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2014年創業,迄今已經走過10年了。這些年來,我有幸為很多特別優秀的企業做服務,也結識了優秀的企業家、老闆和管理者。
每次,我們聊到經營管理上的問題時,總是不約而同地聊到選人用人的話題。
我發現,大部分企業90%的問題都出在了人上面。我自己在創業初期犯的兩次錯誤,也都是在選人用人上。這兩次失誤,都讓我付出了很大的代價。
人,就是企業。人不對,做什麼都是錯的。趁著年底,我梳理了一下這些年來我在選人、用人上的7個邏輯。
分享給你,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01 選擇,比培養重要
選拔重要?還是培養重要?選拔比培養重要100倍。如果選拔的人不對,培養是沒有用的,會浪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曾經我覺得什麼樣的人我都能培養出來,沒有培養不出來的員工,只有不會培養人的老闆。
但當我創業後,我才發現有一些員工特別難帶,銅牆鐵壁什麼都不吃,激勵、考核、培養都沒有,本質上是沒有招到對的人,根本就培養不出來。
布拉德福德在《頂級評級法速查手冊》中也說:“錯誤招聘會花費300小時的額外工作。大多數公司用25%的精力招聘,卻用75%的精力來應對當初錯誤招聘的失誤。”
沒錯,我們無法培養和激勵到一個無慾無求、柴米油鹽都不進的人,也永遠無法幫到一個自己不想上進的人。
選人就像選物件,你肯定不會隨便找個人,慢慢處著培養感情。兩個合適的人在一起,才能夠激發生活的熱情。
管理者選人也是一樣,選到合適的人,才是幹工作幹事業。如果雙方互相不匹配,更多是在磨洋工浪費時間。
所以,我經常講:管理最大的浪費,就是找來了不合適的人。人不對,一定出不了結果的。
02 德才兼備,以德為先
選什麼樣的人?人品和能力,你認為哪個更重要?
在我看來,人品是第一位的,人品不好的人,即使能力再強也不能要。
因為他的能力越強,在組織里,影響力就會越大,崇拜他的人也就越多。他的不好的行為,就會傳染其他人,這樣的人就是禍害。
而且,能力可以培養,但人品很難改變。很多時候,決定一個人未來能取得多大的成就,不在於他有多聰明,能力有多高,而是看他在利益面前能不能堅持底線。
我曾經帶過一個下屬,能力很強,也被公司寄予厚望,但後來我還是毅然決然地開除了他。
為什麼?因為這個員工出於虛榮心作祟,透過篡改銷售訂單等方式,虛構了不實業績資料。
不誠信,這觸碰了公司的高壓線。一個心術不正的人,為了個人利益損害公司利益,這樣的人,算得上是人才麼?
所以,能力很重要,但比能力更重要的,是人品。能力決定了他可以走得有多快,而人品決定他能夠走得有多遠。
對於企業而言,沒有人才,一切歸零;沒有人品,人才歸零。
03 用人所長,容人所短
很多時候,管理者都有這樣的執念:總想改變下屬的短處,讓對方成為一個完全符合自己的要求的“全才”和“通才”。
但這是不可能的,一個人在某一方面特別厲害,那麼他在別的地方,就會有缺點。想要改變一個人的缺點是非常困難的,哪怕可以實現,也非常不划算,因為花時間改變一個人沒有效率。
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說:充分發揮人的長處,是組織存在的唯一目的。
我非常認同,管理者的任務不是去改變人,管理者的任務,在於運用每一個人的才幹。就像我們身體的每一個器官,它們一起協作,最終組成強大的個體。
因此,你一定要用人所長,甚至你要讓他的某個長處超過你。
通常來說,你是老闆,你是管理者,他們很難在綜合領域超過你,但你用他,他一定要在某一個領域比你強。
如果你不能用人所長,找的是各個方面都不如你的人,到最後,不管遇到什麼問題,他們都會找你,哪怕你再厲害,也會被累死。
所以我用人時,如果他沒有什麼地方能超過我,我是不會要的。
但我要在這裡提醒一下,所謂容人之短,並不是對短處無限的包容。如果他的短處是致命的,也不能用。
04 疑人要用,用人要疑
在用人的時候,我們常說“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但其實應該是“疑人要用,用人要疑”。
什麼叫“疑人“呢?就是有瑕疵的人。所有的人都有瑕疵,尤其是特別能幹的人,在性格上有瑕疵,有瑕疵也要用他。
