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雲鵬
編輯 | 心緣
2026年,AI眼鏡出貨量將突破1000萬!這是國內多家AI眼鏡廠商給出的預測。
相比2024年的200多萬副,直接邁上了一個新的數量級。
從2024年的“百鏡大戰”到2025 CES的爆火刷屏,AI眼鏡無疑成了當下消費電子產業的當紅炸子雞。
AR眼鏡廠商、網際網路大廠、手機巨頭、AI創企,各路玩家密集湧入AI眼鏡賽道,似乎AI眼鏡也要提前“佔坑”,復刻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標準玩法。

▲各品牌代表性AI眼鏡產品
今天各家急於掏出的AI眼鏡究竟是真大招還是真噱頭?AI眼鏡何時會成為下一個“千億市場”,這條路上的最大技術挑戰又是什麼?家家湧入AI眼鏡賽道背後有哪些更深入的考量?AI眼鏡的終極形態會是怎樣的?
帶著諸多疑問,智東西與XREAL、雷鳥創新、Rokid等XR賽道頭部玩家以及李未可科技、影目科技、閃極科技等AI眼鏡領域新秀都進行了深入交流,扒開火爆表象,我們對AI眼鏡賽道有了更清晰的認知:
·Meta AI眼鏡的成功並不在於AI
·用供應鏈方案,做不到60分及格
·100次互動有50次成功體驗,那約等於不可用
·AI眼鏡賽道缺少蘋果、特斯拉、大疆這樣的企業
·AI眼鏡可能出現萬元級產品
·AI眼鏡出貨量很快能夠達到千萬級
·手機巨頭反而最有可能做好AI眼鏡
·“百鏡大戰”後不再有“百鏡”,市場會逐漸洗牌
·如果AI眼鏡是萬米長跑,跑對方向遠比搶跑更重要
就在前不久,谷歌最新發布的Android XR,讓所有XR頭顯和眼鏡都有直接用上谷歌Gemini大模型的機會,可以無縫化身AI頭顯/眼鏡。

毫無疑問,谷歌給AI眼鏡的發展再次按下了加速鍵。
但AI眼鏡的火爆也引起了不少業內人士的擔憂:AI眼鏡之於智慧眼鏡,恰似AI手機之於智慧手機:
AI一直都有,只不過傳統AI演算法被替換成了大模型“大腦”,如果不能帶來根本性的體驗革新,依然是“噱頭”大於實際。
2012年,谷歌就釋出了全球第一款智慧眼鏡Google Glass,同時也是一個AR眼鏡。12年後的今天,AI眼鏡的功能驚人的相似:

▲2012年穀歌AI眼鏡與當今AI眼鏡功能對比(功能僅為代表性功能,非全部)
從本質上來看,AI可以“+”一切智慧硬體,組合成概念上的“新物種”,從AI手機、AI PC到今天火爆的AI眼鏡。
但這樣迅速長出的新物種能否真正藉著風口起飛?答案似乎還沒那麼確定。
01.
做個AI眼鏡不難,做好很難
硬體軟體大模型樣樣都是挑戰
各家密集釋出AI眼鏡,不免令人將目光投向其背後的產業鏈。突然誰都能做了,是否說明做AI眼鏡是不是一個門檻很低的事?
深入交流後我們得到的答案是:“做一個不難,但做好了很難。”
做AI眼鏡,更像是一個考驗各家對自身要求的事,考驗各家對“可用、能用、好用”的理解和定義。畢竟,這個行業才剛剛起步,並不存在所謂的“標準答案”,即便是Meta,其產品仍有諸多可以完善的地方。
根據目前供應鏈資訊,想要做一個不帶光學顯示模組、只有一定AI功能的眼鏡,似乎並不難。
AI眼鏡所涉及的光學、晶片、顯示、結構件、揚聲器、感測器、麥克風、攝像頭、互動、電池等零部件,幾乎都是消費電子產業深耕多年的成熟賽道。

