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實際情況如何?俄羅斯海關是在故意給中歐班列“添堵”,還是事出有因?本文試圖分析一二。
在正式探討這一新聞事件前,我們可以先梳理一下自俄烏衝突爆發以來,中歐班列發生的一些事情。
中歐班列,是連線中國和歐洲的鐵路線路。在俄烏衝突爆發前,中歐班列的線路一般是從中國的蘇州、武漢、鄭州、成都、重慶、深圳等地出發,經過滿洲里、二連浩特、霍爾果斯、阿拉山口等口岸出境,途經哈薩克、俄羅斯、白俄羅斯到達波蘭的羅茲和華沙、德國的紐倫堡和杜伊斯堡,以及西班牙的馬德里等地。

注意,中歐班列的主要貨量是中國和歐洲之間的,雖然也有一些到俄羅斯莫斯科的貨物,但在這條線路上,俄羅斯更多地是作為一個貨物過境國家而存在。
中歐班列線路推出後,因填補了海運和空運之間的空白而廣受好評,世界的主要物流公司都在使用中歐班列。為了描述其發展變化,我們可以把使用中歐班列的物流公司大致分成三類:
第一類是以歐美頭部物流公司為代表的外資公司,業務範圍集中在中國和歐洲之間的運輸;
第二類是規模較小的中資公司,中歐和中俄之間的業務都在經營,以歐洲的為主;
第三類是規模更小的俄資公司,主要經營中俄之間的貨物運輸。
在俄烏衝突爆發後,外資公司在中歐班列原始線路沒有停止運營的情況下,率先宣佈停止使用中歐班列,這種做法其實是嚴重違背自身商業利益的。當時歐美出臺了一堆制裁俄羅斯的法令,包括在海運領域停止到俄羅斯的中轉服務,導致俄羅斯聖彼得堡的海運陷入實際上的停滯,此外,還有歐美航空公司避開俄羅斯領空等。在當時歐美各行業集體制裁俄羅斯的大環境下,外資物流公司停止使用中歐班列原始線路的行為說不上有多突出。
俄烏衝突的雙方由於戰爭,都需要大量的物資,其中不止包括直接用於戰爭的軍火,還包括大量的例如化學原料、無人機元件等軍民兩用物資,和一些實際上可以用於軍事用途的對講機、防彈板、迷彩服、軍靴等民用物資。
由於在俄烏衝突中,波蘭等歐洲國家大力援助烏克蘭,尤其是波蘭持強烈的反俄立場,俄羅斯在釋出於2022年3月9日的313號令中羅列了一些禁止過境俄羅斯的產品,防止這些產品被他人用於支援烏克蘭。
由於中歐班列原始線路是雙向的,歐洲為了防止俄羅斯進口可以用於戰爭的物資,也頒佈了一些法令,禁止某些產品進入俄羅斯境內——即使這些貨物的最終目的地是中國,也不可以,估計是為了防止這些物資在中途被俄羅斯拿走。
如此一來,很多產品就沒辦法走途徑俄羅斯的原始線路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雖然俄烏衝突還未結束,但海運到俄羅斯的一些線路也陸續恢復了。而外資物流公司依然拒絕使用中歐班列過境俄羅斯的原始線路,即使需要運送的產品不在制裁名單之中。為此,各國共同開發了避開俄羅斯的跨裡海中歐班列,又稱“中間走廊”,也就是開頭新聞報道中所說的“南通道”。
這條線路的前段還是透過霍爾果斯和阿拉山口出境到哈薩克,從哈薩克的阿克套港口裝船透過裡海到達亞塞拜然的巴庫,再上火車到達喬治亞,之後經過土耳其伊斯坦布林海峽到達地中海港口,或者再經過幾個巴爾幹國家到達歐洲。
不過,因為途徑的國家多,所以“中間走廊”的時效和成本都比原始線路差很多。前段時間阿克套港口擁堵,導致這條線路幾乎陷入停頓狀態。
大致來看,外資物流公司一般都選擇走“中間走廊”,中資公司在運送涉及被兩邊制裁的產品時也會走“中間走廊”。

