能讓生活變得輕鬆自在,不再內卷,甚至可以躺平。但現實往往相反——技術越進步,真正想要向上的人,只會跑得更積極。
前兩年,我曾畫過一張圖,思考AI對個體職業和商業的衝擊,以及帶來的機會。
在這張圖裡,最大的變數來自於白領工作,也就是知識工作者的變動。這一次,AI的衝擊恰恰落在了這部分人身上。無論是寫文案、做創意、設計影片,還是編寫程式碼,AI的能力越來越強,正逐步替代大量白領工作。
為此,我提出了一個概念:知識專業技能的“摩爾定律”——隨著AI的發展,知識和技能的價值正在快速貶值,幾乎每兩年就下降一半,甚至更快。
舉個例子,現在還有多少人願意報考外語專業?哪怕你外語再好,也很難比機器翻譯更快、更準。類似的,還有法律、會計等行業,很多專業技能正被AI取代。
那麼,接下來這些崗位和人群會去往哪裡?
我們可以看看職場分層的變化。過去我們講金領、白領和藍領,金領是決策者,白領是知識工作者,藍領是體力勞動者。但今天,進入AI時代,最大的變化是白領的數量開始下降,AI正在接管他們的工作。
相反,藍領受到的影響反而較小,而“新金領"的角色正在出現——他們不僅要管理人,還要領導AI。AI不再只是工具,更像是矽基生態的數字員工。
所以,AI時代給我們的選擇只有兩種:
要麼奮力向上,成為領導AI+白領的新金領;
要麼放下競爭,享受一種平等而鬆弛的生活,不卷,保持好的心態,過好自己的日子。
在中國這樣的大環境下,選擇是多元的。但我相信來到混沌的同學,更希望在AI時代找到屬於自己的生態位,實現更大的價值。
因此,我想大家希望成為這個詞,叫“機上人”——機器之上的人。這個詞源於我前年與美團一位負責人的交流。我們談到,最有價值的人,正是那些能指揮AI、告訴演算法要做什麼的人。AI再強,它也需要人來設定方向,而“機上人”,就是站在AI之上、操控AI的人。
AI時代,其實給了每個人一次上牌桌的機會。這是一張新的牌桌,規則也在重構。如果你想參與進來,首先要看清大勢,找到屬於自己的生態位,而生態位的確立,往往意味著機會的出現。

未來已來,淘汰賽正式開啟!
工具的更新非常快,AI技能同樣在快速貶值,比如DeepSeek推出後,許多原本流行的提示詞技巧很快就失效了一半。
所以,對企業的一號位、管理者,或者新時代的金領來說,真正重要的不是學某個具體工具,而是找到那些不會貶值的能力,找到AI時代長期有效的價值所在。看清AI的進化方向,這也是我們看清趨勢、判斷機會的基礎。
簡單來說,AI的目標就是讓機器像人一樣思考、分析和行動。與傳統計算機不同,計算機只能按照程式規則機械執行,而AI追求的,是模擬人類的智慧。現在,這個目標已經取得了相當不錯的進展。
如果把AI比作機器人,那麼大模型就是它的“大腦”。比如ChatGPT、Claude、DeepSeek,這些都是AI的大腦,讓機器具備了廣泛的知識、分析和推理能力。但只有大腦還不夠,它就像植物人,無法真正行動。
於是,AI需要配合輸入輸出的能力——能聽、能看、能說話,還要有“身體”,比如手臂、雙腿,才能真正參與物理世界的工作。像宇樹科技這樣的公司正在研發人形機器人,讓AI有了行動的能力;裝上機械臂,它能代替人工操作;裝上車,它就能變成自動駕駛汽車。
現在,AI行業的核心工作,就是不斷讓這個“機器人”擁有越來越多的能力,既能完成人的工作,還能做到人做不到的事情。
對於不在AI行業的人來說,最重要的思考是:AI在我的行業裡能怎麼用?怎麼用得更好?如何比人做得更高效?這就是核心邏輯——看清AI能做什麼,判斷它的發展階段,把握趨勢和時機。
今年春節,我特別感受到AI正在真正普及。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像我父母這樣的老人也開始用DeepSeek諮詢病情,因為醫生講得複雜,他們反而更願意讓AI用簡單易懂的語言解釋。
目前AI已經跨越鴻溝,進入大眾市場,意味著淘汰賽正式開啟,機會和競爭同時到來。
接下來,AI會像網際網路一樣,快速融入各行各業,比如教育、金融、醫療等場景,同時深度進入個人生活,從職場辦公到情感陪伴,提供24小時不間斷的支援。
尤其在中國,AI在個人消費端的落地速度很快,未來無論工作還是生活,它都會成為不可或缺的夥伴。
AI開始融入大眾日常,現在正是加入的最佳時機。因為接下來,AI必然進入淘汰賽階段,越往後參與,難度越大。
就像智慧駕駛一樣,也許今天你還不願為它多花錢,但五到十年後,可能沒有人再會買沒有自動駕駛的車。這就是淘汰賽的邏輯——不是你願不願意的問題,而是趨勢決定的。
兩年前我們說“未來已來,只是尚未流行”,而現在,未來不僅到來了,還已經流行開來。此時入場,不算最早,但恰逢其時。

