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的問題,不是決策科不科學的問題,而是組織管理的問題。
1
隨筆聊聊上海的抗疫。其實很多內容在WB上已經講過了。
清零還是放開,這是一個tradeoff, 是權衡利弊的選擇。動態清零的好處和壞處都很明顯,其實也能量化出來。放開也不是沒有任何好處的,但有很大不確定性。動態清零好,還是放開好,這是一個可以討論的話題,要基於科學,也可以爭論。
這個決策要考慮生命、經濟、政治、社會多方面因素。不是一個區一級疾控中心的專家或者鍵盤俠就能判斷清楚的。也不是一個城市的市領導就能作出的決策。
所以放開還是清零,讓有足夠資訊的人判斷,專家也會給建議。我自己傾向清零更好,但只能代表我自己。
包括我在內的中國99.9%的人,都沒有足夠的資訊和資料做這個判斷。
我能確信的只有三點:第一放開後疫情不會一瞬間消失。第二放開後經濟不會一下子變好回到沒有疫情的時刻。第三放開後一定會死更多的人。
放開後經濟變好變壞我沒有足夠資料判斷,我主觀估計會變壞。具體多死多少人無法準確估計,我自己估計30-200萬之間。
放開還是清零,這個問題當然是可以討論的。
但我反對兩種人:
一種是因為某些原因,覺得放開好。就拼命忽悠,說放開的好處多大多大。放開了經濟就一夜之間會變好。什麼放開也不會有重症不會死人等等。這種是騙子。
另一種人因為某些原因,覺得放開好,就在執行清零時,用各種手段阻礙清零,破壞清零,或者動搖軍心,鼓動他人阻礙清零破壞清零。這樣做的結果大機率是增加了損失,拖長了清零的時間。
2
第二種人的問題,不是科學決策的問題,而是組織管理的問題。
一支軍隊,防守一條防線。司令員告訴大家,我們要堅守陣地,堅持到底。然後下面的一個團長認為,不應該堅守,應該撤退。內部確實有爭論,團長也有自己的理由,但司令員沒有接受他的反對意見,要求必須堅守陣地。
如果團長認為自己是對的,科學真理站在自己一邊,大家覺得團長是否有權帶著自己的團放棄陣地自行撤離呢?
這其實是個挺簡單的道理。
3月30日,上海市領導有個講話,大家可以搜搜,國家級別也有講話。上級的決策是非常清晰的,就是要繼續堅持“動態清零”。你可以有反對意見,可以保留你的反對意見,但做為抗疫大軍中的一員,你不能因為自己有反對意見就翫忽職守。(防槓:我相信上海疫控中心那一位專家沒有翫忽職守,但上海基層存在翫忽職守的現象)但同時,也不應該用官方身份公開發表和政策不一致的,對當前政策會造成負面影響的觀點。
再比如治水。是堵是疏,是戰略選擇。但如果已經做決定要堵,每個人都在努力修大堤。就算你認為應該疏導,也不能就把大堤挖了,或者在大堤上高呼把大堤挖了吧。
看到一位市政協委員,醫院教授的向社會公開發表的宣告。要求居家隔離(這個還好),要求停止全員核酸檢測,要求停止封城。
其他人努力修堤,體制內的領導和專家高呼,把大堤扒了。我總覺得不太妥當。
就算是一家公司的員工,你的上級做了決策。你可能覺得決策不科學是SB。這很正常。一般下級都覺得上級是SB。
你能因為這個,就不幹活,或者按照你自己的思路不聽老闆的幹活? 你能天天在公司公開說老闆的決策是錯的,老闆是SB。那你遲早要被開掉吧。
老闆讓你給A產品投1億廣告,你覺得老闆是錯的,你就把1個億花在你認為正確的B產品嗎?
