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老C
只要醫院有防疫措施,就算再好再強的管理,也不可避免的會出現救治延誤,就算平均延誤5分鐘,也一定會有因此額外死亡的人。任何一個城市,都一定會發生,不可避免。
1、
上週,上海一醫護人員哮喘發病後無急診收治身亡。
院方(上海市東方醫院)的回覆如下:“周盛妮為我院護士,一直在院內從事科室相關工作。3月23日在家中哮喘發作,用藥後無法緩解,19時許,家屬駕車送其就診。我院南院急診部因疫情防控需要,正暫時關閉,進行環境取樣和消毒,家屬遂將病人送到仁濟醫院東院救治。23時許,周盛妮因搶救無效去世。”
在年初的西安疫情中,也出現了病人因疫情就診不及時而不幸逝世的案例,當時,輿論對西安口誅筆伐,各種攻擊。很多攻擊是非常“地域性”的。當時我發了個貼,說其他城市遇到類似情況,大機率也會出同樣的問題,這個不是西安獨有的。
今天,中國經濟最發達,醫療資源最充分的城市(之一),之前的精準防疫標兵 – 上海也出了同樣的事情。這隻會發生在上海嗎?不是。
如果北京,或者中國其他城市發生類似規模的疫情,一定也同樣會發生類似的案例。沒有例外。
類似的情況,在其他國家,同樣也會發生。
2、
為什麼我這麼說呢?
首先聊聊哮喘。哮喘是一種常見病。
2019年柳葉刀發表過一篇中國哮喘患病人群的研究。裡面的數字是,20歲以上人群哮喘發病率4.2%,中國20歲以上哮喘病人4570萬。

我小時候得過哮喘,成年後病好了。所以,這4570萬病人還不包括我這樣的。
大家都覺得,哮喘並不是什麼嚴重的急性病,怎麼會死人呢。哮喘及時救治不可能死人的呀。
實際情況並非如此,我們先看看數字。

一項美國的研究裡面的資料是,院內哮喘的死亡率是0.5%,平均住院時間2.7天。柳葉刀的2017年9月的一篇文章中的全球哮喘人口死亡率是10萬分之0.19。
根據中國衛生統計年鑑的資料,我國每年哮喘的出院(入院)人數在20萬,而院內病死率是百分之0.22。


我不認為中國的醫院應對哮喘能力高多少,院內病死率中國0.22%,美國0.5%,應該還是統計口徑問題,比如因為有些併發症死亡,在美國算哮喘死亡,中國不算。
如果,每年23萬人住院(出院),按0.22%計算,每年差不多500名哮喘病人在醫院死亡,按0.5%計算1150人。
理論上,哮喘在醫院死亡,就是因為醫治不及時不規範,大部分悲劇都是可以避免的。如果及時醫治,可以做氣管切開,甚至都可以做ECMO,總能把人救回來。
即使沒有疫情,沒有任何防疫措施,中國每年也有500-1000人因為哮喘,在醫院死亡。上海人口是中國的2%,正常年份上海有個城市有10-20人因為哮喘在醫院醫治不及時而死亡。
前面說的是哮喘,但哮喘致死根本不算什麼,因為救治不及時而去世的大頭,是心腦血管疾病。
中國一年死亡1000萬人。其中頭號死因就是心腦血管疾病,死亡人數接近50%。根據,《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2020》統計顯示,2005年我國死於心腦血管疾病的居民為309.11萬;2010年為347.93萬;2015年為384.33萬;2020年則增加至457.66萬。
其中,缺血性心臟病(IHD)、出血性卒中(HS)和缺血性卒中(IS)是導致因心腦血管疾病死亡的三大原因。2020年,因缺血性心臟病死亡192.21萬人,112.59萬人死於缺血性卒中,84.54萬人死於出血性卒中。
卒中就是中風,其實缺血性卒中就是腦梗。而因為缺血性心臟病死亡的192萬人中,很大部分也是因為急性心梗而去世的。無論是心梗還是腦梗,救治時間是最關鍵最核心的因素。耽誤半小時,可能就是生與死的差別。
我國冠心病患病率城市高於農村,但心梗的死亡率農村高於城市。為啥呢,就是因為農村醫療條件差,救治不及時。

