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哲學之父”查爾斯.漢迪的24句人生反思|【經緯低調分享】

2024年12月13日,查爾斯·漢迪老先生倫敦家中離世,享年92歲。
作為歐洲管理思想的大師,他被譽為“管理哲學之父”,與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齊名,將哲學的深度融入管理學,對世界管理學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金融時報》2001年評選的世界十大管理名師中,德魯克名列第一,漢迪緊隨其後,名列第二。
漢迪的自傳《你要如何定義你自己》中,他以深刻的人生感悟和豐富的管理經驗,為我們留下了很多關於生活和工作的反思。這些金句不僅是他個人智慧的結晶,也是他對後人的寶貴饋贈。從重視年輕人的想法、學習與對話的重要性,到對教育的深刻理解、對工作和生活平衡的獨到見解,漢迪的話語跨越了時間的界限,激勵著每一位讀者去思考、去實踐、去生活得更加深刻和有意義。
在這篇紀念文章中,我們將一同回顧查爾斯·漢迪的這些人生箴言,感受他作為管理哲學家的非凡智慧,以及他對於個人成長、組織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深刻洞察。透過這些精煉的語句,我們可以窺見一個偉大思想家的內心世界,以及他對於管理、生活和工作的獨到理解。以下,Enjoy:
作者:彭信之 
來源:彭信之管理識堂
歐洲管理思想大師查爾斯·漢迪於2024年12月13日在倫敦家中去世,享年92歲。
管理學大師查爾斯·漢迪,被稱為“歐洲的德魯克”。在2001年《金融時報》評選出的世界十大管理名師當中,德魯克名列第一,查爾斯·漢迪名列第二。他把哲學帶進了管理學,被稱為“管理哲學之父”。
昨日翻閱了查爾斯·漢迪自傳《你要如何定義你自己》,一不小心就用去整整一個下午,在這個過程中不停的擊節喝彩,或忍不住有要和漢迪先生聊天,於是整理出20條人生不同時期的感悟,分享給大家。我想,從這些短小的金句中,你就會知道為什麼他被稱為管理哲學家了。
1、我希望自己能記住:絕不能忽視年輕人的想法,不管他們看起來多莽撞。(P33)
2、比起刻苦鑽研,談話和爭論讓我懂得更多,雖然我冒出的話常把自己給嚇了一跳。我用了些時間才獲得對自己的信心,既往知識雖是基礎,但如何必要,要隨時捨棄他們。(P37)
3、如果你所有的人生嘗試都進展順利,那你可能根本不曾盡力鞭策自己。要是你膽子再大點,你可能會過上更精彩的生活。你想幹什麼?你喜歡它嗎?你擅長嗎?(P47)
4、學位只是繼續學習的許可證,是教育的起點,而不是終點。(P48)
5、如果你真的想精通什麼事,那就教別人試試看。(P49)
6、不要把這次培訓看成什麼難忘的學習機會,除非它能幫助你反省過去,理解從前的經歷。如果能達到這個目的,它就能幫助你們更好地應付將來出現的難題。經驗加上反饋,是最重要的知識。(P51)
7、從我自己的經歷來看,我知道,老師、家長、伴侶,甚至經理人,都只是幕後英雄。也就是說,受他們養育、教導或指引的人獲得什麼重大的成就,他們只能暗自高興,因為這些受益者當時很少能意識到,即便意識到了,也理所當然地以為這是前者的分內事。倘若幕後英雄們運氣不錯,很久以後或許有人會回過頭來唸他們的好。不管承不承認,以行動或言語種下金種子,是你能為其他人所做的最令人愉快甚至也是最重要的事。我們的世界太缺乏這樣的種子了。(P59)
8 、等後來我才知道,有時候必須把問題簡化,才能理解他們。只有建立起基本的框架,你才能往裡頭新增限制條件和複雜關係。(P72)
9、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悄悄積累大量屬於自己的知識。然而,大多數時候,我們並不知道自己擁有它。它存在於我們的潛意識中。要讓它變得隨時可用,我們必須動手把它拉到意識層面。(P73)
