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名博主發帖稱,工作4年,收穫的不止年齡與經歷,還有病痛。結石、痛風、腰傷…上班就像集遊戲卡,集齊十個病症,可以兌換一張“為醫院打工”卡。
引得不少網友感同身受。
遙想畢業時,誰不是一位熱血青年。但越往後越發現,職場並不是一場靠蠻力贏得的比賽,過於用力反而容易陷入困境。
簡言之:在職場,太用力是上不好班的。
就像網友@時示加止說的:“職場並不是單純的‘努力=成果’的地方,更多時候需要智慧、情商和策略。”懂得發力很重要,但長久的發力離不開適當的“蓄力”。
01 不會摸魚的打工人,不是好員工
俗話說,不會摸魚的打工人不是好員工。看似搞笑,實則不無道理。
雖然一天的工作時間是八小時,但幾乎沒有人可以持續這麼久,都在亢奮狀態。若在瑣碎事情上太過用力,那麼可能在關鍵時刻沒有精力。
工作時間二八分,給自己2分的摸魚放鬆時間。身體舒展了,精神愉悅了,才能更好的投入到工作中來,效率也會直線上升。
該摸魚的時候,適時休息,別把自己逼得太緊,輕裝才能更好地前行。
02 守好“職場邊界”,別大包大攬
職場人小柯表示,工作5年,從最開始的壓力大到抑鬱,到後來遊刃遊走職場。最關鍵的轉變,便是樹起“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旗幟那一刻開始。
這裡的事不關己,並不是放棄責任心,而是守好自己的“職場邊界”。
別人處理不好的事情,不要亂插一腳。不是自己的工作,要學會拒絕,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職場上不怕你做得少,關鍵是怕你錯得多;做好分內的活就行,不要再當冤大頭。
03 降低期待值,學會接受不完美
今年剛參加工作的阿強,最近一段時間總感到焦慮、自我懷疑。每天都在擔心工作任務完成的夠不夠多,夠不夠好,甚至連下班以後也在焦慮,一度懷疑自己可能根本不適合職場。
其實,很多初入職場的人,都容易對工作抱有一種近乎美好的期待。總想得到老闆的表揚、同事的羨慕、專案的成功……但漸漸會發現,過高的期待帶來的,往往是壓力和失望。
這時候,就需要調整我們的期待值。給自己設定合理目標,懂得盡人事,聽天命。學會接受不完美,把每一次的不如意當作成長的機會。
這既是一種自洽,也是一種智慧。
04 對上級祛魅,尊敬但別害怕他
職友大華稱,自己在剛入職時,特別害怕領導。每次被批評,都覺得“天塌了”。
後來自己升任管理層才發現,世界不過是一個巨大的草臺班子。批評與表揚,其本質不過是管理手段。
所以對於領導的指責和捧殺,有的時候聽聽就好,不必放心上,別當成評判自己的標準。
不過,不害怕領導並不等於在領導面前沒了規矩。再寬容的領導也不喜歡下屬事事唱反調。一旦領導決定了的事,你需要的是尊重,並立即執行。
05 同事而已,真的不用太在意
網友@子晴表示,剛上班時,總糾結要怎樣搞好同事關係,讓大家都喜歡自己,結果讓自己陷入無限的內耗情緒中。
經歷幾年職場打磨後才醒悟,不去刻意迎合同事,只是單純上班真的沒那麼累。
無論在哪兒,慕強都是人的本能。只有真正為別人創造價值,才是職場主旋律所在。
比起花太多心思搞好同事關係,更重要的是向上社交,積攢自己的人脈。
06 把工作當“男友”,不行就換
網友小梅調侃道:“自從把工作當男朋友,磨合不了就換,幸福度高多了。”
當一份工作讓你長期處於壓抑痛苦的狀態,無論怎麼努力都無法改變現狀時,也許勇敢地離開是一個更好的選擇。
不要害怕改變,新的工作機會可能會帶來新的發展空間和生活狀態。
當然,在做出跳槽決定之前,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包括職業規劃、技能提升、人脈積累等。確保自己是朝著更好的方向前進,而不是盲目地逃避問題。
職場不是短跑,而是馬拉松。平衡工作與生活,保持身心健康,才是讓你在職場長久發力的不二法門。
在職場中,“用力”沒錯,但“太用力”就容易迷失方向。與其拼命,不如講究方法;與其焦慮,不如策略佈局。學會適時鬆弛,工作才會越來越順。
祝大家不再內耗,快樂上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