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國家的發展上限是由什麼決定的?

為防止不可抗力因素導致的失聯,歡迎大家加我的個人微信好友。
語音技術來自訊飛有聲
這是一個貌似很宏大的問題。
一扯到國家發展的上限,估計很多人就會提到制度啊,民主啊,自由啊,創新的氛圍等等。
這裡我有一個比較硬核的觀點,一個國家的發展上限歸根結底還是由基礎建設能力決定的。
當然,證明這個觀點需要一個直觀例子,我們可以把目光投向身邊的臺灣。
臺灣是中國的一個省毋庸置疑,但它的經濟模式的確是獨立發展的,所以倒是一個解剖麻雀的好例子。
為什麼陷入停滯?
提起臺灣,很多大陸人可能都會有一個比較發達的印象。
這種印象主要來自八九十年代對外仰望的思想鋼印,所以那個年代才會有那麼多大陸女孩嫁到臺灣。
可是近些年,經歷了大陸大基建的我們,如果再去臺灣旅遊,可能就要大失所望了。
臺灣的街巷不僅破爛,城建也是破爛狹窄。
地鐵燈光昏暗,公廁極少而且骯髒不堪,滿街都是小摩托亂跑。
這還是臺北,其他城市更差臺北一檔至幾檔。
很多人評論,臺灣現在的城建水平,連大陸四線縣城都不如。
不信你可以去登上臺灣人引以為傲的101大樓去看看,距離大樓500米的地方,都是一片破爛舊街巷。

很多人奇怪了,為啥臺灣的城建水平,和大家印象中的發達完全不匹配呢?
原因很簡單,臺灣的經濟已經停滯很多年了。
八九十年代的時候,臺灣經濟的確很牛X。
1990年臺灣省的經濟總量是1700億美元,大陸的GDP為3878億美元。
臺灣省的經濟總量大約相當於中國大陸的43.8%。
但是從2001年開始,臺灣經濟發展開始大幅度放緩。
到了2015年,臺灣GDP只增長了0.8%,同期的韓國是2.8%,新加坡2.2%,香港2.4%。
從此,臺灣經濟一直在“四小龍”中墊底。
到了2019年,臺灣連鄰居福建都比不過了,不說增長率,就連GDP都被福建超越了。
經濟的疲敝帶來的是社會發展的停滯。
基建長期得不到更新,大量房屋已經年久失修,所以大陸人去看了,往往會大失所望。
停滯更明顯的標誌,是工資。
目前,在大陸工作的臺灣年輕人有23萬人,而且根據臺灣自己的民調,20至29歲的臺灣年輕人中,有59.5%的都想去大陸工作、求學或投資。
為啥?臺灣不是比大陸發達嗎?怎麼還要來大陸工作?
說個冷知識,臺灣已經20年沒漲工資了。
2023年臺灣新畢業的大學生的平均工資為新臺幣2萬5,也就是人民幣6000出頭。
看起來是大陸月薪3000的兩倍,但臺灣的生活成本非常高,裡外裡算下來,臺灣年輕人過得比大陸打工人還苦。
更殘酷的現實是,20年前臺灣大學生平均工資,也差不多是兩萬二三的水平,已經20年沒漲工資了。
我們自己想一想,自己20年前工資是多少?現在工資是多少?
很多人納悶了,明明臺灣的臺積電都掌握世界70%高製程晶片供應了,可為啥臺灣經濟停滯了20年?
