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產業園,很難

一擁而上,一擁而散。
作者 | 萬山一把鎖
來源 | 方升研究
(ID:CIPC_2007)
這幾年,全國各地的高新區、開發區,甚至是一些縣市區域,開始頻繁出現大量“空心”園區。
至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用“有利益一哄而上,有責任一鬨而散”來形容或許再合適不過了。
早期,全國各地都在推動第三產業的發展,由此催生出了大規模建設寫字樓的風向;隨後,高新技術產業蓬勃興起,各類生物醫藥、光伏園區開始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可是,大量園區的出現並沒有帶動想象中產業發展與經濟騰飛,反而帶來了讓人頭疼的高空置率問題。
現在,低空經濟大火特火,全國又掀起了一場建設低空經濟園的熱潮。
接下來,低空經濟是否會重蹈辦公樓、生物醫藥園、光伏園的覆轍,繼續上演“一擁而上,一擁而散”的戲碼?或許只是時間問題。
01、園區“鬼城”,越來越多了
“想象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這句話的含金量還在上升,放在園區身上同樣適用。
建設園區的初衷無非就是希望能夠助力產業、拉動經濟,可現實卻恰恰相反,絕大多數園區最後都變成了地方政府GDP競爭的工具。
就這樣,一場以土地財政為燃料,政績考核為引擎的園區建設潮,在全國各地轟轟烈烈地展開。
據資料統計,自2023年以來,我國的園區面積正在以每年1.4億平方米的速度持續擴張。預計到今年年底,全國園區總面積將突破62億平方米大關。
供應量是上來了,但現在的經濟環境充滿了不確定性,市場在持續收縮,企業數量在急速下滑,園區去化也就變得越來越難了。
如果是以前,去化是好做的。當時,經濟形勢一片大好,企業又多,只要園區位置不錯,租金價格合理,吸引企業入駐並不是件難事。
可現在不一樣了,市場情況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園區激進建設的苦果逐漸浮出水面。
現在,我們聽到關於園區的訊息,不再是某某園區落地帶來多少億稅收,或者帶動多少萬人就業,更多是某某園區斥巨資過後,不僅沒有換來產業入駐,就連原本在園裡的企業也出現了大量流失。
據資料統計,全國省級以上的產業園區數量已經超過了2500家,平均空置率高達35%,一些地方甚至出現了“十園九空”的現象。
在方升研究的調研中,這個趨勢也得到了進一步印證:越來越多園區出現了“有門無企”的情況,“空城”、“鬼城”之類的標籤逐漸成為了這些園區的代名詞。
大規模的“造園運動”,不僅沒有為當地的產業發展和經濟繁榮做出多少貢獻,反而讓越來越多園區背離了產業發展的初衷,最後陷入了失控的境地。
02、沒有產業基礎,就是死路一條
當前,低空經濟的發展勢頭大家是有目共睹的。
去年3月,“低空經濟”被首次寫入國務院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正式晉升為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
自此以後,低空經濟迅速成為了各地政府工作報告中的熱詞。
僅2024年,就有超20個省市政府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推動低空經濟發展的政策和實施細則,明確將低空經濟納入重點工作範疇。
據中國民航局釋出的資料顯示,到2025年,我國低空經濟的市場總體規模預計突破1.5萬億元;到2035年,這一數值有望達到3.5萬億元。
毋庸置疑,低空經濟的發展潛力是無限的。與此同時,低空經濟在投融資市場中的熱度也在不斷攀升。
據IT桔子的資料顯示,近三年來,我國新成立的179家低空經濟相關企業中,已經有超過一半的企業順利獲得了至少一輪的融資。
在政策與資本的雙重加持下,越來越多城市、企業也開始加入到了低空經濟的角逐當中。