每年100多萬,因為心梗腦梗去世的病人,如果都能得到及時救治,能少死多少人,這個數字我相信是十萬,甚至數十萬級別。
今天,由於醫院的防疫政策,雖然心梗腦梗這樣的急性病都有綠色快速通道,但肯定也存在因為防疫措施而導致的超額死亡。這個數字會是多少呢?
我相信,這個數字不會太小。每年幾百人,幾千人都有可能。上萬的話我也不會驚奇。畢竟基數擺在那裡,每年一百多萬因為心梗腦梗去世的病人,增加1%,就是一萬多人。
所以,只要醫院有防疫措施,就算再好再強的管理,也不可避免的會出現救治延誤,就算平均延誤5分鐘,也一定會有因此額外死亡的人。
任何一個城市,都一定會發生,不可避免,除非放棄一切防疫措施。
大基數下。這個數字都不會小,也許是以萬為單位。
我們要做一切努力,打擊官僚主義,打擊敷衍塞責,縮短救治延誤時間,減少因為救治延誤不幸喪失的生命。但這種悲劇,不可能完全避免,一定會存在的。
3、
以下部分是大轉折。提前預警。
2021年,因為新冠疫情,一共死亡人數是2個人。假設因為醫院的這些額外防疫措施,導致了2萬人未能得到及時救治而死亡。2萬人是2個人的一萬倍。
那麼,我們能不能得到一個結論,這些額外防疫措施,不但沒有減少死亡人數,反而增加了呢?答案是不能!
大部分人可能就比較2個人和2萬人,因為1萬倍的差距而大吃一驚,對防疫大肆批駁,認為防疫清零大錯特錯,躺平共存才是正確的選擇。
他們錯了,犯了根本的邏輯錯誤。就算未能得到及時救治而死亡的人數是20萬人,就算因為新冠一個人都不死,也無法得到防疫和動態清零是錯誤的結論。
為什麼呢?
因為清零防疫措施導致的額外死亡人數,和因為新冠的死亡人數,這兩個根本不能比較。這兩個數字都是在清零防疫場景下的產生的超額死亡,這兩個數字可以加總,不能比較,不能相減。
判斷清零防疫措施是否正確,應該比較的兩個數字是:
1. 清零場景下:因為清零的額外防疫措施導致的超額死亡人數加上清零場景下因為新冠的超額死亡人數
2. 開放場景下:因為醫院資源被大量新冠病人佔用導致的超額死亡人數加上開放場景下因為新冠的死亡人數。
比較這兩個數字,才能評價清零防疫措施對廣大人民群眾生命的影響到底是什麼。
4、
下面就這兩個數字做一個大致的分析。
首先,我們推算出一個額外防疫措施導致的超額死亡人數的最上限。

我們可以先看看這張圖,如果不算2020年的低死亡人數,基本呈現穩定上升的趨勢。每年上升5-9萬人。這個很正常,隨著人口老齡化,每年的死亡人數上升是正常的。
2020年人數異常低,2021年恢復到正常趨勢。2021年比2020年多死了16.5萬人。就算我們把這16.5萬多死的人,全部歸因為因為防疫措施導致的超額死亡,也不到20萬人。
所以,前文中的第一個數字,清零場景下超額死亡的最高的上限,也就是16.5萬人的超額死亡。
那麼,我們看看第二個數字。估算一下開放共存場景下的超額死亡。
這個數字我們可以參考美國的案例。美國的統計數字很全很完善,而且很多都免費公開,這一點需要贊一下。資料來源是官方CDC。
美國2017年的死亡人數是281.1萬人,2018年是283.9萬人,2019年是285.3萬人。這三年的死亡人數也很穩定,穩定緩慢上升。但2020年的死亡人數高達335.4萬人,2021年初步統計的死亡人數是344.7萬人。
2020年比2019年多死了50萬人,2021年比2019年多死了60萬人。
對2020年的死亡人數,CDC提供了詳細的死因。

