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應對AI時代最重要的是什麼

要在學習過程中掌握批判性思維,要有思辨能力。
|《中國企業家》記者 王怡潔
編輯|馬吉英
頭圖攝影|王怡潔
無論是在全國兩會會場,還是在西湖大學的教室裡,施一公的衣服上總會彆著西湖大學的校徽。作為全國政協委員、西湖大學校長,這位科學家也多次將科研與社會問題相結合,遞交多份調研報告和建議。
3月6日,在科協界別小組討論會後,施一公接受了《中國企業家》記者採訪,就當下大家關注的AI、人才培養等熱點話題,分享了他的思考。
以下為施一公的採訪內容整理(有刪減):
談青年學生如何應對AI時代:學好基礎知識,掌握批判性思維
施一公:面對AI時代,很多青年學生會覺得迷茫,甚至大學生也會覺得前途面臨不確定性,因為有些工作會被AI替代,有些企業也會被AI顛覆。
但是,請不要忘記AI是人創造的。這批人正是因為學好了基礎知識,掌握了基本技能,可以用批判性思維來理解我們的世界,所以最終創造了AI。
每一個青年學生,面對AI一定要很有定力,一定要掌握最基礎的知識,最根本的技能,學會科學方法論,掌握批判性思維。做到這些之後,你就會有定力地去看未來的變化。
所以,與其擔心甚至焦慮AI帶來的不確定性和對未來職業的影響,不如現在老老實實學好基礎知識。最關鍵的是,要在學習過程中掌握批判性思維,要有思辨能力。

談人才培養:AI課程或可成為通識教育的一部分

施一公:人才培養需要一個好的培養環境。當今科技發展非常快,大家會說,現在人才培養模式是不是和以前完全不一樣了?我並不這樣認為。
來源:視覺中國
我覺得最根本的培養模式,還是我們每個人都要在一個包容、多元、自由的學術環境裡更好地學習,掌握科學方法論。這裡面老師的作用仍然不可或缺。當然有一點不同的是,也要注重AI的作用。所以,在大學階段應該學一學AI這門課程,把它作為通識教育的一部分。應該讓AI走進學校,走進醫院,走進實驗室,走進科研場所,走進社會的方方面面。

談AI製藥:不遠的將來或許有井噴式成果

施一公:展望將來的AI臨床,在醫院臨床診療上會起關鍵作用,這是毫無疑問的,因為它可以不帶感情地、很客觀地去看一些片子,做出精準的判斷。
在製藥領域,AI透過蛋白結構的預測、藥物靶點的預測、藥物小分子對靶點結合的預測,正在革命性地改變現在的製藥過程。
用AI幫助製藥甚至是主導製藥,從而改變人類健康狀況,一定會出現。至於改變得有多快,就要看我們的科學家有多努力,也要看AI發展得有多快,有多普及。這一定是大家共同攜手努力的結果。
隨著現在臨床研究的逐步開展,不遠的將來,或許會有AI所引領的藥物研發成果井噴式出現,能夠治療一些罕見病和癌症等,人類壽命也會因此得到延長。
新聞熱線&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END
值班編輯:郭立琦  審校:張格格  製作:姜辰雨
→點選下圖進入投票及徵集頁

關注“中國企業家”影片號
看更多大佬觀點和幕後故事
[ 推薦閱讀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