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說不想成為的,是我這樣的大人嗎?”

漫畫《春暉》

阮筠庭是中國美術學院的副教授,也是一位漫畫家。
很多80、90後認識她,是從千禧年初她發表在《文藝風象》《北京卡通》等雜誌的封面和小說插畫開始。
2002年,阮筠庭從中國美術學院(下文簡稱“國美”)的服裝設計專業畢業,同年加入當時國美新創立的動畫專業,留校任教至今。
23年來,她一直過著“斜槓”生活——是教書育人的老師,也沒放棄漫畫家的夢想,如今也是一位母親。
漫畫《春暉》
當她還是個年輕人的時候,就擁有了廣義上讓家人放心、朋友羨慕的工作,即便這份工作最初並非她所心願,也不止一次地打起退堂鼓。
在教書之餘,阮筠庭也有很多思考:成為老師,究竟意味著什麼?課堂上面對同一件事,作為老師會怎麼想?學生會怎麼想?
在種種這樣的思考中,她也從剛走入社會的學生,漸漸成為了一個「大人」。
阮筠庭把這些思考畫進了自己的新書《春暉》裡,這是一本講述老師的漫畫書,名字來自於“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詩句。書中有很多生活的現實,也有愛與責任。

《春暉》封面圖,出版於2024年11月
「扮演」一個慈祥的老師
阮筠庭還記得自己剛當老師不久時,給自己立了一個人設:慈祥的老師。
有一次講完課,其他同學都開始做作業,有個男生舉起了手。她保持這個“慈祥”的狀態走過去,男生問她:“老師,如果我不想成為一個像你這樣的人,我還要繼續學這個(指當時的課程)嗎?”

