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哥倫比亞大學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釋出了一份關於《人工智慧與未來工作》(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the Future of Work)的報告。
裡面提到了AI可能導致傳統崗位或學科的消失,也會使未來工作的技能要求有所轉變,需要人均具備AI相關技能,如機器學習、資料科學、AI倫理等等……

首先受到衝擊的學科已初現端倪,不少學校減少文科專案招生,甚至砍掉文科學術專案。
比如2023年,哈佛大學縮減古典學、宗教研究等課程規模,瑪麗蒙特大學取消了英語與人文科學的碩士學位專案……網際網路上瞬時哀鴻遍野,認為文科已經走在被AI淘汰拋棄的路上了。
但其實這只是人文社科研究專案“順應時代的戰略調整”,更多的新興人文社科研究專案如雨後春筍一般生出來。
AI時代的到來
讓文科和AI的交叉領域火了起來!
比如,現在市面上的很多智慧產品被大家戲稱為“人工智障”,就是因為它的語言分析能力有待提高,而下一代的AI,一大努力方向就是不斷加強語義分析,理解文字情感。這不是只“掌握技術的碼農”就能做到的,還需要文科的協助。
正如哈佛大學人文學教授 Stephen Greenblatt 所說:“技術可以改變世界,但只有人文精神才能告訴我們如何改變得更好。”
AI時代的到來,為文科與技術的交叉提供了無限可能!那麼站在美本留學的角度,我們如何提前對未來學科轉型上面有一個大概的預判?
科研君整理了目前新興人文社科的研究趨勢,總結出AI+人文社科的幾大主流方向。
PS:為幫大家做好前沿學科的接觸和鋪墊,貓頭鷹精心設定了多個主流領域當的科研課程。
人工智慧中的自然語言處理技術(NLP)可以廣泛應用於文學、語言學、歷史學等領域的文字分析。
例如,AI可以透過情感分析、關鍵詞提取和文字分類等方式,快速梳理大量的文學作品,從中提取有價值的資訊;透過大資料分析,AI能揭示文字中的潛在模式,幫助研究者發現之前未被注意的關聯和趨勢。

比如,斯坦福大學的“文學實驗室”利用文字分析工具,研究文學作品的風格演變,揭示了傳統研究方法難以發現的規律。這不僅為人文學者提供了新的研究工具,也為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播提供了技術支援。
AI的計算能力對於歷史和文化遺產的研究和保護存在巨大的潛力。深度學習演算法可用於恢復破損的歷史文獻和影像、生成歷史遺址的三維重建、自動化解讀古代文字和圖案。
這些技術不僅能夠提高研究效率,還能夠保護和傳承文化遺產,尤其在古文獻和考古研究中,AI可以大大縮減資料整理和解析的成本。

-
AI+歷史:用自然語言處理挖掘歷史文字中的情感和趨勢 -
AI+歷史:文化遺產數字化與風格復原
感興趣可以新增小櫚學長
傳送“AI+歷史”提前佔位!

AI倫理也是目前一個比較強勢的新文科類學科之一,它涉及到的文科背景包括哲學、倫理學、社會學、法律等。
隨著AI技術的普及,倫理問題日益凸顯。舉個實際案例,Tesla(特斯拉)在西班牙的一場車禍中,為了避讓行人而主動撞上路邊隔離帶,車主對於它的車自動決斷而產生的事故十分不滿,但是這個與人類生死息息相關的決策是由電腦計算得出的最佳判斷。
AI倫理的學科會解決什麼內容呢?
演算法偏見分析:研究AI模型在性別、種族等方面的潛在歧視問題。 隱私保護:設計尊重使用者隱私的AI系統。 倫理決策:開發道德上可靠的自動駕駛汽車、醫療診斷等。
目前,麻省理工學院(MIT)開設了“AI倫理與社會影響”課程,培養能夠從哲學、倫理學角度思考技術問題的複合型人才。學生們不僅學習技術知識,還深入探討AI對就業、隱私、公平等方面的影響。
在這種火熱的趨勢之下,貓頭鷹團隊特別研發了AI倫理相關的系列課題:
-
AI+哲學:機器是否可以有思想?(正在熱招)
感興趣可以新增小櫚學長
傳送“AI+哲學”提前佔位!

