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時間推移,我們的家又給我們準備好了,我們就搬進來。……動物到這兒來,喜歡這地方的樣子,在這裡定居下來,不斷擴充套件,日益興旺。
格雷厄姆(Kenneth Grahame)《柳林風聲》
今年貓盟承接了一個“房地產”專案——在甘肅張掖市臨澤縣治沙區為兔猻營造人工洞穴。保護工作者常說“不要干涉野生動物”,為什麼我們選擇插一手呢?我們的“兔猻房地產”有先例可查嗎?
兔猻探索我們製作的洞穴

野生動物的房地產
首先,介紹一下為野生動物“蓋房子”這種操作。《用於動物保護的人工棲息地構造:設計和實踐,風險和機會》(Artificial habitat structures for animal conservation: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risks and opportunities,下面簡稱《構造》)一文中,將它稱為人工棲息地構造(artificial habitat structure),是世界普遍應用的一種野生動物保護方式。常見的形式有以下幾種:
1,人工魚礁。在海里堆積一些東西(比如石頭、水泥),給海洋生物提供棲息場所。好的魚礁可以提高生物多樣性和豐度,還能為魚提供產卵場所。
2,人工庇護所。適用於地面動物,貓盟在甘肅搭建的兔猻洞穴就屬於這一種。

張掖市林草局和貓盟合作,在荒漠裡安置兔猻洞穴 ©心悅
4,蝙蝠箱。給蝙蝠提供休息和繁殖的場所,好的蝙蝠箱能為遷徙中的蝙蝠提供歇腳的場所,大大提高其生存機率。
下面講個付諸實踐的例子:《樹立死樹和多用杆子來補償成熟樹的損失》(Erecting dead trees and utility poles to offset the loss of mature trees)一文記錄了澳大利亞東南部的首都特區進行的一項實驗。研究人員們豎立了5棵枯樹和5根杆子,每個上面釘了四個巢箱,杆子上釘了一些橫木充當樹枝。

和順的老鄉梁文兵為我們做了鳥使用的巢箱 ©梁文兵
他們調查了實驗地點的鳥種類。豎立枯樹之前,當地出現的鳥種類平均為0.5±0.2種,有了枯樹之後上升到3.7±0.8種,豎立杆子之前,鳥種為0.6±0.3種,豎立後變成2.4±0.4種。鳥的種類和數量都有所上漲,而且本土鳥種明顯增加,可見“新居”確實有招引鳥的作用。
死樹和杆子不僅提供了巢箱,還提供可以築巢的平臺,以及鳥落腳的棲木,讓它們能居高臨下俯瞰地面,方便覓食。在平坦的地方,一個“制高點”對鳥是寶貴的財產。我國三江源地區使用很多的招鷹架,就是一根杆子上面加一些可以棲息的簡單設施,讓猛禽落在上面。

歐亞鵟。猛禽喜歡尋找一個制高點停棲。 ©大貓

張掖市甘州區平山湖,利用鷹架的縱紋腹小鴞 ©心悅
要注意的是,人工棲息地結構的正確用法,不是“錦上添花”而是“亡羊補牢”。一般在因為人類活動,自然棲息地不足或者退化之後,才能考慮人工“蓋房”作為補救措施。插枯樹和杆子的地方,原本是澳大利亞十分稀少的一種植被,桉樹林草地(box-gum grassy woodland),後來為了發展畜牧業和商業林,原生樹種被砍掉了,所以枯樹彌補了原本環境的不足。
那麼,兔猻生存的環境需要我們拔刀相助嗎?

我們在荒漠中安置的人工洞穴 ©李琦

兔猻需要房地產嗎?
這個問題可以分成兩方面。一方面是,臨澤的兔猻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嗎?從2022年起貓盟在甘肅進行的調查發現,兔猻種群嚴重縮減,具體影響因素難以量化,但我們知道的有新能源建設、滅鼠和氣候變化。而我們在臨澤縣發現兔猻種群的地方,主要是荒漠-綠洲過渡帶半固定沙丘區域,可供兔猻棲息的洞穴很少,當地又有流浪狗對兔猻構成威脅。可見這裡存在好幾個影響兔猻棲息地的人為因素。

沙丘中的兔猻 ©心悅
另一方面是,“房子”對兔猻的生存重要嗎?《巢穴地點選擇對兔猻的關鍵性》(Den-site selection is critical for Pallas’s cats (Otocolobus manul))一文記錄了2005至2007年間,研究人員在蒙古的Hustai Nuruu國家公園緩衝區,給兔猻佩戴了無線電項圈,研究它們使用洞穴的方式。
他們發現,兔猻高度依賴洞穴,它們在洞穴中休息、躲避極端天氣、躲避捕食者、吃飯、交配、繁殖。這些洞穴有的是岩石的縫隙,有的是旱獺挖出來的洞。