心臟病死亡人數從65.9萬上升到69.7萬,上升了5.8% (3.8萬人)
腦血管疾病死亡人數從15萬上升到16.02萬,上升了6.9%(1.02萬人)
意外受傷死亡人數從17.3萬上升到20.1萬,上升了16%(2.8萬人)
癌症死亡人數幾乎沒變化,只上升了0.4%
下呼吸道感染的死亡人數反而下降了。
為啥癌症死亡人數變化少,意外受傷,以及心腦血管疾病的變化大。我的一個解讀就是,意外受傷和心梗腦梗這類疾病,需要快速反應,及時的醫療救治。新冠病人對醫療資源的佔用,降低了醫院的反應速度。
也就是說,就算沒有防疫措施,醫院本身的資源被大量新冠病人佔用,也會導致死亡人數的上升。
對於中國來,醫療條件不如美國,如果同樣發生大量新冠病人對醫療資源的佔用,出現死亡人數的上升也是非常正常的結果。
中國,每年因為缺血性心臟病死亡接近200萬人,因為腦血管疾病死亡接近200萬人。按美國2020年的數字,心臟病上升5.8%,腦血管疾病上升6.9%,僅僅這兩種疾病,就會因為醫療資源被大量新冠病人佔用額外死亡25萬人之多。
這個數字已經超過了我們前文講的因為防疫措施帶來的超額死亡的極限數字16.5萬人。
在放開場景下,即使不考慮因為新冠而去世的病人,僅僅醫療資源被新冠佔用導致的心腦血管疾病的額外死亡人數,已經高於我們最大限度估計的,清零防疫場景下的超額死亡人數。
除這個之外,還將會有數十萬甚至上百萬的因新冠死亡的病人。
5、
“清零”策略好,還是“放開”策略好,不同人有不同觀點,太正常了。
觀點可以爭論,但邏輯更重要,邏輯能幫助我們思索問題。
我的文章的觀點,讀者可以不贊同,可以反對可以批評我。但我希望讀者能瞭解判斷問題背後的基本邏輯。
瞭解邏輯,就不會去信啥疫情死了2個人,因為防疫導致的醫療延誤死了2萬人,所以防疫得不償失這種毫無邏輯的話。這個邏輯本身就是錯誤的。
如果放開,大機率情況是疫情死了幾十萬上百萬人,因為因對大量新冠病人導致的醫療資源不足,再額外死上幾十萬人。這個額外死亡的數字,會遠遠大於因為防疫措施導致的額外死亡的人數。
討論防疫對經濟的影響也是一樣。
因為防疫,也許我們損失了幾萬億GDP,無數企業破產倒閉。但是,放棄清零防疫,不代表疫情就會從此消失。
有些人認為,只要不”清零“不防疫了,疫情就可以當做不存在了。然後去拿“清零”防疫場景,和不存在疫情的場景對比經濟損失。這簡直是可笑的邏輯。
如果要比較,得預估放開後,我們的經濟是什麼樣子,我相信,每天感染幾十萬上百萬人時的經濟絕對不可能和沒有疫情存在一樣。我們永遠不可能回到2019年了。
估算放開後的經濟狀況,我力有不逮,但我相信國家會有人做這方面的模型和估算。
就算“清零”抗疫損失10萬億20萬億GDP,只要“清零抗疫“場景的損失,低於“放開共存”場景的損失,就是合算的。
如果你只有兩條路,一條路虧100萬,另一條路虧500萬,那麼就算要虧100萬,也只能選擇第一條路。
6、
放棄躺平共存沒啥大不了的,這麼多國家都搞不定放棄了,我們完全也有這種可能。
真要搞不定了,那也沒辦法。我們已經算是全球主要國家中,堅持到最後的那個國家了。躺平也不會天下大亂。躺平了,也就是每年多死幾十萬上百萬人,經濟也不會變好,但也不會崩潰。
但是,放棄躺平是因為病毒變種太厲害了,阻斷不了傳染,是無奈而不是主動的選擇。有些國家說什麼主動選擇躺平,是搞不定之後,給自己臉上貼金,是一種精神勝利法。
我上學時考試考不過同學,也會這麼精神勝利一下。考不好不是我笨,是因為我學習花的時間少,我有更有意思的事情。考不好是我自己自由意志的選擇。
其實根本不是什麼自由意志的選擇,我也想考第一名,但我沒這個能力。最終放棄,非不為也,是不能也。

關鍵詞
哮喘
心腦血管疾病
死亡人數
就是
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