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新《新唐書·地理志·通海道里》摘錄及考注

【何新按】
《新唐書》之地理志,詳細敘述唐帝國當時的國際環境與地理交通,極為重要而珍貴。近代學界多數典忘祖,慕洋濫文人不讀書、讀不懂書或者誤讀書。例如流行俗見認為中國自古乃閉關鎖國之封閉國度,是單純農業國家,缺乏海洋藍色文明之薰陶云云。
諸如此類極端愚昧無知之妄論甚囂塵上也。
唐代《唐書地理志》所記之“廣州通海夷道”,詳細記述自廣州通向阿拉伯帝國首都巴格達的商業交通路線,準確無誤,長達萬公里以上,乃鄭和遠航之前中國人遠洋航海的最早詳實正史記錄,堪稱世界第一海道實錄,殊為驚人。
這條遠海航線《新唐書地理志》稱為“廣州通海夷道”,據考訂全長1.4萬公里。航線從廣州起航,向南至香港屯門,然後折向西南方,過海南島東北角附近的七洲洋,經越南東南部海面及馬來半島湄公河口,再過新加坡海峽到蘇門答臘島,向東南駛往爪哇,西出馬六甲海峽,經過巴基斯坦地區印度河入海口,橫越印度洋、阿拉伯海,而抵達波斯灣。
然後循阿拉伯河換舟,沿底格里斯河上行,終點到達阿拉伯帝國首都巴格達。全部旅程約需三個月左右。
據清人研究,《新唐書地理志》所據史料,乃根據中唐宰相賈耽編著之地理著作《邊州入四夷道星記》,此書亦名《皇華四達記》。書中詳細記載由唐邊州入四夷要道,計海道二、陸路五。
以下為我的有關摘錄。
【新唐書·地理志之七】
“天寶中,玄宗問諸蕃國遠近,鴻臚卿王忠嗣以《西域圖》對,才十數國。
其後,貞元宰相賈耽考方域道里之數最詳,從邊州入四夷,通譯於鴻臚者,莫不畢紀。
其入四夷之路與關戍走集最要者七:一曰營州入安東道,二曰登州海行入高麗渤海道,三曰夏州塞外通大同雲中道,四曰中受降城入回鶻道,五曰安西入西域道,六曰安南通天竺道,七曰廣州通海夷道。
其山川聚落,封略遠近,皆概舉其目。州縣有名而前所不錄者,或夷狄所自名雲。”
廣州通海夷道
【廣州通海夷道】
“廣州東南海行,二百里至屯門山。
[何按:屯門山,在香港,即今香港新界屯門青山。漢學家伯希和根據《廣東通志》卷一二四地圖上載有屯門之名,認為其地在大嶼山及香港二島之北,海岸及琵琶洲之間。
周去非《嶺外代答》卷三:“三佛齊之來也,正北行,舟歷上下竺與交洋,乃至中國之境。其欲至廣者,入自屯門;欲至泉州者,入自甲子門。”
唐韓愈《贈別元十八協律》詩:“屯門雖雲高,亦映波浪沒”,即寫此地。]
乃帆風西行,二日至九州石。
[何按:九州石,又稱七星山、七洲洋山,即今海南省文昌市東北七洲列島。七洲列島是海南省最東部的海島。西文稱為Taya列島。]
又南二日至象石。
[何按:象石,又稱大洲頭,即今海南省萬寧市東南大洲島。西文稱為Tinhosa島。由此以東以北海域內航線,古代阿拉伯航海者稱之為“中國之門”。]
又西南三日行,至佔不勞山,山在環王國東二百里海中。
[何按:佔不勞山CulaoCham,古海島名,在今越南廣南——峴港省海岸外的佔婆島(Champa),為古代中西海上交通必經之地。]
又南二日行至陵山。
又一日行,至門毒國。
又一日行,至古笪國。
[何按:以上地名皆在越南東南沿海,是古代中西交通沿海航線必經要地。
或曰門毒即今越南歸仁,古笪國今名芽莊。但我疑不確,當指西貢東南海濱地。]
又半日行,至奔陀浪洲。
[何按:又名奔陀浪山Pandorang。一作賓童龍,為占城碑銘中梵文名稱Panduranga的譯音,指今越南東海岸的潘朗(PhanRong)。]
又兩日行,到軍突弄山。
