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同2023年一樣,2024年許多生物科技公司相繼倒閉關張,曾經充滿希望的企業不得不在資金告急、研發失敗的壓力下逐漸停擺。這些倒閉案例,也引發了對生物科技創新前景的反思。
從資料來說,2023年共有27家主要生物科技公司關閉或宣佈計劃關閉,幾乎是2022年(7家)的四倍。而2024年的數字略微下降,但也有22家公司寂滅。其中17家已經關張,另外5家的命運似乎也已無力迴天。

“天地合,與君絕”
專案失敗導致的運營停止
2024年倒閉的生物科技公司中,Tracon的經歷令人唏噓。
Tracon Pharmaceuticals是在2024年7月底終決定停止運營的,而此前不久他們還從中國獲得了一款注射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授權,但在隨後一項罕見癌症的關鍵試驗中失敗。
2019年12月,Tracon與中國開發商3D Medicines 和 Alphamab Oncology 達成協議,獲得了envafolimab的北美權利。Envafolimab於2021年獲得中國批准,用於治療晚期微衛星不穩定性高或錯配修復缺陷型實體瘤,而無論其位於體內何處,這屬於一種“全腫瘤”療法(pan-tumor therapy)。鑑於默沙東的 Keytruda等 PD-1/L1抑制劑在美國獲得多項批准,Tracon選擇了軟組織肉瘤(未分化多形性肉瘤或粘液纖維肉瘤)這一小眾適應症作為envafolimab的初始標籤。但Envafolimab在臨床研究中的總體反應率顯然並不比諾華的Votrient的4%明顯更好,4.9%的反應率也低於Tracon所期待的11%。
Tracon原本期待envafolimab成為第一款皮下注射版本的PD-L1抑制劑(2024年9月12日獲批的羅氏的Tecentriq Hybreza最終成為了第一款上市的PD-L1皮下注射製劑),但最終只能接受無果而終的結局。不僅如此,envafolimab的臨床失敗最終導致了Tracon的倒閉。
儘管在臨床失敗的結果出爐之後,Tracon立即開始了降低現金消耗的策略,但這些應急措施最終沒有能夠奏效,這家總部位於加州聖迭戈的生物科技公司最終在2024年7月31日宣佈了停止運營的訊息。本以為“酒酣胸膽尚開張”,但誰能料到這竟是“奈何橋頭孟婆湯”。
Tracon的命運令人扼腕,充分折射出了生物科技公司在藥物開發洪流中“譬如朝露”一般的命運,可謂得道昇天,失勢頓滅。對於這樣一家幾周前還在尋求上市美國首款皮下PD-L1製劑的公司來說,失敗不僅來的如此迅疾,而且不留任何翻盤的機遇。
至於Tracon的失敗,是選錯了藥物,還是選錯了適應症,抑或因為現金流掣肘?可以肯定的是,這些生物科技公司中的很多並沒有試錯的資本,“一招不慎、滿盤皆輸”就是其實現生滅法則的寫照。
Tracon並非關鍵臨床研究失敗導致全域性崩潰的孤例。
總部位於馬薩諸塞州的Synlogic Therapeutics的主要管線產品苯丙酮尿症 (PKU)藥物SYNB1934 2024年年初在其關鍵3期研究中失敗。Synlogic在2024年2月9日做出了停止運營並裁員90%以上的決定,其餘員工將負責公司的“善後”工作,協助對公司進行“戰略審查”,以最大程度地增加股東的投資回報。
Synlogic在2023年6月啟動150名患者參與的全球Synpheny-3試驗,針對PKU。這是一種遺傳性代謝疾病,主要是由於缺乏一種叫做苯丙氨酸羥化酶(phenylalanine hydroxylase,PAH)的酶,導致體內無法正常代謝苯丙氨酸。如果不加以控制,體內苯丙氨酸的濃度會升高,可能導致一系列嚴重的健康問題,包括智力發育遲緩和行為問題等。
就在2024年1月初,Synlogic的CEO Aoife Brennan還對Synpheny-3試驗表示了樂觀,但隨後的資料監測委員會對初步研究資料的審查結果卻給Brennan當頭潑了一盆冷水,他們“表示試驗不太可能達到其主要終點”。Brennan最終做出了終止Synpheny-3的決定。
Synlogic雖然尚未正式宣佈停止運營,但其未來的前景似乎並不難以預測。
2024年已經有幾家生物科技公司申請了破產。申請破產並不等同於停止運營,但通常能昭示出公司未來的命運。

千金散盡不復來
資金鍊斷裂導致的破產
資金在生物科技公司的命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生物科技公司的運營和研發需要大量資金支援,從初始的研究階段到臨床試驗及市場推廣,每一步都需要投入。沒有足夠的資金,許多專案可能無法完成,導致公司難以生存接影響公司的發展方向和戰略決策。
生物科技公司往往依賴風險投資和資本市場的融資,而融資環境的變化,例如市場情緒、經濟形勢、法規政策等,都會影響公司的融資能力。如果融資條件嚴苛,許多初創企業可能會面臨破產風險。
B細胞療法公司Walking Fish Therapeutics的申請破產就是資金鍊問題所導致的,因為一位主要投資者退出了其B輪融資。細胞療法生產成本和相關臨床試驗費用成為了橫亙在Walking Fish面前無法逾越的障礙。
COVID-19之後,投資者對於臨床資料的期待提高,更傾向於投資那些有中後期資料的公司。這極大壓縮了沒有臨床資料或已驗證科學支援的領域的生存空間。
對於Catamaran Bio這樣的早期階段公司,細胞療法領域的融資環境仍然非常困難,實現有意義的臨床結果所需的時間和資源使他們無法按照預期推進,資金鍊斷裂後只得選擇申請破產。

2024年有多家生物科技公司停止運營,通常是公司自主決定暫時或永久停止其業務活動。
在停止運營時,公司並不一定申請破產,也不一定負債累累。它可以透過清算庫存、解僱員工、償還債務等方式有序退出市場。
停止運營不涉及法律程式,公司可以自行決定何時結束經營,並可能保留重啟的可能性。
表1. 最近一年停止運營的生物科技公司



破產是一種法律程式,企業在無力償還債務時可以向法院提出申請。
破產程式的目的是保護債權人,並在債務人無力償還債務時確保公平分配剩餘資產。公司在破產時可能會根據破產法的規定進行重組或清算。破產重組可以讓企業有機會恢復運營,而清算則意味著公司出售資產並關閉。
總的來說,停止運營更像是一個企業自行決定的商業行為,而申請破產是一種法律程式,通常是企業在無力償債時的最後手段。
表2. 最近一年申請破產的生物科技公司

相對於生物製藥公司,生物科技領域本身似乎就自帶“朝生暮死”的屬性,命運極易受大環境的影響,但也不乏最終被大公司收購,甚至將專案帶入市場的案例。
生物科技不斷有公司倒閉消亡,又不斷有初創公司如雨後春筍一般誕生。這種現象似乎正對應了“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的思想。
Waldron, J. Tracon winds down weeks after world's first injectable PD-L1 inhibitor stumbles in phase 2. Fierce Biotech. 31. 07. 2024.
Waldron, J. Synlogic reaches end of line, laying off 90% of staff and ceasing operations after phase 3 fail. Fierce Biotech. 09. 02. 2024.
Masson, G. The 2024 Biotech Graveyard. Fierce Biotech. 31. 10.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