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我們重發一篇過往比較受歡迎的文章《我做了23年的管理,今天一次性分享給你》,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以下是這篇重發文章正文。
我的新書《關鍵躍升:新任管理者成事的底層邏輯》,已在前段時間上市了。
這本書,我從2018年就開始寫,從籌備到出版,花了整整6年。
花了這麼久,是因為我希望用這本書,幫所有職場人補上一項重要的基本功:一個管理者應該具有的那些底層邏輯。

哪些底層邏輯?比如,下面這些:
領導幹活少但拿錢多,究竟是憑什麼?
下屬做事不力,應不應該直接插手一線事務?
領導和員工之間,究竟要不要做“朋友”?
這些,是從員工到管理者的關鍵思維轉變,我把它稱為“關鍵躍升”。
沒錯,是躍升。它就像你面對一個高高的臺階,只能深吸一口氣,縱身一躍。
跳過去,就豁然開朗。跳不過去,就鼻青臉腫。
而有很多人,在做了多年管理者,乃至已經升到總監、甚至更高職位後,其實依然沒有完成這些“關鍵躍升”。
公司裡普遍存在的那種“中層混亂”現象,一個重要根源就是“關鍵躍升”的缺失。
所以,對於那些有志於成為管理者的年輕人,這是一本“未來之書”。而對於那些已經成為管理者的人,這是一本幫你夯實基本功的“地基之書”。
今天,我希望用一篇文章,向你完整的分享為什麼要寫這本書、書裡分享了哪些核心觀點、它又能給你帶來怎樣的幫助。
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啟發。


從員工到領導者,是一次“躍升”
為什麼叫“關鍵躍升”。或者說,為什麼叫“躍升”?
先說個故事。
你是一名銷售人員,經過7年一線銷售洗禮,拿下5次銷售冠軍,是全公司一致認定的“金牌銷售”。
今年,你順利被提拔為銷售部經理,眾望所歸。升職儀式上,你向總裁保證,一定會加倍努力,把整個團隊變為一支“銷售鐵軍”。
怎麼做?你心想,既然我能做得好,那讓他們都按照我的方法來做,一定也沒問題。
你是個極其用心的人,有一個幾百頁厚的筆記本。每次拜訪客戶後,都會認真記錄下客戶的資訊。
比如,客戶的生日、畢業的學校、有什麼愛好、家裡有多大的孩子…每到相應的節點,你總能用意想不到的方式,給客戶帶來驚喜、增進感情。
於是,你把自己的筆記本,當作案例,下發給全部門。看看,你們每個人都要有這樣的一套筆記本。兄弟們,只有比競爭對手更用心,才能贏得客戶的心。
一個月後,你逐個檢查部門下屬們的“筆記本”,結果越看越氣的發抖。
怎麼回事?有的人,把名片上的資訊簡單一抄,糊弄了事;還有的人,一看就是平時根本沒做,檢查前一晚急急忙忙臨時補的。
你悲從中來:天吶,這麼好的方法教給你們了,為什麼就是不願意做?你們這是糊弄誰呢?維護客戶難道不是為了你們自己的業績?
更讓你崩潰的是,做了經理後,你把此前負責的老客戶,都分給幾位下屬去維護。結果他們要麼弄不清需求、要麼說不明白方案、甚至有的直接忘了回客戶的訊息。
給面子的客戶,直接投訴到你這裡來,你只能賠禮道歉,親自介入,像此前一樣服務客戶,每天疲於奔命。不給面子的,直接選了競爭對手公司的方案…
你身心俱疲,日思夜想:我這個人,究竟是做“銷售”帶來的價值更大,還是做“經理”帶來的價值更大?為什麼我做經理,就弄得一團糟?
最後,你決定向領導請辭,繼續回去做一個金牌銷售。
好了,故事說完了,你覺不覺得有點熟悉?
上面這類事情,幾乎全世界每家公司,都有發生。
甚至有這樣一種說法:要謹慎的把明星員工提拔為領導,因為你很可能會既失去了一位明星員工,又得到了一位糟糕領導。
為什麼會這樣?
答案是,從員工到領導,本質是從“個人貢獻者”轉變為“團隊管理者”。而這兩者,是完全不同的兩套系統、完全不同的兩套思維模式。
這個轉變,不是“攀升”。不是從50米攀升到51米,然後52米、53米…而是一次“躍升”,從50米,縱身一躍,一步跳到100米。
你躍過的那道“天塹”,就是兩套完全不同的系統之間的差異。
而這次你職業生涯中至關重要的“躍升”,卻普遍存在著一個巨大的問題:沒有人教你。
是啊,誰能教你?
之前的同事?現在他們都是你的下屬,正等著你去教他們呢。
更上面的領導?你不好意思,這點小事都解決不了,那不是在告訴領導自己不稱職?
這本《關鍵躍升》,就是希望教會你這些事情,幫你補齊這些基本功。
從哪開始說呢?
就從一個“領導第一問”開始,這是你在做上管理層的那一刻,一定要想明白的一件事:
公司給更高的工資,將一個原本高業績的“金牌員工”,提拔到不用幹活的“管理崗”上,究竟是圖什麼?


