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朋友們,終於要去深圳了。
下週六我們將在深圳舉辦第125期現場,除了演講,這次正在為大家準備點小驚喜,本著可以忽悠但不能畫餅的原則,先不劇透,一切請以現場為準。
歡迎你來。
以下是關鍵資訊:
活動時間:11月16日(週六)
13:00-19:00
活動地點:深圳蛇口風華大劇院
參加現場:識別文末二維碼或點選“閱讀原文”
演講順序和結束時間以現場為準。
………………………………………………
本場講者
01.
阮筠庭
漫畫家、中國美術學院副教授
無論遇到什麼事,我選擇溫柔地活著。

第一次站上講臺時,阮筠庭22歲,那時她剛從中國美術學院畢業,留校成為了一名老師。名校畢業、留校任教、有寒暑假,這樣的人生似乎足以讓人羨慕,然而她只感到害怕。
“這就是終點了嗎?”“為什麼我站在終點,卻感覺不到幸福呢?”

作為一個年輕的老師,她發現課堂中的學生們都在躲避她的目光,他們在害怕什麼呢?許多學生千辛萬苦來到這裡,卻不知道自己為何而來,人生為什麼要努力下去,又要努力去哪裡……就這樣,被家庭、老師、社會一路推擠著,考上了大學,等待著他們的還有考研、讀博,拼盡全力地為自己謀得一席之地。
“可是,我真正想做的又是什麼呢?我們是如何一步一步地,變成了這樣的大人?”

帶著從教二十多年來的觀察,對自我、對藝術教育的反思,阮筠庭創作了一本名為《春暉》的書。這是一本半自傳性的漫畫,講述了一位在美術學院任教的年輕女老師的故事。她希望藉由《春暉》的故事,討論如何擁抱、接納真正的自己,帶來一絲溫暖和力量。
………………………………………………
02.
張釗維
紀錄片導演,CNEX聯合創始人暨製作總監
拍紀錄片不只是去捕捉故事裡動人的高光時刻,也是在尋找跟自己內心的相應之處。

張釗維出生於臺南,是泉州移民第七代。從計算機專業畢業後,他讀了歷史研究所,做過報紙編輯、記者,90年代他決定再次轉向,用攝像機和紀錄片表達自己對更廣泛的社會文化的關注。此後二十餘年,他一直行走在這條漫長的道路上。
2015 年,在抗戰勝利 70 週年之際,張釗維拍攝了紀錄電影《沖天》,講述了抗戰期間從杭州筧橋中央航校走出的1700 餘名飛行軍官的故事,其中有接近四分之一在戰爭中陣亡。張釗維認為他們是一群真正具有貴族精神的人,因為他們本可以有其他選擇,但他們毅然決定衝上青天,“誓死報國不生還”。
▲ 《沖天》預告片
五年後,張釗維又拍攝了紀錄電影《本來面目》,主人公是享譽全球的宗教領袖聖嚴法師。這不是一部勵志電影,也不是宣教影片,他想讓普通觀眾認識一位真正的出家人,瞭解聖嚴法師清澈而又偉岸的心靈。
二十幾年前,張釗維在剛進入行業時,就認為紀錄片是與社會溝通的橋樑,希望透過影片對社會產生一些影響和改變。他說這可能是年輕時比較天真的想法,但直到今天這個想法還沒有改變。
………………………………………………
03.
吳昊
華中師範大學社會學院講師
中國農村老人的情感世界,是一個沒有人去叩門也許就不會有人說話的世界,一個異常沉默世界。

當代年輕人談到父母對他們的教育時,吃苦文化常常作為過時的價值被列為吐槽物件。吳昊的博士研究專案關注的群體,就是一群看起來不合時宜、似乎非要“沒苦硬吃”的老年人。
這群老人年齡都在60歲以上,大都有慢性病,沒有退休的概念,只要還能幹得動,基本上每天都還在幹著體力活兒。他們把生活成本壓到極低,不捨得開燈,有的老人為了省七八元的公交車費,寧願走四五個小時的山路。
吳昊出生在鄂西的農村,目睹了農村老人的生活現狀後她產生了一個困惑,為什麼在生活條件日益改善的今天,他們的日子依然過得非常艱苦。她回到家鄉的村子裡,住在老人們家裡,跟他們聊天、與他們朝夕相處,希望探究為什麼吃苦精神在這代農村老人的情感需求中扮演瞭如此重要的角色。當時代的價值取向更新之後,除了執著地堅守舊有的習慣以外,他們的生命能否找到新的意義附著點。
………………………………………………
04.
付軍勝
藝術家
我們的文明,或許可以找到更恰當的存在方式。

付軍勝生於1988年,在成長過程中,他看到河道被農村的垃圾堆滿,附近的火山被開採至枯竭,看到城市的發展和漁村的萎縮。
對環境的關注似乎一早就在付軍勝的生命裡埋植下來。2017年,他駐紮到一座黃渤海之間的群島上,開始撿拾海洋上的漂浮物,並在此基礎上進行藝術創作。
這些漂浮物不僅僅來自當下,而是在過去30年的時間跨度中被丟棄;也不僅僅來自當地——山東、遼東、環渤海地區甚至韓國的垃圾,藉由颱風與潮汐漂洋過海,擱淺於此。
八年裡,付軍勝撿到無數拖鞋和牙刷等生活垃圾,也撿到孩童的玩具與氣球,以及諸多標註著生產日期的包裝袋,昭示著它們誕生的時間。人類的需求與慾望在海灘上變得具體而刺眼,同時又在自然的映襯下,顯出一絲荒誕。