▲AI智慧眼鏡產業圖譜,來源:Wellsenn XR
幾乎每一個環節都有成熟的產業鏈條予以支撐。
但有是一回事,好不好用就是另一回事了。想要實現好的AI眼鏡體驗,僅僅是把既有方案組合到一起,甚至很難做到60分及格。
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就是,雖然這些領域都有成熟供應鏈企業,但大家之前都沒有真正做過AI眼鏡,AI眼鏡所需要的到底是什麼樣的針對性解決方案,大家都在摸著石頭過河。
閃極科技創始人兼CEO張波提到,業內廠商對於產品的生產、品質,以及對於新材料新工藝的應用都需要適應的時間。
雷鳥創新創始人兼CEO李宏偉透露,現階段要把產品體驗做好,需要做很多的定製化工作,關鍵的感測器、器件和大模型都需要定製化。包括一個看似簡單的拍攝功能,其背後演算法都需要大量迭代最佳化。
以AI眼鏡最核心的AI功能為例,如果只是把網際網路大模型接進眼鏡,體驗一定是不合格的。因為AI眼鏡有其對應的使用場景,通用大模型並不一定適用,對於AI眼鏡所要面對的場景,如果大模型準確率不能做到80%或更高,使用者很難建立使用習慣。
簡單來說,如果100次互動只有50次有比較不錯的結果,那就約等於不可用。
在Rokid看來,AI模型的即時性和準確性是AI眼鏡有好AI體驗的關鍵,未來隨著端側AI加速器的普及和輕量化AI模型的迭代最佳化,AI體驗可以得到明顯改善。
李未可科技創始人兼CEO茹憶也提到,AI眼鏡首先要解決好的就是互動問題,人與AI眼鏡互動要有好的對話體驗,AI要像人一樣交流並理解我們,最後才是真正提升效率,做到任務型AI。
那麼問題來了,Meta的AI並沒有做到很驚豔,但Meta RayBan為何還是成為了爆款?
對此,XREAL創始人兼CEO徐馳給出了獨到見解,在他看來,Meta AI眼鏡的成功,其實某種程度上並不在於它能夠實現多麼強大的AI功能,Meta AI眼鏡作為一個“時尚單品”的屬性,甚至要遠大於一個科技產品的屬性,這也是它大賣的一個重要原因。
當消費者走到雷朋眼鏡的櫃檯,挑選商品時,就會發現Meta RayBan就是當下最新最主推的眼鏡產品,同時它更加“智慧”。消費者不會從一開始就明確自己要買的是一個“AI眼鏡”。

▲Ray-Ban Meta
嚴格來說,目前市面上並沒有一個從AI功能、AR顯示、重量、功耗、效能等科技屬性角度上都做的十分出色的AI眼鏡產品,市場仍然存在空白。
從技術角度來看,從光學成像技術到螢幕顯示技術,每個環節都存在大量的技術難題需要攻克。尤其是在輕量化、日常化佩戴這樣的大趨勢下,AI眼鏡效能、功耗、重量、續航等方面的平衡就變成了極難配平的“方程式”。
為了追求天花板級別的體驗,扎克伯克直接打造了每件成本1萬美元的Meta Orion,可見當下想要讓AI眼鏡能夠有不錯的體驗,投入成本之高。

▲Meta Orion
況且,Meta Orion的體驗距離“理想狀態”仍有不小的差距。
影目科技聯合創始人呂一飛特別談到了很實際的一點:其實AI眼鏡要有好的體驗,需要解決一個根本性的問題,就是這個AI要真的有用、真能解決需求痛點——任何取巧性的炫技功能,都不會長久。
徐馳提到,AR眼鏡賽道是一個強技術主導的領域,而在這一行業發展的初期,需要的更多是像蘋果、特斯拉、大疆這樣的企業,從技術層面進行突破性創新,去帶領產業向前迭代進步。
但今天,AI眼鏡領域顯然缺少蘋果、特斯拉這樣的企業。
02.
站在AI風口握有天然優勢
AI眼鏡千萬級出貨市場可期
儘管站在當下,做好AI眼鏡體驗還面臨諸多挑戰,而AI眼鏡市場也才剛剛起步,頭部廠商出貨不過達到百萬級,那為何從巨頭到創企仍要積極躍入這條賽道,動力何在?
總體看下來,各家對AI眼鏡的前景基本都持樂觀預期。
即便當下產品可能體驗不佳,但如果真正可以做好AI眼鏡,在未來萬物“AI”的時代,眼鏡這一產品形態的潛力是巨大的。
很直觀的一點就是AI眼鏡在AI互動層面的靈活便攜、無處不在。
為什麼今天AI手機走到C位成為主導,而非AI PC?
因為手機更加便捷高效,互動更加自然流暢,產品更加輕便。用更簡單便捷的方式完成目標、達成目的,是人對科技產品最本質的訴求。
眼鏡或頭顯相比手機,甚至省去了螢幕的互動,它可以即時看到我們所看到的一切、聽到我們聽到的聲音,從而更加無感但進行主動式AI互動和服務。
當然,這些都是很理想的狀態。

