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意女兒放棄這個興趣班,是我做過最明智的決定

當孩子表示不想繼續上興趣班,作為家長,我們應該鼓勵孩子堅持,還是尊重孩子的想法同意他放棄?
今天這篇文章,是一位爸爸的真實經歷,他在文中分享了當女兒想要放棄鋼琴,自己是如何溝通的?當女兒想要重新學習別的樂器,自己又是如何思考和應對的?希望這篇文章,能給遇到同樣問題的家長帶來啟發。
以下是作者自述。
別了,鋼琴
“爸爸,我……我不想再學鋼琴了……”
再次聽到女兒懇切的聲音時,我的內心五味雜陳。
我自己作為一個音樂愛好者,鋼琴和吉他都能擺弄幾下。
所以當年,女兒悠悠出生的時候,我作為新手奶爸,不知天高地厚地拍著胸脯和老婆保證:“此女以後鋼琴必修,吉他選修。交給我就好!”
或許是因為家裡常音樂環繞,女兒受到了薰陶,有一天悠悠回來主動要求:“我要學鋼琴!”我立馬順水推舟給她報名了。
因為自己也自學過鋼琴,那時我深信《哈農鋼琴練指法》序言所說的一句話:“如今人們對平庸的鋼琴演奏難以接受……”
因此,我對初碰鋼琴的悠悠要求格外嚴格。每天下班後都至少抽出三四十分鐘,我都坐在她邊上陪練。
和無數琴童家庭一樣,每天悠悠練琴,都是雞飛狗跳,血壓升高……
當孩子再次告訴我她不想再學下去,我的內心十分矛盾:
一方面,鋼琴是悠悠自己當初哭著喊著想學的,如今已經練了一年,基礎打得還不錯,我也天天陪著,扔了覺得多少有點可惜。
但另一方面,我們畢竟才只學了一年而已,如果現在放棄,沉沒成本不那麼高;如果逼著繼續,將來再放棄,成本反而更高。
回想初心,我想讓悠悠享受音樂——可是現在已經成為了她的痛苦,鋼琴似乎也不是唯一的選擇了。
但我又想到:
現在學第一個樂器就這麼半途而廢了,以後還能學嗎?
還會有更合適的樂器嗎?
會不會悠悠今後學任何東西,遇到挫折後放棄都成為常態呢?
糾結幾天後,我強壓著心頭的種種情緒,心平氣和地告訴悠悠說:當初你要彈,現在你要放棄,爸爸可以尊重你這一次的選擇。但是記住,我們最多再全力支援你學另一種樂器,如果未來你學了、又像今天放棄,我們就徹底不提供任何支援了!”
悠悠聽說可以不學鋼琴,高興極了,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
自此後,悠悠從幼兒園回家,再也不用被逼著練琴了。我們也迴歸了父慈子孝,不用為練琴掐架的“幸福”生活……
爸爸,我又想學別的了….
悠悠那無憂無慮的童年時光飛馳而過,她上了小學。
偶爾心血來潮,她還會開啟琴彈一彈以前練過的曲子。或者小女孩間傳唱什麼流行歌,她也會試圖扒一扒曲子。
對於這些行為,我既不點贊也不拒絕,不置可否,隨她去。
有一天,悠悠興沖沖回家,手裡拿了張通知,說學校要選拔校管樂團新生,她和朋友都去參加了面試,居然通過了!
老師根據嘴型、牙齒條件,建議她選擇單簧管,也就是黑管。
只要父母同意,她就可以成為管樂團成員!
悠悠興奮不已,我卻潑了涼水:“你先等會兒,還記得學鋼琴那事兒麼?你先冷靜下來再想想,吹管可也挺難的,也需要大量練習,你現在也不比幼兒園有那麼多時間了….爸爸也去研究一下單簧管值不值得學。”