原因很簡單,因為臺灣缺水又缺電,產能無法擴張。
產能無法擴張,經濟自然就無法增長。
可能超出很多人認知的是,臺灣晶片產業雖然屬於電子產業,但其實極度依賴水和電。

晶片製造需要複雜的六步工藝,每一部都需要消耗大量的水。
以晶圓清洗為例。
首先要進行預清洗,將晶圓浸泡在去離子水中使用超聲波清洗機或噴淋裝置進行清洗,清除晶圓表面的可溶解的有機物以及大顆粒雜質。
接著進行主清洗,去除表面的有機物和無機物。
接著還有後處理,採用漂洗、去離子水浸泡等操作步驟來實現清潔。
這些清洗步驟,不能用普通水,需要超純水。
生產1000升超純水,需要大概1600升市政用水,所以晶片行業絕對是個用水大戶。
比如,韓國三星僅僅一個京畿道工廠,一天就要用水500萬升,相當於1.5萬到2萬戶家庭的日用水量。
臺積電每天則需要使用10萬噸的超純水來洗晶片,相當於6萬居民一年的用水量。
所以,半導體行業有句話,叫“一片矽,八噸水”。
至於用電,晶片產業更是大戶。
比如EUV光刻機需持續雷射轟擊錫滴產生極紫外光,但99.98%的能量以熱能形式浪費,導致能耗效率低下。
要想持續生產,就需要耗費更多的電能。
2019年,臺積電耗電量高達143.3億度,相當於深圳市1300多萬居民全年用電總和,佔全臺灣總用電量的7.5%。
更關鍵的是,製程越高,能耗越高。
比如5nm工藝耗電量較前代激增48%,3nm工廠年耗電70億度,臺灣電網早已不堪重負。
2021年的高雄停電事件,就是臺積電導致的,結果一次報廢了3萬片晶圓。
有人可能覺得,耗水耗電的話,加強供應不就完了?
但問題在於,臺灣電也缺,水也缺。
民進黨“2025非核家園”政策目標推出後,非要關停現有的燃煤電廠和核電廠。
這樣一來,基載電力缺口擴大,臺電供電缺口從2016年的742億度暴增至2024年的1098億度,缺電危機已經常態化了。
現在大陸網友都已經琢磨出經驗了,某些ID只要在臺灣停電期間就不發言了,那十有八九就是1450。
水的問題也很嚴重。
臺灣雖然降雨充沛,但人均可分配水資源卻低得可憐,僅為全球標準的1/16。
島上居民時刻面臨缺水危機,一有旱災,臺灣省就要搞求雨大會。
各路官員一跪就是幾個小時,結果老天還是不下雨。

也正因為如此,臺灣晶片產業的規模,始終受限於水和電,遲遲不能拓展。
那麼,臺灣為什麼一直缺水又缺電?
如果說水和電都被晶片產業用光了,那大陸工業發達,晶片產能擴張突飛猛進,為什麼大陸就沒有缺水與缺電的問題?
說白了,還是臺灣自身的原因——基建。
臺灣自然降雨量全中國各地省份第一,加上多山地的地形地貌,形成了高屏溪、濁水溪、楠梓仙溪、荖濃溪、濁口溪、日月潭等河流湖泊,其實很適合建水庫建水電站。
這樣一來,水有了,電也有了。
但問題在於,臺灣20年來,沒有建設一座水庫和水電站。
臺灣目前有10大水庫,其中2個是日本人建設的,4個是老蔣建設的,4個是小蔣建設的,小蔣之後臺灣建設的水庫與水電站為0。
看出來什麼沒有?小蔣之後,恰恰就是臺灣民主化的開始。
民主制度恰恰是制約基建最大的障礙。
搞水庫水電站,核心是土地,臺灣的土地是私有的,要淹沒這些土地,成本和時間都難以確定。
再加上環保、拆遷等諸多問題,都讓這個工作難上加難。
你就算給補償,地主也要思考一下,到底是一直有收益比較好,還是一次性拿點補償比較好?
人嘛,自然有心理價位的,但問題在於,這些地主的心理價位,建設水電站的公司能不能掏得起?
