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失業率有多高?就業形勢有多嚴峻?看看中央把“動態清零”用在解決就業問題上就知道了。
今年1至5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雖然比上年同期下降0.3個百分點,但仍然達5.1%。
但青年失業率仍然高企。去年8月暫停公佈的全國青年人等分年齡段城鎮調查失業率,但從今年1月起重新發布。統計資料顯示,2023年12月,不包含在校生的16-24歲、25—29歲調查失業率分別為14.9%、6.1%。今年4月份,全國城鎮不包含在校生的16-24歲勞動力失業率仍然高達14.7%,全國城鎮不包含在校生的25-29歲勞動力失業率上升到7.1%。兩組資料均大大高於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平均值。這是很嚴重的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16-24歲青年人群調查失業率指標剔除大學畢業生了,所以青年失業率看起來比以前降低了,實際上未必如此。所以導致這些資料與大家的“體感”有較大落差。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也是經濟發展最基本的支撐。
針對這一問題,中共中央政治局前不久進行了一次集體學習,主題是“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
這是個非同尋常的訊號。中央政治局專題研究就業問題,本身就足以說明就業形勢的嚴峻,不然不會引起中央高度重視。
在經濟執行風險挑戰增多、重點人群就業壓力較大的情況下,中央把解決就業問題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體現出就業優先的政策導向。
中央指出,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事關經濟社會健康發展,事關國家長治久安。可見其重要性。
中央提出了很多指導性意見,特別強調“堅持把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群體就業作為重中之重”、“穩定脫貧人口務工規模和務工收入,防止因失業導致規模性返貧”、“加強對大齡、殘疾、較長時間失業等就業困難群體的幫扶”、“做好退役軍人、婦女等群體就業工作”,為此,提出一個特別重要的概念:動態清零!
中央的完整概念是“確保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這句話拆分成兩個概念,一個是“零就業家庭”。這是個讓人心痛的殘酷現實。如果一個家庭沒有一個人就業,怎麼生活?全部靠低保,會有體面的生活和人格尊嚴?
所以,就有了“動態清零”概念,即確保沒有“零就業家庭”!
大家都知道 ,“動態清零”是曾是針對疫情提出的目標任務,當時的力度至今歷歷在目。現在把這四個字用在解決就業問題上,可見就業形勢的嚴峻,可見中央解決就業問題的決心。解決就業問題刻不容緩,從未見國家如此重視和著急過。
為此,中央提出了“統籌用好公益性崗位”。“公益性崗位”,都是政府出資的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崗位。其核心任務就是“兜底”,確保每個家庭都有就業,都有一口飯吃。
但願“確保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的力度不低於疫情“動態清零”的力度。
跟“零就業家庭”一樣嚴酷的是青年就業難,大學畢業生就業難,能否提出“大學畢業生失業動態清零”目標?青年是心智和情緒最不穩定的群體,如果失業率過高會引起社會不安定。歷史的經驗值得注意,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大批知識青年回城而找不到工作,造成大量社會閒散人員,也造成大量社會治安問題和刑事犯罪現象。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將城鎮新增就業規模從去年“1200萬人左右”調整為今年“1200萬人以上”,是一個更積極的就業目標,傳遞出更大力度穩就業訊號。
但根據智聯招聘的資料,截止目前僅有不到一半的本科生拿到了錄用通知。碩博更低,offer率僅有三分之一,首次出現學歷與offer倒掛現象。
目前,傳統的三大就業蓄水池:網約車、外賣、快遞,均出現過度飽和,承載力十分有限。靈活就業人數超過2億,佔全國就業勞動力7.5億的27%,靈活就業也難了。於是年輕人、特別是大學畢業生朝著考公、網紅蜂擁而至,而考公路徑狹窄,短影片幾乎被擠爆了。作為“找工作”的頭部平臺,BOSS直聘2023年新增4900萬用戶,還曾因為訪問量太大而宕機。沒辦法,找工作的人太多了!
為此,政府能否提供更多適合包括大學畢業生在內的青年就業的公益性崗位?
順便提一下,目前,全國企業就業人員周平均工作時間為49小時,超過法定工作時間22.5%。這很不正常。這背後是否意味著企業利用延長現有員工勞動時間,代替招募新員工。對於這種不利於就業的違法行為,應當予以打擊。
解決就業的根本所在在於發展經濟,其中重中之重是採取優惠政策向民營經濟傾斜,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穩定發展。畢竟民營經濟主體佔市場主體總量的95%以上,吸納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當前就業失速是否跟民營中小企業這個就業基本盤萎縮有關?要真正解決就業問題,必須穩住中小企業基本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