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們都不想我孤獨或害怕的。”
還記得前幾年,當網友在微博問及“四大才子獨剩一人”作何感想時,83歲的蔡瀾曾這樣回答。

誰料這句豁達之語竟成讖語——2025年6月30日,這位被倪匡盛讚“雖魏晉風流,猶有不及”的傳奇老人,永遠合上了他笑傲江湖的眼。
世人眼中的蔡瀾,永遠是那個笑容可掬的老頑童,白髮如雪卻神采飛揚,春風滿面卻藏著反叛靈魂。他自稱交過61位女友,還拍過《聊齋豔譚》等三級片,把“食色性也”四個字演繹得驚世駭俗。
晚年的蔡瀾活成了武俠小說裡的世外高人。他變賣半生積攢的房產,包下尖沙咀頂層全海景酒店套房,八人團隊24小時隨侍左右,珍藏半個世紀的古董字畫、名家碑帖,他像發糖果般陸續贈予有緣人。唯獨五十年前購入的那餅普洱茶,始終貼身收藏。

更有趣的是,蔡瀾還頗受當代年輕人的喜歡,全網粉絲破千萬,甚至還有人每天睡前都要打卡蔡瀾評論區,翻他的“答網友問”系列。
這個把琴棋書畫釀成生活詩酒的老頑童,為什麼這麼討當代年輕人喜歡?
左手電影,右手美食
有才華,這是年輕人喜歡蔡瀾的第一點。
“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杜牧筆下的風流才子穿越千年,在蔡瀾身上得到了鮮活註解。這位自詡“玩轉世界”的傳奇人物,用一生演繹了何為“風流不下流,才情真性情”。
1941年8月,蔡瀾誕生於新加坡一個文藝世家。父親蔡文玄是邵氏影業元老級人物,家中三樓直通大華戲院的特殊構造,讓這個少年從襁褓中就浸泡在膠片光影裡。

蔡瀾愛好廣泛,愛寫字、愛看書、愛畫畫、愛喝酒、愛做飯。
當同齡孩童還在翻看連環畫時,14歲的他就在《南洋商報》發表了第一篇影評,更自制“電影人索引卡”記錄各國影人資訊,被破格聘為報紙電影版編輯。
但他最愛的還是電影。16歲時,蔡瀾前往日本,在日本大學藝術學部電影科編導系研習技藝,白日在校園鑽研鏡頭語言,夜晚扎進戲院刷片,讀書期間便扛起邵氏電影日本外景統籌重任,未及畢業已被任命為邵氏駐日經理。
學成歸港的蔡瀾,以22歲之齡成為邵氏最年輕製片人。在港片黃金十年裡,他監製的《福星高照》《重案組》等40餘部作品,不僅撐起成龍功夫喜劇的黃金時代,更創下“從未虧過錢”的商業神話。

《快餐車》劇照
這位集作家、電影監製、主持人等多重身份於一身的通才,在各個領域都鐫刻下了獨特的印記。而更讓他名揚四海的,卻是那份將煙火人生過成藝術的本事。
蔡瀾的“玩樂哲學”堪稱當代奇觀。他主張“人生真的很好玩,是我玩這個世界,不是這個世界玩我”,這份豁達令金庸盛讚“真正瀟灑”。
但在“玩”的表象之下,藏著對生活極致的專注:當世人將“吃喝”視為果腹之需,他卻將其昇華為文化圖騰,他一生吃了超過8000家餐廳,還推出了《蔡瀾嘆名菜》《蔡瀾食尚》《蔡瀾品味》等一系列廣受歡迎的旅遊美食節目,將他對美食的熱愛和對生活的熱情傳遞給千家萬戶。

其中《蔡瀾嘆名菜》自2008年開播至今已17載,成為無數年輕人的美食啟蒙:叉燒包如何承載廣式茶樓百年滄桑,馬拉糕怎樣凝結南洋僑鄉的甜蜜鄉愁,蝦餃皇又如何見證嶺南飲食的精緻蛻變。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他還是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總顧問,並擔任世界華人健康飲食協會榮譽主席。

蔡瀾的飲食哲學絕非止於舌尖,而是將吃喝上升到一種人生哲學和價值觀。“人生的意義就是吃吃喝喝”“活著,大吃大喝也是對生命的一種尊重”,這些驚世之語背後,是蔡瀾先生“以入世之姿行出世之道”的生命態度。
反叛人生:蔡瀾的香港精神底色
有真性情,有反叛精神,是當代年輕人喜歡蔡瀾的第二個原因。
在中華文化版圖上,香港始終是個特殊的座標。這片曾被稱作“文化沙漠”的土地,卻在物慾橫流的商業狂潮中,長成了最自由、最不羈、最不按常理出牌的“文化野草”。
當大陸文人執著於廟堂之高,臺灣作家沉浸於鄉愁之深,香港文人卻以市井為紙、慾望為墨,勾勒出一幅幅反叛主流的生存圖鑑。
他們不談經世濟國,不造神壇聖像,卻用“食色性也”的坦蕩,在流行文化的土壤裡,種出了獨屬香港的精神之花。
作為四大才子中最懂“玩”的代表,蔡瀾將反叛精神注入煙火日常。