水電站是投資巨大但回款比較慢的行業,一般很難應對地主的漫天要價。
一旦補償不到位,那水電站就推不動。
所以,水電站的拆遷和移民,屬於典型的得罪人的髒活與累活,更是當期賠錢沒有收益的苦活。
在民主體制下,沒有那個政黨願意幹這種費力不討好還得罪選民的事情。

哪怕民進黨知道臺積電是“護臺神山”,但也不願意為了解決用電和用水問題,去張羅淹沒農民田地來建設水電站。
這種事情對選票政治來說簡直是自殺。
其實,這種情況,不僅臺灣省存在,我們放眼全世界,全世界發達國家基建基本都是民主制度不完善時期建設的。
民主制度一旦完善,大規模基建立馬就動彈不得。
舉個例子,2021年11月15日,拜登正式簽署1.2萬億美元的兩黨基礎設施建設法案,內容包括:
翻新美國道路、橋樑、寬頻網路、飲水與強化環保,強化與中國競爭的優勢等等。
可是幾年過去了,這個法案還有沒有動靜?沒了!
為啥?因為徵不來土地啊!
所以,不是發達國家不知道基建的重要性,而是民主制度下,基建涉及的土地徵收與拆遷,移民安置都是無解的問題。
基礎建設能力決定論
我們將視野拉回中國大陸。
——其一,請大家思考一個問題:過去二十餘年,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基礎是什麼?
答案不言自明:前所未有的基礎設施建設浪潮。
“要想富,先修路”這句耳熟能詳的話,很簡單明瞭的說明了基建對拉動基建發展的重要性。
截至2024年底,中國高鐵營業里程4.8萬公里,超過世界高鐵總里程的70%;
全國1、2、3小時高鐵出行圈全面形成,高鐵通達97%的50萬人口以上城市;
中國的村村通工程,修建農村公路總長度超過420萬公里,連起來可以繞地球104圈。 
這20年,也是中國經濟增長最快的20年。
基建投資和經濟增長,一直是正向反饋的相互促進關係,中國城市面貌也隨之煥然一新。
事實證明,大基建本身就被證明是一種效果顯著的發展道路,任何一個健康發展的經濟體都離不開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
不管是港臺地區、歐美,還是臨近的日韓新馬都經歷過這麼一個階段。
大基建有什麼好處呢?
如果只算投資回報比,那大基建顯然是賠本的。
比如貴州的山區,可能100年也掙不回橋樑的造價。
但是,問題不能這麼簡單看。
大規模基建帶來的物流便利,使得商品能夠低成本的流通,這樣才能將無數距離遙遠的消費者和消費市場聚集起來,形成工業發展需要的規模化市場。
這樣才使得大型工廠——這種高成本、大規模、專業分工的生產組織方式變得經濟可行。
工廠多了,帶來就業機會就多,進而激發消費活力,最終為經濟增長注入強勁動力。
如果沒有大基建,中國就只會生活於80年代那個方圓百里自給自足的小經濟圈模式。
這是發展不出來現代工商業的。
大家想一想為什麼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之前中國基本每一個縣都有一個小水泥廠、小化肥廠、小食品廠、小紡織廠等等,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回顧2009年的經濟刺激方案,當時圍繞大規模基建的爭論不絕於耳。
不少人質疑:投入巨資建設高鐵是否明智?揹負沉重債務,運營難以自負盈虧,是否算一種資源浪費?
然而時間給出了答案。
如今,連線京滬的高鐵將行程壓縮至五小時左右,其對經濟的催化作用有目共睹。
北京和上海當天就能往返,促進了多少商務往來?
正是得益於如今發達的路橋體系,我們才能高效地撬動其他領域的投資,在短時間內釋放巨大的發展潛能,實現經濟的快速躍升。
而且,貫通全國的“八縱八橫”高鐵網、直達城市的高速公路、覆蓋縣鄉村的道路系統,不僅緊密串聯起國內主要經濟圈,更將觸角延伸至西北、西南、東北等欠發達區域。
為貧困地區注入了發展動能,有效促進了中國的均衡發展。
這就是社會主義國家的優越性,國家發展成果,永遠不會落下任何一群人。

——其二,中國超強的基建能力,決定了這個國家發展上限很高。
基建也分為老基建和新基建。
老基建是什麼?