領導,究竟憑什麼“不幹活”還能“多拿錢”?
這個問題,其實有著標準答案:
就圖這個“不幹活的人”,可以專注在與“自然效率”作鬥爭。
什麼叫“自然效率”?老規矩,說個故事。
有10個人被安排去種樹,組織者提供工具和樹苗,要求他們多種樹。怎麼辦?先分工:挖洞、種樹、填土、澆水。然後,這10個人就開幹了。
小趙去挖洞,小錢去種樹,小孫去填土,小李去澆水……10個人就這樣自發地忙活了起來。
可是,他們幹活的效率特別低,因為每個環節都有阻礙。
挖洞的人慢了,其他人都要等洞挖好了才能開工;種樹的人種完樹,發現沒人填土,眼看著那棵樹要倒掉,只好先扶著;澆水的人打好了水,但發現前三道工序還沒完成,那就歇著吧,等土填完了再澆水。
一天下來,這10個人手忙腳亂,爭吵、返工、浪費、等待。最後,勉強種了20棵樹。
這種在“自發分工,隨機協作”機制下的工作效率,就是“自然效率”。
好了,現在輪到你這個領導者,雙手插兜、戴著墨鏡、吹著哨子閃亮登場了。你說:“我來指揮,你們好好幹,大家一起賺更多的錢。”
怎麼幹?
你細緻的計算了每道工序的用時,根據用時和工作量,把10個人分為4組,4個人挖洞、2個人種樹、1個人填土、3個人澆水。
這樣,各道工序之間的銜接變得沒有阻礙,不會出現“乾瞪眼”的情況。
同時,你制定了排班表,讓大家輪番休息。還幫大家訂午餐、訂冰水、準備蔭涼的休息點,確保大家能以最好的狀態種樹。
結果呢?在你的指揮下,一天下來,他們種了80棵樹!
你看,在“自然效率”下,10個人一天只能種20棵樹。但在你帶來的“管理效率”下,10個人一天種了80棵樹。
這多出來的60棵樹,就是你這個“不幹活的管理者”帶來的價值。
沒錯,一個優秀的管理者,他所帶來的價值增量,有可能數倍於原本“自然效率”下產生的價值。
這,就是管理者拿更高收入的原因。
作為管理者,你的價值,是用管理效率打敗自然效率。你的價值,就體現為在有你和沒你兩種情況下,團隊所創造的價值的差額。

繼續前面的例子,假如你親自下場種樹,和10個員工一起,總計種了22棵樹,比“管理效率”下的80棵,少了58棵。
這就意味著,你拿著經理的工資,卻去搶員工的工作。你不僅沒有帶來價值,反而讓公司“虧”了58棵樹。毫無疑問,你是一個不合格的經理。
好,道理明白了,可具體該怎麼做到這一步?
在這個過程裡,你需要完成4個具體的“關鍵躍升”,我把它們稱為“4個心法”:
1、責任躍升:從對任務負責,到對目標負責
2、溝通躍升:從用自己的手,到用別人的腦
3、關係躍升:從左右的夥伴,到上下的戰友
4、自我躍升:從小我的滿足,到大我的成就
下面,我想一個一個,說給你聽。


