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成長最快的方式:少管這4類「閒事」

點選下方👇“阿貓讀書”關注公眾號
和29萬讀者一起讀書、寫作、思考、覺醒…
讓成長不再孤獨!
一個人要想成長,在某方面做出成績,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少管閒事」。
生活中的事情,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多。  
很多事情,學會不管是一種智慧,它能幫你節省時間精力,讓你將精力投入到真正重要、能發揮更大價值的事情上。  
1/ 一定要學會不管,學會做減法
慢慢做減法,比加法更為重要,尤其在人生後半段,這也是我一直強調的。  
努力不一定是好事,思考可以在哪些地方不努力,可能會變得更重要。  
特別是我現在到了30歲,更能體會這種感受。  
我積累了事業、家庭等各種資產,擁有的東西越來越多,處理這些東西就消耗了我大量精力,所以我要開始把消耗精力的事情慢慢排除出去。
這對一定年齡的人來說很重要,不像20多歲的年輕人,剛開始一無所有,選擇簡單,只要不斷在生活中新增物品、人脈、金錢、課程等。  
等積累到一定臨界點後,過多的數量會干擾自己,這時就要學會做減法了。
2/ 哪些事可以不管? 
1)對你有負面影響的人際關係
首先,那些讓你煩惱、消耗你的人,以及對你有負面影響的人都可以不管。  
甚至更極端地說,過去那些各種各樣的所謂朋友、同學,如果他們已經離開你的生活很久很久了,甚至結婚了,也都可以不管。  
因為你們本來就沒啥聯絡了,你沒必要為了過去的一段關係再去維護。  
當然,如果覺得孤獨,那還是得部分接納一些關係。  
但如果積累到後面,有同事關係、合夥人關係、朋友關係、家人關係,自己的關係已經夠多了,那就得自然捨棄掉一些長時間沒聯絡的關係。
2)價值低、消耗大的工作
我現在做知識付費,和處理人際關係是相似的思路,會有雙向篩選。  
首先,覺醒創富社星球,是一個不會跟我有直接接觸的產品,我可以用一個入門門檻來篩選使用者。  
但如果到了比較高價的覺醒合夥人這類產品,我提供無限次諮詢,我就會開始對進圈子的人進行篩選。  
這也是為什麼,現在合夥人開始有面試的過程,因為我要知道對方是一個可以互相交流、互相接納的人。  
做高價產品你要敢於篩選,而不是有錢賺你就幹這個,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認知
同理,不是任何工作只要工資高,你就要去做的,你要問問當前的工作有沒有對你消耗很大,以及老闆是不是一個能夠講得通、願意改變的人。  
如果他願意變通、調整,那就可以降低你的消耗,以及你可以在他身上學到一些東西。  
但如果某些工作仗著給你錢多,就讓你幹任何你不想幹的事情,靠這個賺來的更多的錢,不一定是一件好事。
3)浪費時間的社交媒體
生活中我們由於無聊,為了消磨時間,為了排解內心的空虛感,創造了大量的社交軟體,比如抖音、小紅書等。  
我覺得,如果有一部分軟體對時間消耗太大,就可以不去關注,因為它們在不知不覺中剝奪了我們很多時間。
4)別人的閒事
別人的家庭事、朋友在做的挑戰、社會上的事情,你也可以不管。  
最終你要思考的是:這件事對你到底有沒有影響?  
如果沒有,別人做了某些事情,社會如何變化,對你影響甚微甚至沒有,那你何必去管呢?  
其實你管別人的那種行為,就如同刷社交媒體,比如親朋好友喜歡打聽晚輩有沒有生娃結婚,本質上就是在消磨時間。  
但如果把這個邏輯放到我們自己身上,我們去管別人的生活,去關注別人的狀況,其實與我們沒有利益關係。
也許你會說這是關心,但如果關心之後,發現別人並未因你的關心而改變,甚至你還因為關心而煩惱,那麼這種“管”就是毫無意義的。  
我們可以將“管”轉變為“幫助”,什麼是幫助呢?  
就是你能提供建設性的意見,並且對方願意聽取並真正落實從而改變。  
就像知識付費一樣,以前我會在意很多不為我付費的人,希望他們好。
後來我發現,知識付費的好處在於,一個人為你付費,意味著他願意改變並且信任你。  
當他付費後,你給他提建議,他改變的可能性就很大。  
慢慢地延伸開來,沒有給我付費的人,我絕對不會管他,不會給他建議,不會干涉他的生活。
3/ 正確的做法是什麼呢?