基本就是歐美國家百十年前搞的那些,比如公路、鐵路、橋樑、機場、高鐵、地鐵等等
新基建呢?
就是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比如5G基站建設、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的充電樁、大資料中心、人工智慧,還有工業網際網路等。
巧了,中國這些新基建,恰好能支撐中國經濟未來的可持續發展!
大家都知道,AI是未來經濟發展的趨勢。
2025年1月,美國出臺了星際之門計劃,初始投資1000億美元,目標是在四年內擴容至5000億美元。
專案核心邏輯是透過砸錢堆規模,來實現真正的AGI,達到壟斷未來人類大腦的目的。
不過呢?
訓練大規模AI模型需要消耗大量電力,隨著AI行業的快速擴張,近幾年美國國內的電力需求也在迅速增長。
電力行業諮詢公司Grid Strategies估計,從2024年到2029年,美國電力需求的增長速度將達到2022年預測值的五倍以上。
到2035年,美國AI資料中心的電力需求可能增長30倍以上。
但問題來了,美國的電一是貴,二是不穩定。
美國的電網已經建設百年了,平時都經常停電,更何況面對用電量激增的電力中心?
被逼無奈的軟銀和OpenAI,不得不計劃在美國新建一個天然氣發電廠。
不接入美國電網,專門為資料中心供電。
但是,不出意外,因為徵地和環保的問題,這一計劃也是困難重重。
所以星際之門已經推出半年了,但仍然沒什麼實質性進展。
相反,中國在這方面的優勢,可謂得天獨厚。
拜過去20年西電東送計劃和新能源計劃所賜,中國不僅每年發電量全球佔比已經高達1/3。
更為重要的是,中國的光伏電站,成本已經降低到了1毛錢一度電的地步,成本只有美國的十分之一!
就算光伏電站晚上發不了電,但沒關係——
第一,中國儲能技術世界第一,白天發的電用不完,可以存起來晚上用嘛!
第二,中國特高壓技術世界第一,晚上其他地方用電量下降,多出來的電剛好可以輸送過來給算力中心晚上用!
本身,DeepSeek的問世已經證明了美國在AI演算法上的領先並不多,那麼現在連用電成本都比不上中國了。
那美國死磕AI,最後可能發現花了5000億美元,結果中國花了幾十億美元就搞定了!
扎不扎心?
所以,AI的基礎是算力,算力的基礎是電力,電力基建決定了AI能發展到什麼高度。

——其三,美國的科技創新癥結在哪裡?
就算中美在AI領域平起平坐,在應用端,美國也很難趕上中國。
網上有句話叫:
美國人在虛擬世界一騎絕塵,中國在實體經濟遙遙領先。
這句話形象地概括了中美關於AI科技的發展思路是完全不同的。
我們可以看一下現在中美的大模型異同。
先看看ChatGPT和盤古大模型。
ChatGPT能陪你聊天,盤古大模型則涵蓋自然語言處理(NLP)、計算機視覺(CV)和科學計算(SC)三個領域,旨在為行業客戶提供全場景人工智慧解決方案。
再看看中美對AI用途的區別。
美國人用AI幹什麼?
ChatGPT用來幫學生寫作業,Voe3用來做影片,Microsoft Cortana根據使用者的需求提供個性化的資訊和服務,如安排日程、傳送郵件、搜尋檔案等。
中國的AI呢?
已經介入生產了!
比如山東能源集團攜手華為,釋出了盤古礦山大模型,涵蓋採煤、掘進、主運、輔運、提升、安監、防衝、洗選、焦化9個專業21個應用場景。
結合裝置執行狀態資料,可識別危險區域人員進入、人員摔倒、截割部落地、敲幫問頂、鑽孔深度、錨固劑使用數量、攪拌時間、二次緊固、錨索張拉等場景,實現掘進作業人工監管向自動監控的轉變。
甚至未來,都不用人下井採礦了,直接AI礦車採礦就行了!
