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今年的“熱詞”,NPD一定有一席之地。
這個心理學領域的專有名詞,之所以被越來越多人熟知,還要歸功於熱度頗高的兩檔綜藝《花兒與少年》和《再見愛人4》。
前有周雨彤在《花兒與少年》中,因
過分彰顯自己、打壓同伴、缺少同理心等行為
,被“確診”為NPD。
後有楊子在《再見愛人》中,以類似的操作——標榜自己、打壓黃聖依等行為,引發了網路上新一輪關於NPD的討論。
再接著,麥琳“後來居上”,以一系列迷惑言行,超越了楊子,成為熱搜常客。網友們列舉無數論據,證明麥琳也是典型的NPD。

輻射到現實生活中,不少人如夢初醒地意識到,原來那個難相處的領導、那個帶給自己無限痛苦的伴侶、甚至父母家人,都是NPD。
NPD全稱為“自戀型人格障礙”,準確定義是“一種瀰漫的(pervasive)心理模式,表現為自大的行為(或想象)、對讚美的渴求、以及共情能力的缺乏”。

▲摘自《津巴多普通心理學》
豆瓣上有一個以之命名的小組,目前已有2.6萬名成員,每天都有人發帖傾訴,足可見大家“苦NPD久矣”。

NPD真的那麼多嗎?怎樣識別出身邊的NPD患者,逃離一段有毒的關係,免受他們的傷害呢?今天的文章就來探討這些問題。
01
NPD的主要特徵
最近,作家瓊瑤和第二任丈夫平鑫濤的愛恨情仇,被討論得沸沸揚揚,但我在看過瓊瑤的自傳之後,發現她的第一任丈夫慶筠也很有代表性——
他非常符合NPD的特徵,這是導致他們婚姻解體的主要原因。
瓊瑤20歲初次遇見慶筠,那時她兩度考大學落榜,不願再考又沒有工作,在家當“無業遊民”,正處於人生的低谷期。
慶筠26歲,是臺北大學外文系的高材生,因為共同的文學愛好,他和瓊瑤走得越來越近,相識7個月後便結婚了。

婚後生活並不像想象般美好。慶筠微薄的薪水,得精打細算。為了實現理想,也為了貼補家用,兩人一天中的大部分時間,都坐在書桌前不停地寫作,但收效甚微。
第一次爭吵就是由於貧窮導致的。
那時,他們一天的開銷不能超過7塊錢,慶筠聽到外面叫賣粽子的聲音,心癢難耐,非要去買兩個粽子,瓊瑤擔心月底會餓肚子,不讓他買,慶筠怒了,大喊大叫:
“你就是嫌我窮,你不習慣過窮日子!”
瓊瑤傷心又委屈,要是嫌他窮,她一開始就不會嫁給他。她不怕吃苦,怕的是不被理解。

結婚第二年,慶筠的寫作事業毫無進展,他被迫妥協,在高雄的一家鋁業公司找了一份翻譯的工作,生活穩定下來,他的失落卻與日俱增。
與此同時,瓊瑤的努力開始有了回報,連續發表了好幾篇中篇小說,還收到了《皇冠》社長寄來的邀稿信,她歡欣雀躍地把信給慶筠看,迎接她的卻是一盆涼水。
慶筠臉上毫無喜色,把她發表的小說看了一遍,不留情面地批評了一通。
之後,他開始頻繁夜不歸宿,瓊瑤責怪他,他便惱羞成怒:
“你不要以為你現在能賺幾個臭稿費,就有什麼了不起!如果我不是要上班養活你,如果我像你一樣,有那麼多時間寫作,我早就是大作家了!你害慘了我!你謀殺了我的寫作生命!”
心理嚴重失衡的慶筠,走上了賭桌,用墮落來麻痺自己。1964年,兩人離婚,這段婚姻僅持續了五年。

很多年後,瓊瑤才讀懂慶筠的想法,他是名牌大學科班出身,自詡才高八斗,一直立志要寫出流傳後世的不朽之作,卻鬱郁不得志,眼看被她這個高中生“碾壓”,他既不服氣,又束手無策,只能無能狂怒。
為什麼說慶筠是NPD呢?我們來看NPD的典型特徵:
1、迷之自戀,渴望成功,總覺得自己懷才不遇,需要大量的崇拜和讚美;
2、喜歡控制打壓別人,善於使用冷暴力,慣於進行人際關係上的剝削;
3、常常嫉妒別人,過度放大自己的感受;
4、缺少同理心,容易情緒失控等。
強大如瓊瑤,也無法抵擋NPD長久以來的傷害:被貶低、被打壓、被嫉妒、被冷落。她能做的,只有遠離身邊的“惡魔”。
02
NPD自己的生活也很糟糕
NPD就像一個以他人能量為食的“吸血鬼”,他們自帶“雷達”,總是能在人群中精準地找到“血包”。
而且,作為一名精神疾病患者,他們自己也並不好過。
《知否》中的“康姨媽”王若與,是一個典型的NPD。
她出生於一個世家大族,父親“配享太廟”,母親是誥命夫人,她是王家的嫡長女。
王老太太生她的時候難產,足足生了三天,老太太覺得這個女兒得來不易,格外偏疼她。
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王若與,
逐漸養成了眼高於頂、嬌縱跋扈的性子,誰都不放在眼裡,覺得自己理應享受世上的所有好東西。

