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7萬家企業,如何重塑“空中疆域”?

圖片來源:攝圖網_507749572
低空經濟,正在迎來重磅政策加碼。
近日,中國證監會發布《關於在科創板設定科創成長層增強制度包容性適應性的意見》,點名將低空經濟等代表新質生產力的新興行業納入其中,進一步打通低空經濟企業的“成長”通道,為產業發展樹立標杆。
這背後,低空經濟正在迎來規模化落地。當“空中疆域”成為新質生產力的“試驗場”,各地也都瞄準低空頻頻發力。今年是低空經濟規模化落地元年,城市的低空又發生了哪些變化?
為幫助各地找準“空中座標”,每日經濟新聞·每經智庫、城市進化論和火石創造將於近日聯合釋出《城市低空經濟“連結力”指數(2025)》(以下簡稱《報告》)↓↓↓
現正式開放下載預約通道,待報告正式釋出後即可第一時間獲取,歡迎掃碼瞭解詳情
這是繼2024年全國第一份城市低空經濟報告發布,對低空經濟產業鏈圖譜和評價體系進行迭代最佳化後,對全國近300座城市低空經濟發展水平進行的綜合評價,形成了低空經濟“連結力”指數50城及企業聚集度、資本活躍度、創新聚集度和環境友好度四大細分指數50城的評價結果。
資料顯示,去年末全國低空經濟企業數量達1.47萬家,年增長量(2427家)相當於前三年之和,並且正在持續爆發。我們從企業聚集的維度出發,試圖為主要城市低空經濟“畫像”,呈現在百舸爭流中“空中疆域”的變化趨勢。

企業分佈

京深頭雁振翅,10城佔全國三成

根據最新產業鏈圖譜,低空經濟主要包括低空基礎設施、低空生產製造、低空運營服務及低空飛行保障四大環節。本文所指的低空經濟企業即主營業務涉及相關產業鏈環節的企業。
火石創造產業資料中心顯示,2020年-2024年,全國低空經濟企業數量分別為0.94萬家、1.04萬家、1.12萬家、1.23萬家、1.47萬家,而今年一季度更是達到1.66萬家,猛增1800餘家,直觀地反映出低空經濟邁入規模化發展的新階段。
圖片來源《城市低空經濟“連結力”指數(2025)》,報告即將釋出,敬請關注
這些企業是市場的主體,也是低空經濟產業鏈的核心。放眼全國,大灣區、長三角、京津冀和成渝地區是中國區域發展的四大增長極,也是低空經濟發展的絕對中心,在低空飛行器研發製造、場景探索、運營服務等方面走在全國前列。
北京、深圳領跑全國,不論企業總量,還是上市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都是絕對的“頭雁”。北京在無人機整機制造、低空智聯網等產業鏈核心環節集聚了一批龍頭企業,深圳消費級無人機獨佔全球70%的份額,以場景為牽引,形成研發、製造、應用、服務於一體的產業鏈。
截至2024年末,深圳、北京低空經濟企業數量分別為788家、782家,是全國低空經濟企業聚集度最高的兩座城市。與此同時,成都、上海、西安、廣州、南京、鄭州、武漢、重慶企業數量處於第二梯隊,也均在280家以上,與深圳、北京共同構成低空經濟企業數量前十陣營,佔據全國近三成的份額。
一定程度上,這也體現出低空經濟聚集發展的態勢。大灣區的深圳、廣州,京津冀的北京,長三角的上海、南京、蘇州等企業聚集程度較高的城市,正是區域內低空經濟規模化發展的重要牽引。
尤其是整機企業和eVTOL企業,對低空經濟產業鏈資源整合,以及上下游帶動作用十分突出。不久前,廣州的億航智慧與華彬航空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打造“傳統通航+電動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協同的立體化低空服務生態;成都的沃飛長空與西南交大簽約,聯手打造服務於低空經濟的創新高地。
這些都是當地龍頭整機企業參與低空經濟產業鏈構建的生動體現。從一定程度而言,科創板設“科創成長層”,進一步拓寬低空經濟高成長性企業的融資渠道,將有助於推動各地低空經濟產業鏈的完善。

產業趨勢

基礎設施爆發,找準“座標”是關鍵

在低空經濟產業鏈圖譜的四大環節中,低空經濟企業高度集中在低空生產製造和低空運營服務兩大環節,合計佔比超九成,低空基礎設施、低空飛行保障企業相對稀缺。
資料顯示,截至2024年末,低空生產製造、低空運營服務、低空基礎設施、低空飛行保障企業佔比分別為47.1%、43.1%、5.2%、4.6%。
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國低空經濟生產製造和運營環節國際領先,但通航機場、低空起降點、氣象站等基礎設施建設整體處於起步階段,規模化落地有待加速。
圖片來源:攝圖網50556742
不過近年來,各地都在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以場景的規模化落地推動低空經濟叢集化發展。開源證券認為,低空經濟已經迎來從宏觀(國家層面產業規劃)到中觀(各地地方補貼)再到微觀(基建主機招標、應用場景打造)的縱向落地。
今年是低空經濟規模化落地元年,也是低空經濟安全元年,各地都在密集出臺政策,以基礎設施建設和場景建設為牽引,推動低空經濟商業化落地。
過去一個月以來,成都、南京、廣州、東莞、蘇州等城市陸續舉行低空經濟發展工作推進會、場景對接會等類似活動,強調低空基礎設施建設和應用場景的打造。如東莞提出,推動未來一年內打造不少於100個具有示範意義的應用場景。
據統計,2025年以來,各地政府對於低空飛行服務平臺等綜合資訊基建專案招標量有所增長。其中,代表專案包括深城交(南山區低空協同感知系統專案,標單金額6000萬元以上)、萊斯資訊(湖北省軍地民協同執行專案,標單金額5000萬元以上)等,均引發廣泛關注。
反映在資料上,2020—2024年,全國低空基礎設施企業數量佔全國低空經濟企業的比重從3.7%提升至4.6%,飛行保障企業數量佔比從3.1%上升至5.2%。在低空經濟加速發展的過程中,更多城市迎來“逆天改命”的機會,而看懂趨勢與抓住機遇同等重要。
頭部城市如何強化引領、中小城市如何差異化“突圍”,都需要更加精確的定位。而這,正是《報告》編制的初衷。
我們將視角聚焦在近300座涉及低空經濟的城市,並以“連結力”(企業聚集度、資本活躍度、創新聚集度和環境友好度)為標尺,評出低空經濟“連結力”50城及4大細分榜單,衡量不同城市在低空經濟領域整合、連結各類資源的能力。
當不同能級的城市找到屬於自己的“低空座標”,不斷向上“突圍”,終將形成優勢互補、協同發展的全國低空經濟新格局。
記者|淡忠奎
編輯|楊歡 易啟江
校對|何小桃
|每日經濟新聞  nbdnews  原創文章|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摘編、複製及映象等使用
如需轉載請向本公眾號後臺申請並獲得授權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