這將帶來多麼巨大的勞動效率提升?
很多人都奇怪了,美國明明是AI領域的先行者,但為什麼這麼多年沒啥科技創新落地,哪怕是AI落地就是短影片與圖文創作?
原因無它,就是美國基建太落後,極大制約了科技創新落地。
美國就算是搞出了個AI自動巡線的大模型,他也沒有特高壓電網能維護啊!
反觀中國,這些年科技創新落地百花齊放——
無處不在的移動支付,智慧化港口礦山、智慧城市、AI醫療,工業網際網路+電商平臺等等……
歸根結底還是我們基建能力強大,只有基建的基礎在了,AI創新成果才有應用的土壤。
所謂政府搭臺企業唱戲,這個政府搭建的舞臺就是基建,有什麼樣的舞臺企業才有什麼樣的表現。
不戰而勝
最近網上總有一股聲音,憂心忡忡地說:“中國要完了,要走日本老路了,‘失去的三十年’在路上了!”
這話吧,聽起來挺唬人,好像中國馬上就要掉進通縮的泥潭爬不出來。
而且看看很多中日之間的指標,似乎這種論調還真有幾分道理。
不過,焦慮情緒能理解,畢竟現在大家感覺錢難賺、生意難做。
但這種把中國簡單類比成日本的論調,本質上就是“刻舟求劍”,把複雜問題想得太簡單了!
驅動經濟體增長有三個要素:人口、債務、科技。
這三樣東西,在不同國家、不同發展階段,組合起來的效果天差地別。
光看表面現象(比如都老齡化、債務高),就斷定結局一樣,那是大錯特錯。
先看人口。
經濟增長的根本動力,首推人口紅利。這紅利包含雙重維度:
其一是人口自然增長帶來的需求擴張。
這沒什麼好說的,人口增加不僅帶來了可以生產的人口擴張,還帶來了消費群體擴大,刺激經濟。
其二是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所激發的效率躍升。
農村的人都知道,在城市環境中,無論是投身第二產業進廠打螺絲,還是服務於第三產業端盤子,其勞動收益通常遠超傳統務農。
於是慢慢地這些人就在城鎮紮根,買房置業做生意養孩子,同樣帶動經濟發展。這就是“城市化”帶來的紅利。
這二者加起來,就是中國過去20年發展的巨大引擎。
再看債務,債務的運作模式就是透過加槓桿擴大需求,刺激投資與消費。
過去的20年,其實也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業乃至居民部門透過舉債為經濟活動注入資金,驅動增長迴圈的過程。
政府發債搞基建,企業貸款搞擴張,個人借錢買房買車,這樣一來短期內就能把總需求一下子拉起來。
但問題在於,人口與債務都是有天花板的。
先看人,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2023年末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已達66.16%,正快速逼近70%這個臨界點。 
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農村可轉移人口”這個富礦正在急劇萎縮!
能進城的、願意進城的青壯年農民兄弟,越來越少了。效率紅利的增量,眼見著就要見頂。
更嚴峻的是,城市化率越高,生育率往往越低,這是全球普遍規律。
國家衛健委的資料早已表明,我國出生人口持續下降,人口自然增長率趨近於零甚至轉負的壓力越來越大。
人都少了、老了,需求能不萎縮嗎?
消費市場、勞動力供給都將面臨長期結構性挑戰。
再看看債務。
負債發展,聽起來很美,但能“一直刷卡一直爽”嗎?肯定不行!
借債的本質是透支未來。
個人刷爆卡要破產,國家、企業債務槓桿過高,風險就會急劇累積,可能引發金融危機、經濟危機。
看看那些深陷債務陷阱的國家就知道,債務擴張這條路,它是有物理極限和風險極限的,不可能無限持續下去(老美目前就是陷入這樣的困境)。
那麼,希望在哪裡?