正因如此,當她發現自己嫁錯了丈夫,人生開始走下坡路,忿忿不平的她開始尋找“血包”。
第一個“血包”,是她的妹妹、盛大娘子王若弗,王若弗雖然表面張揚跋扈,實際上卻是個“傻白甜”,非常好拿捏。
王若與嫉妒平庸的妹妹居然比自己嫁得好,屢次打壓貶低她,還挑撥她和夫君的關係,甚至陷害她給盛老太太下毒,把盛家攪得天翻地覆。

王若弗還在王若與的慫恿下,私放印子錢,讓王若與坐收漁利,可以說是個完美的“血包”了。
將妹妹“吸食”得差不多後,王若與又物色到了新“血包”——盛明蘭。
然而,明蘭可沒那麼好控制,王若與用盡手段,也無法讓明蘭向她低頭。

明蘭和顧廷燁成婚後,王若與想出了一招毒計,讓庶女康兆兒去顧家做妾,然後自盡,誣陷明蘭,幸好沒能得逞,反倒把她自己捲了進去。
最後,王若與“機關算盡反誤了卿卿性命”,在謀害明蘭母子時,被顧廷燁一劍索命。

大多數NPD都是這樣,無法獲得安寧和幸福,只會在自己的偏執裡越陷越深,一旦失去“血包”,就會落得眾叛親離的下場。
03
遇到NPD,快逃!
NPD會以各種角色和麵目出現,父母、伴侶、朋友、同事、領導,都有可能是隱匿在人群中的NPD。
那些情緒高度敏感、同理心過強、討好型人格、配得感低、容易過度反省、核心不穩定的人,最容易成為NPD的“血包”。

NPD擅長偽裝,在關係初期,他們會使用
“甜蜜轟炸”
,讓受害者感覺自己被濃濃的愛包圍;在外人面前,他們也常常是一副優雅體貼的形象。
當受害者意識到不對勁時,會發現自己很難去譴責NPD,甚至很難去向親友求助,因為親友都會站在NPD那方。在這樣的攻勢下,受害者不僅會遭受情感虐待,而且會陷入自我反省中:
是我的問題嗎?會不會是我的錯?
避免傷害的最好方法,是果斷逃離,因為NPD是很難被“改造”的,成年人的世界,只能篩選,不能教育。

然而,逃離並不容易。因為自身能量被長期削弱,受害者已經發展出了“習得性無助”,甚至斯德哥爾摩綜合徵,無力做出改變。
如果暫時無法離開,可以嘗試美國心理學博士拉馬尼 · 杜瓦蘇拉提出的“灰巖策略”:
面對NPD,不參與、不解釋、不辯護、不爭論,把自己變得像一塊“灰色石頭”一樣無趣,切斷對NPD的能量供給。
NPD不害怕衝突,受害者的情緒反應越激烈,他們越亢奮,越能從中獲得愉悅,而當受害者顯得呆滯、遲鈍,他們才會逐漸停止傷害行為。
另外,在《不被支配:為什麼我們會被情感綁架》一書中,作者沙希達·阿拉比提出了一些反擊NPD的操作方法,很有借鑑意義:

1、打破對NPD的濾鏡。
如實地看清NPD的真實面目,而不再只是看到你理想中的他們(他們曾經呈現給你的虛假自我),並識別出他們的隱性操控手段及動機、意圖等。
2、重新理想化和自我供給。
把自戀伴侶植入你大腦中的“有毒”想法連根拔起,釋放掉沉積已久的情緒,創造一種更健康、積極的信念。
3、三角化。
歡迎新的夥伴進入你的生活,建立起屬於自己的支援網路,這並不是為了讓NPD嫉妒,而是為了給自己提供療愈所需的資源和力量。
4、逆轉“煤氣燈”操作。
“煤氣燈效應”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PUA,是一種透過指責、貶低進行的心理操控手段。當被類似的話術操控時,你只需在心裡闡述:“我不信你的話是真的,事實並非如此,我瞭解真實的自己,只有我能定義我自己。”在駁斥他們謊言的同時,立足於自己的認知,和強大的真我保持聯結。

總而言之,我們與任何人的關係,最終都會回到與自己的關係。
沒有人有義務“獻祭”自己,去供養他人的貪慾。
把自己活成NPD的“剋星”,狠心切斷對他們的能量供給,才能輕裝上陣,重啟屬於自己的璀璨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