▲各家AI眼鏡重量情況
可以看到,相比動輒200-250g左右的智慧手機,AI眼鏡的重量通常只有其五分之一左右,且直接佩戴無需“攜帶”。
李未可茹憶就提到,AI眼鏡是一個巨大的機遇,眼鏡是距離人類互動器官最近的裝置,是最理想的互動裝置。同時眼鏡是一個穿戴裝置,不是攜帶裝置,在效率提升上有天然優勢。
在互動和顯示方面,以Rokid Glasses為代表的AI+AR眼鏡,把AI和AR視覺結合在一起,這種無感輕便、符合直覺、解放雙手的互動方式,可以讓“隨身智慧”這件事更好地落地。
除了輕量化高效互動,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還有一點是廠商們非常看重的,那就是資料。
雖然AI大模型如今已經在我們的工作生活中廣泛接觸並應用,但實際上今天AI大模型對於真實世界的理解能力仍然處於非常初期的階段。
這背後一個非常關鍵的一個問題就是高質量資料的缺乏,尤其是在進入空間顯示、空間計算時代,高質量的2D、3D視覺資訊資料更是十分稀缺。
從眼鏡、耳朵、嘴巴甚至到鼻子,眼鏡所處的面部,正是我們人類感知世界的器官分佈最密集的核心區域,也可以收集到最為豐富的資料資訊——我們人類真正感知世界的樣子。
用一位AR行業人士的話來說,一但推開這扇門,想象空間是巨大的。
對於AR/VR廠商、網際網路巨頭、手機廠商、大模型廠商、AI創企來說,高質量資料都是至關重要的。

▲來源:Fujitsu
此外,還有一些更為表象的原因。
比如AI眼鏡可以提前培養消費者的使用習慣,完成初期的市場教育,為後續AR眼鏡的推開鋪路,AI眼鏡更便宜、門檻更低,消費者更容易接受。

▲各家AI眼鏡價格情況(產品價格波動屬於正常現象,部分價格非最終售價)
目前AI眼鏡部分已經殺入“百元級”,未來市場價格“內卷”是否會進一步加劇,亦或是“兩極分化”?
在呂一飛看來,AI眼鏡市場容得下很寬的價格帶,從百元級到千元級,甚至到萬元級產品都有可能出現,就如同智慧手機,不同價位段滿足不同需求,品牌的溢價也會包含在其中,定價永遠是“綜合因素考量”。
對於市場規模,李宏偉預測明年AI眼鏡出貨量能夠達到千萬級,帶AR顯示的眼鏡會稍晚,但在2026年、2027年可能也會迎來幾倍、十幾倍的出貨量增長。
Rokid也預計AI眼鏡將在明年迎來“大爆發”,達到千萬級出貨的市場量級。
在張波看來,XR行業的發展速度雖然遠遠低於大家預期,但AI眼鏡跟XR不一樣,AI眼鏡更輕量化、便捷化,可以滿足人們佩戴出門的需求,這一需求是之前XR 類產品無法取得快速突破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同時,伴隨大模型技術的深度融合,AI眼鏡功能體驗進一步豐富,人們購買理由更加充分。
他預計,AI眼鏡很有希望快速達成千萬級出貨量目標。
總體而言,輕量化智慧可穿戴裝置已經成為行業共識的未來高潛力類目,對不少領域的科技公司都有很強的吸引力,而入場的時間點選擇,更多是廠商基於自身技術能力和市場發展情況的綜合考量。
03.
巨頭創企貼身肉搏
AI眼鏡最後拼的是什麼?
既然這是一個確定的方向,接下來要比的就是誰跑的更快、誰的技術迭代的更快、誰做的產品體驗更好。
對於網際網路大廠、對於老牌AR/VR企業、對於AI眼鏡創企,似乎每個人面對的挑戰都不盡相同。
實際上,在很多業內人士看來,在AI眼鏡這場仗裡,AR眼鏡廠商最大的競爭對手可能不一定是同行,反而是這些網際網路大廠和終端巨頭。
比如在李宏偉看來,AI眼鏡其實不太適合純新的創業公司做,更適合大廠來做,比如眼鏡大廠或者手機大廠。相比AR眼鏡,AI眼鏡更接近傳統眼鏡,其智慧部分大都跟手機強關聯。
相比之下,AR眼鏡的產品邏輯和人機互動邏輯都跟既有產品差別很大,在他看來,AR整機+生態的賽道是具有“顛覆式創新”的,並不一定適合大廠來做,同時這條賽道比拼的也是綜合實力,包括對供應鏈、硬體、軟體、應用、生態、銷售渠道、品牌營銷等各個方面的考驗,對純新的創業公司來說是有比較大的挑戰的。
對於巨頭入場AI眼鏡賽道,張波談道,他認為手機廠商是最有實力做好這類產品的。比如蘋果、華為這樣的公司來做這樣的產品,就可以實現從晶片底層到系統層的完全重構,這是絕大部分消費電子行業的企業所不具備的能力。此外手機廠商在影像技術方面的大量儲備也會成為其優勢。
從更長遠的角度來說,手機廠商做AI眼鏡更像是一種防守型產品策略,與手機形成互補,而智慧眼鏡創企則想要做獨立於手機之外的產品,能夠成為使用者的隨身超級AI助理,與手機在體驗上形成顯著的差異化。
面對網際網路和手機巨頭下場,呂一飛談道,對於初創品牌來說,大家的機會是均等的,各有優劣勢。但未來市場可能不會容納所謂的“百鏡”,未來市場可能會逐漸收攏到主要玩家手中。
此外,多位業內人士都表達了類似的觀點:如果像百度、小米這樣的公司真正拿出足夠的人力、財力資源去認真做這件事,是非常有希望做好的。
實際上,小米、OPPO、華為這些手機上的確也在AI眼鏡以及AR眼鏡領域有著多年的持續投入,雖然產品沒有掀起多大水花,但技術儲備是一定在推進的。
華為第二代智慧眼鏡有著與傳統眼鏡幾乎無異的輕量化設計,一度成為不少科技愛好者嚐鮮的物件。
OPPO的輕量化AR眼鏡Air Glass系列雖然沒有正式開售,但也出到了第三代,小米2022年釋出的AI+AR眼鏡相機目前售價為2099元。