責任躍升:從對任務負責,到對目標負責
什麼叫“責任躍升”?還是從故事說起:
這天,老闆帶著部門經理,也就是你,向客戶演示新版方案。結果程式突然故障,除錯了半個小時都沒弄好,最後只能灰溜溜的散會,向客戶止不住的道歉。
回到公司,老闆非常不滿,把你臭罵一頓。
你感覺極其委屈,說“這件事不是我的錯,都是手下的小王沒幹好。我工作安排的好好的,還和他專門強調了,一定不能出錯。結果他還是幹砸了,這能怪我嗎?”
這是工作中特別常見的情景,請問,這究竟是誰的錯?
是員工的錯嗎?畢竟程式碼是他寫的,錯是他出的。
是老闆的錯嗎?畢竟他沒有親自測試,確保百分百無誤的情況下,就去向客戶演示,結果出了問題。
答案其實非常明確:不是老闆的錯,更不是員工的錯,這就是你這個團隊管理者的錯。
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設定經理這個崗位,就是為了“打包責任”,對目標負責。
一個公司,少則幾十幾百人、多則成千上萬人。如果每一個人的工作,都事無鉅細的向老闆彙報,讓老闆決策,老闆就會一頭霧水,迷失在無數的細節之中。
這時,經理這個位置,就是責任的“封裝器”。老闆會用“目標”這個容器,把這10個員工的責任,打包“封裝”給你。
這樣,老闆就可以有更多的心力,去思考更高層級的問題。
每一級管理者,都應該能扛住上一級的所有問責,因為責任是不可以穿透的。
領導不應該持有對“任務”負責的心態,認為自己的任務是分配工作、監督工作,而把事情做完是員工的責任。
作為領導,你一定要學會“對目標負責”。下屬10個人中,任何一個人做砸了,那都是你的責任。只要目標沒有完成,那就是你的責任。
成為管理者的一瞬間,你的職責,就會從“對任務負責”,躍升為“對目標負責”。這就是“責任躍升”。
這時候經理要記住一句話,“降妖除魔你去,背黑鍋我來”。經理要扛住這個責任,因為團隊管理者要承擔目標層面的後果,而員工只承擔任務層面的後果。
在職場上,有一類領導,合作起來會特別心累,就是喜歡“甩鍋”。做得好,是他英明神武。做得不好,是你爛泥扶不上牆。
當他甩鍋的那一瞬間,就說明責任在他身上“穿透”了,他沒有接住責任,那他就不是一個合格的管理者。
這些喜歡甩鍋的領導,本質就是沒有完成“責任躍升”。


溝通躍升:從用自己的手,到用別人的腦
什麼叫“溝通躍升”?來,我們的故事繼續。
身為部門經理的你,給一個下屬交代完任務,你發現他似乎沒什麼反應。你問:你聽到了嗎?員工說:聽到了。
過了幾天,你又問:做了嗎?員工說:沒做。
你忍住怒火:那你趕緊做啊!員工說:可我不知道怎麼做。
你繼續說:那你之前為什麼不問我呢?員工說:我不好意思問。
終於開始做了,你卻發現員工做的遠遠達不到自己的預期。就問:你聽明白了嗎?結果發現員工根本沒有理解你的意圖。
最後,你說,算了,我自己來吧。有教你的時間,我都做好5次了。
那一刻,你有一種“一拳打在棉花上”的無力感。你覺得你對整個團隊是失控的,這種焦慮,讓你抓狂。
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人類的溝通,不可能做到“無損溝通”。
想象這樣一個場景:你面前放著一杯咖啡,你把它拿起來,端到嘴邊,一飲而盡。整個過程順利、流暢、一氣呵成。
大腦指揮雙手的過程,就是“無損溝通”,這是一套億萬年進化帶來的機制。你的大腦,時刻釋放著數不清的化學物質、發生著各式各樣的化學反應,讓這個過程的資訊損耗幾乎為0。
但如果讓你用語言描述清楚,你究竟是怎麼喝下這一杯咖啡的呢,你能說得清嗎?
比如,手向前伸出多少釐米?用多少牛頓的力捏著杯子?向上抬起多少角度?嘴唇怎麼判斷溫度是不是燙嘴?
你會發現,說不清。讓你自己的嘴,指揮自己的手,都做不到。
更何況是用你自己嘴,指揮別人的手?
作為員工,你可以得心應手的做著自己的工作,享受著我們身體與生俱來的“無損溝通”。
但是,還記得嗎?管理者的職責,不是自己幹活,而是指揮整個團隊、與自然效率做對抗。
成為管理者的一瞬間,你就必須強迫自己,從“用自己的手”,躍升為“用別人的腦”。這就是“溝通躍升”。