1)在職責範圍內,學會放手
你可以定期去觀察一些事,但要少管,這在同事關係和領導關係中經常能發現。  
例如我創業開咖啡店,我覺得店員本身是有能力獨立運營一家店的,而你管與不管會影響他的成長。  
當你敢於放手時,店員會倒逼自己成為店長的角色,那麼他的能力就會越來越強。  
當然,你要經歷一個痛苦的過程,就是店面在沒有你的情況下可能會不如以前好,但你要度過這個時期,才能成長。  
例如魚堂主當時說過一個例子,他的孩子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自己吃飯,到了兩三歲之後,就已經可以自己吃飯,相當於不用餵了。  
他的方法是什麼呢?就是不管,讓孩子自己吃,吃的滿頭全是食物,地上都是食物,但就是不管,堅持。  
好像是半年之後,孩子到了兩三歲之後就可以非常好地吃飯了,也不會滿頭都是。  
那這就是不管的智慧,只有前期忍受這個不管帶來的過程,才能讓孩子真正成長。  
就像最近在《再見愛人》中麥琳的情況,她太想管家裡了,太想管李行亮了,太想管家裡的錢,太想管孩子,她就會覺得身心疲倦。  
然後又發現另一半不懂她,她又沒辦法,因為自己管的很多,又需要對方給更多的情緒價值來彌補,然後對方又給不到。  
但其實對方根本就不需要你管這麼多事情。
說難聽點,其實就是一廂情願地在管,你是因為不放心而管,你做了很多事情,其實是滿足自己的不放心而已。  
那你要做的調整就是,擺脫這種不放心,讓對方放手去承擔各種各樣的責任和後果,並且你幫他兜底這個後果。
(前提是,你覺得這個後果能承擔的)
當然,我們不管也要有一個時間的界點,例如三個月、六個月或者一年的時間。
這個時間肯定不能少過一個月,一個人正常的成長從幼稚到成熟,我覺得最少也是三個月的時間。  
相當於,你在忍住不管的這個過程中,給對方三個月的觀察期,看看對方的改變,然後你可能就會輕鬆很多。
2)聚焦核心價值去行動 
不管還有一個底層邏輯,那就是你要在另一方面重點去管,然後透過重點管這一方面,來獲得更多收益。 
例如我自己就有兩個例子:  
我在裝修方面幾乎沒怎麼管,所以裝修對我來說,是一件投入非常低的事情。  
當時,我家裡的人都說,“哎,裝修好累呀,好辛苦啊”,但其實我真的沒怎麼管。  
當然,也得有人管,兔兔是負責人,兔兔在不管這件事上就非常有智慧,也不算操心太多。  
還有包括我開咖啡店,管的也很少。  
在大家看來,裝修、開店這都是很大的事情,但我投入的精力真的很少。  
那我真正管的是什麼呢?  
就是我的自媒體業務,以及自媒體業務中最核心、最賺錢的業務。  
當我把精力放在這些我覺得最有價值的事情上之後,這些價值能夠產生更大的收益。  
如果我在裝修上不管,可能確實會在某些地方承受吃虧,比如幾萬塊錢。  
但如果我要去管裝修,可能得花費好幾個小時,甚至要好幾個月。  
而實際上,我在自媒體上早一兩個月,就能夠掙到大於幾萬的錢了。  
相當於,我去管理自媒體要遠比我去管理裝修要好。  
但為什麼很多人忍受不了這種情況呢?  
就是他們覺得,無法承受其他方面的虧損。  
因為他們沒有想到,把精力投入到重要的事情上,所帶來的收益是能夠覆蓋其他事情不管帶來的吃虧成本的。  
所以,這是一個同時考慮利弊的思維。  
否則,你樣樣都要管的話,可能會想著連家裡買個東西都要貨比三家,看看有沒有優惠。  
這樣的話,你其實就是管得過多,或者在不重要的事情上投入過多了。
權衡利弊、投入產出,是商業思維中很基礎但很重要的一點。
但是這些學校都不教,所以很多人對於財富、對於商業,都存在很大的誤區。
趁著最近過年,也搞了個春節創富共修營,3號-7號,用5天時間,帶大家共讀5本經典財富書籍。
同時還有:
1)3場閉門會直播,我和魚堂主線上分享,最近很火的DeepSeek、一人公司和商業思維
2)2場硬核專案乾貨,關於小紅書爆款入局閒魚小生意起步,2025年做一門自己的小生意。
新春早鳥價39元,兩杯奶茶錢,重構財富腦!下方掃碼加入,2月2日截止漲價。
報名後等3秒,會彈出入群二維碼,沒彈出可以再掃一次。
推薦閱讀
創富社新年優惠 券後166元(僅限30人)
完成100天100字打卡全額退回門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