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滕王閣序》是唐代文學家王勃的一篇傳世佳作,全文辭藻華美、結構嚴謹、情感真摯,被譽為“千古第一駢文”。
滕王閣位於江西省南昌市贛江之濱,是江南四大名樓之一,因滕王李元嬰得名。高宗時期,洪州都督閻某重修此閣,並於公元675年(上元二年)的重九日,在滕王閣上歡宴群僚和賓客。作者前往交趾看望父親時路過這裡,也參加了盛會,即席賦詩,並寫下了這篇序。文章以滕王閣的壯麗景色和歷史背景為引子,讚美了這一歷史古蹟的雄偉與輝煌。同時,文中還透過描繪宴會娛遊的場景,抒發了作者對人生、命運、功名利祿的獨特見解,表達了對這些世俗追求的淡泊態度。
《滕王閣序》原文: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
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
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46個典故及出處詳解:
01龍光射牛鬥之墟:
龍光:據《晉書·張華傳》記載,晉初時,牛、鬥二星之間常有紫氣照射。張華請教精通天象的雷煥,雷煥稱這是寶劍之精,上徹於天。張華命雷煥為豐城令尋劍,果然在豐城牢獄的地下掘得龍泉、太阿二劍。這兩把劍出土後,牛、鬥二星之間的紫氣就消失了。因此,“龍光”在這裡不僅代表了寶劍的光輝,更象徵了珍貴、稀有且具有強大力量的事物。王勃藉此誇讚洪州地方靈異,有寶物蘊藏。
牛鬥之墟:在中國古代天文學中,牛宿和斗宿是二十八宿中的兩個星宿,它們分別位於天空中的不同位置。在《滕王閣序》中,“牛鬥之墟”不僅是一個地理概念,更是一個文化符號,象徵著滕王閣所在地的非凡地位和深厚文化底蘊。
02徐孺下陳蕃之榻:
《後漢書·徐稚傳》中記載:“陳蕃為(豫章)太守……唯稚來特設一榻,去則懸之。”描述的是東漢時期名士陳蕃與徐孺子之間的深厚情誼。陳蕃在任豫章太守時,對名士徐孺子非常敬重,專門為他製作了一個床榻。每當徐孺子來訪時,陳蕃就會將床榻放下,與他秉燭夜談;徐孺子離開後,陳蕃則將床榻懸起,以示對徐孺子的尊重和禮遇。這個典故後來成為了形容主人對客人尊重禮遇的典故。王勃藉此誇讚洪州人物俊傑。
03賓主盡東南之美:
此典故出自《詩經·爾雅·釋地》“東南之美,有會稽之竹箭;西南之美,有華山之金石。”“東南之美”被用來泛指東南地區的優秀人才或美好事物。具體到《滕王閣序》中,“賓主盡東南之美”即指主人與賓客都是東南地區的傑出人物,集中展現了東南地區的英才風貌。這種表達方式不僅彰顯了宴會的盛況,也體現了王勃對東南地區文化的認同和讚美。
04騰蛟起鳳:
此典故出自《西京雜記》,書中說董仲舒夢見蛟龍入懷,於是創作了《春秋繁露》;又說楊雄作《太玄》時,夢見自己吐出鳳凰,飛集書上。這兩個故事都象徵著文采飛揚、才思泉湧,因此王勃借用這一典故來讚美孟學士的文學才華。
05孟學士之詞宗:
雖然“孟學士之詞宗”這一表述在《滕王閣序》中是王勃的原創,但“詞宗”一詞在古代文學中常用來讚譽那些文學造詣深厚、才華橫溢的文人。在唐宋時期,詞作為一種新興的文學體裁,逐漸發展壯大並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流派。在這個過程中,湧現出了一批傑出的詞人,他們的作品不僅在當時廣為流傳,而且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因此,“詞宗”這一稱謂的出現,既是對這些傑出詞人的肯定和讚美,也是對中國古代文學傳統的繼承和發揚。在《滕王閣序》中,“孟學士之詞宗”這一表述,是對孟學士(此處泛指參加宴會的文人學士)文學才華的高度讚譽。
06紫電清霜,王將軍之武庫:
“紫電”與“清霜”都是古代寶劍的名稱,而“王將軍”則泛指擁有這些寶劍的將軍或武藝高強之人。王勃以此典故來讚美將軍的武藝高強和武庫的豐富。
“紫電”作為寶劍的名稱,其出處可以追溯到《古今注·輿服篇》。據記載,吳大帝孫權有寶劍六把,其中第二把就名為“紫電”。這把寶劍以其鋒利無比、光芒四射而著稱,是古代兵器中的珍品。