唯一能突破天花板、潛力近乎無限的就是“科技”!

科技創新,能不斷創造新產業、新需求(比如智慧手機、移動網際網路催生了電商,帶來了外賣和快遞)、新服務(比如線上教育,線上會議)。
更重要的是,它能持續提升生產效率(比如自動化、AI、燈塔工廠)。
這才是驅動經濟長期、健康、可持續增長的“永動機”!
日本的“失去的三十年”,有其自身的原因。
社會深度老齡化,債務槓桿加到極限導致泡沫破裂,以及最關鍵的,“科技”引擎沒有發動起來。
雖然日本在汽車、電子等傳統領域技術先進,但在引領新一輪全球產業革命浪潮(比如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AI、新能源等) 的關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上,日本企業總是點錯科技樹,沒能孵化出能帶動全域性、開闢巨大新增長空間的“新賽道”。
舊的引擎(人口、債務)熄火,新的引擎(革命性科技)沒點著火。
結果日本就是深陷通縮和停滯的泥潭,三十年都沒能真正爬出來。
反觀今天的中國,挑戰確實不小,壓力也是實打實的:
——老齡化速度在加快,老年人口比例持續攀升。生育率低迷,鼓勵生育政策效果有待觀察。
——地方政府、部分企業、居民部門的債務槓桿已經處於較高水平,進一步擴張的空間和風險承受能力都受限。
——全球貿易環境變化、地緣政治摩擦等外部壓力也不小。
所以,大家普遍感覺現在日子“有點難”、“錢難賺”,這感覺不是空穴來風。
深層原因就在於:
我們龐大的經濟肌體裡,依賴“人口數量紅利”和“債務擴張”驅動的傳統經濟模式(比如部分傳統制造業、房地產及相關產業鏈)佔比依然很大,它們正在經歷轉型的陣痛。
代表著未來的新興產業(如高階製造、生物醫藥)和新質生產力(如人工智慧、新能源、新材料、商業航天、低空經濟),雖然勢頭迅猛、亮點紛呈,但它們的總體規模、對就業和稅收的貢獻份額,目前還不足以完全“挑大樑”,彌補傳統引擎減速帶來的空缺。
中國經濟轉型(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和能源轉型(從化石能源轉向清潔能源)這兩場深刻的變革,正處在一個艱難的“換擋爬坡期”。
這個階段,新舊動能轉換,必然會伴隨調整、陣痛甚至區域性風險釋放。
這些年大家看到的一些事情,其實都是正常現象。

根據當前的發展態勢和技術進步速度,這個關鍵的過渡期,我的預判還需要五年左右的時間去闖關、去夯實基礎。
不過呢,不要灰心!
中國和日本當年最大的不同點就在於:
我們的“科技”引擎,不僅沒熄火,反而肉眼可見地越來越強悍,轟鳴聲越來越響亮!
這才是我們跳出“老齡化陷阱”、避免重蹈日本覆轍的最大底氣和根本保障!
更更關鍵的是,咱們手裡還緊握著一張讓全世界都羨慕嫉妒恨、真正“獨步天下”的王牌——“基建狂魔”的硬實力!
畢竟,新技術需要落地的“土壤”,再牛的技術,沒有應用的場景和支撐的基礎設施,就是空中樓閣。
——沒有強大的智慧電網和特高壓技術,西部戈壁灘上的風電、光伏發的電,怎麼高效、穩定地輸送到幾千公里外的東部用電大省?
新能源革命就無從談起。
——沒有高效、低成本、全覆蓋的交通物流網路(高鐵、高速、港口、航空),高階製造業所需的精密零部件、原材料如何快速、準時、無損地流轉?