溝通躍升
說到這裡,我忍不住想分享一個我的親身經歷。
原先在微軟時,我曾經負責起草一份專案報告。起草完畢後,我用郵件發給當時的領導稽核。
這份報告非常重要,需要發給美國微軟總部,因此領導非常重視。他回覆了郵件,裡面批註了很多意見,但卻沒有親自修改。
我當時有點無語,這不是沒事找事嗎?你有修改意見,直接改完發出去,不就完事了嗎?為什麼非得打一打串意見,讓我來改?
但誰讓他是領導,沒辦法,那就改吧。結果改完之後,領導又是一個字沒改,只提了一堆意見。我當時甚至有點惱火,但只能繼續修改。
就這樣,一來一回、一來一回。我們竟然改了一整個通宵,直到第二天早上7點,才發給美國總部。總共改了大約12個小時。
當時發完郵件,我極度不理解。以我領導的能力,如果直接來改,最多1個小時就改完了,為什麼要熬成這樣?
直到多年以後,我才明白,他多花一整夜的時間,就是為了培養我的能力。如果他直接下場,幫我修改, 那一次確實省事了,但我或許永遠也不會掌握直接和高層溝通的能力。
直到今天,我都發自內心的感謝他那一晚的付出。
作為剛上任的領導者,看著那些“做不好”的員工,我特別理解你,或許會有強烈的衝動,想親自動手。
但你必須強忍住這種衝動,多溝通、多交流,培養你的下屬,讓他們可以獨當一面。
因為,這就是你的職責,你存在的意義。
那些喜歡頻繁下場,親自做事的領導,本質就是沒有完成“溝通躍升”。


關係躍升:從左右的夥伴,到上下的戰友
什麼叫“關係躍升”?辛苦你繼續擔任主演,我們的故事繼續。
升職了,你很開心,同事們也都祝賀你。但慢慢的,你發現,大家對你的態度發生了很大改變。
出去吃午飯,大家開始不叫你了。以前經常和你一起吐槽公司、吐槽老闆,現在一次也不說了。你甚至意識到,他們大機率已經揹著你拉了小群。
你有點沮喪、有點害怕,甚至有點想,要是沒有升職,還是回到之前那樣的關係就好了。
但你不知道該做些什麼,只能下樓買了一大堆零食和冰淇淋,請大家吃,希望釋放善意,挽回朋友的關係。
這種做法對嗎?
釋放善意是對的。但是,渴望做回朋友,就不對了。
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朋友,是“對人不對事”的,是“關係在道理之前”的。
對於朋友,你會和他一起開心、陪他一起難過。如果朋友和男朋友/女朋友吵架,你不會去問清細節,弄明白是誰的錯,只會和他一起痛罵不靠譜的伴侶。
你和平級同事之間,幾乎沒有直接的利益關聯。他完成了任務,不會分你獎金。他完不成任務,領導也不會責備你。
哪怕他摸魚、翹班。理論上,你頂多不和他“同流合汙”。但你沒有權利、也沒有義務去管他。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但上下級之間,註定不行。
比如,你的下屬摸魚、翹班,長期無法提高工作效率,你要不要管?當然要管,因為現在這變成了你的職責。你的目標,包含著“他的目標”。你們之間,有了直接的利益關聯。
再比如,下屬A,是你之前最好的朋友,但業績平平、態度平平。下屬B,不善社交,幾乎和每個人都沒什麼來往,但卻悶頭做事,業績領先全部門。
請問,年底考核時,你讓誰當優秀員工?情感上,你或許喜歡A,但理智上,你必須選擇B。
上下級的關係,是“對事不對人”的,是“道理在關係之前”的。
成為管理者的一瞬間,你和此前同事的關係,就會從“左右的夥伴”,躍升為“上下的戰友”,這就是“關係躍升”。

關係躍升
我一直說:公司裡最大的不公平,就是讓弱者占強者的便宜。
聽起來,這真的特別不合情理,我一直把公司當成“家”一樣,怎麼現在升級成了家長,就讓我“翻臉不認人”了呢?
因為,公司從來都不是家,而更像是一支軍隊。每家公司、每個團隊,都是一支戰鬥單元,是為了完成某個目標而集結的。
無法接受這一點的領導,以及那些喜歡“和稀泥”的領導,本質都是沒有完成“關係躍升”。