“清霜”寶劍的出處則與漢高祖劉邦有關。據《西京雜記》等史料記載,漢高祖劉邦曾有一把寶劍,名為“白蛇劍”或“斬蛇劍”。這把寶劍因劉邦斬白蛇起義而得名,並因其鋒利無比、劍刃常瑩若霜雪而被稱為“清霜”。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清霜”作為寶劍的名稱在《滕王閣序》中可能是王勃的藝術加工或化用,因為歷史上並沒有直接記載劉邦的寶劍名為“清霜”。但無論如何,“清霜”寶劍的意象已經深入人心,成為了古代兵器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07臨帝子之長洲,得天人之舊館:
“帝子”一詞通常指古代帝王或神祇之子。在這裡,“帝子之長洲”可能是王勃對古代傳說中某個帝王之子所居之地的引用或化用。然而,由於歷史久遠和文獻散佚,具體是哪個帝子、哪個長洲已難以考證。
從地理角度來看,“長洲”可能指的是某個具體的地名或地名的一部分,但在《滕王閣序》的語境中,它更多地被賦予了神秘和浪漫的色彩。
“天人”一詞在古代文學中常用來指天上的神仙或超凡脫俗的人。在這裡,“天人之舊館”意指仙人曾經休養過的宮殿或住所。
王勃透過這一典故的運用,不僅讚美了滕王閣的壯麗和神秘,還賦予了它一種超凡脫俗的氣息。
08閭閻撲地,鐘鳴鼎食之家:
“閭閻”指代平民居住的房屋或平民。“撲”意為“遍佈”、“鋪滿”。“閭閻撲地”形容房屋眾多,市集繁華,居民區密集如地皮都被房屋鋪滿了一般。“鐘鳴鼎食”是一個成語,字面意思是擊鐘列鼎而食,形容豪門貴族奢侈生活的代名詞。這一成語的典故最早可追溯到《史記·貨殖列傳》,其中記錄了透過商業活動或其他手段致富的傑出人物,他們最終達到了“鼎食”或“擊鐘”的富貴境地。
在《滕王閣序》中,“鐘鳴鼎食之家”與“閭閻撲地”並列,進一步強調了滕王閣周邊不僅有繁華的市集和平民的房屋,還有富貴豪華的住宅,暗示了當地社會階層的多樣性。
09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這句詩化用的是南朝梁代庾信《馬射賦》中的“落花與芝蓋同飛,楊柳共春旗一色”。王勃巧妙地將其改寫,將原句中的“落花”改為“落霞”,“芝蓋”改為“孤鶩”,“楊柳”和“春旗”則融入到了新的景象“秋水”和“長天”之中,從而形成了更加生動、壯麗的秋日江景圖。
具體來說,“落花與芝蓋同飛,楊柳共春旗一色”描繪的是春日裡落花紛飛,與車蓋(芝蓋,古代車上的華蓋)一同飄揚,楊柳依依,與春天的旗幟顏色相融的景象。而王勃的改寫,則將這一春日景象轉化為了秋日江景,晚霞映照下的孤鶩振翅高飛,與絢爛的落霞交相輝映,秋天的江水與遼闊的天空融為一體,水天相接,分不清界限。
這種改寫不僅保留了原句的意境和美感,還賦予了新的景象和情感色彩,展現了王勃卓越的文學才華和審美情趣。同時,這句詩也成為了中國古典文學中描寫秋天美景的典範之作,被後世廣泛引用和傳頌。
10爽籟發而清風生,纖歌凝而白雲遏:
此句化用了《列子·湯問》中的意境。在《列子·湯問》中“薛譚學謳於秦青,未窮青之技,自謂盡之,遂辭歸。秦青弗止,餞於郊衢,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雲。薛譚乃謝求反,終身不敢言歸。”,描述了薛譚向秦青學習唱歌的故事。秦青在送別薛譚時,撫節悲歌,聲音振動林木,響遏行雲,形容音樂優美至極。這種誇張的手法,既表現了歌聲的悠揚動聽,又賦予了自然景象以生命力,使得整個畫面充滿了詩意和美感。王勃透過這兩句詩,不僅描繪了滕王閣宴會上音樂的優美和動聽,還藉助自然景象的描繪,將讀者帶入了一個充滿詩意和美感的世界。
11睢園綠竹:
此典故源自西漢梁孝王劉武的梁園(睢園),園內綠竹茂盛,文人雅士常聚集於此,象徵文雅、豪華和盛世之景。王勃在《滕王閣序》中引用此典故,旨在讚美滕王閣的盛況和與會者的文采。晉代葛洪所著的《西京雜記》中記載:“梁孝王好營宮室苑囿之樂,作曜華之宮,築兔園。”這裡的“兔園”即指梁園。北魏酈道元在《水經注》中也有描述:“睢水自睢陽東南流,歷於竹圃(即睢園),水次綠竹蔭渚,菁菁實望。”這進一步印證了梁園中綠竹茂盛的景象。
