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時期,這些外國人為何漂洋過海來廣州?

全文共2525字 | 閱讀需6分鐘
南宋文人岳珂是岳飛之孫,在他十歲時,曾隨做官的父親來到廣州居住。當時城中有不少番邦的商賈與本地漢人融合共居,互通有無。這般市井景象被他記錄在《桯史》中,流傳至今。
《桯史》中提到一個叫“窣堵坡”的地方,這裡就是現今被熟知的廣州懷聖寺光塔。光塔原名“番塔”,屬典型的阿拉伯建築風格。宋元之際一度稱為“懷聖塔”,清代以後普遍被呼為“光塔”。
光塔從宋代就有“晝則懸旗,夜則舉燈”的記載,曾為海上絲綢之路的番人和海舶作過不少貢獻,是古代廣州“海上絲綢之路”的標誌之一
光塔所在的光塔街內遍佈豐富的多元文化,就像一座沒有圍牆的“博物館”。
▲廣州懷聖寺光塔。(圖片來源:廣州越秀髮布)
是什麼讓這裡呈現和平互惠、文化多元、貿易繁盛的景象,以至於讓這位岳飛後人印象深刻?這就得從“蕃客”談起。
01
蕃客——漂洋過海而來的商賈
“蕃”通“番”,意為域外的國家或民族,而“客”為客人或客居,故廣義上“蕃客”便指外國人。漢代以後海上交通興起,古人逐漸把於海路而來的外族稱為“蕃”
漂洋過海而來的外國人,多以波斯(伊朗)人、大食(阿拉伯帝國)人為主,故一些史籍文獻把 “蕃客”一詞等同於“外國穆斯林”。但事實上唐代以前波斯的主流宗教為拜火教,公元7世紀以後才逐步轉向伊斯蘭教。
這些遠來的蕃客有各國官派的留學生,有求法取經的宗教信徒,但更多是以貿易為目的的商賈。
廣州自唐代伊始便是中國最大的海港之一,自然也成為了“蕃客”們海上來華經商的首選地。
▲鑑真和尚雕像。(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唐代高僧鑑真和尚在天寶年間目睹廣州水面上舳艫千里,各國人員往來貿易的畫面:
“江中有婆羅門、波斯、崑崙等舶,不計其數,並載香藥、珍寶,積載如山。其舶深六七丈……師子國、大食國、骨唐國、白蠻、赤蠻等往來居住”。
以今天的視角看唐代廣州城中外國人口的比例,會讓人感到匪夷所思。大德《南海志》記載天寶元年廣州戶數四萬兩千,人口二十二萬。那當時的蕃客有多少呢?
《舊唐書·李勉傳》中載: “(唐代宗大曆) 四年,除廣州刺史,……舶來都不檢閱,故末年至者四千餘。”著名唐史專家張星烺由此推論“以每舟容載二百人計之,四千餘舶當載人至八十萬餘”。
本地人口二十二萬,外國蕃客八十餘萬,唐代廣州國際化的程度恐怕超越今天世界上任何現代都市。
到了宋代,宋廷無力收復北方燕雲十六州,而通往西域的河西走廊又被西夏佔據。陸路貿易不暢,便只能把目光投向海洋。
▲南宋時期形勢圖 。(圖片來源:中國疆域歷史地圖集)
特別是靖康之變以後,南宋偏安一隅,財政收入也隨之銳減。北宋歲入三千萬貫,南宋只剩二百萬貫,這使得南宋海洋政策表現出利益取向。
南宋紹興十六年上諭“市舶之利,頗助國用,宜循舊法,以招徠遠人,阜通貨賄”,足見官方鼓勵海洋貿易、招攬外商,以通商之利充實國庫,從結果看確實所獲頗豐。在歷代中原王朝中第一次以財政的眼光看待海上貿易
而這些往來不絕的蕃舶蕃客,正是讓海上絲綢之路帆檣萬里、貨通天下的根本。
02
蕃坊——蕃客聚集的外僑社群
古代遠航需藉助風力,蕃客們需要等待下一年的季風才能回國,因此要長期停留在廣州休整,有的乾脆定居下來。
《萍州可談》載:“北人過海外,是歲不還者,謂之‘住蕃’;諸國人至廣州,是歲不歸者,謂之‘住唐’。”
城中大量蕃客聚集居住的地區,被稱作蕃坊,與近現代海外華人集中的唐人街類似。其範圍大致以今天廣州光塔路光塔為中心,南至惠福路,北到中山六路。
如今,當地不少街巷地名還有當年蕃坊的印記。比如甜水巷的“甜水”是阿拉伯語山崗之意,而仙臨街的“仙臨”則為阿拉伯語中國的轉音。甚至今天我們把清真寺稱為“坊”或“寺坊”都來源於過去的蕃坊。
