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4

本文字數:1634,閱讀時長大約3分鐘
作者 | 一財評論員
基建正成為我國經濟應對不確定性的確定性手段。
日前國務院總理李強簽署國務院令,公佈《農村公路條例》,從提升路網質量、加強管理養護等六個層面,打通農村基礎設施最後一公里,旨在推動農村公路高質量發展,適應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
條例的公佈和實施,再加之最近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工程正式開工、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以及城市更新行動等,越發清晰地表明,基建再次成為了中國迎應和縫合經濟不確定性的確定性工具,擔負起了需求管理和擴大內需的重要使命。
當前中國經濟面臨著日益複雜多變的內外部不確定性,外部的貿易摩擦,內部市場依然受制於有效需求不足而在許多行業出現“內卷式”惡性競爭等,這些正使經濟陷入非穩態特徵。保持經濟的平穩可控,提高應對不確定性的能力,無疑是當務之急。
此時,再次發揮大規模基建的定海神針效應,是現有戰略演進和政策規劃的自然之舉。最近資本市場對基建開足馬力擴內需的反應是強烈的,一些研究機構甚至用中國基建的DeepSeek時刻來表達對市場基建行情的期許。基建的經濟迂迴生產週期和板塊輪動效應,都是非常具有表現張力的。
好馬配好鞍。新一輪基建將極大完善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硬體設施,為經濟高質量發展創造良好條件,同時基建帶動的投資需求將極大提高相關產業的產能利用率,有助於存量產能的盤活,策略性地緩釋經濟金融體系的風險敞口。
必須指出,當前中國基礎設施相對其他國家已是相當發達和完善,新一輪基建主要是查漏補缺,這就需要正在進行的基建投資始終把握好一個度和做好平衡。
這個度就是基礎設施超前建設的度。基建適度超前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正向指引效果,而超過必要的度,則會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負擔,因為超前建設以及低水平重複建設,浪費有限的政府財政和其他經濟社會資源,會轉化成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本,持續壓低投資邊際收益率。基建要把握好的這個度,有一個可量化的參考指標就是基建專案的邊際貼現率不低於同期國債收益率。
同時,新一輪基建要做的平衡是短中長期的風險緩釋平衡。
這需要啟動相關基建工程與政府短中長期的邊際負債可承載能力相匹配,為此應對政府和政府支援實體的短中長期的風險可承載能力進行相應的風險壓力測試,以便制定匹配的風險緩釋工具和融資解決方案等,避免相關風險承載主體過度負重。唯有如此基建才能對經濟發揮出正向託舉效應,而避免基建決策陷入投資刺激—感知反應的單調迴圈。
當然,基建投資並不是目的,而是構造人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工具和手段。優質基建最終是要為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們對美好生活追求增益的,即基建只有真正為人們所使用才能產生託舉效應。
當前在加強經濟社會硬體建設的同時,要同步加快築牢社會政策的託底功能,真正將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嚮往,從理想變成現實可購買能力,唯有如此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可購買能力,才能轉化成基建的經營活動現金流,滋養基建專案的正常執行和有效養護。
因此,當前深化社會保障制度建設,構建和完善防護型保障體系,與新一輪基建形成相輔相成、相互助推的協同發展效應,才能真正發揮出基建對經濟的託舉能力,才能在發展中做好基建投資的短中長期風險緩釋安排。當前可考慮系統性地用國有資本注入社保等方式,為居民的未來解決後顧之憂,提升養老醫療的覆蓋度和未來待遇質量,以便極大化居民即期消費在其可支配收入中的比重,釋放居民的有效需求能力。同時,還可考慮透過特別國債等,為社保福利等防護型保障體系提供流動性變現能力。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經濟社會的有效需求是一切投資的皮,基建對經濟的託舉能力,最終必須附著在這些有效需求的“皮”上,才能真正有效避免基建領域的重複建設和低效浪費。為此,如果說新一輪基建是經濟應對不確定的確定性工具,那麼完善社保福利體系則是激發有效需求、為提高基建投資的邊際收益率營造環境的確定性工具,這是經濟的規律,也是以人為本、以人民為中心的本質訴求。
微信編輯 | 七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