“美院的學生太可怕了!”阮筠庭想,但當時還是努力給了他一個「官方」的回答,意即這門課程是所有設計領域的基礎,學好它還是很重要的。
“我是一個什麼樣的大人?”“我成長為了一個什麼樣的大人?”“你說不想成為的,是我這樣的大人嗎?”走回講臺,在這個當時看來略顯冒犯和出位的問題中,阮筠庭開始了思考。
阮筠庭出生在在山東小城東營,從小熱愛繪畫。中學轉學到杭州,接觸到漫畫,開始嘗試給雜誌投稿,很快受到歡迎,高中時已經開始給當時國內的四大漫畫雜誌中的三家畫封面。
漫畫《我和你》,滑動檢視下一張
1998年,她考入國美的服裝設計專業,畢業後因為母親的意願,選擇了留校任教。
剛做老師的時候,阮筠庭以自己以往的經驗,一遍一遍告訴學生“必須要畫得好才會有前途,人生才有意義”。
漫畫《沙灘》
但這樣有些"一切為學生好"的想法一次次被學生們“打臉”,有些學生對成為精英的教育充耳不聞,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而被她寄予厚望的學生,在畢業後轉行做了和專業毫不相干的事情。
“每當這樣的時刻,我會問自己:如果說這是愛,如果我聲稱自己愛的是對方,為什麼我這時候會感到如此受傷呢?”
漫畫《沙灘二》
在做老師這樣“修心”的過程裡,阮筠庭雖然有無數次想要辭職的想法,但慢慢也學會了一種不同的方式去應對這些挑戰。
在面對學生時,比起“讓TA達成自己的目的”,阮筠庭更想要去觀察“TA究竟需要的是什麼”,自己認為重要的東西和TA所感興趣的是否能做出結合?
就算無法為TA帶來對專業學習的動力,也希望能夠點燃對方對生活的熱情和動力。
《春暉》裡的小春老師走在沙灘上,試圖發掘那些“閃亮”的部分,讓世人驚歎。但隨著時間推移,她認為更重要的是告訴這片沙灘「自己」,要好好珍惜那些獨一無二的閃亮,無需去和任何人比較。
對生活的「示弱」
成為老師後,阮筠庭一直在平衡本職工作和自己喜愛的漫畫創作,作為繪畫者,經歷了很多抉擇和改變的時刻。
《春暉》之《重要》節選
在早期的創作中,她的作品主要以插圖為大眾所熟知。她有一種特別的能力,在平面的畫面中展現豐富和複雜的故事性,在一張插圖中可以蘊含著許多的瞬間、時空,就像一扇又一扇開啟的故事的大門。
帶著這樣的特質,她的封面、插畫作品被更多人熟知,她坦言曾經遇到過許多讀者告訴自己,僅僅是因為是她畫的封面,就買下了這些書。
然而隨著時間推移,阮筠庭覺得以這樣的方式做插圖工作,並沒有傳達自己認可的精神和價值觀,而有可能“鼓勵了人們虛妄的投射和消費”,導致人們購買了他們並不真正需要的東西。
《春暉》之《責任 五》節選
有此想法之後,她拒絕商業廣告,連插圖也畫得極少。在接到某一項工作邀約時,她會用 “如果不做此生是否會後悔” 來判斷是否要做。年紀逐漸增長,她越發珍惜自己的時間,也覺得相比於只被一個故事所吸引,自己寫出獨特而深刻的故事併為之創作,才能更多傳達自己所相信的精神和信念。
在《春暉》之前,阮筠庭曾經有十幾年沒有出版過作品,在日復一日繁重的備課、講課中,她感到創作的空間被佔滿,“同時過去賴以成名的藝術語言、創作主題的也無法再承載新的變化了的自己”,因此她花了十幾年的時間,去做內在的探索,去認識和發展自己。
心態的變化,就像是人生的起伏。
“在你還沒有足夠的光照亮他人之前,先照亮自己吧。”
“當你想要創作卻發現自己能力不夠時,就努力去拓展自己這方面的能力,直到你能夠達到平衡,能夠駕馭。但很快,下一個‘危機’也在等著你,你又需要再拓展出新的能力去迎接新的挑戰,生命是可以被拓展的,它總是會‘上上下下’。”
接受這種生命的起伏,也就是接受了一個人、一件事「可以不完美」。心裡為此的焦慮惶恐,也減少了很多。
不和他人比較,
「比過去的自己更好」就可以
1997年,阮筠庭開始畫漫畫,2005年,出版了第一本畫集《繪羽》。這個時期,她筆下的人物更趨向於空靈、孤寂的風格,但翻開《春暉》,會發現同樣是水彩繪製,風格卻大有不同。
以往一眼讓人感覺到“美”的人物,變成了更加平實、日常的速寫風格。甚至可以把眼睛簡化為兩個小點,只為表現出畫中的情緒。
相比於從前,這樣的畫不“唯美”了。但美本就沒有固定的標準,就像是阮筠庭眼中的學生們,有「向日葵」,也有「仙人掌」;有的能開出豔麗的花兒,有些即便傾注心血等待許久,也不見一個花骨朵。
《春暉》手稿
在父母的影響下,阮筠庭從小就是個追求完美的人——過往的經驗告訴她,畫到最好,做到最好,才會被人看見。這份嚴格的要求,讓她時常小心翼翼,即便在工作中,也不敢輕易表達出自己的「害怕」。
一次入學考試的監考中,有個女孩子突然舉手問阮筠庭:“老師,我不小心把這個條形碼撕破了一個小角。”她看了一眼說沒關係,用膠帶粘好就行了。即便已經表達過「沒關係」了,如今她依舊能想起這個學生在這件小事上驚恐的神色。
就像是她從小到大聽母親常說的話“不要犯低階錯誤”,那些因為一點小事覺得會影響到自己的前途,和害怕被老師點名提問的學生們,也正是因為害怕這些“低階錯誤”,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
漫畫《理由》,滑動檢視下一張
阮筠庭認為既然人是自由的,那就意味著有做對的自由,也有做錯的自由。作為老師,她允許學生犯錯——只有允許犯錯,才會生長出更多可能。
與自己和解的阮筠庭,更希望把當下的事情盡力做好,做到屬於自己的Excellent。
她依舊對完美有追求,但不再追求社會層面上有所比較的成功,而是能否比以前的自己更好。“但這個東西也不會很執著,如果最後做出來還是力有不逮,就接受。”
像是《春暉》裡的小春老師那樣,她漸漸不再執著於在課堂上讓學生們做到精英的標準,而是「只要盡力,不求結果。」。
她在書裡寫道:真正的愛是不會受傷的。無論學生未來做什麼工作,是否成功,她更關心的是,作為一個人的幸福。
圖片來源:阮筠庭  編輯:李大貓   
運營:小石,Yidan  監製:Algae
⚪️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