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師觀點丨楊斌:不是AI+,AI該放在指數位置上

AI+(人工智慧+)的提法越來越多,用來刻劃人工智慧與其他行業或領域深度融合的模式,以提升千行百業、諸般場景的效能、質量、創新力與競爭力。這麼一“+”,新的產品和服務乃至商業模式創生髮展,傳統行業轉型升級,進而社會經濟結構革新演進。跟過去有過的網際網路+或者大資料+一樣,都是強調一種基礎性、驅動性和催化性的技術力量,應該也必定會廣泛應用於各個行業、領域,促使系統而長遠的變化。
就教育而言,AI+教育,是AI改變教育的模式;也可以是AI+教學,還可以是AI+助教或AI+作業,“+”(加號)代表著AI帶給後者創新與提升,最常用的詞是“AI賦能”。
這讓我想起1997年蘋果的那則著名廣告來。重回蘋果的史蒂夫·喬布斯,執意選擇了語法上標新立異的表達方式“Think Different”,作為口號來開啟公司的新時代,也是期冀數字科技的嶄新未來。合乎規範的說法,就該是“Think Differently”,他偏不遵循,自有其用心。黑體字強調一下(敲黑板):不是用不同的方式來思考——這強調的是想的方式上的不同;而是根本上要想一些不同的東西——這強調的是思想、思維的內容上的不同、方向上的不同。
喬布斯認為這才是一階問題,是道與本質。這才有了不久的日後若干行業面貌的迥然不同。
所以,我會想,如果是喬布斯來提,也許不會是AI+,而是——xAI。底數x指代各種事物,AI放在指數位置上,這是對AI之於未來的塑造方式、推動力量和產出成果(也有後果)更有啟發性的表達。AI與x之間不是物理反應,加和關係,而是正規化躍遷,對x甚至會產生脫胎換骨的大改變。
再以教育為例來說,(教育AI),會更關注那些更加本質的一階問題,賦能教學賦能教師之上,還會引導(或倒逼)我們去思考,把AI放到指數位置上,教育的內容以及教育組織與教育過程的真正價值,而不只聚焦形式會變成怎樣;在關注教與學的效率提升之外,更要探索到底該教/學些什麼,以及更重要的,不要再教/學什麼了。教育永遠不會缺失,但會系統性質變與躍遷,一定會因把AI放到指數位置上而全方位系統性發生,而再生,繼而新生,遠不止是工具性改善與輔助。賦能,讓人感覺起來是其樂融融的,美好的;而質變與躍遷,卻註定是尖銳疼痛的,顛覆的。
想想(科學AI),2024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化學獎的頒發,讓科學界更加熱議基礎科學研究的正規化已經發生改變,之江實驗室主任王堅覺得“賦能”這個詞低估了人工智慧對科學的顛覆。他說,“這其實是提示人類要重新思考基礎學科的含義和概念。人工智慧不是一次科學研究工具的革命,而是一次科學革命的工具。”
電影行業亦然。AI+電影,與(電影AI),對產業前景有著迥異的指向。放在指數上的AI,不是工具或手段,而將重新定義電影。(電影AI),會是什麼,看起來不比電影最初的產生與廣泛的普及,影響來得要小。
所以AI得要放在指數位置上,因為其影響是指數級的。
這樣寫出來的xAI給編輯和主持人們的口頭傳播會帶來不小的挑戰——你看,AI+,你一說,我就寫出來了,這回,難道要說成“x的AI次方”嗎?頗為有趣的是,x的AI次方,說成英文就會是“x to the power of AI”,AI的power,恰巧雙關,帶來浮想無限。