12氣凌彭澤之樽:
此典故源自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的著名詩人陶淵明。陶淵明,字元亮,世稱靖節先生,辭賦家、散文家。他曾任彭澤令,因不滿官場的黑暗和腐敗,憤而辭職歸隱田園,過著自給自足的隱居生活。王勃在《滕王閣序》中引用此典故,旨在讚美滕王閣宴會上賓客們的豪情壯志和文采飛揚,同時也與陶淵明這樣的隱逸之士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13鄴水朱華:
此典故源自三國時期魏國著名文學家曹植的《公宴詩》。該詩描繪了曹植與兄弟及曹操幕下文人在鄴城(今河北省臨漳縣境內)交遊時,觀賞到鄴水旁荷花盛開的美麗景象,並用“朱華冒綠池”來形容荷花的嬌豔欲滴和光彩照人。這一典故不僅展現了自然美景,還反映了曹植及其父兄所代表的建安文學時期的文學成就和文采風流。王勃藉此比擬參加宴會的文士具有很高的文采。
14光照臨川之筆:
“臨川之筆”借指南朝山水詩人謝靈運,他曾任臨川內史,以文學創作才華著稱。謝靈運的詩歌意境新奇,辭章絢麗,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王勃藉此典故,將與會文士的才華與謝靈運相提並論,表達了對他們才情的極高讚譽。這一典故不僅體現了王勃對古代文學傳統的繼承和發展,也展現了他對當時文人學士才華的自信和讚美。
15四美具:
《答盧諶詩》中,劉琨提到“音以賞奏,味以殊珍,文以明言,言以暢神”,分別對應著妙音、美食、好文、趣言,這四種美好事物被後人概括為“四美”。
在《滕王閣序》中,王勃借用“四美具”這一典故,形容宴會中音樂、飲食、文章、言語這四種美好事物都已齊備,營造出一種歡樂祥和、文化氛圍濃厚的場景。這一典故的運用,不僅展現了王勃的文學才華,也體現了他對宴會氛圍的深刻把握和讚美。
16二難並:
謝靈運《擬魏太子鄴中集詩序》中提到“天下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四者難並”。王勃在此基礎上進行了活用,將良辰、美景歸為時地方面的條件,賞心、悅目歸為人事方面的條件,從而得出“二難並”的結論。
二難指的是賢主(即能提供良辰美景等條件的宴會主人)與嘉賓(即能欣賞並享受這些條件的賓客)的難得。在王勃看來,要同時擁有賢主與嘉賓,並能在良辰美景中共同享受賞心樂事,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17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
《淮南子·原道訓》是高誘所注的一部道家經典,其中對於宇宙的描述充滿了深邃的哲理。高誘在註解中明確提到:“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來今曰‘宙’。”這句話揭示了“宇”和“宙”的含義:宇指的是空間上的四方上下,即廣闊無邊的天地;宙則指的是時間上的古往來今,即無盡無休的歲月。
王勃在《滕王閣序》中借用這一典故,以“天高地迥”來描繪天空的高遠和大地的遼闊,進而引發對宇宙無窮的感慨。這種感慨不僅表達了對自然宇宙的敬畏之情,也反映了作者對於人生、歷史和宇宙的深刻思考。
18望長安於日下:
《世說新語·排調》:
有說法認為,“望長安於日下”這一典故可能受到了《世說新語·排調》中荀鳴鶴與陸士龍對話的啟發。在該對話中,荀鳴鶴自稱為“日下荀鳴鶴”,這裡的“日下”可能含有京都、朝廷的意味,與長安作為唐朝都城的地位相呼應。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世說新語》中的這一對話並未直接提及“望長安於日下”,而是王勃可能從中汲取了靈感,將其融入了自己的作品中。
“日近長安遠”的典故:
另一個與“望長安於日下”相關的典故是晉明帝與晉元帝關於太陽與長安哪個更遠的對話。晉明帝小時候,元帝問他長安與太陽哪個更遠,他回答說太陽遠,因為沒聽說有人從太陽那邊來。但第二天當元帝再次問起時,他卻回答太陽近,因為抬頭能看見太陽卻看不見長安。這一典故被王勃借用,以“日近長安遠”來比喻嚮往帝都而不得至的遺憾與無奈。雖然《滕王閣序》中並未直接提及這一對話,但王勃透過“望長安於日下”這一表達,巧妙地傳達了類似的情感與意境。
19目吳會於雲間:
在《世說新語·排調》中,記載了一個關於西晉時期兩位才子荀隱(荀鳴鶴)和陸雲(陸士龍)的故事。這兩位才子某日共同拜訪了名士張華,張華想讓他們做個不同凡響的自我介紹以互相認識。於是,陸雲先拱手道:“雲間陸士龍。”荀隱則作揖答曰:“日下荀鳴鶴。”這裡的“雲間”和“日下”便成為了他們的雅號,並流傳開來。這裡的“吳會”指的是吳郡,而“雲間”則是對吳郡所在地區的雅稱。王勃透過這一表達,不僅描繪了吳郡的繁華與美麗,還表達了自己對遠方繁華都城的嚮往與憧憬。
20地勢極而南溟深:
在《莊子·逍遙遊》中,原文描述了一種名為“鯤”的大鳥,其“海運則將徙於南冥(溟)”。這裡的“南冥(溟)”被解釋為南方的大海,也就是天池。原文如下: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地勢極而南溟深”中的“南溟”即指《莊子·逍遙遊》中提到的南方的大海,也就是天池。這一典故在《滕王閣序》中被王勃用來描繪地勢的遼遠與海洋的深邃,從而進一步襯托出人生的渺小與宇宙的廣闊。
21天柱高而北辰遠:
“天柱”的典故出自東方朔的《神異經》。在《神異經》中,描述了崑崙有一根銅柱,高聳入雲,被稱為“天柱”。這一描述象徵著天柱的極高與穩固,常被用來形容事物的雄偉與不可動搖。在《滕王閣序》中,“天柱高”被用來進一步強調宇宙的廣闊與無垠。
“北辰”通常指的是北極星,它在夜空中位置恆定,常被古人視為指引方向的標誌。在《滕王閣序》中,“北辰遠”不僅描繪了北極星的遙遠,也隱含了人生目標與理想的遙不可及。這一描繪與王勃對人生境遇的感慨相呼應,進一步增強了文章的文學性和思想深度。
22懷帝閽而不見:
《楚辭·離騷》:
原文:“吾令帝閽開關兮,倚閶闔而望予。”
含義:在這句詩中,屈原請求天帝的守門人(帝閽)為他開啟天門,他則倚靠在天門旁,期盼著天帝的接見。這裡的“帝閽”指的是天帝的守門人,象徵著朝廷或君主的門禁。
《史記·賈誼傳》:
原文:漢文帝時,賈誼遷謫長沙,四年後,文帝把他徵回長安,召見於宣室。
含義:賈誼是西漢時期的著名文學家和政治家,他因才華出眾而深受漢文帝賞識。然而,由於朝中權貴的排擠和誹謗,賈誼被貶到長沙擔任太傅。四年後,漢文帝將他召回長安,並在宣室中召見了他。但此時的賈誼已經深感懷才不遇,對朝廷的腐敗和權貴的排擠感到失望。
在《滕王閣序》中,王勃借用“懷帝閽而不見”這一典故來表達自己懷才不遇的苦悶心情。他透過描繪自己渴望得到朝廷的賞識和重用,但卻像屈原一樣被朝廷的門禁所阻隔,無法見到君主。這種描繪不僅增強了文章的文學性,也進一步引出了王勃對人生境遇的感慨和對命運的洞察。
23奉宣室以何年:
在《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記載了西漢時期的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賈誼的生平事蹟。其中提到,賈誼年少成名,但因朝中權貴排擠,被貶至長沙擔任太傅。四年後,漢文帝將他召回長安,並在宣室中召見了他,詢問鬼神之事。這一事件成為了“奉宣室以何年”這一典故的出處。
“奉宣室以何年”中的“宣室”指的是西漢未央宮的正殿,是皇帝通常召見大臣議事之地。而“奉宣室”則意味著得到皇帝的召見和重用。王勃在《滕王閣序》中借用這一典故,表達自己希望像賈誼一樣得到皇帝召見,施展才華的願望。然而,“以何年”則透露出他對於何時能夠實現這一願望的深深期盼和不確定性。