▲俯瞰光塔街。(圖片來源:廣州越秀髮布)
蕃坊一旦形成,人口激增,內部就不可避免地發生矛盾衝突。唐朝政府採取柔和開明的民族政策,“因俗而治”為原則,在政府不干預的情況下允許蕃坊內部自行推薦德高望重者為代表,朝廷冊封其為“都番長”。這些都番長不僅是蕃坊內的行政長官,也是宗教領袖。
▲始建於唐代的廣州懷聖寺,歷史上經歷了多次重建。(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蕃客犯法,需先經中國官府審判,再交由蕃坊內部依據伊斯蘭教義懲戒。後來逐漸演變成輕罪交由蕃坊,“徒刑”以上則由官府法辦。這種模式其實與中原漢人小罪宗族內部懲處,惡性事件遞解縣衙一致。
蕃客雖聚居於蕃坊,但長期“廣人與夷人雜處”,雙方通婚在所難免。唐代規定如果蕃客娶了漢女為妻妾則必須留在中國,明示“諸蕃使人所娶得漢婦女為妾者,並不得將還蕃”。且不論這種法條是否合理,但我們還是能從中窺探出唐朝政府對於蕃客並不排斥。
隨著蕃客在華生息繁衍,代代相傳,其文化習俗也逐漸與當地融合。為了往來方便,這些外族往往用音譯方式改取漢姓,如蒲、娑、至、層、打、摩、陀、亞等。
蕃坊內還建立“蕃學”供蕃客子弟就讀,如北宋政和年間,“天下大治,四夷向風,廣州南泉請建蕃學”。當然也有不少蕃客子弟與漢人學生一起就讀一般學校,甚至經科舉考取功名。
▲廣州市儲存著很多古街坊,圖為永慶坊外景。(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隨著朝代更迭,世事變遷,蕃坊的界線逐漸模糊,蕃客也逐漸融入。元代政府允許蕃客入籍,成為國家正式的“編戶齊民”。
《明史》中有“元時回回遍天下”的說法,入籍蕃客佔了其中大部分。到了明清兩代,蕃客後裔成為中華民族一份子,過去的蕃坊也慢慢沉積於廣州的史蹟中。
自秦漢以降,中原王朝與北方遊牧民族政權戰火不斷,但向南方的整合卻一向比較順利。無論是西洋還是南洋來的蕃客,都能在中國自由貿易,和合共生。
這其中,地理、氣候因素所起的作用不小。廣東福建等南方沿海省份適宜農耕,自然物候條件甚至勝過中原。在同一生產方式下,中原文化向南播散暢通無阻,甚至遠來的蕃客也容易融入其中。
▲廣州市黃埔古港粵海第一關紀念館。(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從大歷史角度來看,時代的潮流總體是越來越開放的,中國開放的大門也只會越來越大。但是不可諱言,區域性國際政治經濟上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致使經濟全球化勢頭受挫。
越是歷史的關鍵節點,越要認識開放與流通的重要性。歷史沒有斷點,古今流轉不絕,千年以前東西方的貿易交流,不會隨風而去。“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會承接過去的駝鈴與風帆,聯結整個世界。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新中國援外第一戰:越法邊界戰役,陳賡建議圍城打援
穿越近兩千年的“說唱明星”——東漢擊鼓說唱俑
史上最強逆襲:鐵木真是怎樣崛起的?
流動中的民族主義研究—— 南京大學歷史學院陳曉律教授訪談
工業革命的寶貴經驗——工業化仍然是強國之本

歡迎轉發朋友圈
公號轉載須經授權,不得用於微信外平臺

商務合作、訂購微訊號:zggjls01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郵發代號:28-474
QQ群:460382533
電話:1337201224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