自我躍升:從小我的滿足,到大我的成就
什麼叫“自我躍升”?要麻煩你再當一次主演,這是最後一次了。
你向下屬佈置任務。下屬說,對這件事,我有不同看法,領導你是不是沒有考慮到這裡這裡。
一聽之下,你直冒冷汗。你突然意識到:這位下屬說的是對的。
你趕緊強裝鎮定,飛速思考,該怎麼辦?
承認錯誤?那不是顯得自己很沒有水平?很沒有面子?以後團隊還怎麼帶?
最終,你決定:堅決不認。
你找了各種各樣的角度,證明自己是對的。比如,你不懂全域性、你不懂長遠利益、你不懂戰略。反正找各種各樣的大詞,砸死下屬。
下屬明顯不服氣,但也不想爭論,情緒低落的走了。
為什麼會這樣?
那一刻,你其實是陷入了一種“瞬間頑固症”:證明自己是對的,比證明這件事本身是對的更重要。
根本原因,則是心中的自我(ego)邊界太小。其實,這個問題,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
什麼叫自我的邊界太小?
你同事做的比你好,你可能會嫉妒。但你的孩子做的比你好,絕大部分父母都不會嫉妒,只會自豪。這是為什麼?
因為同事是在“自我”之外,與我無關。而自己的孩子,是在“自我”之內,他做得好,就是這個更大的自我做得好。
一個人的成長,就是不斷延伸自我邊界的過程。自我邊界越大的人,越能做大事。
對剛做領導的你來說,很容易有各種各樣的害怕,比如:
怕被證明自己是錯的。
怕下屬的能力超過自己。
怕下屬的影響力超過自己。
帶著這些情緒,你不可能招到真正實力強的員工、不可能處理好與員工的關係、不可能帶領他們拿下更高的山頭。
作為領導,你必須超越這種“狹隘的滿足感”,將“自我”擴大,擴大到將整個團隊包含在內。而不是隻有你一個人出風頭。
團隊的成功,就是你的成功。團隊的成功,才是你的成功。
成為管理者的一瞬間,你必須讓你自己的滿足感,從“小我的滿足”,躍升為“大我的滿足”,這就是“自我躍升”。

自我躍升
在有些公司裡,這種領導特別常見。當你說出不一樣的意見時,他們會感覺被冒犯、權威被挑戰。
他們根本不是為了贏得勝利,而是贏得辯論,為了證明他們自己比下屬更正確。
帶有這種心態的領導,本質就是還沒有完成“自我躍升”。
好了,現在,你已經完整了解了,帶領團隊突破自然效率的路上,需要具有的4個心法。

管理者的心法:四個關鍵躍升
恭喜你,咱們來個中場休息,喝口水,休息一下。
沒錯,中場休息。因為這還不是全部。
知道了心法,只是具備了基礎的心態。還記得嗎?管理者的使命,是突破“自然效率”。想做到這一點,你還需要一些更具體的招式。
在這本書裡,我還為你準備了,突破自然效率的4個“劍法”:
1、動力:解決“願不願幹”的問題。
2、能力:解決“會不會幹”的問題。
3、溝通:解決“意識共識”的問題。
4、協作:解決“行動共識”的問題。
這4個劍法,就像一輛賽車的各個部件一樣,共同合作,贏下比賽。

管理者的4種劍法
準備好了嗎?我們一個個來看。


動力:解決“願不願幹”的問題
23年前,也就是2001年,有一個剛剛升職的年輕經理遇到了巨大的困擾:為什麼我手下的員工和我不一樣?
這個經理是個工作狂,“996”是家常便飯,下班時間也能時刻回覆訊息。而且,他還覺得這樣拼命幹活是應該的:面對問題,我不站出來誰站出來?!
但他發現,他手下的員工和他不一樣。
比如小明,早上到公司後,先擺弄擺弄桌子上的忍者神龜手辦。然後看看昨晚歐冠的精彩集錦,總共花了半個多小時。中午,優哉遊哉地吃完飯之後,打幾盤遊戲,午休時間長達兩小時;下午,他約了同事到咖啡間倒杯水,商量晚上下班後去哪裡擼串喝酒,又花了半個小時。
這個經理甚至神經質似的關注到,小王老往廁所跑,一天去了七八次。
經理內心很抓狂:這幫傢伙怎麼這麼不努力工作啊!有事叫不動,成天磨洋工!怎麼辦?怎麼辦?怎麼辦?
沒錯,你應該猜到了,這個困惑的年輕人,叫劉潤——他就是二十多年前的我自己。
升職前,你只要自己拼命努力就好。如果你是一個有自我驅動力的人,那相信你很快就能超越別人、脫穎而出。
但當這個“別人”,變成了你手下的員工時,你就一定會發現:“別人”的驅動力,和你並不相同。
怎麼辦?靠苦口婆心的教導,靠灌輸努力奮鬥的理念?別天真了。在對方看來,你這是在“畫餅”,甚至很“爹味”。
靠漲工資?也不現實,且不說工資受公司戰略和大環境的影響,你能決定的非常有限。即便漲了工資,本質上,工資購買的是一個人的“時間”,但你無法透過工資買到他的“熱情”。
靠換人?找那些自帶雞血的人?也很難,因為“偷懶”是人的本性。你新招來的員工,可能還是沒有動力的。甚至在原來的團隊是有動力的,到你這裡沒有了。
那該怎麼辦?答案是,你需要“激發動力”。
管理者的第一大劍法,是動力。動力,就是解決“願不願幹”的問題。
具體怎麼做?
我想教給你6種“動力燃料”:恐懼、憤怒、尋賞、意義、責任、愛好。