兔猻在岩石縫隙下避暑
兔猻對於住宅的條件和周邊環境還有獨特的要求。比如,在夏季,兔猻選擇的洞穴有30%是石洞,冬季只有3%是石洞,石洞有更多的開口,空氣流通,夏天涼快,蒙古冬天溫度能降到-30℃以下,旱獺洞能深及地下超過一米,保暖效果很好。而生寶寶的母兔猻會刻意選擇洞口小且開口多的洞,借“狡兔三窟”防備捕食者。

兔猻在研究我們製作的人工洞穴
研究人員做了個很有趣的實驗,慢慢地走向兔猻,結果兔猻有43%的機率奔向最近的洞穴,30%站住不動用保護色隱蔽(萌混過關!),還有21%跑到多岩石或峽谷的地帶。可見洞穴對它們躲避捕食者至關重要。更有趣的是,還有兩次人們觀察到戴無線電項圈的雌兔猻和雄兔猻共處一個洞,從傳出來的聲音可以判斷,它們在交配。
有四個用於育兒的兔猻洞,被連續使用一年以上,這表示養娃的“房產”對兔猻來說是稀有資源(雖然沒有人類那麼稀有)。而科學家們也提出了擔憂,在10年內蒙古的西伯利亞旱獺Marmota sibirica減少了70%,旱獺洞是兔猻的重要“房源”,所以兔猻可能面臨缺房的危險。

在甘肅的荒漠裡,挖出這個洞的“建築工人”可能是狗獾 ©大貓

赤狐在洞口掐架,不僅兔猻,許多荒漠裡的小型動物都依賴洞穴棲身
總之,兔猻不僅可能缺少洞穴,還相當依賴洞穴,這是我們做出“為兔猻造房子”決定的根本依據。

未來的發展方向
但是,《構造》一文也指出,人工棲息地構造並不是萬能的,首選的辦法始終是保護好自然的棲息地。人工建築通常是用來給生物多樣性破壞“亡羊補牢”的,不能因為有了補償,就忘記了生物多樣性遭到的破壞,給野生動物造房子,可能會變成掩飾生態破壞的手段。這種假裝環保的做法稱為“漂綠”(greenwashing)。
《構造》還列舉了一些“新房”落成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比如動物因為“有房”而被迫選擇質量差的棲息地(人類:說起來都是淚),稱為生態陷阱(ecological traps)。人工構造本身也可能存在問題,例如,在葡萄牙,給黃爪隼Falco naumanni使用的人工巢箱溫度太高,在夏天有熱死雛鳥的風險。

躺在岩石陰影下乘涼的縱紋腹小鴞,即使是一個陰涼也可以提供關鍵庇護所
人工構造可能吸引入侵物種入住,即使是本土物種入住了,動物密度太高,可能吸引捕食者聚集,傳染疾病、引發食物短缺,甚至可能吸引盜獵和盜捕的人。
如何給動物“蓋房子”,研究人員也提出了很多建議:比如,在專案開始之前,要研究動物是怎樣“選房”的,保證人工構造能模擬天然棲息地的條件。有條件的時候,要在自然環境下進行測試。“房子”投入使用之後,要進行長期的評估監測,確定動物住得合適,“房子”有沒有毀壞。

我們在兔猻新居旁邊安了紅外相機收集後續資訊 ©心悅
具體到兔猻蓋房子一事,我沒有找到文獻支援,這如果不是前無古人,至少也是一件極少有人做過、記錄過的創舉。西北荒漠的兔猻種群消失得太快,貓盟決定迅速行動。將來的入住情況會如何,前方又會有什麼樣的風險,還需要更多的觀察和等待。我沒辦法給出太多的期許,但至少,兔猻本來沒有房,蓋的人多了,就有了房。
參考文獻
[1] Watchorn D J, Cowan M A, Driscoll D A, et al. Artificial habitat structures for animal conservation: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risks and opportunities[J]. Frontiers in Ec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 2022, 20(5): 301-309.
[2] Ross S, Kamnitzer R, Munkhtsog B, et al. Den-site selection is critical for Pallas’s cats (Otocolobus manul)[J]. Canadian Journal of Zoology, 2010, 88(9): 905-913.
[3] Hannan L, Le Roux D S, Milner R N C, et al. Erecting dead trees and utility poles to offset the loss of mature trees[J].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2019, 236: 340-346.
[4] Wilmers C C, Nisi A C, Ranc N. COVID-19 suppression of human mobility releases mountain lions from a landscape of fear[J]. Current Biology, 2021, 31(17): 3952-3955. e3.
-End-

成為貓盟月捐人,共守中國荒野
………關於改善生態環境,你還可以讀………


長按二維碼關注貓盟,記得給我們標🌟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