[何按:地在印度支那半島南端。古島嶼名,即今越南南部湄公河口外的崑崙島。唐代譯作軍突弄山或軍徒弄山,並見《新唐書·南蠻列傳》,為中古時代海舶往來東西洋必經要地。南宋時始稱南崑崙,見吳自牧《夢梁錄》。]
又五日行至海硤,蕃人謂之(人)。
[何按:硤,通峽,指馬六甲海峽也。質,馬來地區部族名。]
南北百里,北岸則羅越國,南岸則佛逝國。
[何按:羅越國,竊以為即砂拉越(NegeriSarawak),舊稱沙撈越。或曰”羅越”殆為Lant的音譯,其地為新加坡北岸的柔佛。
佛逝國,全名室利(舍利)佛逝國。宋代後史籍稱三佛齊國。地在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地區之古國。]
佛逝國東水行四五日,至訶陵國,南中洲之最大者。
[何按:即今印尼爪哇島。南北朝時曾經與中國通使,稱呵羅單國。《宋書》夷蠻傳:“呵羅單國,治闍婆洲。元嘉七年,遣使獻金剛指鈽、赤鸚鵡鳥、天竺國白壘古貝、葉波國古貝等物。”]
又西出硤,三日至葛葛僧祗國。
[何按:地在今印尼蘇門答臘島東北伯勞威斯群島中。
《新唐書》卷43引賈耽雲,葛葛僧祗國“在佛誓西北隅之別島,國人多侏儒”。謝弗認為,這些侏儒便是所謂小人國,屬於俾格米小黑人。]
在佛逝西北隅之別島,國人多鈔暴,乘舶者畏憚之。
[何按:古代南亞海島地區多有獵頭食人風俗,古旅行者畏懼,而視為畏途。]
其北岸則個羅國。
[箇羅國kulavala,屬於爪哇群島]
個羅西則哥谷羅國。
又從葛葛僧只四五日行,至勝鄧洲。
又西五日行,至婆露國。又六日行,至婆國伽藍洲。
[何按:婆露國又譯名婆魯師洲,地在今蘇門答臘島西岸之巴魯斯。
婆露國,義淨《南海寄歸內法傳》做婆魯師、《新唐書·室利佛逝傳》做郎婆露斯,指的是蘇門答臘島西岸以出產樟腦著名的巴羅斯(Baros)。故中國人舊稱樟腦為婆律膏,將其產地稱為婆律。]
又北四日行,至師子國。
[何按:獅子國,即《大唐西域記》之僧伽羅國,舊稱錫蘭,今名斯里蘭卡。]
其北海岸距南天竺大岸百里。
又西四日行,經沒來國,南天竺之最南境。
又西北經十餘小國,至婆羅門西境。
[何按:婆羅門地指印度半島,亦即印度地區之本名。]
又西北二日行,至拔狖國。
又十日行,經天竺西境小國五,至提狖國。
其國有彌蘭太河,一曰新頭河。
[何按:彌蘭大河,阿拉伯人所稱印度河,上游有支流為五河匯入。五河及印度河劃分為五河平原。
阿拉伯人通稱此諸河即印度河為NahrMihran河。
新頭河,即Sindhu河,印度河。
印度河流域在今巴基斯坦,發源於青藏高原,流經克什米爾,在提(第烏)城之北入於海。提城,即提狖國。]
自北渤昆國來,西流至提狖國北,入於海。
[何按:提狖國地在今巴基斯坦之信德地區。自此,印度河流入阿拉伯海]。
又自提狖國西二十日行,經小國二十餘,至提羅盧和國,一曰羅和異國。
國人於海中立華表,夜則置炬其上,使舶人夜行不迷。
[何按:日本漢學家桑原騭藏說,阿拉伯作家馬素地在《黃金草原》一書中記載,在巴士拉(Basra)與烏巴剌(Oballah)所處的波斯灣頭,或距烏巴剌不遠處有一海灘,為著名的Djerrarah地方。在航道的入口處,建立三個高木架,夜間點火於其上,從Djerrarah海灘上則可看到。此即所記“海中立華表,夜則置炬其上。”
波斯灣即霍爾木茲Hormuz海峽,亦譯荷姆茲。波斯語作Jazireh-yeHormoz,亦稱作Ormuz,即阿曼灣。]
又西一日行,至烏剌國,乃大食國之弗利剌河,南入於海。
[何按:烏刺國即今伊拉克古城名城之巴士拉。
大食之弗利剌河即阿拉伯河。此河上游即西亞兩河——底格里斯河與幼發拉底河。