6種動力燃料的優劣
第一種動力燃料,叫“恐懼”。
《史記》裡記載過一個“李廣射虎”的故事,說李廣有一次外出打獵,看見草叢中的一塊石頭,誤以為是一隻老虎。情急之下一箭射去,結果箭深深的穿進了石頭中。
平復下來心情後的李廣,再去射那塊石頭,結果發現怎麼都射不進去了。
為什麼?因為對老虎的恐懼,最大程度的激發出了李廣身體的潛能。
戰國時代的兵法大師吳起說“一人投命,足懼千夫”。項羽要破釜沉舟、韓信要背水一戰,這都是在人為製造危險環境,利用士兵對死亡的恐懼,最大程度調動士氣。
現代公司中,轉正考核、年終考核、末位淘汰,本質都是在製造危險環境,從而激發員工的動力。
但是,恐懼帶來的動力,一定要慎用,因為“拼命”的狀態,消耗實在太大。一旦遠離危險,動力就會瞬間消失。
所以很多公司裡會看到這種情況,試用期拼命工作的員工,一旦完成轉正,就會鬆懈下來,甚至變成一根“新油條”。
第二種動力燃料,叫“憤怒”。
你看那些經典的戰爭電影,比如《勇敢的心》。那些將軍,在大戰之前,一定會做一件什麼事情?
動員演講。
將軍會騎著一匹高頭大馬,在全體將士面前來回飛奔:
兄弟們,浴血奮戰吧!在我們的對面,就是我們敵人,他們要侵佔我們的家園、搶劫我們的財寶、擄掠我們的親人。但他們不會得逞,為什麼?因為有我們在。如果他們想進入我們的家園,只能踏過我們的屍體!
這就是在激發士兵們的憤怒,如果沒有憤怒,那就很容易出現一種情況:兵敗如山倒。一見勢頭不對,馬上逃命要緊。
現代公司中,激發“憤怒”的方法,是設立各種“排行榜”,比如業績排行榜、質量排行榜。它是在製造一種這樣的憤怒:什麼?連他也排到我前面去了?這怎麼能行?
憤怒所帶來的動力,同樣要慎用。因為它是強大的,“匹夫一怒、血濺五步”。它的永續性較短,戰鬥結束後,基本就消退了。
第三種動力燃料,叫“尋賞”。
尋賞,就是升職、加薪、表彰等獎賞。“重賞之下,必有勇夫”,雖然本來不想幹,但無奈你給的實在是太多了。
網上流傳著一種說法:三四十歲的中年男人在職場上最容易被欺負,因為他們上有老下有小,一睜眼就是車貸房貸,不敢輕易辭職。
這種價值觀,當然是不對的。但這種說法體現出了一種很赤裸的現實:工作是來掙錢的,尋賞是最簡單好用的動力燃料。
但是,尋賞同樣有缺點。它能讓人服從,卻未必能讓人心甘情願。同時,尋賞帶來的動力,同樣會隨時間消退。職場中最常見的“老油條擺爛”,就是這種體現。
第四種動力燃料,叫“意義”。
什麼叫意義?
有一個經典的故事,可以完美說明:上世紀60年代,美國登月計劃最關鍵的時期,肯尼迪總統來到NASA參觀,遇到一位正在打掃衛生的清潔工。肯尼迪問他:你正在做什麼?
這位清潔工回答:先生,我正在幫助把人送上月球。
你看,意義,就是從瑣碎的工作細節中跳脫出來,看到目標背後的更大益處。你做的不是一件小事,而是一件有著更大意義的事業。
比如,對藥物公司而言,研發工作非常簡單枯燥,還經常面臨失敗。但研發的藥物,能讓無數患者擺脫病魔,這就是醫療行業獨有的意義機制。
意義帶來的動力,會指向內心堅定地信仰。
第五種動力燃料,叫“責任”。
有一次,我們開私董會,有一位企業家比較忙,想請假。但私董會只有大家共同參與,參會與貢獻和收穫。我打電話給那位企業家,想請他前來參加,請問,我該怎麼說?
如果我說,你不來參加就會面臨罰款,那這就是在用“恐懼”激發動力。如果我說你來參加就給你鉅額出場費,那這就是在用“尋賞”激發動力。
但這點錢很可能對他來說根本無足輕重,他很可能會說自願認罰,或者把獎金留給別人吧,因為這點錢根本無法激發他的動力。
那該怎麼辦?我對他說,如果你不來,大家的收穫就會減少。既然我們組織了這個私董會,你的參與就不僅僅是你個人的獲得,更是對別人的責任。
他聽到後,竟然真的專程從歐洲飛回來,參加私董會。這就是用責任作為動力來源。
第六種動力燃料,叫“愛好”。
有人說,學習是違反人性的,其實不是。男同學學習如何打遊戲的時候,違反人性了嗎?女同學學習如何讓自己變美的時候,違反人性了嗎?
學習從來不違反人性,學習自己不熱愛的東西,才違反人性。
所以,激發動力的更高階形式,就是找到那些熱愛這件事的人。
很多頂級程式設計師,從小沒日沒夜的程式設計,長大後才一舉成名天下知。很多頂級作家,年輕時沒人看也要寫,“走火入魔”半輩子。
愛好,能陪你熬過不賺錢的艱難歲月。