在其位,謀其政。拿了體制的好處,就要受體制的約束。匿名發聲沒人管,用官方身份發聲,就要受身份的約束。
3
關於上海,有幾點無論如何要批評的。
截止4月2日21時,上海現在0個高風險地區,13箇中風險。
派遣數千名醫療人員支援上海的江蘇,9個高風險地區,11箇中風險地區。
同樣派遣醫療隊援滬的天津7個高風險地區,4箇中風險。
福建,24個高風險地區,92箇中風險地區。
這個上海怎麼解釋?按中高風險地區,上海應該增援江蘇和福建。
為了不讓上海人外出受影響,刻意不升高風險,不設高風險地區。用一己之力摧毀了全國中高風險地區的可信度。這點沒啥可洗的吧。太看重自己的地方利益了吧。
另一點,就是無症狀患者。
上海就是把沒有肺炎影像學證據的統統算成無症狀感染者。
而國家規定的全國統一的診療方案《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九版)》是流行病學史+上呼吸道症狀/發熱 + 白細胞未升高 + 核酸陽性就是確診。肺炎影像學並非必要條件。
病毒感染白細胞基本不會升高,測血常規就知道。上海很明顯沒有按照全國統一標準,走具有上海特色的診療標準。
除了診療方案,還有一個國務院發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八版)。裡面的無症狀感染者的定義是無臨床症狀且肺炎影像學證據。
國務院發的白紙黑字的方案,上海可以另搞一套?
當然,上海認為自己的標準更科學。但自認為自己更科學就可以不執行全國統一的確診定義標準嗎?
4
關於居家隔離和應收盡收。這不是原則分歧。
居家隔離,管理得好,也有可能清零。
武漢2020年之後,做了幾次抗體血清抽樣,大概血液裡面有抗體的低的不到4%,高的接近7%。有抗體的80%是無症狀感染者。這是疫苗接種前的資料。
從這一點看,武漢2020年第一波的實際感染人數應該在50萬級別,是報告確診人數10倍。這50萬中的90%,在疫情期間是居家隔離狀態,不是方艙。
這45萬居家隔離的輕症和無症狀並沒有讓武漢清零失敗。
原則分歧是要不要以階段性清零作為目標。
目前有三個選項:
1)封城+應收盡收+方艙的好處是封城時間短,能更快的解決問題。缺點是資源需要多,需要大量的場地和人員。擴散了有可能做不到。(其他城市的情況)
2)居家隔離+封城問題是慢,清零可能需要封城2個月以上,如果嚴格管理也有可能解決問題。實現清零。(武漢當時的情況)
3)如果居家隔離+不封城就是香港模式,徹底放棄清零。
目前那些說要居家隔離的人,目標是第三個選項,他們不會接受為了居家隔離而延長封城時間的。
為什麼反覆強調是流感,流感需要封城嗎?流感需要居家隔離嗎?
所以,問一下主張居家隔離的人,如果社會面不清零(不在集中隔離範圍內就是社會面)就一直封城,他們願意嗎?
100%不願意的。
要居家隔離只是一個藉口而已。如果有社會面不清零,就不解封的決心,如果真正能以階段清零為目標,我完全不反對居家隔離。
5
總結兩句:
1) 是不是繼續堅持動態清零,是一個決策,要綜合考慮生命、健康、經濟、政治、社會因素,要基於科學做決策。這個我完全同意。但目前,我認為沒有充分證據能證明放開會更好。面對不確定的風險,沒有足夠證據證明放開更好,就應該堅持原先的政策。
2)Omicron讓中間路線幾乎不存在了。韓國、香港都證明了這一點。清零不徹底,就是徹底不清零。一旦一個城市感染人數到四位數,控制非常難,清零成本極高。
3)中央,孫副總理,上海市委市政府的態度已經很明確了,堅持動態清零。做為抗疫大軍中的一員,可以有不同意見,可以向上反映。但不能因為有不同意見就翫忽職守,敷衍塞責,也不應該公開用官方身份動搖軍心。決策無法有效執行,這是組織管理的問題。
上海現在的政策執行情況非常不理想。如果上海這次壓不下去了,還是要有預案,怎麼辦?
一個選擇是類似當年的湖北武漢,隔離上海,讓上海做與病毒共存另一條路線的試點。這個不是做不到,當年湖北的疫情也沒有廣泛外溢。但上海會為此付出巨大的代價。
第二個選擇就是全國都放開。這個後果就得仔細評估了。
如果上海真徹底壓不住,我是傾向於第一個選項。畢竟,我們總有一天會面臨是否放開的抉擇,先找一個城市做試點,也算是降低風險的一個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