計算社會科學可以利用大資料和AI技術研究社會現象,更準確地理解人類行為背後的規律,並在社會政策、心理健康等的研究上提供支援。例如,AI被用來分析社交媒體資料、調查人類行為模式、模擬社會現象等。
芝加哥大學的社會科學學院開發了“社會物理學”專案,透過分析社交媒體資料研究社會網路的動態變化。不僅為社會科學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論,也為政策制定提供了科學依據。

貓頭鷹團隊在探索AI+社會科學
的領域上,帶來了兩顆“科研課程明珠”,分別是:
-
AI+心理學:認知科學與人工智慧的交匯(正在熱招) -
AI+社會學:網路輿情分析與熱點追蹤系統
感興趣可以新增小櫚學長
傳送“AI+心理學”諮詢詳情!

在創意產業中,AI正在改變傳統的創作方式。例如,AI可以生成詩歌、音樂、繪畫等藝術作品,甚至與藝術家進行合作創作。透過深度學習和生成對抗網路(GAN),AI能夠在模擬創作的過程中展現出意想不到的藝術風格和創造力。
比如,紐約大學的“AI與藝術”課程探索瞭如何利用AI生成音樂、繪畫和文學作品。不僅為藝術家提供了新的創作工具,也為文化產業的數字化轉型提供了思路。

在這一交叉領域,貓頭鷹開發了兩門質量頗高的前沿課題!其中一門非常火爆,很快即將開課,看看大家是否還想趕個末班車咯:
-
腦電波與音樂:從EEG訊號到聲音的探索(即將開課!) -
藝術跨界:從繪畫到科技的融合
感興趣可以新增小櫚學長
傳送“腦電波與音樂”諮詢詳情!

高中生如何在“AI+”
方向中搶佔先機,利好申請?
要想在AI時代搶佔先機,必須從高中階段就開始培養前沿思維。
文科與AI結合的跨學科研究,不僅能夠展現你的學術深度和廣度,還能凸顯你的創新思維、問題解決能力和全面素質。這種獨特的背景能夠讓你在美本申請中脫穎而出,吸引頂尖大學的關注。
“AI+”的跨學科專案亮點
文科+AI的結合具有稀缺性:這種獨特效能夠讓你在申請池中顯得與眾不同。
展現學術深度與廣度:展示在文科領域的紮實基礎(如批判性思維、文化理解),以及在AI技術上的探索能力(如程式設計、資料分析)。
體現創新思維與問題解決能力:頂尖大學非常看重創新思維和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文科與AI結合的跨學科研究,正是這種能力的絕佳體現。
契合頂尖大學的跨學科趨勢:許多頂尖大學正在大力推動跨學科教育,開設了眾多跨學課程。在申請中展現自己在跨學科領域的探索,與大學理念高度契合。
1,心理學與人工智慧先修課
Psychology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南加州大學心理學博士
UCLA心理學與計算機科學本科
1、心理學與人工智慧的基礎;
2、人類如何學習?機器如何學習;
3、語言與AI:機器能真正理解人類語言嗎;
4、認知偏差:AI與人類的思維有何不同;
5、情感、認知與AI:機器能感知和思考嗎;
6、發展心理學與AI:AI能像孩子一樣學習嗎;
在本課程中,學生將持續完成一個科普專案,透過該專案展示他們對心理學與人工智慧交叉領域核心概念的理解。
該專案是課程的主要產出,讓學生能夠將所學內容轉化為通俗易懂的表達方式。學生將從課程內容中選擇一個主題,並完成以下其中一種形式的科普作品:
◎ 產出一份“足以角逐國際寫作競賽”級別的短文科普短文(500-800 字)(對標NYT寫作競賽中'How to..'An Informational Writing Contest 形式的科普短文)
◎ 產出一個質量極高的 3-5 分鐘的video介紹(對標Breakthrough Junior challenge 競賽的產出影片)

2,哲學與人工智慧先修課
Philosophy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W導師

卡內基梅隆大學 資訊科技碩士
賓夕法尼亞大學本科 哲學、政治與經濟學
1、初步認識哲學與人工智慧的交叉領域
2、心靈哲學初探與思想實驗
● 笛卡爾與身心問題
● 阿蘭·圖靈:論文《計算機器與智慧》的核心概念:能否用可觀察的語言行為來檢驗“智慧”或“思維”?
● 約翰·賽爾:中文房間思想實驗–符號操作 vs 真正的“理解
3、AI基礎——及其學習與簡單實踐
4、AI倫理與社會影響
1、完成程式設計型小實驗
2、完成哲學論證或思辨型小論文
3、完成社會調查或調研報告
掃描新增小櫚學長
備註“AI+哲學”即可諮詢報名!

3,腦電波與音樂
從EEG訊號到聲音的探索

向下滑動檢視所有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