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按鈕「佔領」手機和電腦,體驗真的更好了嗎?

前段時間上手了全新的三星 Galaxy S25,主編們讓我著重體驗一下這臺手機著名的 AI 功能,於是我把它當作主力機來使用,換掉了手上這臺和 AI 毫無關係的 iPhone 15。
先不談 Galaxy AI 好用與否,在體驗的過程中,另一個想法也漸漸在我內心成型:目前使用者和手機的互動,似乎還沒有一個能很好容納 AI 的正規化。
這也衍生出了一個疑問:有必要為 AI,增加一顆專門的按鈕嗎?
我想要一顆 AI 按鈕
這樣的想法,源於我剛剛拿到三星 Galaxy S25 時的體驗。
既然要體驗「AI」,那 AI 在哪呢?第一反應肯定是直接長按那個曾經被稱為「電源鍵」的長條按鈕,果不其然,撥出了三星的 AI 語音助手 Bixby。內建了大模型的 Bixby 體驗和大部分國產手機類似,能說會道,還能一句話幫忙發朋友圈。
但當我想使用圈點即搜、AI 識物等多模態功能時,我卻有點困惑了,這些功能都藏在哪?
沒有教程,沒有引導,也就是說,如果是不太瞭解手機 AI 的小白使用者,他們很可能完全不知道自己花大幾千買的新手機,還包含了這些釋出會上大談特談的新功能。
這個現象不只是三星一家,同樣非常重視手機 AI 的國產廠商,AI 的正確開啟方式,也總是讓人摸不著頭腦:長按導航條、長按電源鍵、「AI 島」……各家還不完全一樣,各種 AI 功能被塞在各種各樣有點抽象的互動之中。
但 AI 現在已經被提升到一種優先度極高的戰略級地位,不管什麼裝置什麼平臺都要講「AI」,什麼操作都可以讓 AI 賦能。
所以我不由得去思考,如果有一顆互動專門圍繞 AI 功能的實體按鈕,不管什麼場景,只要一按,就能得到 AI 助力。
而且,專門做一顆按鈕,也能給消費者和使用者一種更深刻的「AI 手機」印象。
AI 按鈕這個概念,其實並不算特別新鮮。如果現在入手一臺全新的 Windows 筆記本,很大機率會發現,方向鍵的左邊是一個全新的按鍵。
從去年開始,微軟出臺一個新規範:所有的 「AI PC」筆記本,出廠都要配備一個「Copilot」按鍵,將旗下的 AI 功能提升到一個更高的地位。
雖然一年過去,這個 Copilot 按鍵基本上只能用來撥出 Windows 的 Copilot 聊天機器人網頁應用,而如果你在 Copilot 不支援的地區,那它就只是一個普通的搜尋鍵而已。
另一個桌面陣營的「AI 按鍵」就有用多了。Google 也在去年開始推廣 ChromeBook 鍵盤上的「Quick Insert(快速插入)」按鍵,按下就能快速訪問 ChromeOS 的 AI 生成工具選單,快速生成需要的文字和圖片內容,或者進行搜尋。
而蘋果這邊,iPhone 比 Mac 要搶先迎來「AI 按鍵」:iPhone 16 上的全新「拍照按鈕」不僅能用來抓拍,還能用來啟動「視覺智慧」功能;沒有拍照按鈕的 iPhone 15 Pro 和 iPhone 16e 系列,則把這個互動放在了操作按鈕上,方便使用者抬手就能用 Apple 智慧看世界。
現在的 AI 形態,已經不滿足於一問一答的聊天機器人,各種多模態和智慧體,已經深入我們的工作流和裝置當中,這也是現在廠商們提倡的「系統級 AI」。
未來裝置上的 AI 功能,一定會比現在花樣更多,這時候就需要一顆專門用來承載這些功能的 AI 按鈕了。
現在側邊按鈕都能撥出語音助手,但或許還不夠
比如,當用戶在小紅書刷到一家餐廳的種草帖,按下 AI 按鍵就能自動提取出相關的地址資訊,推送大眾點評的詳細評價,還能自動安排合適的日程。
沒想到,一些不同的「AI」按鍵的裝置,真的出現在我的面前。
不同的 AI 按鍵,體驗如何?