24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馮唐易老”的典故出自《史記·馮唐列傳》。馮唐是西漢代郡人,歷經三朝而未被重用。到了漢武帝時期,當朝廷推舉賢能之士時,馮唐卻因年事已高而不能為官。這一事件被後人概括為“馮唐易老”,用以感慨生不逢時或表示年壽老邁。 在《史記·馮唐列傳》中,詳細記載了馮唐的生平事蹟。他曾在漢文帝時為郎中署長,直言進諫,為原雲中守魏尚辨冤。漢文帝曾乘車遇到馮唐,並與之談論趙國將領李齊的才能,同時感慨自己沒有廉頗、李牧一樣的大將去抵禦進犯的匈奴。後來,馮唐為漢文帝出謀劃策,使其認識到法令太苛、賞賜太輕、刑罰太重的問題,併成功為魏尚平反冤獄,使其復任雲中守。然而,儘管馮唐才華橫溢,卻因年事已高而未能得到更多的重用。
“李廣難封”的典故出自《史記·李將軍列傳》。李廣是西漢時期的名將,他抗擊匈奴,戰功顯赫,卻始終未能封侯。這一事件被後人概括為“李廣難封”,用以比喻功高不爵或命運不佳、壯志難酬。在《史記·李將軍列傳》中,詳細記載了李廣的生平事蹟和戰功。他曾歷經大小七十餘場戰役,但軍功卻不多。其中一次,他因誘降並殺害了八百多名羌人降俘而深感遺憾,這也被認為是他未能封侯的原因之一。後來,在元狩四年(前119年)的漠北之戰中,李廣堅持要隨大將軍衛青出擊匈奴,卻被暗地裡安排為前鋒以外的部隊。在戰鬥中,李廣因迷路而未能及時與衛青會合,最終含憤自殺。儘管他戰功赫赫,但始終未能得到封侯的榮譽。
王勃借用“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這一典故來表達自己懷才不遇的苦悶心情和對命運的感慨。他透過描繪馮唐和李廣兩位歷史人物的遭遇來對映自己的境遇,進一步引出了對人生無常和命運多舛的深刻思考。
25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
在《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詳細記載了西漢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賈誼的生平事蹟。其中提到,賈誼年少成名,才華橫溢,曾任太中大夫,對當時國家大事多所建議,深受漢文帝賞識。然而,由於朝中權貴排擠和讒言中傷,賈誼最終被貶為長沙王太傅,遠離政治中心。而“非無聖主”則是對這一事件的評論,意指賈誼被貶並非因為沒有聖明的君主,而是由於政治鬥爭的殘酷和複雜。

26竄梁鴻於海曲,豈乏明時?
《後漢書·梁鴻傳》中記載了東漢名士梁鴻的生平事蹟。梁鴻字伯鸞,扶風平陵人,東漢文學家。他博學多才,但性格剛直,不畏權貴。一次,梁鴻因得罪朝廷而被迫流亡,最終攜妻兒逃至海濱之地(海曲)隱居。儘管身處逆境,梁鴻依然堅守節操,不仕不祿,以清高自守。而“竄梁鴻於海曲,豈乏明時?”這一典故,正是對梁鴻這一遭遇的概括和評價。其中,“竄”字表達了被迫流離、避居的意思,“海曲”指的是海濱之地,“豈乏明時”則是對當時政治環境的一種評價,意味著即便梁鴻個人遭遇不幸,但所處的時代仍然是政治清明的。
27所賴君子見機,達人知命:
君子見機:這一思想可以追溯到《易經·繫辭下》中的“君子見幾(機)而作,不俟終日”。原文中的“幾”通“機”,意為細微的徵兆或先機。指君子能夠敏銳地察覺到事物發展的微妙變化與機遇,並能夠及時採取行動,不拖延。
達人知命:這一思想則與古代哲學中的“樂天知命”相呼應,強調順應天命、豁達樂觀的生活態度。指通達事理的人能夠深刻理解並接受命運的安排,達到一種超脫的境界。他們不怨天尤人,而是盡人力而不糾結於結果,凡事順其自然。
28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
在《後漢書·馬援傳》中,原文記載為“丈夫為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這句話是東漢名將馬援所言,表達了他對於人生志向和態度的堅定信念。馬援是光武帝劉秀時期的一位著名將領,他被封為伏波大將軍,跟隨劉秀南征北戰,立下赫赫戰功。他最大的理想是“馬革裹屍、戰死沙場”,表現出一種英勇無畏、矢志不渝的精神風貌。
29不墜青雲之志:
“不墜青雲之志”中的“青雲”象徵著高遠和崇高,而“志”則指的是個人的志向和抱負。整句話的意思是,即使遭遇困境或挫折,也不能放棄自己遠大的志向和追求。它表達了一種積極向上、堅韌不拔的人生態度和精神風貌。