巴士拉始建於7世紀,位於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交匯的阿拉伯河西岸,南距波斯灣55公里,是伊拉克第一大港及第二大城。
巴士拉是連線波斯灣和內河水系的唯一樞紐,被歐洲人稱為“東方的威尼斯”。]
小舟溯流二日至末羅國,大食重鎮也。
[何按:末羅國,地近勃薩羅國,在巴士拉之西,為古波斯灣沿岸重要港口。《太平寰宇記》卷184引唐杜環《經行記》:摩鄰國“在勃薩羅國西南,渡大磧,行二千里至其國”。
因兩河河水淺,故須換小舟,逆流而行。
據中世紀阿拉伯人記述,換船地點為波斯灣的塔昔里港(Bender-Tahiri),地名斯拉夫:
“斯拉夫是法爾斯海(即波斯灣)的最大港口,一直是往印度和遠東貿易的大轉運港。大部分中國船在此裝貨,據說是因為幼發拉底和底格里斯兩河沖積泥沙所形成的淺灘造成了障礙,使龐大的中國船無法在波斯灣內通航無阻。為解決這一問題,便促使了斯拉夫的發展……海船到達斯拉夫後,貨物用吃水淺的小船轉運到巴士拉。”
“因阿拉伯河口及其附近的海面一帶多淺灘,且風浪甚大,殊難航行。對於容積甚大的中國商船來說,當然更感困難。因此,中國商船就把東洋物產,諸如蘆薈、龍涎香、竹材、檀木、樟腦、象牙、胡椒等,先載至斯拉夫港,然後用當地小船陸續把貨物運到巴士拉和巴格達。至於波斯本地的物產,也是由小船先載運到斯拉夫港集中,然後再由中國商船運往東方。於是,斯拉夫港遂成為當時波斯灣頭最重要的貿易港口。”]
又西北陸行千里,至茂門王所都縛達城。
[何按:縛達,即巴格達城也。此地當年是中國商品自海路而來前往地中海歐洲的一大主要集散地。
茂門王,乃阿拉伯語mumenin教主的音譯。
巴格達,《嶺外代答》、《諸蕃志》等異譯作報達、白達,《元史》作八哈塔、八吉打,《元秘史》作八黑塔。
此地原為一個漁村。於762年為阿巴斯朝哈里發曼蘇爾選中而建為帝國新都(7621258年),在五百年間為阿拉伯世界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與君士坦丁堡、大馬士革和西安併為古代最繁華四大都市之一。
巴格達地傍底格里斯河,為東西方水陸交通要衝,東西方貨物集散之地。據說,曼蘇爾決定在此建都原因便是要同“遙遠之中國聯絡起來”。
城內有專賣中國貨物的市場。自唐至明,由此經中亞達中國之陸路,或沿底格里斯河西下,經波斯灣、印度洋往中國之水路,始終暢通。]
自婆羅門南境,從沒來國至烏剌國,皆緣海東岸行。
[何按:“緣海東岸行”,指印度半島東線,孟加拉灣。]
其西岸之西,皆大食國。
[何按:“其西岸之西,皆大食國。”指印度半島西面即阿拉伯海,海西諸國皆屬於大食——阿拉伯帝國也。]
其西最南謂之三蘭國。
[何按:三蘭國,以地理求證,當即今之葉門國也,乃北上進入紅海之門戶地。
但唐代當日埃及半島之蘇伊士運河未開,所以紅海不能直接通連於地中海地區之拂菻(羅馬,約相當於今日敘利亞及土耳其)也。]
自三蘭國正北二十日行,經小國十餘,至設國。
又十日行,經小國六七,至薩伊瞿和竭國,當海西岸。
又西六七日行,經小國六七,至沒巽國。
又西北十日行,經小國十餘,至拔離謌磨難國。
又一日行,至烏剌國,與東岸路合。”
【《新唐書》所記大食——阿拉伯帝國:西亞與中亞地理交通】
“西域有陀拔思單國,在疏勒西南二萬五千裡,東距勃達國,西至滿國,皆一月行,南至羅剎支國半月行,北至海兩月行。
羅剎支國東至都槃國半月行,西至沙蘭國,南至大食國皆二十日行。
都槃國東至大食國半月行,南至大食國二十五日行,北至勃達國一月行。
勃達國東至大食國兩月行,西北至岐蘭國二十日行,北至大食國一月行。