10、有時候,唯有土壤準備好了,種子才能發芽。我期盼其他的種子也能順利成長,雖然我從未見到過結果。每個老師大概都跟我有同感吧。(P109)
11、在我看來,“工作和生活的平衡”是個叫人誤解的表達方式,因為它暗示工作和生活是兩件不同的事情。而組合的概念則認為,大部分生活都是工作,有一些很無聊,有一些能掙錢,有一些本身就值得去數。因此重要的是“工作的平衡”。即便是從事全職工作的人也有必要考慮組合的平衡。要在一份全日制工作中實現這種平衡是很困難的,但倘若僱主能夠理解,也並非完全沒有可能。不錯,我們還需要休息,需要恢復體力,但很多人發現,改變就和休息一樣好,換換工作型別本身也是一種恢復方式。我在鄉下寫作時,一般這樣安排:實際寫作(有償勞動),不時進行閱讀和研究(學習工作),再做些家務活-一購物、做晚餐。這全都是工作,但不同型別的工作混合起來,讓整個過程變得令人愉快至少對現階段的我來說是這樣。我當然也會花少量時間休息恢復飯後打個小盹兒,適度地打打網球,散散步。實際上,我們所有人都是組合式職工,雖說要實現組合的平衡,每個人的方式都不同,不同的時期也有不同的方式。(P113)
12、我把自己爬坡成是社會哲學家,而不是什麼管理專家,儘管別人往往會在我身上貼上“諮詢師”或者“管理大師”的標籤。老實說,我越來越痛很“管理大師”這個頭銜。(P136)
13、如果為了擁有需要的東西,陷入在自己痛恨的事情裡無法脫身,這就成了一筆得不償失的交易。(P141)
14、我發現一個重要的真理:如果你真心喜歡自己所做的事,其他的問題就無關緊要。(P140)
15、我們每年只參加十場演講:這些講演需符合如下條件:十次講演必須是連在一起的;講演所在國能讓我迎接新的挑戰;講演時間必須是在冬季。在十次講演中,五次收取酬勞;剩下的五次是為了值得的動機或專案而做,只收取成本費用。總之,收到的錢足夠我們應付開支即可。夏天的時間,要留給伊麗莎白攝影用。(P202)
16、我常常會讓管理者們這麼幹:列出自己足夠了解、認識時間足夠長的人,當自己不在而又出了問題的時候,可以依靠他們力挽狂瀾。沒人能寫出20個以上的名字。這意味著,為了發揮出真正的效率,組織應當圍繞20個人左右的運作單位進行機構設計。(P209)
17、只有當你的同齡人開始消失,你才會驚醒,才會帶著全新的關切閱讀訃告。(P227)
18、我到底想在身後留下什麼呢,又為了誰呢?我想留下什麼樣的個人遺產呢?`不是我的講演或廣播。我知道有關記憶保持力的研究。我知道–當然,我挺傷心–我所說的80%的內容,早在聽眾們離開房間、關上收音機之前,就被他們拋之腦後。也不是我的書。我用了好幾個書架放它們,不同語言的每一個版本。我留著它們只是為了參考,為了懷念過去的時光。我叫家人在我過世後,把它們全燒了。那些記錄各種榮譽學位或其他獎勵的錦旗也都可以扔掉。它們只不過是人生的碎屑。我情願在我家院子的空地上擺個柴火堆,一把火燒掉我一生的作品,只有家人們站在周圍–在英國,這是最接近印第安葬禮的形式了。如果書裡的思想真有什麼價值,其他人定會將之吸收,納為己用。我會為此自豪,雖說我從不知道到底哪個觀點花落誰家。(P229)
19、隨著年齡的增長,我想打動的人也越發少了。因為你看到了真相,或許就有膽量說出來,過你想過的生活,把時間花在你重視的人身上。(P231)
20、人最好在年輕的時候做些事,那時候你精力充沛,不在乎晚上睡在哪兒,不在乎衛浴裝置怎麼樣。但年輕的我太關心自己將來的前途,不把其他任何人放在心上。(P232)
21、我想重過一回青春年少的日子。在那些寶貴的歲月裡,我做得不夠。(P231)
22、一旦停止學習,人生也就是停止了。(P237)
23、亞里士多德說,我們要盡全力做自己最擅長的事,這話一點不錯,可瞭解自己最擅長的到底是什麼事,並一直堅持下去,那就全然是另外一回事了。(P233)
24、請設想一下,當你垂垂老矣,馬上就要告別人世。在追悼會上,你希望你最好的朋友為你宣讀怎樣的悼詞呢?請簡短地寫出來。(P228)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