能力:解決“會不會幹”的問題。
如果你用各種糖衣炮彈,瘋狂激勵,最終解決了動力問題,是不是就萬事大吉了呢?
當然不是。
假如有人對你說,加油啊,你要努力練短跑,只要你能跑過蘇炳添,就讓你成為全中國最有錢的人。請問,這種激勵有用嗎?
沒用,因為激勵,只能提升動力,卻不能提升能力。
管理者的第二大劍法,是能力。能力,就是要解決“會不會幹”的問題。
作為一個管理者,不斷提升員工能力,讓他們能應對更大的挑戰、解決更大的問題,是你義不容辭的責任。
一位合格的領導,應該花40%的精力來提升“今天的業績”,20%的精力來提升“自己的能力”。剩下的40%,全部要用來提升“團隊的能力”。
因為團隊的能力,就是明天的業績。

怎麼做?和你分享5種武器:幹中學、傳授、培訓、調崗、替換。
最基礎的武器,是幹中學。
你不能讓員工一直做他熟悉和擅長的事情。而要讓他走出舒適區,同時要容忍他的犯錯,把犯錯當成培養的必要成本。
因為一個人能獲得的成長,70%是在工作中完成的,20%是在與他人的互相學習中完成的,只有10%從課程等正式學習中得來。
第二種武器,是傳授。
管理者像一個“教練”一樣,針對性的指導員工遇到的問題。
很多人都聽說過阿里輔導的“十六字方針”:我做你看,我說你聽,你做我看,你說我聽。傳授員工,就是這樣一個過程。
很多經理,自己的業務能力非常強,卻沒法把這種能力,複製給下屬,甚至會“用訓人代替教人”。本質就是沒有學會“傳授”這件事。
第三種武器,是培訓。
用正式的培訓,比如請外部的講師、甚至諮詢顧問,集中性的提升團隊某一方面的能力。這種做法,通常可以幫助企業突破團隊能力的“天花板”。
第四種武器,是調崗。
假如干中學、傳授、培訓都試過了,員工的能力卻還是得不到提升。不要急著感慨“爛泥扶不上牆”。你必須明白一件事:人與崗位之間,可能是錯配的。
為什麼?因為面試時,面試者會盡量展現出自己與這個崗位是很匹配的,而你又著急招人,就把他招進來了。
在你著急招人,而面試者又有很強烈的渴望得到這個職位時,你們彼此間認為的匹配度很有可能是被高估的,甚至很有可能出現錯配。
另外,對於任何一個人來說,他們今天正在從事的職業,很可能源自一個又一個冒失的偶然(想想看你是不是這樣),並不是他們最擅長的,更不一定是他們最想要的。
這時,調崗,或許會是一把“化腐朽為神奇”的利器。
第五種武器,是替換。
在所有的方法都嘗試後,最後一招,才是替換。透過替換,提升團隊整體的能力值。
很多管理者,尤其是新任管理者,在需要辭退員工時,會有強烈的“心理障礙”。畢竟,替換掉曾經並肩戰鬥的老員工,是一件很不符合人之常情的事情。
但是還記得嗎?管理者的職責,就是與“自然效率”作鬥爭。
親手辭退一名不合格的員工,是一個管理者的成人禮。


溝通:解決“意識共識”的問題
管理者的第三大劍法,是溝通。溝通,是要解決“意識共識”的問題。
什麼叫意識共識?就是讓團隊所有人,從思想層面,統一當前的工作“為什麼”、“是什麼”以及“怎麼做”。
具體的技巧,書裡介紹了很多。我想給你分享其中的一個核心思維:
溝通的目的是減少資訊不對稱,而不是增加資訊不對稱。
在很多公司裡,會有一種奇怪的文化,把資訊不對稱當做“權力”。
一件本應該通知所有人的事,他卻故意不說。因為我知道,你不知道,我就擁有了某種權力。
甚至,一些理應所有人都知道的規章制度,我也不說,等你犯了錯,我再來批評你,指正你,這樣才能顯示出我的權力感。
一句話,和這種領導合作,就像中國那句古話說的:“刑不可知,則威不可測”。


