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依賴AI,孩子腦子真的會廢掉”|一線

點選圖片▲立即試聽

“能借助AI,在合理合法的框架下,把事情比較高效地完成,我覺得就成功了。
——受訪者Michael
 文 / 巴九靈(微信公眾號:吳曉波頻道) 
“我當時特別生氣,直接把他的手機沒收了。”談到三年級兒子照抄AI答案一事,邵女士這樣說道。
“那個週末老師佈置了一篇作文,題目是《我尊敬的一位長輩》,我發現他直接把題發給豆包,然後照抄它的回答,說自己特別尊敬的長輩是爺爺,但所有關於爺爺的內容都是豆包虛構的。我特別生氣,覺得他這種行為非常不負責任。
邵女士告訴小巴,此前她對孩子使用AI持開放態度,比如允許孩子把做不出來的數學題拍給AI自己有時也借AI來回答孩子的問題。在她看來,AI給出的答案比較準確,而很多題目家長一頭霧水,AI卻能給出解答具體步驟。“比我教的好”邵女士表示
但這次的事件給她敲響了警鐘,“使用的‘度’和家長的監督太重要了,太依賴AI孩子腦子真的會廢掉。”她,自己後來還是把手機還給了孩子,但和孩子約定,做題首先要有自己思考的過程,並且她現在會更多地參與到孩子寫作業的過程中。
AI會讓孩子懶得思考嗎?邵女士的糾結和擔憂並非個例。隨著AI快速融入生活,教育環節的各方參與者無法迴避這場浪潮。
那麼AI應該在教育中扮演怎樣的角色?它對教育學習的影響更多是正面還是負面?小巴採訪了多位老師、學生和家長,希望三方視角尋找答案
DeepSeek輔導作業

AI被應用到什麼地步了?
蘇州一小學二年級班主任石老師偶爾會在教學中使用AI,主要限於備課時查詢資料、製作趣味影片(如“讓歷史人物活起來”)論文潤色。覺得AI對提升教學效率的幫助還比較有限,但能幫助豐富教學內容。
小巴採訪的其他幾位中小學老師還嘗試過用AI製作課堂PPT或寫教學評語,給出的評價是“太淺顯”“模式化”,難以達到期望。
作為語文老師,石老師提到一個觀察,就是AI讀句子時AI重,在斷句、語調變化多音字讀法上常常出錯學生會問她,“為什麼AI讀的那個詞語的聲調和你教的不一樣?”她認為這可能對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造成干擾。
相比之下,浙江某大學的英語老師Michael和重慶某高中國際部的物理老師夏老師對AI評價積極MichaelChatGPT誕生之初就鼓勵學生使用AI,他每學期第一堂課教授的內容就是“如何用AI來學英文”。比如可以用Deepseek定製口語練習方案,然後用豆包根據個人喜好建立“智慧體”,來作為真正落地的“口語陪練師
AI虛擬人口語私教
這樣口語練習的準確度大大提高,學生不會一再重複錯誤的表述。他也鼓勵學生用AI輔助完成group show,學生可以使用AI來完善觀點、糾錯、潤色,最終需要脫稿演講Michael甚至要求學生用AI自己批改作文,但需要上交完整流程——從文章初稿,到向AI提問的提示詞,再到修改後的終稿。結果不僅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而且發現學生在演講的觀點深度也有明顯
國際部的夏老師同樣很早開始使用AI,比如輔助編寫教案、針對學生的薄弱環節出練習題。他印象最深的AI教學體驗是,他在輔導學生參加國際競賽時遇到了難題,當時幾位老師都沒有頭緒,於是把題目拍給AIAI不僅給出了準確步驟清晰的解答,還提供了教學建議他們透過怎樣的措辭可以讓學生更容易理解答案。
“當時我的第一反應是很驚訝,第二個反應就是有點後怕,感覺自己要被這玩意兒給代替了。”他認為,老師有時會失誤,比如學生的一些不良習慣影響到情緒,而漏講或講錯了某個知識點,但AI不會,AI能不厭其煩地把問題的思路分析透徹,還能夠延伸出新的知識點。所以他鼓勵學生獨立閱讀和理解AI的推理過程。
那麼作為另一方重要監督者和參與者的家長們,對AI參與教育又作何反應?
初二學生的家長陳女士規定兒子在寫完作業後才能使用手機,並嚴格控制電子產品使用時間。她認為,青少年自控力差,“但凡有一個手機,就像有一個潘多拉魔盒,不說100%90%的時間肯定是用在娛樂上”。高一學生的家長趙先生表達了相似的觀點,“她會主動開啟AI軟體去學習嗎?我覺得不見得,應該還是會娛樂。”還有兩位家長則向小巴表示,不太關注孩子使用AI的情況。
學生使用手機
作為對比,二孩的父親潘先生是一個堅定的AI擁抱者”。他的大女兒在某國際高中讀高二,小女兒還在讀幼兒園小班。潘先生告訴小巴,家裡有很多能進行對話的AI玩具,二寶現在很喜歡跟豆包聊天。他會讓AI給二寶講睡前故事,比如孩子小名叫豆苗(化名),AI就可以把豆苗和她喜歡的角色融進一個故事裡去探險,孩子就能得到更沉浸式的體驗。按潘先生的話說,可以“給想象插上翅膀”。
再來看學生們自己的看法。
《中國兒童報》對11700多名小學生的調查顯示,小學生使用AI的主要原因包括“作業太難”(佔使用人數的46.5%)、“覺得AI新奇好玩”(31.3%)和“同學們都用,我也想試試”(20.9%)。用途包括解答難題(61%)、製作手抄報(40%)、“寫作文”(36.6%)、“參考AI建議後修改作業(48.7%)等。
小巴採訪的幾位中學生也表示,遇到難題會求助AI,但不會完全依賴,而是會借鑑思考過程和觀點。一位在廣州讀研究生的同學表示,知識性答案會直接向AI索要,周邊同學把AI當做百度使用,也常用於論文降重和文章潤色。同學對AI的接受度很高,迅速掌握了使用方法,但也很清楚AI的智慧極限,常常吐槽“人工智障”。