雖然“不墜青雲之志”這一名句並非直接出自《後漢書》的某一具體歷史事件或人物故事,但它與《後漢書》中記載的東漢開國功臣、伏波將軍馬援的言論有著緊密的聯絡。馬援曾言“丈夫為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這句話體現了古代士人對於人生志向的堅定追求和不懈努力。王勃在《滕王閣序》中借用並化用了這一思想,將其表達為“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以此激勵自己在困境中保持堅定的志向和追求。
30酌貪泉而覺爽:
這一典故的含義是,即使面對外界的誘惑或汙濁,有德行的人也能保持內心的清淨和純正。吳隱之飲貪泉而不變貪,正是對這一含義的生動詮釋。它表達了廉潔的人絕不會受外界汙濁的侵蝕,有德行的人即使在汙濁的環境中也能保持純正。
《世說新語·德行》:書中“吳道助、附子兄弟”條注引《晉安帝紀》記載,晉代吳隱之性情純真,為官清廉,他的俸祿也分給親族,以至自己冬天無被。桓玄派隱之出任廣州刺史。廣州城外二十里有地名石門,當地有水名貪泉,傳說凡飲過此水的人就會變得貪婪無度。吳隱之不信此說,至貪泉時特意酌水而飲,並賦詩明志:“石門有貪泉,一歃重千金。試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另有說法為“石門有貪泉,一飲便貪婪。若使夷齊飲,始終心不變。”)吳隱之以實際行動和詩作表達了自己清廉不貪的高尚品質。
《晉書·吳隱之傳》:該傳記也記載了吳隱之飲貪泉的故事,內容與《世說新語》大致相同,進一步印證了這一典故的真實性。
31處涸轍以猶歡:
在《莊子·外物篇》中,記載了一個關於莊周向監河侯借糧的故事。莊周家境貧寒,便去向監河侯借糧。監河侯雖然答應了莊周的請求,但他說要等到封邑地方的賦稅徵收到手後,再借給莊周一大筆錢。莊周聽了很生氣,他以車轍中的鮒魚為喻,說鮒魚急需斗升之水以活命,如果拖延時間去取西江之水,就等於將鮒魚置於死地。這裡,“涸轍”指的就是乾涸的車轍,而“鮒魚”則處於這個絕境之中。儘管身處絕境,但鮒魚(或說莊周以此自喻)仍能保持一種樂觀的態度。它表達了即使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下,人們也能透過內心的調節和樂觀的態度來面對困境,尋找到生活的樂趣和希望。
32北海雖賒,扶搖可接:
在《莊子·逍遙遊》中,原文描述了大鵬鳥遷徙的壯觀景象:“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這句話描繪了大鵬鳥憑藉扶搖直上的颶風,能夠飛越遙遠的北海(這裡的“北海”並非實指具體的地理位置,而是泛指遙遠的地方)到達南冥的壯麗場景。其中,“扶搖”形容風力強勁,大鵬藉此得以高飛遠舉。這一典故的含義是,即使目標(如北海)遙遠而難以到達,但只要有堅定的信念和足夠的努力(如扶搖直上的風力),仍然有可能實現目標。它表達了人們面對困難和挑戰時,不應因目標遙遠而放棄努力,而應堅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夢想。
33東隅已逝,桑榆非晚:
在《後漢書·馮異傳》中,原文為:“始雖垂翅回奚,終能奮翼黽池,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這句話的意思是,開始時雖然遭受了挫折(如鳥兒垂翅迴翔),但最終能在澠池一帶獲勝。這就是所謂在日出的東方(東隅)吃了敗仗,但在日落的西邊(桑榆)卻得到了勝利。其中,“東隅”指日出處,引申為早晨或早年;“桑榆”指日落處,引申為傍晚或晚年。
34孟嘗高潔,空餘報國之情:
此典故源自東漢時期的孟嘗君。孟嘗,東漢會稽上虞人,以清廉奉公、廣納賓客著稱。他曾為會稽郡戶曹史,因處理冤案而名聲大噪,後任合浦太守時,也展現了造福一方的才能。然而,儘管孟嘗品德高尚、清廉奉公,卻未能完全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空有報國之志而不得重用。這一典故在《滕王閣序》中被王勃借用,以表達自己對人生境遇的感慨和對孟嘗君的敬仰。王勃透過描繪滕王閣的壯麗景色和宴會的盛況,以及自己對人生理想的追求和遭遇的挫折,引出這一典故,激勵自己即使面對困難和挑戰,也要保持高尚的品德和堅定的信念去追求夢想。同時,也表達了對孟嘗君這樣品德高尚卻未能實現政治抱負的歷史人物的同情和敬仰。
35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
據《晉書·阮籍傳》記載,阮籍時常駕車任意行走,不設定目的地,直至車輛無法前行,道路盡頭,他便會下車痛哭一場,隨後返回家中。這種行為被後人稱為“窮途哭”,象徵著對世事無常、人生困境的深刻感慨與無奈。阮籍雖然行為猖狂不羈,但他的這種表現並非真正的絕望,而是對當時社會現實的一種深刻反思與無奈抗爭。王勃在《滕王閣序》中借用此典故,意在勉勵世人即便命運多舛,亦不可自甘墮落,而應保持堅韌不拔之志。
36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
此典故,源自《漢書·終軍傳》。終軍,西漢少年英才,曾主動請纓出使南越,表示願以長纓羈南越王而歸,展現出強烈的愛國情懷。然而,終軍後來在南越國丞相叛亂中被殺,去世時年僅二十餘歲。王勃藉此典故,表達自己雖與終軍年齡相仿,卻未能有機會報效國家、建功立業的遺憾。他感嘆自己如同終軍一樣,雖有才華卻無路請纓,只能空懷壯志,報國無門。
37有懷投筆,慕宗愨之長風:
“有懷投筆”源自《後漢書·班超傳》。班超家境貧寒,常為官府抄書掙錢養家。他感到大丈夫應有更大的志向,不應長久從事抄寫的工作,於是投筆從戎,表現出強烈的建功立業願望。後來,他果然在軍事上取得了顯著成就,被封為定遠侯。後人因此把文人從軍的行為稱為“投筆從戎”。
“慕宗愨之長風”源自《宋書·宗愨傳》。宗愨是南朝宋時期的名將,年少時向叔父自述志向,表示願乘長風破萬里浪。這一志向後來成為了宗愨在軍事上勇往直前的象徵。成語“乘風破浪”即源自這一典故,現用來比喻不畏艱險,勇往直前,也形容事業迅速地向前發展。
38奉晨昏於萬里:
《禮記·曲禮》中的原文是“凡為人子之禮,冬溫而夏清,昏定而晨省,在醜夷不爭”。意思是,作為子女的禮節是,冬天要使父母溫暖,夏天要使父母涼爽;晚上要替父母鋪好枕蓆,侍奉他們安睡,早上要問候父母是否安好;在同輩人相處時,不與人爭鬥。王勃透過這一典故,表達了自己願意放棄一生的功名富貴,不遠萬里去侍奉父親的決心和孝心。
39非謝家之寶樹:
謝家,指的是晉朝時期的謝安、謝玄等謝氏家族成員。謝氏家族在晉朝時期極為興盛,人才輩出,聲譽鵲起,尤以陽夏(今河南太康縣)的謝安、謝玄、謝靈運、謝惠連等人最為著名。據《晉書·謝玄傳》記載,謝安曾問其子侄們:“為什麼人們總希望自己的子孫後代好?”侄子謝玄回答說:“譬如芝蘭玉樹,欲使其生於庭階耳。”意思是,希望子孫後代能像芝蘭玉樹一樣,生長在庭院中,寓意子孫後代都能成為有出息的人才。後來,“芝蘭玉樹”成為了比喻有出息的子弟的典故。這是王勃的一種自謙之詞,同時也表達了他對謝家子弟的敬仰之情。透過這一典故的引用,王勃不僅展現了自己的謙遜品質,也豐富了文章的文化內涵。
40接孟氏之芳鄰:
此典故出自西漢劉向所編的《列女傳·母儀篇》。“孟母三遷”的故事講述了孟子(孟軻)的母親為了給他創造一個良好的成長和教育環境,不辭辛勞地三次搬家。第一次,他們住在墓地附近,孟子便模仿大人埋葬和哀哭的遊戲;孟母覺得這樣的環境不利於孩子的成長,於是搬到市集旁邊,但孟子又模仿商人做買賣的遊戲;孟母再次覺得環境不佳,便第三次搬家,搬到了一所學校附近。在這裡,孟子受到了良好的薰陶,開始模仿學生們學習禮儀和學問,孟母這才滿意地定居下來。
在《滕王閣序》中,王勃用“接孟氏之芳鄰”來表達自己雖然並非出身名門望族,但能夠有幸與賢德之士相交往,如同接到了孟母三次遷居後所遇到的好鄰居一樣。這是王勃對與會嘉賓的讚美,也表達了自己對賢德之士的仰慕和追求。
41他日趨庭,叨陪鯉對:
此典故出自《論語·季氏》。這個典故講述的是孔子與其子孔鯉之間的一次對話。有一天,孔子獨自站在庭中,孔鯉恭敬地小步快走經過,孔子便問他是否學習了《詩經》。孔鯉回答說沒有,孔子便教導他說:“不學《詩經》,無以言。”意思是不學習《詩經》,就無法恰當地與人交流。於是,孔鯉退下去認真學習《詩經》。過了幾天,孔子又獨自站在庭中,孔鯉再次經過,孔子問他是否學習了《禮》。孔鯉回答說沒有,孔子又教導他說:“不學禮,無以立。”意思是不學習禮就無法立身做人。於是,孔鯉又去學習了《禮》。
在《滕王閣序》中,王勃借用這一典故,表達的是自己對長輩的尊敬以及對接受長輩教誨的渴望和珍視。他以孔鯉自比,表示希望未來能夠有機會像孔鯉一樣,恭敬地接受長輩的教誨和指導。同時,這也體現了王勃對儒家文化的尊崇和傳承。
42今茲捧袂,喜託龍門:
此典故出自《後漢書·李膺傳》。據記載,東漢時期的李膺以其高潔的聲名和威嚴的官風聞名於世。他風格獨特,為官威明,凡能受到李膺接待的讀書人,都感到無比慶幸,並稱之為“登龍門”。這裡的“龍門”並非實指洛陽城南的伊闕龍門,而是比喻為李膺的府第或接待之處,象徵著士人獲得榮譽和地位的門檻。王勃用此來表達自己能夠參加這次盛會,有幸與眾多賢德之士相交往的喜悅心情。既表達了對與會嘉賓的敬仰之情,也展現了自己對榮譽和地位的渴望與珍視。
43楊意不逢,撫凌雲而自惜:
此典故出自《史記·司馬相如列傳》。這個典故講述的是漢代文學家司馬相如的遭遇。楊意,即楊得意,是漢武帝時的一位官員,他掌管天子獵犬,雖職位不高,但有機會接近皇帝。司馬相如有《大人賦》等作品,才華橫溢,但起初並未得到漢武帝的賞識。後來,楊得意向漢武帝推薦了司馬相如,漢武帝讀了司馬相如的《子虛賦》後大為讚賞,並召見了司馬相如。司馬相如又把自己的《大人賦》上奏給漢武帝,漢武帝讀了之後非常高興,覺得文章寫得飄飄有凌雲之氣,好像遨遊在天地之間一樣。
然而,在楊得意推薦之前,司馬相如雖然才華橫溢,卻無人賞識,只能自我惋惜。王勃在《滕王閣序》中借用這一典故,表達了自己雖然才華橫溢,但卻未遇知音、未得賞識的無奈和嘆惋之情。他以司馬相如自比,感嘆自己沒有遇到像楊得意那樣能夠推薦自己的伯樂,只能撫弄著自己的凌雲之才而自我惋惜。
44鍾期即遇,奏流水以何慚:
這個典故出自《列子·湯問》。講述的是春秋時期楚國音樂家俞伯牙與樵夫鍾子期之間知音難遇、情誼深厚的故事。俞伯牙擅長彈琴,而鍾子期則對音樂有著非凡的鑑賞力,能夠準確理解並欣賞俞伯牙琴音中的意境和情感。兩人因音樂結緣,成為知音。據說,俞伯牙在江邊彈奏時,琴聲時而高亢激昂,如泰山巍峨;時而低迴婉轉,似江河滔滔。鍾子期總能準確地說出俞伯牙心中所想,兩人因此結下了深厚的友誼。王勃借用這一典故來表達自己遇到知音的喜悅之情。
45蘭亭已矣,梓澤丘墟:
蘭亭已矣:蘭亭,位於今浙江省紹興西南,是東晉時期文人雅士聚會的地方。典故出自王羲之等人在蘭亭舉行的宴集,並留下《蘭亭集序》這一文學佳作。王羲之與群賢宴集於此,曲水流觴,飲酒賦詩,暢敘幽情,成為文壇上的佳話。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樣的美好時光已經一去不返,只留下了無盡的回憶。
梓澤丘墟:梓澤,又名金谷園,位於今河南省洛陽市西北,是西晉富豪石崇的私人園林。典故出自石崇在金谷園舉行的文人雅集。金谷園以其奢華的建築、精美的園林藝術以及頻繁的文人雅集而著稱,成為當時文化生活的縮影。然而,隨著石崇的失勢和家族的衰敗,金谷園也逐漸荒廢,最終淪為廢墟。
王勃借用這兩個典故,表達了對往昔繁華不再的感慨,以及對人生無常、世事滄桑的深刻認識。
46請灑潘江,各傾陸海云爾!
據《詩品》記載,鍾嶸對晉代文學家陸機和潘岳的才華給予了高度評價,稱“陸才如海,潘才如江”。這裡的“潘”指的是潘岳(亦稱潘安),他以其卓越的文學才華和出眾的美貌聞名於世,被譽為“古代第一美男”。而“陸”則指的是陸機,他與潘岳同為西晉時期的著名文學家,才華橫溢,作品廣受讚譽。王勃借用這一典故來表達對與會嘉賓的讚美和期望。他希望各位嘉賓能夠像潘岳和陸機一樣,才華橫溢,文思泉湧,共同創作出優秀的詩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