先進製造的效率優勢就會被物流成本吃掉。
——沒有高速、泛在、低延遲的資訊網路(5G/光纖)和強大的算力基礎設施(資料中心、雲計算),人工智慧、大資料、物聯網這些前沿科技怎麼大規模應用?
數字經濟就是一句空話。
理解了“基建+科技”這個雙輪驅動的超級組合拳所蘊含的巨大能量和時間複利效應,再去看國家在複雜國際環境中的一系列戰略決策,就豁然開朗了:
為什麼面對某些國家的地緣政治圍堵、無端挑釁、科技打壓,我們常常表現出極大的戰略定力與剋制,選擇有理有利有節地應對。
哪怕面對挑釁的菲律賓人也只是動用斧子?而不是被拖入無謂的對抗甚至衝突?
為什麼即使我們某些領域(如新能源、部分製造業)出現了產能過剩的壓力,國家也堅決摒棄歷史上列強(兩次世界大戰根源之一就是產能過剩、爭奪市場)透過“輸出戰爭”轉嫁危機的老路?
根本答案就在於:
時間站在我們這邊!發展的主動權在我們手裡!
咱們根本不需要靠打仗去搶市場、爭資源、轉移矛盾。
那是最低效、最野蠻、最不可持續的方式。
咱們最大的法寶,就是依託“基建狂魔”打下的堅實基礎,讓“科技創新”這臺永動機全速運轉。
源源不斷地把技術突破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新的經濟增長點和國際競爭力。
十年、二十年堅持不懈地走下去,這種由“世界級基建”加速驅動的“科技創新”所積累的發展勢能,將是何等雄厚?
到那時,我們與包括老美在內的傳統發達國家的差距,將不是縮小,而是會被顯著拉開——
原因很簡單,歐美髮達國家目前經濟主要靠債務驅動(老美最近推出的《大而美法案》就是一個典型),發達國家科技有底子但是基建能力太差導致科技創新很難大規模落地,而債務驅動經濟的模式顯然是不可持續的。
所以,未來十年、二十年之後中國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會隨著時間推移越來越大!
因為我們的科技驅動發展模式更具韌性和可持續性。
當這種實力對比發生根本性、不可逆轉的傾斜時,許多今天看起來棘手甚至無解的問題,都將迎刃而解,變得不再是問題。
比如國家的完全統一——臺灣迴歸祖國懷抱。
它絕不會僅僅依靠一兩次軍事行動或外交博弈的結果。它將是一個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歷史程序。
當大陸在經濟發展水平、科技創新能力、社會治理效能、民眾生活品質、國防實力等幾乎所有方面,都形成對臺灣地區的壓倒性優勢。
當“一國兩制”臺灣方案展現出比島內現狀更光明、更繁榮、更穩定的前景,統一的向心力將不可阻擋。
目前,已經有20萬臺灣年輕人來大陸工作了,更何況十年之後?
島內民眾會用自己的腳投票,任何分裂勢力都將失去存在的土壤和蠱惑人心的市場。
統一將成為民心所向、大勢所趨,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
這不正是中國古老戰略智慧“不戰而屈人之兵”在現代發展語境下的完美詮釋嗎?
這不就是真正的“不戰而勝”嗎?
所以,眼前的困難、轉型的陣痛、外部的雜音,都不應動搖我們的信心。
我們只需要堅定信心,保持定力,把科技自立自強搞上去,把新質生產力培育壯大,紮紮實實度過這個五年左右的“換擋爬坡期”。
熬過去,前面必定是海闊天空,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更加壯闊的圖景。
這,就是中國道路所指向的“不戰而勝”——
以發展,贏未來!
由於微信改版,關注後請點選右上角,選擇“設為星標”與“置頂”,以獲得最及時的文章更新。

全國統一電力市場是什麼?中國10年電改之路為啥並不一帆風順?為什麼全球最大的電力超市落戶南方五省,而不是北方?
歡迎閱讀近期星球文章“全球電霸再下一城,意義何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