付軍勝希望透過對海灘漂浮物的研究來反思自然與文明的關係,叩問我們的身心究竟安放何處。
………………………………………………
05.
周慧
寫作者
沒有觀眾的生活,我需要跟自己說了不起。

吳忠平/攝
三十九歲那年,周慧辭去工作,搬離市區,一個人,一間房,面朝大海,不用上班。
自由也像大海一樣擁抱了她,不用社交,不必提供情緒價值,時間無限,都歸自己,除了沒錢,堪稱完美。這份甜蜜的自由並沒有持續太久,反而在幾年後危機四伏,因為“你得每時每刻往裡填東西,你很清楚你就是由這些東西組成的,你得負責。全責。”
一棵樹可以只活著,但人是一棵會思考的蘆葦。我是誰?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過去這些哲學命題只是偶爾出現,如今變成了她的生活日常。當自由像海一樣無窮無盡,問題也像海一樣撲面而來。
寫作像一隻錨,托住了漂浮不定的自我。從身邊開始,她寫鄰居、寫山、寫日出日落,直到寫作觸碰記憶和秘密,最後長出一個想要的自我。
掙扎到五十歲,她已全然領受這份沒有觀眾的生活;假如這一切沒能如願,也不必傷心,因為“徒勞的激情”,“重點不是徒勞,而是激情”。
………………………………………………
06.
林大海
社群營造團隊「未來奇遇 FATURE」創始人
勇敢一點,新的故事仍在自己的腳下生成。

有著1700年曆史的南頭古城位於深圳市南山區,是一片城中村。2019年,南頭古城的保護與利用工作成為南山區“三大戰役”之一。2020年重新開放後,主街變成一條創意街區,其他地方則依然保留著城中村的生態。
2022年4月,「未來奇遇 FATURE」城中村營造小組入駐南頭古城,開啟屬於這片土地的社群營造陪伴之旅。
在南頭古城,居民中有90%的流動人口。因此,社群的營造需要考慮如何在平衡各方利益的同時,去關注潛在的社會問題,如鄰里關係的重塑、多元群體的溝通、社群議題的參與、地方文化的構建。
林大海的團隊改造了街區裡的一所老宅,將其命名為「奇廟」,這一臨街的公共空間為社群居民提供了交流、討論、娛樂的場所。透過開展“小巷點亮計劃”“主街溫度釋放行動”“社群議題主理人行動”等,團隊組織社群居民從在地問題和需求出發,發現、討論各類議題,在參與中形成社群的力量。
在這兩年的營造過程中,彌合、再造、改變,在南頭古城發生著,大海也逐漸收穫了屬於深圳這個快節奏城市下的答案。
………………………………………………
07.
李紀
香港大學現代語言文化學院副教授
這是一個你不知道的東北故事,在沒進入這個研究領域之前,我也不知道它存在過。

2004年,李紀在法國巴黎外方傳教會檔案館蒐集資料時,在卷帙浩繁的法文、拉丁文件案中,偶然發現了三封中文書信。寫信的三個女孩姓杜,來自東北一個名叫三臺子的村莊。其中一封提到收信人為“林神父”,另一封則記錄了寫信的日期,“救世一千八百七十一年五月初一日”,此時正值清朝的同治十年。
在信中,她們自稱“小神女”,情真意切地祈求林神父早日回到三臺子。這引起了李紀的好奇,這些中國的底層女性是怎樣學會讀寫的?她們為什麼要給遠在歐洲的神父寫信?
從發現杜氏書信起,此後十餘年間,李紀不斷尋訪檔案,其中最大的收穫是高德神父的手稿。1899年,23歲的高德來到中國,在東北生活了半個世紀,直到1948年死於海城。在他留下的手稿中,有233封寫於三臺子村的家書,還有十三冊村民日常對話記錄,以及一百餘幅在家書中隨手繪製的鄉村生活圖景。
這些珍貴的手稿呈現了一個立體的歷史現場,裡面不僅有文字、圖畫,甚至還可以聽到聲音,讓我們看到凍土之下,一個鮮活的、深沉的、複雜的,也是世界的東北。
………………………………………………
參加現場指引
1.請至「一席App」首頁檢視;
2.或
進入一席公眾號的選單,點選「使用者服務-最新現場」;
3.或 點選文末「閱讀原文」;
識別以下二維碼:

活動當天換票時,可在一席App「我的-訂單」或一席公眾號「使用者服務-我的門票」檢視入場券。
注意事項
按活動當日排隊先後順序,分割槽兌票入場,如需座位相鄰請同時兌換;
中場休息40分鐘,可在附近休息用餐;
活動當天上午,一席公眾號釋出
講者出場順序
;
請不要攜帶食物及有色飲料入場,如有攜帶需寄存在場外;
如有諮詢,請聯絡客服微信:yixixiaobian
現場兌票時間
11月16日 12:00-13:00;
劇場地址
廣東省深圳市南山區蛇口公園路49號。
………………………………………………

關鍵詞
深圳
故事
大海