悠悠沒想到我居然沒能一口答應,有些失落地走了。
其實,我並非要舊事重提,“教訓”悠悠,而是在樂器選擇上有一些其它的考慮。
在我看來,一個樂器入門門檻的高低無所謂,但既然要投入大量時間經歷練習,我希望它也要滿足一些條件:
  • 這門樂器的天花板最好能高一些,表現力要儘量豐富
  • 樂器的音色應該有個性,且能做出很多變化
  • 最好有比較寬的音域
  • 應該有過很多獨奏曲、協奏曲——作曲家的偏愛可以側面說明該樂器的潛力
  • 這門樂器最好能有一定社交屬性:既方便組重奏進小樂隊,也能在樂團裡有一席之地,這樣,孩子自己一個人也能玩,跟小夥伴在一起也能玩
  • 不要過於擾民,否則自尋煩惱或者練習成本會直線增加 (比如嗩吶)
一路研究下來,我發現從來沒考慮過的單簧管不但是歷史悠久的名門正派、上限極高,還非常適合進入樂團演奏。
我暗自對孩子的選擇豎了個大拇指,但考慮到她放棄過學鋼琴,我覺得還是要好好跟她談談。
“悠悠,咱們聊聊單簧管的事兒,我查了,是不錯的樂器。”
“那我能報了?”
“可是你還記得上次放棄學琴時候,爸爸說的話嗎?我和媽媽最多再支援你這一種樂器,選了這個就沒有別的機會了!你可得想好了。”
“嗯,我想好了!”

“你答得那麼快,爸爸覺得你對管樂入門的難度一無所知。還記得以前彈鋼琴時,爸爸告訴過你的話嗎?就算練得很辛苦,絕大多數人最後仍無法成為專業的音樂家,樂團練習也會比較枯燥,即便如此,你也堅持要學嗎?”
悠悠猶豫了:”爸爸你別嚇我……“
“一點都不嚇人,管樂器開頭難度就不小。你光想弄出一個好聽又準的音,就得好好練上一陣子基本功。而且你知道,爸爸對基本功極其重視,到時候你練的時候,我肯定會嚴格要求你的。”
“爸爸,我覺得那個樂器特好看,聲音也好聽,我好多朋友同學也都報了。我想和他們一起。”
“這倒是,你去樂團會有很多小夥伴,大家一起演奏也會很快樂。不過,這些前提是你們都得練得好。爸爸覺得,要是你真的能吹好單簧管,獨奏或者組重奏、和朋友玩小樂隊都挺不錯的,爸爸都想跟你一起合奏了。”
“哇!”
“而且,媽媽還問了老師,說你們單簧管老師有二十年的專業經驗,而且很負責。“
”好棒呀!爸爸這是同意我報了?“
”要不你再想想,還記得鋼琴你怎麼放棄的麼……“
悠悠急了:“能別提這茬了嗎?這次我肯定不放棄!!”
我嘆了口氣,“學吧,反正咱家的條件,我們也就能支援你這一次學習了,再放棄就沒有機會咯。不過說不定你跟這樂器有緣呢。”
老爸,你行你上啊?!
以前悠悠學鋼琴的時候,我的水平足以碾壓她。
可單簧管是個全新的領域,難點也很多。
我帶著她練習的時候,兩個外行在一起,互相嫌棄,總不免各種爭吵。
她經常大叫:“老師就這麼教的!!你又不懂!你行你上啊!”
我…..還真不行。
既好奇又有點不服氣,我想到了“鈴木教學法”。
這種教學法最開始應用於小提琴學習,提倡營造音樂環境,家長陪伴孩子共同學習音樂,在親情滋養中共同體驗音樂進步。
於是,每次悠悠在家練習,我也跟著一起吹單簧管笛頭練基本功,又試著吹音階、長音、吐音什麼的。經過學習,我也理解了孩子的難點和她時不時的暴躁。
一方面,單簧管這樂器確實挺有意思;另一方面,共同體驗真的有助於孩子學習。
我們家經常發生這樣的對話:
悠悠生氣道:“爸,你老說我吹錯,你上啊?”
我:“喲呵?不好意思,我還真的行!管拿來!!”
然後我勉強吹了下來。