協作:解決“行動共識”的問題。
管理者的第四大劍法,是協作。協作,是要解決“行動共識”的問題。
什麼叫行動共識?就是讓整個團隊上下一致,共同將已經制定的決策執行出來。
一個好的決策,並不是制定出來的那一刻,就結束了。
好的決策,就像1後面的無數個0。而執行,才是那個“1”。沒有執行,一切決策都白搭。
篇幅限制,我同樣只為你分享一個核心觀念:建立迴圈。
羅振宇老師曾經對“靠譜”這件事,總結過一個特別精闢的“三件事”:凡事有交代、件件有著落、事事有迴音。
這話說的特別好,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我見過不少創業者,甚至把這三句話貼在牆上,要求員工一定要做到。
但結果呢?很多時候並不樂觀。是這句話不對嗎?還是這句話只是好在充滿韻律感的排比句式上?
都不是,做到這件事,絕對不能靠員工的“自覺”,更不能靠每天苦口婆心的教導:你們一定要多看看羅老師的這三句話啊,一定要做一個靠譜的人啊。
要靠什麼?靠管理者的能力。準確來說,是他有沒有能力構建一套“迴圈”。
你在責備員工沒有做到“事事有迴音”的時候,有沒有自我反思過,在交代事情的時候,有沒有和員工明確“who do what by when”?有沒有建立過跟進的制度,確保“扔出去的球”都能“接回來”?

舉個例子,在我的公司潤米諮詢內部,每週一,我們都會雷打不動的和所有部門負責人,開一場“週會”。哪怕我那天出差,也會線上參與。
為什麼要這樣?每週一次,其實挺花時間的,一個月甚至一個季度開一次難道不夠嗎?
因為每年,我們公司會確立下一個“年目標”,週會的重要作用,就是對這個年目標做“跟進”和“對齊”。
對齊什麼?按照目前的進度,年目標完成的如何?是提前還是落後?如果提前,是做對了什麼導致的?如果落後,計劃用什麼方法追回來?
制定好方案後,下一週的週會,立刻同步效果,制定新的改進方案。如此,才算是建立了一個“迴圈”。
為什麼一定要每週一次?因為如果等一個季度再來回顧,那你一定就會發現,完了,年初定的目標,第一季度才完成了10%不到。
等你們制定了方法,第二季度,也就是年中再來回顧時。更糟了,半年只完成了20%。
這個差距,無論如何也不可能追回來了。今年的目標,等於沒有任何意義。扔出去的這個球,啪一聲掉在了地上。
請問,這是誰的責任?固然是有部門負責人的責任,但更多的是我的責任,因為我沒有建立有效的制度,去及時跟進、對齊目標的完成情況。


呼,沒想到這一口氣,竟然說了一萬兩千多字,感謝你看到現在。雖然,我還是有點意猶未盡、
更多的案例、工具、細節,歡迎你到《關鍵躍升》這本書中去檢視。我敢說,在這本書裡,我將我23年管理生涯的全部心法,毫無保留的和盤托出。
寫完這本書的那一刻,我腦海中突然冒出了一句話:
這些道理,如果當年我初任經理的時候,有人告訴我就好了。
脫離一線工作,走上管理崗,這對任何一個年輕人而言,都是職業生涯的一個里程碑。
每年,中國有大約1000萬畢業生進入職場。後浪推前浪,這就意味著,每年同樣會用大量原本的“員工”,被這1000萬後浪推上管理崗。
而其中的大部分人,很可能並沒有準備好。不知道身為領導的那些最基本的思維與常識。
於是,他們會犯錯、會和員工衝突、會被員工所不理解,甚至會在員工和老闆之間“兩頭受氣”。
一些極端情況,甚至會身居高位,尸位素餐,成為公司裡最令人厭惡的“偽高管”。
而當你在“吃一塹長一智”中,逐漸走向成熟,升上更高的職位時,你關心的又會是公司戰略這樣的大問題了。那些新的年輕經理,和你一樣,經歷著一輪又一輪的迷茫。
這本《關鍵躍升》,就是希望幫所有人補上這部分基本功。
在這本書裡,我為你準備了大量的工具、案例。教你如何提升員工的動力、如何提升團隊的能力、如何與下屬有效溝通、如何與其它部門順利協作。
所以,這些經驗、這本書,真誠的推薦給你。
也祝你,早日完成領導者的“關鍵躍升”。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關鍵詞
就是
管理者
朋友
團隊
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