他監製的《聊齋豔譚》《燈草和尚》等風月片,以情色為殼,包裹著對人性慾望的坦率凝視;主持的《今夜不設防》《蔡瀾嘆世界》,更以“吃得好一點,睡得好一點,多玩玩”為信條,將市井享樂昇華為生活哲學。

《今夜不設防》劇照
這位曾讓邵氏片場日進斗金的製片人,晚年卻散盡家財,獨居維港海景酒店,用行動詮釋“酒店養老”的瀟灑。
他的每一個標籤,都走在時代之外,為常人所不敢為。
若說蔡瀾的叛逆藏在酒肉之間,另一位香港四大才子倪匡的鋒芒則直指思想桎梏。這位愛說“混賬話”的怪才,用《衛斯理》系列顛覆科幻定義;他在專欄裡嬉笑怒罵,一輩子都在向世俗說“我偏不”。

倪匡
當社會規訓年輕人“內卷”時,他反手丟擲疑問:誰規定的標準答案?他教你質疑、反問、挑刺,找找“另一種可能”。
黃霑的存在,證明反叛與主流可以共生。他能寫出凝聚港人精神的《獅子山下》,也能編纂市井笑料集《不文集》;既能譜出《滄海一聲笑》的江湖豪情,又能在綜藝節目中大談性與愛。這種雅俗通吃的本領,讓他留下了獨特的“霑式美學”。

黃霑
相較三位“離經叛道”的同儕,金庸的“正派”反而成為另一種反叛。在“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宏大敘事中,他偷偷塞進韋小寶的市儈、黃藥師的偏執、老頑童的天真。這種在主流價值觀裡養出“異類”的勇氣,恰與香港文化“大俗即大雅”的基因暗合。

但隨著蔡瀾離世,“香港四大才子”的黃金時代終於畫上句號。2004年黃霑在《獅子山下》的旋律中離去,2018年金庸帶著他的江湖遠遁,2022年倪匡在科幻筆觸裡消隱,如今蔡瀾攜著滿身煙火氣作別。
至此,一個時代,就此落幕。
年輕人為什麼愛蔡瀾?
不說教,替年輕人著想,是年輕人喜歡蔡瀾的第三個原因。
在中年男人三大忌諱“當眾談性、追憶青春、教人做事”的雷區裡,蔡瀾偏偏活成了例外。他從不用“爹味”說教砸人,砸向他人的不是刻板教條,而是真誠與智慧。
當年輕人問“活著是為了什麼”,他甩出“把這一生處理得更快樂”的答案;當網友糾結“喜歡的定義”,他笑罵“喜歡就是喜歡,真笨”。

這種舉重若輕的智慧,讓百萬青年爭相趕來“捱罵”,就為聽他三言兩語戳破生活泡沫。
有人抱怨人生多苦惱,他毫不留情地開炮:“這是你自找的,活該。”拳打矯情,毫不留情。

當網友總感覺自己很差勁時,蔡瀾又和善地勸慰他們凡事換個角度想想,便會有不一樣的結果。
蔡瀾從不牴觸新鮮事物,他積極擁抱時代,開微博、玩知乎,全網粉絲累計突破1000w。他一開放微博答疑,便會有成千上萬的網友湧進評論區,爭相提問,尋求指引。
很多年輕人把蔡瀾視為良師益友和精神領袖,這並非沒有道理。
蔡瀾的通透,是刀刀見血的犀利。面對“剩女”標籤,本以為這個風流公子會爆出幾句渣言渣語,沒想到他說:“剩女這個名字,本身就是失敗的。”“不嫁也好啊,幾個女生開開心心去玩吶。”

談及生育焦慮,他更是直言不諱:“不想有牽絆”“這個世界爛透了”“我無兒無女,一點也不後悔。”這些石破天驚的言論,愣是把傳統觀念砸出了裂縫。
這個被金庸蓋章“真正瀟灑”的老頑童,最狠的絕招是教年輕人破除“但是病”。在他看來,人生最可悲的就是活成“但是人”——滿嘴藉口,雙腿卻釘在原地。這種醍醐灌頂的清醒,讓多少在迷茫中打轉的年輕人,突然看清了困住自己的無形牢籠。
但蔡瀾的魅力遠不止於毒舌。當年輕人問他“生命中最不可或缺什麼”,他答“錢和勇氣”。轉頭又在節目裡教大家:“快樂的秘訣就是,先勤快,先賺錢,然後再講快樂。”

這種“人間清醒”的處世之道,恰似金庸筆下的江湖退路、倪匡筆下的腦洞出口、黃霑杯中的烈酒,而蔡瀾端出的,永遠是那碗熱氣騰騰的豬油拌飯。他提醒著被現實錘得眼冒金星的年輕人:別老想著要成功,偶爾學學吃喝玩樂,談場戀愛,活得盡興、通達一生才是對的!

如今斯人雖已逝,但蔡瀾先生的精神與智慧依然熠熠生輝。
當我們在深夜加班時點開他的金句合集,當我們在婚戀焦慮中想起“不嫁也挺好”的豁達,當我們在“但是病”發作時被“先賺錢再講快樂”敲醒,那個把人生玩成通關秘籍的老頑童,依然在雲端舉著酒杯,邀我們共飲這杯帶著煙火氣的清醒。
畢竟,有了快樂,才能走得更遠。
點選「推薦❤」,錦鯉附身!
–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