悠悠:“你能吹下來是因為你是大人,我是小孩!”
我:“那別的大人也吹不下來呀。我能吹,是因為我抽空練習了,不過,我隨便吹吹也只能這樣了,比起你這種天天練的專業選手還是有差距的。”
有時候,我和悠悠還可以一起討論技術問題該怎樣解決。
悠悠:“這幾個音怎麼老吹炸啊?真煩人!!”
我:“我的體會是把笛頭卡上牙緊一點,頭低一點、管抬高點,就好了。”
因為身體力行了同樣的學習過程,所以我並不是單純喊加油,或苛責孩子,而是幫她解決具體的技術難關。
雖然不是每次都能解決問題,但孩子可以感到我的支援。
更實用的是,我可以更好判斷孩子練習的度應該劃在哪裡。
悠悠:“好累,爸爸我真的吹不動了……”
我:“你剛吹了15個長音,能費多大勁?糊弄誰呢?”
但有時候我也會主動勸她說:“你已經練挺長時間了,臉僵不僵,先停下來喝口水休息一下……”
這些尺度的把握,主要都建立在我自己跟著學過、練過的基礎上。
一段時間後,一些單簧管的入門曲目我已經能吹個差不離了,有時候還能吹點自己喜歡的歌,雖然音色有點難聽,但還挺開心,而悠悠的進步當然就更大了。
一個沒想到的事是:
悠悠在吹奏時,遇到自己吃不準的旋律,居然自己想到去鋼琴上彈一下,就像是查字典一樣,用彈鋼琴來檢驗自己剛才吹的對不對。
另一個沒想到的事是:悠悠曾經以超過我為目標,結果在學單簧管不到一年就達成了。
我趁勢告訴她:“你看,雖然爸爸是大人,也有音樂基礎,但因為練得不如你多,一直吃老本,很快就被努力的你趕上了……所以起點不重要,努力才重要。”
成為孩子的清障機
自從悠悠學了單簧管,我才發現以前學鋼琴真是太省心了!
除了日常調律和注意點溼度,我們每次基本掀開蓋子就彈。如果家裡用電鋼琴,就更不用操心了。
但木管就相對麻煩:要想出單簧管發出好聲音,除了管本身,笛頭、哨片、卡子的搭配也非常關鍵。
每次吹完,都要保養擦拭,不然管子就分分鐘鏽裂給你看。
這些不多說了,就只說說哨片。
哨片是單簧管上的耗材,吹的時候,氣息使哨片震動帶著笛頭髮聲,單簧管才能吹響,所以需要經常更換哨片以保證音色和靈敏。
但是,市面上哨片主流材料用的是蘆葦,蘆葦長得沒那麼規整,做成哨片後,質量參差不齊。
如果趕上個不行的哨片,孩子吹著就很憋,怎麼都不合適,很快就不樂意練了。
這是一個時不時就會跳出來阻礙孩子練習的煩惱。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只好一頓查文獻翻資料,自學單簧管哨片修理與調整。
👆我自學的文獻
一番研究後,我試著給孩子買了樹脂哨片拿來做基礎練習。樹脂哨片非常穩定,可以減少折騰哨片的時間,但並不推薦初學者使用。
再後來,悠悠即便暫時吹得有點憋,但看著我在那裡默默幫她調啊磨的,在切實幫她解決技術問題,也就自己繼續耐心地吹下去。
後來我們發現,有些哨片開始不好吹,但隨著演奏者把它振開,也就好些了。
到了現在,一直用木哨片也沒問題了。
哨片問題解決後,又迎來了一個頭疼的麻煩,險些讓孩子無法堅持練習。
我們搬了一次家,新家比過去的屋子隔音差了很多。
剛練兩天,物業就跑過來說有人投訴我們“夜間吹音樂擾民”。
我只能和物業解釋:“我們只會在8點多開始練習,每天吹半個鐘頭到四十分鐘就停止了,所以可以保證不會超過晚上8:40,更不會在夜裡吹。”
但物業又提出能不能每天只在七點前就完成練習。
這對我們卻太難了!我只能告訴他們那個點我們夫妻倆壓根還沒回家呢….
我們留心後又發現,其實到了九、十點鐘,樓裡也有不少人在彈鋼琴。
我們自己也做了測試,單簧管其實動靜有限,在上一個家裡,就沒有類似情況。更何況八點鐘也不算太晚….
在我們和鄰居、物業溝通的時候,悠悠總是很緊張。
但是,單簧管如果不在家練習,確實難以找到其它練習的地方。我讓悠悠不要擔心,這個問題我們一定會妥善解決,大家各退一步商量著來。
一番來回交涉妥協後,在物業的溝通下,我們終於和鄰居達成了一致
我們儘量把練習時間提前到七點四十,去另一個房間練習,練得時候保證門窗緊閉,讓影響變小。
後來我甚至在網上找了模型,用3D印表機列印了單簧管弱音片。
可惜悠悠吹過以後評價有些憋,不推薦這麼搞……