▲小米MIJIA眼鏡相機,來源:小米官網
有訊息稱華為最新的第三代AI眼鏡也將在今年釋出。
根據爆料資訊,小米也即將在今年上半年亮出自己的“眼鏡”新品。
小米、華為、OPPO幾乎都有二到三代的產品迭代,相關AR/VR技術團隊始終都在持續發展中。
有業內觀點認為,AI眼鏡與智慧手機必然有著強關聯,有很強的“手機附屬”屬性,因此AI眼鏡很可能會像智慧手錶、智慧耳機等可穿戴裝置一樣,其市場最終被手機巨頭所收割。
網際網路大廠這邊,根據產業資訊,百度有專門的技術團隊負責AR相關技術研發和業務拓展,字節跳動則戰略投資了聚焦AR光學技術領域的光舟半導體,以及前文提到的李未可科技。2019年以來,字節跳動申請了20多個AR相關專利。
正如前文所說,做好AI眼鏡,是一個強技術創新驅動的事情,依靠供應鏈既有方案很難做出優秀且獨特的體驗。
大廠有更多的資源,有更多的“餘力”可以投入,而小廠和創企往往會糾結於利潤問題而被掣肘。
與此同時,大廠更容易招攬優秀的人才,而在AR行業中,最稀缺的就是既懂技術、又懂行業的優秀人才。
在AI或AI+AR眼鏡領域,移動網際網路時代那種“跑馬圈地”、佔坑的玩法或許根本行不通,一個很現實的例子就是,即使OpenAI的大模型做的再好,一旦有一個更好的產品出現,消費者可以立刻轉移,不存在被“生態綁架”的問題。

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我們常常被某一個App綁架,但歸根結底是因為同類App之間具有很強的功能趨同性,生態一旦形成,使用者習慣一旦養成,就很難遷移。
但在強技術創新驅動的領域,壁壘只存在於技術層面,並且產品體驗之間的差距可以拉的很大。
簡單來說就是,先跑的不一定是跑的最快最遠的。
徐馳說,如果做AI眼睛這件事是一個萬米馬拉松,那麼誰在起跑線更快一步其實並不重要,最後還是要靠技術和產品體驗說話。
04.
結語:站在風口的AI眼鏡真能起飛嗎?
縱觀科技產業發展,AI眼鏡並不是個新東西,甚至已經發展了十幾年,就像AI手機之於智慧手機一樣,廠商重點突出“AI眼鏡”,這個詞,更多是在強化概念。
去年,絕大部分AI眼鏡產品仍然是“PPT”,但今年已經有不少AI眼鏡產品都已經正式開售,AI眼鏡的“練兵之年”,依然到來。
俗語說,是騾子是馬拉出來溜溜,熱潮褪去,誰家的產品是“噱頭”,誰家的產品能真正圓上自己畫的餅,一切都將有新的答案。
AI眼鏡仍在快速成長,雖然廠商們踴躍投入的是一個剛剛過百萬銷量的市場,但未來千萬級的銷量已經可期。站在當下這個節點,我們能鮮明地感受到AI與傳統眼鏡、AR眼鏡結合所迸發出的巨大潛力,這樣的機遇又是各路科技公司都不願錯過的。
毫無疑問,AI眼鏡已經站在了風口上,但能否真的起飛,不妨讓子彈再飛一會兒。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特色內容激勵計劃簽約賬號【智東西】原創內容,未經賬號授權,禁止隨意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