在城市層面,深圳憑藉其超過1700家的低空經濟企業數量,穩居全國之首。2023年的低空經濟產值更是突破了900億元大關。
廣州則‌以全國第二的低空經濟企業數量緊隨其後,重點佈局了飛行汽車、無人駕駛載人航空器等領域;珠海也憑藉著“航展第一城”的優勢,實現了低空經濟產值27.6%的高速增長……
在企業層面,四川自貢某公司計劃投資超300億建設無人機生產基地;廣東茂名某公司計劃投資近20億元,打造低空產業示範園……
我們能明顯感受到的是,這股熱潮不僅席捲了一線城市,一些二三線城市,甚至是四五線城市,也都對低空經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希望能夠從中分得一杯羹。
可是,這種盲目跟風,一窩蜂發展低空經濟產業,建設低空經濟園的做法,真的能讓城市和企業逆天改命?其實並不見得。
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邏輯從來不是建建園區就算完事了,一個產業想要在當地落地生根、茁壯成長,除了需要園區作為物理的承載空間之外,更為關鍵的是當地是否具備紮實的產業基礎、經濟基礎,以及與之相匹配的資源稟賦。
大家想要爭優秀趕先進,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是人之常情,也無可厚非。比如前面提到的深圳、廣州等城市,憑藉雄厚自身的實力,現在已經在低空經濟領域嶄露頭角了。
可是,越來越多產業基礎、經濟實力都相對薄弱的三四線城市也開始鉚足了勁發展低空經濟,這就有點讓人摸不著頭腦了。
就目前的情況來看,低空經濟雖然炙手可熱,但其仍然還處於絕對的早期階段,技術層面有待突破,相關的龍頭企業數量也有限。更為關鍵的是,很多城市壓根不具備招引低空經濟的能力。
繼續忽視自身的產業實際,盲目推進低空經濟園區的建設,園區建得再豪華,口號喊得再響亮,也是沒辦法吸引企業入駐的。
就算勉強引入了一些企業,這些企業也難以在當地紮下根來,倒閉或者跑路才是它們的最終歸宿。
03、產業發展,需要因地制宜
現在,這種地方政府為了追求短期政績和GDP增長而盲目建設園區的現象已經非常普遍了。
但是,如果過分熱衷於引進“高階”產業,對當地產業的實際承載能力視而不見的話,不僅會讓園區缺乏相應的產業支撐,整個園區的後續發展也會因此陷入困境。
其實,不管是建園區,還是選擇產業發展方向,最關鍵的是要因地制宜,這才是確保產業持續發展的核心。
現在,低空經濟確實很火,但實際情況是,很多地方根本就不具備發展它的條件,一是沒這個經濟實力,二也受限於當地薄弱的產業基礎,以及匱乏的應用場景。
如果一個地方城市能級一般,資源稟賦又不突出,還沒有相應的企業儲備的話,就算園區建出花來,也還是沒有企業願意買單。
強行建設與當地產業基礎不匹配的園區,本質上是與因地制宜的產業發展邏輯相悖的。
另外,在低空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專業的人才儲備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作為一個新興的產業領域,低空經濟的相關專業人才是極度稀缺的,特別是在一些三四線城市。
這樣導致的結果就是,即便是園區已經建好了,但由於當地缺乏相應的專業人才作為支撐,在招商越來越難的大環境下,想要吸引企業入駐也會變得非常困難。
以前靠著稅返政策,以及各種投資激勵,想要吸引一家高新技術企業入駐,並不是件難事。
可是,隨著稅返政策的取消,以及各類投資決策的日益謹慎,沒點真實力,肯定是沒辦法說服企業入駐的。
現在,我們看到的那些在低空經濟領域小有成就的地方,比如廣州、深圳等,實際上,它們很早之前就已在低空經濟這個賽道提前佈局了的。
沒有相應的產業基礎,僅僅是因為看到現在低空經濟的熱度就想入這個局,跟這個風,撈這個錢,最後再走上人生巔峰,簡直就是痴人說夢。
更多的可能是,園區在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之後,不僅園區沒人要,低空經濟在當地的發展也將是一塌糊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