👆弱音裝置列印現場……
幸好自從我們換了房間、略微提前時間練習後,鄰居再沒有投訴過。
如果學業變忙了,要放棄嗎?
悠悠經常開玩笑說,我們練個單簧管跟開飛機似的。
因為平時每次吹基礎練習的時候,節拍器、調音器app(用來看長音吹得音準好不好)、分貝計(偶爾用,對音量有個基本的認識)全部用上了,在面前一字擺開。

我也一點一滴教悠悠怎麼愛護樂器,怎麼保養樂器。

👆相關筆記目錄……
在給悠悠換了木質單簧管以後,我發現,這玩意根本不比鋼琴便宜….所以希望她能更加珍惜愛護。
悠悠的責任心和善始善終的習慣也因此有所提高。
有句話是“練琴是艱鉅的勞動”。
我深以為然。
手和腦子但凡有一個不大費勁,就說明練得多少有點水分,停在舒適區了。
但我怎麼讓悠悠理解這一點,堅持好好練,同時又避免家長越俎代庖呢?畢竟,孩子自己懷著希望衝著目標去,比只靠家長拿著小皮鞭趕效果要好得多。
為了引導孩子找到合適的目標,我們一起看了大量影音素材。
比如B站那些單簧管影片:從馬丁·弗洛斯特、薩賓娜、鬍子叔、尼古拉斯等大神的精湛演出,到高校管樂團決賽的燃爆名場面,到XSO西安交響樂團那幫活寶音樂家的整活影片,再到單簧管愛好者自己錄著玩的小獨奏、重奏demo。
這些都是為了讓悠悠直觀瞭解單簧管的上限有多高,以及能夠怎麼玩。
隨後我們又把京阿尼的《吹響吧,上低音號》一起看了,為的是讓她提前感受一下管樂團合練是個什麼概念。
我們還一起把單簧管及哨片的歷史、製造相關的紀錄片也都過了一輪。
邊看這些片子,我一邊跟孩子討論開了:“悠悠,大師們吹得好不好?”
悠悠:“特別好!”
我:可是世界上頂尖的演奏家並不多,絕大多數學單簧管的孩子最後都達不到那個層次,我們如果不走專業路線,那是很難達到了。
悠悠想了想:“那沒事啊,我自己開心。”
成為頂尖的機會可能只有萬分之一,從音樂裡找到快樂的可能性那是百分之百,在樂團裡跟其他人合練也很開心的。你覺得要達到這個目標,應該怎麼練呢?
悠悠道:”不走專業的,就……隨便練練?“
我:”吹好樂器離不開練習,練習需要時間來投入。以後當個業餘愛好,咱現在趁著你小,時間比較充分,老師又很有經驗,先給你把基礎打得牢牢的將來要能把不太難的曲子漂漂亮亮給吹下來,以後真的沒時間了,你有了基礎,就可以自己調節了,怎麼樣?“
悠悠一下緊張了:”啊?那我一天要練幾個小時麼……“
我:”別慌,咱不走專業路線,一天保證半個多小時高效率主動練習,比連哭帶鬧倆小時要強。但是要求很專心,練習的密度要高。“
“哦,那我應該做得到。”
我:”那我們再提前想想,以後學業忙了,沒時間吹怎麼辦?
悠悠:“那就不吹了?”
我:可是日子久了不吹,每次練習你又得花更長時間才能恢復狀態,會不會更麻煩?”
悠悠陷入了思考,顯然已經超出了這個小學生的經驗範疇。
我說:“如果學校真特別忙,咱們可以每天抽個5分鐘10分鐘出來,吐音長音練一下,有時間了複習一下老曲子。把這事當作學習之餘的換腦子調劑怎麼樣?”
悠悠想了想說沒問題。
從表面看,我和悠悠就接下來如何安排單簧管的練習時間和強度,達成了一致,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簡單。
練習樂器就是艱鉅的勞動,吹基礎練習就是枯燥得不行,想吹好曲子,就得幾十上百遍地練。
雖然在一些事情上,可以想辦法提高效率,但是隻要想進步,誰都不可能逃避,也不該粉飾,為這些事兒我可沒少和孩子掐架。
當悠悠吹錯新曲子,或者吹得不到位,我當然鼓勵和耐心幫助她找原因。
但當她因為作業多或者不耐煩瞎吹糊弄事,或者喊難,我也堅決不讓步。
孩子也哭過好多次,中間也有真那麼兩三次,情緒上來吵著說再不要吹了!
我也只好不再叨嘮,各自冷靜。