作為一家新品牌,Nothing 沒有太多的技術積累,很難像其他大牌一樣拿出「系統級 AI」的解決方案,因此語音助手的整合上只能依靠 Google Gemini 和 ChatGPT。
不過,全新的 Nothing Phone 3a 上面的 AI 功能要更別出心裁:名為「Essential Space」,有點類似老羅的「閃念膠囊」。
使用者可以隨時按下鎖屏按鍵下方的 Essential Key 擷取一張螢幕截圖,並可以加入一點文字描述,或者長按錄音轉文字 AI 也會在後臺識別截圖和錄音的內容,生成一個摘要。
電源鍵下方就是 AI 鍵,圖源:The Wired
理念很美好,但用起來卻有點在我的預期之下,一個問題是,很多時候我幾乎想不起來有這麼一個功能,誤觸的次數比主動喚醒要多得多。
畢竟,要讓使用者形成全新的使用習慣並不容易,除非是一個讓使用者一碰就回不去的頂級功能。而這個簡陋並且不太靠譜的 Essential Key,有用但不算特別好用,歸納總結和語音識別都不算特別準確,更多隻是一個將重要資訊儲存在另一個地方的截圖鍵和錄音鍵而已。
但與此同時,另一種「AI 按鍵」,卻贏得了編輯部不少小夥伴的好評。
這個乍一看非常雷人的「AI 鍵盤」,其實就是一個做工 50 元的普通鍵盤,加上了一大堆能一鍵直達相應 AI 功能的按鍵:文稿校對、閱讀理解、AI 問答、AI 寫作…… 整合的是 DeepSeek R1 模型,然後售價高達 399 元。
一開始,這個鍵盤以一種「智商稅」的形象出現在我們的討論之中,但一上手,我就被這種簡單粗暴的互動方式折服,逢人便說好。
原因很簡單,這些一鍵直達的 AI 功能,很多都是我需要先點開瀏覽器頁面,再點選 DeepSeek 的書籤,還要往裡面輸入合適的 prompt,最後才能真正用上這些功能。
所以,即使知道 DeepSeek 和 ChatGPT 的翻譯、校對能力都要更勝一籌,很多時候我還是因為懶得開啟相關頁面和輸入 promt,選擇使用更古早的工具。
而這一切都被這個方便的 AI 鍵盤顛覆,真正讓 AI 直接滲透了了我的工作流。
鍵盤聯動的 AI 軟體真的啥都有
AI 互動的答案
要不要增加 AI 按鍵,說到底還是一個「入口」的問題。想要一個 AI 按鍵,其實就是渴望一個統一的 AI 入口,讓 AI 為所有操作和互動賦能。
AI 鍵盤就是直接用一種簡單粗暴的方式,將各種各樣的 AI 功能入口,直接推到我的手下,功能的實現路徑被縮到最短。
當然,這也因為,AI 鍵盤的功能都是強生產力相關的,能完美融入我用電腦的工作流之中,極大增加工作效率。
手機和電腦,不管是互動還是場景都有著不小差異。電腦上我們可以讓 DeepSeek 生成十篇不同的文稿擇優錄取;手機上,我們希望 AI 能一聲令下完成任務,但現在的技術水平還達不到百分百的可靠,難以說服使用者積極使用。
為 AI 單獨設立一個按鍵,不管從智慧裝置的演變,還是 AI 發展的路徑來看,或許都不算最終答案,最多隻是一種過渡。
不僅智慧手機本身就在「去按鍵化」的道路上一往無前,如果過度依賴一個物理的入口,也會固化「AI = 獨立工具」這樣的認知,而目前公認的 AI 方案,其實都是讓 AI 深入系統底層,實現「真智慧」。
畢竟,AI 不是目的,而應該是更好使用者體驗的手段。
就像是 Nothing 的 Essential Space,如果能夠實現全自動化,在我需要的時候,就能搜尋快速檢索出之前我看過的資訊,比如淹沒在海量聊天記錄中的一家餐廳,或是飛機資訊,那就是更加高階的智慧。
蘋果畫餅的「AI Siri」其實就是想實現這種願景
vivo 的「原子島」也很有這種感覺:複製一個地址資訊,原子島就會建議地圖導航;複製一個淘口令,原子島裡淘寶已經等著你去開啟。
真正高明、簡約的互動,不應該需要使用者頻頻轉移注意力去完成,而是當用戶需要的時候,就能用最簡單的方式獲得需要的幫助,更多時候甚至是主動提供幫助。
我相信,未來這幾年內,會有更多裝置做出 AI 按鍵的嘗試,但最終又都會消失,甚至更多其他現存的互動也會不復存在,因為 AI 已經將一切完成了。


我們正在招募夥伴
📮 簡歷投遞郵箱[email protected]
✉️ 郵件標題「姓名+崗位名稱」(請隨簡歷附上專案/作品或相關連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