領導力的角度看,寫成AI+還是xAI不只是個表達喻義時代數表達方式的差別。它會決定著我們的認知、想象力和創造力的邊界。若是從指數函式的規律來解讀,x自身弱小(小於1),AI的指數力量會讓它走向消亡;在底數大於1的情況下,即使初始值不大,即使初始階段較為平緩,也有可能產生爆炸性的增長。AI+更像是在描述績效上的最佳化,是能說清楚的更好(better);而xAI卻更是在強調和預示新物種的出現,是尚難以名狀的變異(differ)。AI+是一種有指令碼、比勝負的有限遊戲,明確的賽道下加速並爭當贏家;xAI卻讓組織和社會進入到了無限遊戲的疆域,沒有終點,每次突破又都是新的起點。To be or not to be,這是一個問題。你對AI的真正態度,不是喊口號就能讓大家信服的。我們能看得到有哪些領先公司心中攜手當做加號的AI,想在不傷及既有模式與版圖下因AI添彩,又有哪些企業能毅然捨棄自己當下倚為壁壘的積澱,以膽識以氣魄,全心全力地投身(All in)指數位置上的AI。從變革管理的角度看,xAI能夠給組織帶來更大的變革緊迫感,就像約翰·科特教授《變革之心》中震動全場的“手套塔”,直觀地展示著AI無與倫比的指數級影響(exponential power)。
同時,寫在底數上的x,也提示著,具體行業具體領域的人,有能動性創造力的人——這個指數表達裡的底數——作為變革的主體,只有主動地擁抱AI之變,以AI重塑再造,才能走出AI轉型的正道。反而,AI+的表達中只見AI,容易把AI誤解成變革昇華的主導主宰。置於研究型大學的場域,對AI進行專研的人才培養和成果創新自然是重要並緊迫的基礎,以AI這個“科學革命的工具”來推動各學科的融合創新與創新正規化的昇華同樣也是當務之急,而這當中,還用舊式兒的表達以“AI相關學科”指代少數幾個學科是不足夠、不合適的,應該意識到所有學科與學者都是與AI緊密相關的變革主體,是以AI為使能,賦予研究型大學生態系統指數級提升的力量根系。企業界亦然,AI驅動數智化轉型,不該是AI專才的主場,所有組織部門、成員,都是AI變革的主人翁、轉型骨幹,這樣才能不讓技術狂奔而陷入霍華德·舒爾茨批評星巴克時所指出的阿喀琉斯之踵。
AI處在指數位置上,小小的,隱匿於視野的邊緣,不仔細看模糊一團,這其實也有個蠻好的寓意。xAI的未來必然會是指數位置上的AI越來越不顯著,進而不可見(自然融入而不需要特殊關注,“眾人皆謂我自然”),xAI一體就變成了新常態下新的一個x。萬事萬物中內含AI變成了天經地義、自然而然,人們日用而不覺。我想那正是未來該是的樣子。
你也許會說,這些針對xAI的種種詮釋,是不是在“為賦新詞強說”。其實不然,以推動變革的領導力而言,它們都是喚起全員共同努力所亟需的很有價值的意義賦予。尤瓦爾·赫拉利在《人類簡史》中揭示了認知革命之所以能夠發生,智人講故事的重要性可能遠超你的想象;而xAI,我相信能夠幫助組織,激發出全員對主動擁抱AI更宏大的願景與更深刻的共感。
xAI就是一個AI打給未來的響指。
“我們打個共鳴的響指,
遙遠的事物將被震碎,
面前的人們此時尚不知情。”
楊斌
清華經管學院管理學教授、領導力研究中心主任,清華大學可持續社會價值研究院院長。主要研究領域包括組織行為與領導力、商業倫理、非市場策略、高等教育創新等。
楊斌於1987年考入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先後獲得清華大學工學學士學位、管理學博士學位。開發並主講清華大學精品課“領導與團隊”“批判性思維與道德推理”,講授“管理思維”“思維、決斷與領導力”“文化、倫理與領導”“危機管理”“管理學概論”等MBA/EMBA課程,多次獲頒教學獎勵。作為團隊成員,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特等獎一項(2023),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2項(2014,2018),北京市教學優秀成果特等獎1項,一等獎1項。
楊斌教授現任全國工商管理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秘書長。
內容來源:iWeekly
喜歡清華經管EMBA,請點在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