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萬人丟掉飯碗!巨頭接連裁員,歐洲汽車工業邁入凜冬

來源:智慧車參考
作者:有據無車
全球汽車工業第一大地區,正經歷著時代變革。
變革“腥風血雨”下,陣痛難以避免,歐洲汽車行業內,經歷著一場從上到下的洗牌重組。
裁員,就是重組計劃的重要表現之一。
去年歐洲汽車行業裁員,還是令人驚奇的大訊息,如今從供應商到主機廠,家家降本,人人自危,甚至已經讓人見怪不怪了。
保守估計,今年歐洲汽車行業裁員至少達到5萬人
怎麼會裁得這麼狠?這麼快?

歐洲裁員大潮,5萬員工面臨失業

這是一場席捲歐洲的工業變革,整個汽車行業都“大動干戈”。
大眾裁員最多、降本範圍最廣,是這場變革中的典型代表。
5月份,在公佈一季度利潤出現大幅下跌後,大眾為了改善全年業績,宣佈將開啟降本計劃,要降低20%的人事成本。
當時的裁員還算得上“溫和”,為選擇提前解約的行政人員,額外提供9億歐元的離職獎勵。
不過從9月開始,大眾就沒那麼“耐心”了,不但宣佈計劃裁掉約3萬人,全員降薪10%,還要關閉德國本土至少三家的工廠,連德國總理朔爾茨都被驚動。
大眾和德國工會,也從9月底就在協商裁員事項,拉鋸戰一直持續了3個月,一直到12月20日,雙方才終於達成一致,保留德國10家工廠的運營,不會立即關廠裁員。

不過,這也只是大眾的“緩兵之計”:根據協議,

預計德國將削減超70萬輛產能,

到2030年,大眾還會陸續裁掉

3.5萬員工

——大約是員工總數的

四分之一

大眾衍射出整個歐洲的汽車行業現狀,在它的背後,更多企業也在降本斷臂。
BBA當中,寶馬賓士沒有透露關於裁員的資訊,不過二者都有超過百億歐元的降本計劃。
奧迪在11月初表示,打算裁減15%的間接工作崗位,也就是裁掉4500人來縮減成本。
Stellantis今年先後在美國、義大利、波蘭等地區,計劃裁減至少約4800人,並且明年初還會在西班牙裁減1100人
連遠在美國的福特也來橫插一腳,11月20日剛宣佈,2027年之前福特會在歐洲削減4000名員工,大部分集中在德國和英國。
節衣縮食的不光是車企,上游供應商也在斷臂求生。
連全球第一Tier 1博世,也沒能抵擋這場降本的洪流。
11月22日,博世明確,要在全球裁減5500個工作崗位,其中德國要裁掉3800人。
兩天後,博世再次宣佈,要再削減德國約10000名員工的工作時間和薪資。
另外兩家汽車零部件巨頭舍弗勒米其林,也在這個月初先後宣佈裁員:
米其林計劃關掉法國兩家工廠,1250名工人會受到影響;
舍弗勒要在歐洲裁員4700人,其中包括在德國裁掉2800人;今年7月,舍弗勒就已經提出過裁員計劃,打算在2028年前裁減1.1-1.4萬德國員工,這幾乎是其德國員工總數的20%。
實際上,這場裁員降本的火苗,從去年年底就已初現,最先也是從供應商裁員開始的。
去年11月中旬,百年Tier1巨頭大陸集團釋出公告,計劃在汽車部門裁掉數千人,並從2025年開始,行政機構每年要節省4億歐元的成本。
一石擊起千層浪,歐洲汽車行業的變革就此拉開序幕。
不過半個月,大眾CEO舍費爾就在內部會議上通知了裁員訊息;去年12月中旬,博世也出來確認,決定在德國的兩家工廠裁員1500人…
之後的一年時間裡,裁員的訊息每隔幾個月就會出現。大致估計今年幾家企業的裁員人數,至少已經達到5萬人
援引CLEPA機構的資料,2020年以來,歐洲的汽車行業,光是零部件供應商就已經削減了8.6萬個職位。
而且,按照各家企業的降本計劃來看,這種態勢還會在未來幾年繼續蔓延。
CLEPA預測,到2025年,歐洲汽車行業的崗位數量,將淨減少近5.6萬個

歐洲汽車行業為何邁入凜冬?

裁員已經不算新鮮事,但這麼大規模、這麼短時間的裁員,發生在全球汽車工業第一大地區,並不多見。
事實上,席捲歐洲的裁員潮背後,指向的核心都是降低成本
從各家企業披露的財報中,我們可以找到一點答案。
今年第三季度,以德系三巨頭為首的車企,財務指標表現得十分令人堪憂,同比是利潤方面出現了大幅度下跌。
賓士淨利潤為17.19億歐元(約130.8億元),同比下降53.78%
大眾淨利潤為15.76億歐元(約119.9億元),同比大跌63.7%,縮減到三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寶馬的利潤縮水最嚴重,第三季度淨利潤為4.76億歐元(約36.2億元),暴跌83.8%,毛利率也下跌了5個百分點。
因此對於車企而言,提高盈利成為首要任務,壓縮成本就是第一步。
從歐洲頻繁、大規模的裁員潮來看,汽車相關企業對降本的迫切心情可見一斑。
而財務指標之所以全線下滑,是受到汽車銷量的直接影響。
以第三季度,德系三巨頭的銷量為例:
大眾前三季度的全球銷量為652.43萬輛,同比下降2.8%;銷量下滑主要是受到中國和歐洲的需求影響,1-9月大眾在這兩大市場中的銷量,分別同比下滑了0.8%10.2%
前三季度銷量為175.4萬輛,同比下跌4.5%;這種下滑除了是受召回事件影響,還有就是同樣在市場受挫,前三季度在中國的銷量為52.4萬輛,同比下降13.2%
賓士1-9月的全球銷量為146.3萬輛,同比下滑4%;其中,三個季度的在華銷量為51.2萬輛,同比下滑10%
銷量下滑,產能過剩,連帶著上游供應商也吃緊。
例如博世,如今已不再全面,去年放棄自研雷射雷達,今年又敗退電機,關閉了一家制造工廠。
不過,風暴的根源依然出自行業本身。
全球汽車市場的格局正在變遷,新興汽車製造業崛起,汽車電動化勢不可擋,行業內消費者面臨更多選擇,全球車企間的競爭也愈發激烈。
而歐洲汽車行業,特別是德國汽車業,燃油車的深厚根基曾為其打下全球江山,但也正因如此,如今完成電動化的轉型,也會更加緩慢。
要完成電動化轉型,需要為改造生產設施、建設供應鏈投入大量資金,並且調整崗位結構,而歐洲的勞動成本相對較高,所以也是在降本計劃當中,企業最先開刀的部分。
一方面利潤奶牛燃油車市場受到衝擊,另一方面電動汽車的技術、車型的迭代又跟不上節奏,歐洲汽車工業陷入進退兩難。
但是難走也要走,箭在弦上不得不發,想要不被淘汰,就要跟上時代變革。
百年汽車時代,攻守之勢易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