冷處理到第二天,悠悠彷彿忘了前一晚放過的狠話,到時間又拿起了管。

平時,我也是得空就儘量誇誇孩子:
“閨女,你和單簧管還真有緣呀!”
“哇,音準穩定,音色進步。”
“哈哈哈哈被你超過了,爸爸完全趕不上了”
“哇,自己開始練習了,真是個有恆心的孩子!”

到後來,有時候悠悠學習上碰到困難了,我還會鼓勵她說“吹單簧管這麼難你都堅持下來了,爸爸相信你學習問題也能解決….”

學樂器,得考級吧?

在國內,似乎學所有興趣特長,都離不開”考級“這個話題。

在我們家,我們探討過很多次這個問題。
本來,我比較反對孩子考級:
因為很多樂器的考級和學科考試一樣,可以透過提升應試的技巧和刻意練習固定曲目來達成。

我曾一度非常害怕全家變成”為了考級而逼迫孩子學習“。

更何況我身邊就有這樣的朋友,眼裡只有考級,甚至不再有音樂本身,我認為背離了學樂器的初衷——待到十級過完,孩子徹底扔下樂器,不再觸碰。

但後來和老師交流多了,我自己對考級的想法有所轉變:

有學校專業老師的悉心輔導,有我每一天三四十分鐘的耐心陪練,悠悠也足夠努力,她的能力就是在肉眼可見的穩步提升。
如果在能力提高的同時,把每一級當作一個階段小目標來完成,那麼考級有助於將抽象的努力固定成可量化的標準。
再說,每完成一個目標,孩子也會有動力和成就感;完不成,我們並不會苛責,繼續努力就是了。
我們不會把考級當成孩子學樂器的目標,但會將它當作階段測試工具來用。
其實在教育改革後,無論是中考還是高考,

文藝特長的級別在各地招考中能發揮的作用,已經越來越小了。家長應用平常心對待。

但擅長樂器本身,卻能給孩子在未來的社交生活中,交到朋友,增強自信。
至於到了中學後,沒樂團了怎麼辦?我其實也跟孩子討論過——我倆覺得,沒事我們自己合玩一下,感覺就挺不錯的,所以也不擔心。
我一直堅信,音樂的“樂”字,也要讀“le四聲”,堅持學習一門樂器,當然要吃苦,但也必須找得到快樂才能走得遠。
學音樂很重要的一個樂趣,也在社交裡。我以前還聽音樂老師說過一句大實話:“孩子最大的動力來自於比周圍同學吹得更好”。

所以,當悠悠需要參加學校管樂團的活動,我們全家都相當支援鼓勵。

不過,管樂團畢竟不可能練太多曲子,於是悠悠喜歡聽的歌,我也都會想法找找譜子給她試著吹。
還有一些曲子子能找到重奏的,我也會盡量找一下,然後用電鋼琴和她合一下。
我們常用的單簧管是bB的,而電鋼琴移調特別方便,

所以我經常主動擔任悠悠的伴奏,給她伴奏曲子甚至不用花時間練。

最後放一個我和悠悠合奏的影片。

雖然在練習單簧管這項不那麼大眾的樂器中,我們花了不少時間,但也收穫了很多歡笑和默契。
寫在後面的話:
和本文作者Big.D 一樣,很多家長希望孩子接觸音樂或學會一門樂器,並不是期待孩子走專業的音樂道路,而是希望音樂能成為孩子未來人生的才藝和底氣。
編輯丨

曲安


題圖丨電影《伴你高飛》截圖
✍️
|作 者 招 募 & 投稿|
後臺回覆“投稿”,檢視詳情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