河沒國東南至陀拔國半月行,西北至岐蘭國二十日行,南至沙蘭國一月行,北至海兩月行。岐蘭國西至大食國兩月行,南至滿國二十日行,北至海五日行。
滿國西至大食國兩月行,南至大食國一月行,北至岐蘭國二十日行。
沙蘭國南至大食國二十五日行,北至滿國二十五日行。
石國東至拔汗那國百里,西南至東米國五百里。
罽賓國在疏勒西南四千裡,東至俱蘭城國七百里,西至大食國千里,南至婆羅門國五百里,北至吐火羅國二百里。
東米國在安國西北二千里,東至碎葉國五千裡。西南至石國千五百里,南至拔汗那國千五百里。
史國在疏勒西二千里,東至俱蜜國千里,西至大食國二千里,南至吐火羅國二百里,西北至康國七百里。”
【賈耽其人】
賈耽(730-8051026日),字敦詩,滄州南皮(今河北省滄州南皮)人。
唐朝中期宰相,地理學家、政治家,歷玄、肅、代、德、順、憲宗六朝,為資深閣老。
天寶十年(751年)入仕。乾元元年(758年)出任貝州臨清縣縣尉,轉任絳州正平縣縣尉,升任度支判官。
貞元九年(793年),封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又加封金紫光祿大夫,轉任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遷任檢校司空,封魏國公。永貞元年(805年),賈耽病逝。追贈太傅,諡號“元靖”。
賈耽是偉大的地理學家。
據清人考訂,從興元元年(784年)到貞元十七年(801年),賈耽繪成《海內華夷圖》,撰寫《古今郡國縣道四夷述》。著有10卷《皇華四達記》即《邊州入四夷道星記》,為歐陽修編撰唐書地理志所採錄。另有6卷《關中隴右山南九州別錄》,4卷《吐蕃黃河錄》等,可惜皆軼失也。
【《新唐書》賈耽傳】
賈耽,字敦詩,滄州南皮人。天寶中舉明經,補臨清尉。河東節度使王思禮署為度支判官。累進汾州刺史,治凡七年,政有異績。
召授鴻臚卿,兼左右威遠營使。俄為山南西道節度使。梁崇義反東道,耽進屯穀城,取均州。
建中三年,徙東道。德宗在梁,耽使司馬樊澤奏事。澤還,耽大置酒會諸將。俄有急詔至,以澤代耽召為工部尚書。耽內詔於懷,飲如故,既罷,召澤曰:“詔以公見代吾,且治行敕。”將吏謁澤,大將張獻甫曰:“天子播越,而行軍以公命問行在,乃規旄鉞,利公土地,可謂事人不忠矣。軍中不平,請為公殺之。”耽曰:“是何謂邪?朝廷有命,即為帥矣。吾今趨覲,得以君俱。”乃行,軍中遂安。
俄為東都留守。故事,居守不出城,以耽善射,優詔許獵近郊。遷義成節度使。
淄青李納雖削偽號,而陰蓄奸謀,冀有以逞。其兵數千自行營還,道出滑,或謂館於外,耽曰:“與我鄰道,奈何疑之,使暴於野?”命館城中,宴廡下,納士皆心服。
耽每畋,從數百騎,往往入納境,納大喜,然畏其德,不敢謀。
貞元九年,以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俄封魏國公。常以方鎮帥缺,當自天子命之,若謀之軍中,則下有背向,人固不安。帝然之,不用也。
順宗立,進檢校司空、左僕射。時王叔文等干政,耽病之,屢移疾乞骸骨,不許。
卒,年七十六,贈太傅,諡曰元靖。
耽嗜觀書,老益勤,尤悉地理。
四方之人與使夷狄者見之,必從詢索風俗,故天下地土區產、山川夷山且,必究知之。
其器恢然,蓋長者也,不喜臧否人物。
為相十三年,雖安危大事亡所發明,而檢身厲行,自其所長。
每歸第,對賓客無少倦,家人近習,不見其喜慍。世謂淳德有常者。
(節自《新唐書·列傳第九十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