由於俄羅斯被制裁,一些對外貿易運輸線路受阻,中國到俄羅斯的部分海運和空運貨物轉而使用中歐班列原始線路。這樣一來,中歐班列原始線路上的貨物構成佔比出現變化:中歐之間的貨物份額下降,中俄之間的貨物份額增加。前者的運輸一般由中資公司經營,後者中資和俄資公司都有在經營。
新聞報道中提到超過1000個集裝箱的貨物被滯留,筆者無法驗證資料的準確性。但中歐班列全年的運輸量是207萬標箱,鐵路運輸的一般都是40尺集裝箱,摺合100萬個集裝箱左右。如果報道資料屬實,俄羅斯海關只查了1000個箱子,那麼查驗率就是千分之一。
實際上,扣箱查驗是所在國海關對於進出境貨物進行監管的最基本手段,海關想查明箱子裡的貨物是什麼,只能透過開箱查驗。開箱要在專門的海關監管場地進行,自然就要把箱子留置下來。
中國海關查驗過境箱子時一樣會留置開箱,而且,中國海關的查驗率雖然沒有披露統計數字,但總體上絕對超過千分之一,否則根本無法實現對進出境貨物的有效監管。
如果俄羅斯海關對中歐班列的查驗率是千分之一,那麼只能說明俄羅斯海關太懶了,或者可以說是對於中歐班列的貨物過於放心,乾脆不怎麼查了。
當然,與其過往比,俄羅斯海關對於中歐班列的貨物確實是加大了查驗力度。原因是俄羅斯海關在之前的查驗中發現:中歐班列原始線路上,中國運往波蘭的貨物裡有可用於軍事用途的無人機元件、迷彩服、軍靴等產品。也就是說,俄羅斯發現可能有波蘭公司從中國採購了可供烏克蘭軍隊使用的產品,意圖透過途徑俄羅斯境內的中歐班列運往波蘭後再送到烏克蘭。對俄羅斯軍隊和安全部門而言,這種事情顯然是不應該發生的。
當初聽說這事情時,筆者的第一反應是“行業內各國友商們的草臺班子又幹蠢事了”。
對烏克蘭和歐洲而言,利用波蘭公司名義採購產品,確實是個不錯的選擇。2022年就有100萬烏克蘭人和1萬家烏克蘭企業搬到波蘭。而向波蘭公司銷售迷彩服、軍靴之類的產品,也並不違反中國法律,畢竟我們在俄烏衝突中持中立立場。只是,這些敏感的貨物走中歐班列,還途徑俄羅斯,就是完全沒必要的行為了——刺激俄羅斯干啥?另外,包裝內顯示烏克蘭地址的標籤,在波蘭貼不行嗎?
涉事的物流企業極有可能是中資公司,但不一定是中資公司的過錯,因為收發貨人可能存在蓄意瞞報行為。國際貿易錯綜複雜,偽裝的辦法很多。其根本原因是中國出口企業控制國際物流的觀念極為淡薄,為了自身省事,將一切事宜都交給外國收貨人。原理在筆者《供應鏈只能依賴外國公司,這仗還怎麼打?》這篇文章中有詳細論述。
此事的細節還有待進一步調查。不過,為避免以後發生類似事件,俄羅斯政府在2024年10月15日釋出了1374號令,在之前的313號令禁止過境俄羅斯的貨物清單基礎上進行了擴充,新增了機械類、電子類用品以及迷彩色衣物,主要針對軍民兩用物資。加大查驗力度的原因由此而來。

對各行各業存在的問題進行輿論監督,無疑是有必要的。只是,這種輿論監督應該建立在事實基礎上。
報道借採訪人員之口,指出俄羅斯海關的一些行為,包括:任何被懷疑是軍民兩用的貨物都可扣留;貨物在任意車站都可能被截停;編號為84開頭的貨物被查扣最多,並特別說明對應的貨物大多是機電產品;等等。
俄羅斯處於戰爭狀態,對於任何涉嫌運往烏克蘭的軍民兩用物資必然保持高度警惕,而實際上,報道例舉的這些行為也並沒有超過海關的正常執法範圍。中國海關也會留置箱子進行查驗,如果發現明顯的經濟問題的證據,會移送海關緝私科,涉及刑事問題,移交公安機關。換言之,只要貨物位於境內,當地海關就有執法權,這是國家主權的象徵之一,在俄羅斯是這樣,在美國、中國也是如此。
而對於從業者而言,任何商業行為都需要在執法機關的監管下進行,並對執法要求予以配合,這道理無需多言。筆者有過協助客戶配合海關緝私科調查處理的經歷,其過程當然談不上有多愉快,但對於海關的要求也都能理解。其實,多數從業者頂多也只是在酒桌上抱怨一下,總體來說也都還是理解加配合的態度。
報道還明視訊記憶體在利用行業外讀者不瞭解行業內情況的弱點,進行其他有傾向性的描述。
比如,以84開頭的稅則編號對應的確實是機電產品,而在中國商務部調整無人機出口管制措施的公告(2024年第31號)中,列為出口管制的無人機元件涉及的稅則編號,也都是以84或者85開頭的。考慮到俄羅斯軍隊乃至其境內頻頻遭遇來自烏克蘭的無人機的襲擊,俄羅斯海關必然重點查扣稅則編號84開頭的機電產品。
當然,俄羅斯海關並非毫無瑕疵,比如沒問題的貨物被“連坐”。查驗時手續複雜,有拖延的情況,這在以前中國海關查驗時也會發生,可能是現在中國海關已更新技術、完善管理,執法時對貨物的影響要小很多,以至於有的人以為這才是常態。
對於因查驗而延誤的時間和費用,一般會由收貨人承擔。這是行業慣例,中國的外貿和物流企業一般都知道,並會採用提前預售貨款運費等手段控制風險。同時,在不少情況下,中國商務部和外交部也會幫助中國企業進行交涉。
在此次事件中,位於波蘭的企業站在自己的立場上幫助烏克蘭採購產品,俄羅斯海關站在俄羅斯的立場上禁止一切可能用於軍事的產品經過俄羅斯流入烏克蘭,中國相關行業的企業站在中國立場上對戰爭保持中立。如果被採訪人員的身份是真實的,不可能不清楚本次事件的內情。而該媒體在報道中閉口不提俄羅斯釋出新法令的原因,字裡行間指責俄羅斯的查扣行為對中歐班列的負面影響,這是在“監督”什麼?
跟朋友談論此事時,朋友對這報道的時間點也提出了疑問:報道釋出於2025年1月27日,而特朗普在1月20日重返白宮後,雖然沒有兌現“24小時”內結束俄烏戰爭的承諾,但多次透露會和普京通話乃至會晤,這時候釋出這麼一篇“新聞”,是想製造什麼輿論?
中國的外貿和物流行業確實存在一些問題有待改善,希望中國的媒體能用正確的方法助力行業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