AI會讓人懶得思考嗎?
雖然在使用中存在各樣的問題,石老師表示,仍然比較支援學生和家長主動去使用AI,“因為藉助工具去解決問題也是一種很重要的能力。如果他們能夠藉助AI去獲得一部分能力,其實對老師來說也是一種解放。”她認為,這好過於學生和家長自己不去想辦法,一碰到問題立馬就來找老師。
在她看來,用AI輔助學習本身沒有什麼太大的問題,像傳統的搜尋引擎也有一部分類似AI的功能,包括小猿搜題這類APP出現時也有大量的擔憂。但對於善於使用AI的學生,他們的學習效率能獲得很大的提高,而對於不太自律的學生,偷懶變得更容易。在這個意義上,可能更容易出現兩極分化的情況。
另外幾位老師都或多或少地表達了一個相似的觀點——AI是大潮流,使用AI去獲取知識是重要的能力,至於用不用、怎麼個用法,老師不會也難以過多幹預。
“教育本來就沒有固定的方法和手段,只要學生能獲得成長,那黑貓、白貓就都是好貓。至於如何去使用,成年人都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浙江一大學的邵老師這樣表述。夏老師也表示,會給學生“留白”,不會過多幹涉學生學習的過程,因為“沒有說哪一條路就是他們必須要走的路”
小學生在人工智慧中心進行無人機模擬訓練
“現在的人一定要會用各種工具。我作為人,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思想,但當我要完成一件什麼事,我能借助AI,在合理合法的框架下,把事情比較好地搞定、比較高地完成,我覺得這個事兒就成功了。Michael笑著回答。
中國計量大學的研究生周同學提供了幾組資料。他曾向身邊的15位同學發起一個小型問卷調查,對於“使用AI工具後,你是否覺得懶得思考?”這一問題,9個人回答“否”,6人回答“是”。對於“使用AI工具後的感受”,14人表示“學習效率提高”,7人表示“學習興趣更廣泛”,而分別只有兩人表示“學習成績提高”和“有益於學習習慣養成”。周同學認同AI會讓很多人懶於思考,但同時指出,AI智慧程度的有限性,AI幻覺的存在,使學生需要對AI的答案進行鑑別,這是另一種思考任務。
在讀高一的小林告訴小巴,有時候會用AI偷懶,學校沒法完全禁止他們使用AI,主要還是看自身的毅力。她認為,遇到難題最好先理解AI的思路,再自己認真完成一遍。
大四學生小李則表示,有時學生的思維不夠開闊,“當要求AI以‘給提示的老師’的身份與我們互動時,我們思考的深度可能反超傳統學習。”

AI促進教育平權
吳老師在《每天聽見吳曉波》中提出過一個觀點,就是隨著人工智慧的普及,既有的教育模式正在崩潰。
在教育界,有一句話叫做“資源決定前途”,你是在一個發達的城市接受教育,還是在一個偏僻的鄉村接受教育?你的學校是省級重點、市級重點還是縣級重點?你的老師是不是名師?這些資源或許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一個孩子考上某所大學的可能性。
但今天,人工智慧正在把一個個“超級大腦”搬到孩子們的面前。在吳老師看來,無論你是在一個大城市還是在一個貧困鄉村,教育資源的獲取將變得越來越平等,教育將變得越來越平權。
對於這一觀點,多數受訪者表示了明確的贊同。比如Michael認為,如果說網際網路“made the world flat(讓世界變得‘平坦’)”,那麼“AI will make it even flatter(AI將使世界變得更‘平坦’)”,它能將知識和資源以很低的成本向個人和企業鋪開。在他看來,AI會對教育進行重構,這會對老師提出更高的要求,“比如在過去,老師可能會比學生掌握相對多一些的知識,但現在完全不能這麼說,學生思維更活躍、吸收的東西更超前,他們可能比老師瞭解得更多,這就對老師提出挑戰——不能只是一個知識的傳授者,而要成為思想的引領者,比如用人生閱歷來彌補學生可能不足的東西,它更多會是在‘道’而不是‘術’的方面。

教師使用AI輔助裝置教學

同時,對學生來說,自驅力和思辨能力也變得越發重要。“要意識到AI是在幫助你學習,不是幫你完成任務”,夏老師指出,“要有能力跳出知識本身,來看待自己和這個社會。”
所以在某種意義上,今天,一個孩子的勤奮和好奇心比任何資源都顯得更珍貴。這會讓很多家庭不知所措,而同時又為另外一些家庭打開了一扇天窗。
*文中人名均為化名

本篇作者 |畢冉| 責任編輯 徐濤
主編 何夢飛 圖源 VCG
4月17日—4月19日
吳曉波激盪講堂專題課
與張其成x費勇教授一起洗心開悟
點選下圖▼立即瞭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