但在這之前,你要考慮用這個人會不會翻船,這是老闆的管理藝術,如果用了這個人,連船都翻了,那麼這個人你不要用。
什麼叫“用人要疑”呢?用人要疑,並非是懷疑他,而是一個人來到這家公司,即便他過去的成功得到過驗證,但環境不一樣了,文化不一樣了,可能就會失敗。
因此,我們要陪伴他,並且常常提醒他,防止他“摔死”。
以空降兵為例,當他空降到一家公司的時候,他過去可能會有成功的經驗,他的能力毋庸置疑,但他到了一個新的環境,不知道江湖的水深水淺,業務方向、歷史問題都不知道。
這時候,你作為他的老闆,半年之內都是不可以放手的,你要給他空間,但是你要給他正確的方向指引,這是用人時必須要認識到的。
用人要疑,是為了保證他能夠在企業中活下來。
05 80%的共性培訓,20%的個性輔導
輔導和培養員工,是管理者非常重要的一個任務。但我想說的是輔導和培養員工,是為了成就他,而不是為了幫他做事。
在輔導和培養員工時,有一個二八原則。也就是你80%的時間,要用來做團隊的共性輔導,20%的時間做個性化輔導。
因為一個人的管理半徑,最多是10個人。如果你大量時間用來個性化輔導,浪費時間且低效。
萬一你輔導的這個人,發現了更喜歡的工作離開了,或者是他打退堂鼓了,不願意做了,你不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嗎?
所以,針對那些共性的問題,你不是選某一個,而是選的一群人,做集體培訓。
在培養人的過程中,要進行賽馬,而且是賽馬不相馬。
賽馬不相馬,在小範圍內,形成一個良性的賽馬機制,不捧某一個人,而是透過賽馬,透過打勝仗,剩下來最合適的人。
當你有了體系化的培訓以後,那麼接下來的20%,你要做個性化輔導。
個性化輔導,有16字輔導方針:我做你看,我說你聽,你做我看,你說我聽。
反覆去做,不斷訓練,你一分耕耘,才有一分收穫。
06 放下執念,不要索求回報
在培養人的過程中,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人,看到各種各樣的人心。說實話,有時候會對人性很失望,覺得他為什麼會這樣。
後來,我就釋然了。流動的人心,不變的人性。我們改變不了別人,只能改變自己。所以,很多時候,我們要學會和自己和解,要和世界和解。
我曾經親自帶過一個人,那真的是把對方當寶貝,每天手把手地培訓他,恨不得把所有的東西都教給他。可即便這樣,這個孩子最終還是離開了。
這個事情,對我的打擊都很大,明明付出了很多,最終還是會被辜負。
不過,我很快就和自己和解了。我意識到,人心都會變,帶人最高境界是不求回報。當你要求回報的時候,你會對人性很失望。當你不求回報的時候,你有很多意外的驚喜。
我離開阿里十多年了,我很多下屬也都坐到了很高的位置,但他們每年都記得給我送禮物,我們還能在一起吃飯喝酒。
所以,我培養一個人的時候,我不期望他會回饋我,我付出就可以了,抱著這樣的心態就會舒適許多。
07 心要仁慈,“刀”要快
最後,我們說說開除人。一家公司對員工的考核一般有兩條線——業績線和價值觀線。
其中,價值觀好、業績不好的人叫“小白兔”,可以給他們機會,但是如果給了機會業績仍不見起色,就要將其解僱。
一個管理者如果沒有開除過人,那麼他基本上是不稱職的。
開人有一個原則,就是心要仁慈,但“刀”要快。
什麼意思呢?作為管理者,當你到了一定境界之後,內心會越來越像一個“菩薩”。沒有什麼糾結,一心向善,至真至純。你的心很仁慈,但是你的開除人要快。
我見過很多幹部開人,整個過程太讓人痛苦了,總是模稜兩可。想開人,心裡不落忍,又表揚一下。殺了好多次,都沒有殺死。
等這個人出去之後,他甚至搞不清楚自己是被表揚了,還是被批評了。三四次後,你還是發現他不行,要開掉他。他不理解,老闆你不是還表揚我過好幾次嗎?
所以,想清楚後,要動手就要快,刀越快對員工越負責任。
最後,我想說:人才是企業最大的資產。人錯了,滿盤皆輸。人對了,事就成了。如何選人用人,是每個管理者一輩子的功課。
來源 | 張麗俊(ID:zhanglijunCherry)
作者 | 張麗俊 ; 編輯 | 蝦餃
內容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早讀課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