未來你的選擇:AI+唐僧思維
在AI時代,想要往上走,我們需要具備什麼能力?
第一個核心能力,就是“唐僧思維”。
AI會越來越強大,像孫悟空一樣,什麼都會,能七十二變。但它不知道自己為什麼做,也不知道要去哪兒,更不清楚目標和價值是什麼。這個時候,需要一個人來掌舵,給它設定方向。
唐僧思維的本質就是:
你得有目標感和主體性,要清楚知道自己要去哪、為什麼去。面對困難不退縮,這考驗的是心力。除此之外,還有一點特別重要,就是讓人喜歡你。
比如,一個律師的專業知識可能因AI而貶值,但如果你是個大家都喜歡、願意信任的人,那你依然有不可替代的價值。這就是人情味的力量,也是唐僧思維的一部分——做個好人也很重要。
作為企業一號位,唐僧思維意味著要把AI能力嵌入業務模型裡,把AI、團隊和業務結構三者融合,讓業務跑得更快、效率更高、價值更大。
同時,還有一個關鍵認知:很多人學AI,總是說“輸入決定輸出”,想著怎麼寫好提示詞。但真正的AI領導者知道,輸出才決定輸入。
誰用、怎麼用、用在哪裡、有沒有價值,才是最重要的起點。你要明確需求和目標,決定輸入內容,然後對AI的輸出進行判斷、決策、評價和迭代。
這背後,對判斷力的要求非常高。
首先,決策力是AI時代最重要的能力。你需要設定目標、搭建結構、判斷價值,併為AI的產出兜底,這是領導AI的第一要素。
其次,是人機協同力。AI再強,也需要有人來領導。作為AI的負責人,你既要帶人,也要帶AI。這要求我們具備更高的領導力,同時還需要不斷提升三方面能力:
  • AI敏銳度:理解AI的發展與變化;
  • AI應用架構:知道怎麼把AI融入業務;
  • AI共生成長:讓AI真正成為組織的增長引擎。
如果對這些還不熟悉,混沌也會推出相關課程,大家可以持續關注。
最後,我把AI領導者分成了四個層級:
第一層,AI主管。
第二層,AI管理者。
第三層,AI一號位。
第四層,AI CEO。
現在大部分人如果能做到前三層,就已經非常厲害了。
特別提醒一點,無論你是做團隊還是做公司,要實現AI化轉型,最關鍵的就是第一負責人。如果負責人沒有AI思維,後面的人再努力也很難跟上。所以說,AI化的起點,始終是管理者本身。
“AI化”能不能落地,核心看一號位,自己要有AI思維,下面各部門的負責人也最好成為“機上人”。只有領導先覺醒,團隊才能真正用好AI。
AI 的四個層級,每個具體應該怎麼幹?如何讓企業的“AI化”真正落地?請到混沌APP觀看完整版。
////// END //////

【直播預告】:
微軟CTO韋青×混沌張雷:從BASIC到GPT,解碼創新者的破界之路
【時間】:
2025年3月5日(週三)晚19:00-21:00  
【彩蛋福利】:
直播間不定時抽《第一性原理》《混沌思維模型撲克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